中、德小城镇空间形态比较研究

中、德小城镇空间形态比较研究

论文摘要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结晶。美国现代哲学家刘易斯·芒福德说过:“城市是一种特殊的构造,这种构造致密而紧凑,专门用来流传人类文明的成果”。西方诸多文字中的“文明”一词,都源自拉丁文的“Civitas”(意为“城市”),这并非偶然。城市兼收并蓄、包罗万象、不断更新的特性,促进了人类社会秩序的完善。联合国人居组织1996年发布的《伊斯坦布尔宣言》强调:“我们的城市必须成为人类能够过上有尊严的、健康、安全、幸福和充满希望的美满生活的地方”。而城市面临的种种挑战的发端,不论是拥挤、污染、犯罪还是冲突,根源都在于城市化进程中人与自然、人与人、精神与物质之间各种关系的失谐,长期的失谐,必然导致人们生活质量的倒退乃至文明的倒退。本文秉承“对比中找出差距,分析中得出思路,学习努力创新,追赶中不断超越”的基本理念,试图建立开放动态的比较研究系统,通过实地调查,对中德两国小城镇空间形态演变进行系统论述和规律性探讨,在明确小城镇聚落形态演化的整体观前提下,探求中德小城镇聚落空间发展的深层次结构,简要论述中德小城镇聚落空间发展的形态特征,进而总结小城镇空间形态演变发展的基本规律,借鉴德国小城镇建设的经验,展望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小城镇空间形态的未来。全文共分七章:第一章:绪论。阐述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现状与动态,以及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思路、方法。第二章:小城镇聚落形态演化的整体观。通过明晰小城镇聚落空间的基本概念,小城镇聚落空间形态的构成要素、整体结构、空间层次,概括论述小城镇聚落空间形态演化的空间过程。从而建立小城镇聚落形态演化的整体观。第三章:中、德小城镇聚落空间发展的深层次结构。论述的重点是各种影响小城镇空间形态的因素在自身的动态运行中对城镇空间发展所起的内在的结构性作用。这种内在的结构性作用就是城镇空间的社会、经济、文化、生态等各种属性在空间上的表现。本文将这些不同的属性归纳为社会文化、经济技术、建设环境、政治政策等四种类型八个方面,同时认为城镇空间形态并非这些深层次结构的直接反映,即使某一时期某种因素起主导作用,城镇空间形态的发展也是许多因素的子系统运行规律共同作用的结果,此种综合的作用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形成了一种新的整体性规律,即城镇空间发展的基本规律。第四章:中、德小城镇聚落空间发展的形态特征。本章论述了城镇空间发展的形态问题,城镇空间形态是城镇空间深层次结构和发展规律的显现特征。这种显相特征在不同的空间层次具有不同的表现。区域中城镇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变化产生区域形态的演变,城镇规模的增长与衰退形成城镇外部形态的发展,而城镇内部功能结构的转换形成了内部空间形态的演替。第五章:中、德小城镇聚落空间形态发展的基本规律。展开对城镇空间形态发展规律的全面论述,分别从城镇空间发展的规模门槛、区位择优、不平衡发展和自组织演化角度出发进行论述,解析和综合了地理学、规划学、建筑学、社会学、生态学等多种学科的研究成果,将区域与城镇、内部与外部、社会与经济、人文与地理等多方面关于空间规律的探索进行了有机的整合。这种整合的结果符合事物的客观发展规律,它使被划分为各种不同学科研究的空间属性在整合中回归整体;它使各种不同角度和内容的研究在整合中得到衔接和验证;它使各种矛盾和谬误在整合中得到化解和扬弃。在这四个方面的论述中始终突出了城市设计与他们之间的互动关系,使我们对空间形态发展规律与城市设计、规划设计关系的认识在论述过程中得以逐步自然的浮现。第六章:小城镇空间形态发展规划策略研究。立足于小城镇空间形态发展的具体问题,通过对德国小城镇的建设经验进行归纳,总结出一些规律性的理念与措施,并结合中国国情提出若干适合中国国小城镇建设的对策建议。第七章: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小城镇空间结构与形态,展望未来小城镇空间形态。“和谐”的理念蕴藏在中国古老文化之中。中华文化推崇人际之和、天人之和、身心之和。同时“和谐”也见诸西方先贤的理想。数百年来,人们对“和谐城市”模式的探讨,从来没有停止过。从“乌托邦”,到18世纪的“理想城市”,再到“田园都市”,一系列的理论、主张和模型无不在探索如何建立城市在空间上、秩序上、精神生活和物质吐纳上的平衡与和谐。在未来的探索中,我们以一种如何的心态,如何的方式来构建我们的城镇,抑或是换一种方式探讨我们如何处理我们与城镇之间的关系。本文选取了中国和德国有特殊意义的样本小城镇,以开放动态的比较研究视角来描述——他们如何生长,如何维持,他们与周围远近之关系的性质,他们的需求和问题,以及成就和失败。当然,文中也重点描写了各色人物,从君主到平民,毕竟,没有人类,城镇将不复存在。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图表目录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与动态
  • 1.2.1 国内城镇空间结构与形态研究进展
  • 1.2.2 国外城镇空间结构与形态研究进展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框架(如图)
  • 2 小城镇聚落形态演化的整体观
  • 2.1 小城镇聚落空间的基本概念
  • 2.1.1 小城镇聚落空间的形成
  • 2.1.2 小城镇的概念
  • 2.1.3 小城镇聚落的类型与结构
  • 2.2 小城镇聚落空间形态的内涵
  • 2.2.1 小城镇聚落空间形态的构成要素
  • 2.2.2 小城镇聚落空间形态的整体结构
  • 2.2.3 小城镇聚落空间形态的空间层次
  • 2.3 小城镇聚落空间形态演化的空间过程
  • 2.3.1 乡村
  • 2.3.2 城镇
  • 3 中、德小城镇聚落空间发展的深层次结构
  • 3.1 中、德小城镇聚落空间发展的社会文化结构
  • 3.1.1 社会结构与空间结构
  • 3.1.2 空间意识与行为模式
  • 3.2 中、德小城镇聚落空间发展的经济技术结构
  • 3.2.1 经济发展与空间形态
  • 3.2.2 科技水平与空间形态
  • 3.3 中、德小城镇聚落空间发展的建设环境结构
  • 3.3.1 自然环境与城镇空间
  • 3.3.2 人文环境与空间建构
  • 3.4 中、德小城镇聚落空间发展的政治政策结构
  • 3.4.1 政策制度与空间行为
  • 3.4.2 政策法规与空间建设
  • 4 中、德小城镇聚落空间发展的形态特征
  • 4.1 空间互动与区域城镇形态
  • 4.1.1 空间互动与城镇体系
  • 4.1.2 城镇体系与区域空间形态特征
  • 4.2 空间发展与小城镇外部形态
  • 4.2.1 空间发展结构类型
  • 4.2.2 空间结构与空间形态
  • 4.3 空间演替与小城镇内部形态
  • 4.3.1 小城镇内部用地形态
  • 4.3.2 中心位移与节点镶嵌
  • 4.3.3 空间关系与网络演进
  • 4.3.4 城镇空间的三维特征
  • 5 中、德小城镇聚落空间形态发展的基本规律
  • 5.1 规模门槛规律
  • 5.1.1 规模效应与门槛
  • 5.1.2 规模门槛与小城镇规模分布
  • 5.2 区位择优规律
  • 5.2.1 区位与区位论
  • 5.2.2 空间区位与小城镇发展
  • 5.3 自组织演化规律
  • 5.3.1 自组织理论
  • 5.3.2 小城镇空间的自组织演化
  • 5.3.3 自组织演化的发生机制
  • 5.3.4 自组织与他组织的作用
  • 6 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小城镇空间结构与形态
  • 6.1 小城镇建设的德国经验借鉴
  • 6.1.1 宏观把握——确立小城镇可持续发展规划设计管理理念
  • 6.1.2 中观控制——建设小城镇全周期生态规划管理运营机制
  • 6.1.3 微观指导——弥补小城镇建设中观层面的生态评价缺失
  • 6.1.4 细节推敲——强调以人为本的人性关爱细节设计
  • 6.2 对中国小城镇建设的启示
  • 6.2.1 坚持以前瞻性规划为指导,推进小城镇建设可持续发展
  • 6.2.2 坚持政府依法行政主导权,保证法律政策规范科学有效
  • 6.2.3 加强小城镇基础配套建设,优化投资环境吸引社会资本
  • 6.2.4 加强小城镇智力资源支持,发挥特色产业资源主导优势
  • 6.2.5 尊重小城镇历史文脉传承,推进后续量化运行评估机制
  • 6.3 和谐城镇实践之路
  • 7 结语追本溯源回归起点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B. 作者在攻读本科、硕士学位期间得奖情况
  • 相关论文文献

    • [1].产业更新对近郊小城镇空间的重塑——以郑州市狼城岗镇为例[J]. 建筑与文化 2020(02)
    • [2].基于空间句法理论的旅游小城镇空间形态分异研究[J]. 华中建筑 2020(06)
    • [3].旅游小城镇空间形态研究[J]. 青岛理工大学学报 2017(06)
    • [4].吉林省东部地区特色城镇空间形态解析[J]. 甘肃科技纵横 2017(05)
    • [5].南京市桠溪城镇空间风貌提升规划设计[J]. 城市环境设计 2017(03)
    • [6].2000年来黄土高原沟壑区小城镇空间发展研究综述[J]. 现代城市研究 2017(07)
    • [7].徐州都市圈产业结构转型城镇空间响应的时空异质性[J]. 地理科学 2017(10)
    • [8].产业转移与城镇空间协同发展研究——以珠三角为例[J]. 经济地理 2014(12)
    • [9].坝区小城镇空间生态化发展路径研究——以惠水县为例[J]. 城市地理 2017(06)
    • [10].中小城市近郊区小城镇空间模式初探[J]. 城市地理 2016(06)
    • [11].新世纪城镇空间的影像叙事[J]. 电影文学 2017(23)
    • [12].南京市“撤县并区”的城镇空间作用力分析[J]. 现代城市研究 2017(02)
    • [13].海岸带小城镇空间规划及用地分类探讨[J].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17(03)
    • [14].小城镇空间形态优化研究[J]. 建筑与预算 2013(06)
    • [15].城镇空间特色塑造思路与策略探讨——以兴化市主城区为例[J]. 建筑与文化 2020(11)
    • [16].地理信息技术辅助下的三峡库区城镇空间发展引导研究[J]. 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 2014(07)
    • [17].我国镇(乡)域小城镇空间形态发展的阶段模式与特征研究[J]. 城市发展研究 2012(12)
    • [18].苏州小城镇空间发展与动力机制的适变性关系总结[J]. 小城镇建设 2009(05)
    • [19].快速交通引导下的区域城镇空间组织[J]. 城市发展研究 2008(S1)
    • [20].《江苏省小城镇空间特色塑造指引》项目介绍[J]. 江苏城市规划 2019(01)
    • [21].古代西南地区城镇空间历史地理关系研究[J]. 新建筑 2016(06)
    • [22].省域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城镇空间形态研究——以江苏为例[J]. 华中建筑 2012(12)
    • [23].山水城镇空间营建的思考[J]. 科技信息 2011(04)
    • [24].基于资源枯竭理论的黑龙江煤炭城镇空间发展研究[J]. 小城镇建设 2011(08)
    • [25].锡林郭勒草原城镇空间形态演变与发展分析[J]. 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3)
    • [26].西藏城镇空间的艺术性优化设计[J]. 规划师 2016(08)
    • [27].近代民族城镇空间的文化解析——以甘孜县老城区为例[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4(12)
    • [28].黄土高原沟壑区小城镇空间增长分析[J]. 小城镇建设 2011(04)
    • [29].国土空间规划中城镇空间和城镇开发边界的划定[J]. 地理研究 2019(10)
    • [30].小城镇“遗传系统”的失衡危机及其应对策略[J]. 山西建筑 2017(07)

    标签:;  ;  ;  ;  

    中、德小城镇空间形态比较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