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角色网络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角色网络,数字人文,舞台说明,社交网络
角色网络论文文献综述
李建敦,罗宜元,吕品[1](2018)在《基于舞台说明挖掘的亚线性角色网络抽取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已有戏剧角色网络挖掘算法精度不高、效率低下等不足,提出利用剧本非主体元素,即舞台说明中的指示来关联角色并建立定量模型的思想,以65部西方经典戏剧为语料库,给出一种亚线性剧本角色网络抽取方法。实验结果表明,经该方法建模的角色网络具有鲜明的无标度性与模块性,与真实社交网络高度相似,面向剧本的回归与拟合精度较高,计算复杂度低于线性。(本文来源于《计算机工程与设计》期刊2018年07期)
曾志敏,杨泽森[2](2018)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网络与大学角色:网络视角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意义]粤港澳大湾区科教资源丰富,正在向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目标努力。对大湾区科技创新供给情况进行充分考察,是完善政策举措的第一步。[方法 /过程]基于2012年到2016年间的科技论文和专利数据,本文对粤港澳大湾区地区的知识创新网络(KIN)和技术创新网络(TIN)进行了可视化和结构分析,同时以华南理工大学为案例,评估内地研究型大学在大湾区区域创新网络中的地位、角色和绩效,探究大学在参与区域创新过程中的难点和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结果 /结论 ]研究表明:(1)粤港澳大湾区知识创新网络结构成熟,总体呈中心—边缘的分布形态;(2)内地高校论文数量领先湾区,但创新网络搭建和引领的能力不足;(3)湾区知识创新前沿趋向新型工科发展,地区间存在明显的梯度效应;(4)高科技企业主导大湾区技术创新网络,广深两地技术合作开发模式不同。(本文来源于《智库理论与实践》期刊2018年03期)
鲁梓宏,祁神军,刘炳胜,张云波[3](2017)在《采用DEMATEL的建筑企业组织角色网络权力评价及实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决策试验与评价实验室(DEMATEL)法,以建筑企业核心业务流程为基础,构建建筑企业业务流程网络模型,计算各角色的影响度、被影响度、中心度及原因度等评价指标.以某建筑企业的成本管理、合同管理及资金管理等核心业务流程为实证,构建组织角色权力评价的DEMATEL模型,提出组织优化的措施与路径.研究结果可为建筑企业组织角色权利优化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和决策依据.(本文来源于《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7年04期)
祁神军,蔡加忠,张云波[4](2017)在《基于SNA的建筑企业组织角色网络权力量化及优化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如何评价建筑企业组织角色网络权力分配的合理性是有效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和规范化管理的关键.采用社会网络分析(Social Network Analysis,SNA),以组织角色的业务流程工作流为基础,从网络密度、角色出入度及出入度的频度等网络指标分析建筑企业组织角色网络权力分配的合理性,进而以某建筑企业的成本管理等核心流程为实证,构建建筑企业组织角色网络权力的社会网络模型,定量计算网络密度及方差,进一步探索角色的出度、入度及出入度差.在此基础上,提出该建筑企业网络组织优化的对策和建议.研究结果表明:建筑企业流程网络是由角色权力部门的审批信息流构成的不均匀分布的复杂网络;组织角色网络权力的社会网络模型客观地反映了建筑企业集分权的状况;社会网络模型从角色在流程网络中的位置及承载的信息流入和流出的视角,分析角色的相对重要性,是一种有效的评价组织角色网络权力分配的方法,可为建筑企业组织的网络权力优化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本文来源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7年01期)
彭友,王延章[5](2012)在《角色网络动态转授权模型的研究和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信息系统中的转授权处理问题,从转授权业务处理过程中角色网络模型存在的问题入手,通过角色继承关系、转授权发起时双方协议的达成和授权粒度的动态控制叁个方面,改进角色网络,并进一步提出角色网络动态转授权模型。该模型在继承角色网络全部优势的同时,对转授权发起时授权双方协议的达成和转授权过程中授权粒度的动态控制提供了支持,而角色网络动态转授权模型良好的物理和时空特性也使转授权处理流程变得更加简单和可控。在对角色网络动态转授权模型的基本思想、组成成员和形式化模型进行阐述的基础上,通过示例给出了角色网络动态转授权模型在不同业务情况下转授权发起和撤销的具体实现过程。(本文来源于《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期刊2012年04期)
彭友,王延章,王宁,叶鑫[6](2012)在《电子政务系统中角色网络扩展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当前角色网络模型(RNM)所存在的问题入手,通过加入时限约束和解决角色间继承关系上的缺陷对角色网络模型进行改进,并进一步提出基于时限约束的角色网络模型(TRNM)。该模型在继承角色网络模型全部优势的同时,一方面解决了原有RNM中角色间继承关系上的缺陷,使高层角色可以部分继承底层角色的权限;另一方面则通过对时限约束特征的定义和分析,给出了在时限约束条件下TRNM的组成成员和形式化描述,最后具体给出了TRNM的开发方法流程。(本文来源于《计算机应用研究》期刊2012年02期)
林欣,王延章[7](2011)在《基于角色网络管理的企业安全性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企业网络化管理是未来企业办公发展的趋势。企业各部门的工作逐步公开,大部分数据都通过网络流动,如何保证数据安全和网络系统可靠运行就成了关键。本文提出了一个比较完整、可行的基于角色网络的企业网络系统应用层的安全保障策略。(本文来源于《煤炭技术》期刊2011年01期)
许芳[8](2010)在《角色网络理论支持的多Agent协同模型框架及在电子化政府采购系统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电子政务从功能上可以分为政务公开、政府采购、行政审批、内部业务流系统等几大部分,目前国内厂商和研究机构提出的电子政务解决方案大部分都是面向电子政务总体建设、内部业务流应用和行政审批的,而专门针对电子化政府采购的模型并不多,大多数政府仅仅依靠一个政府采购网站来发布采购信息,功能有限。不仅对于业务的重视程度不够,而且缺乏建模理论、方法的指导,缺乏通用、柔性、灵活的集成化开发平台支撑,不能快速、灵活地适应政府采购系统业务变化的需求。因此,构建一个功能较为全面、高效、可扩展的政府采购系统,可以提高政府采购效率、降低采购成本、减少徇私舞弊和暗箱操作、树立政府形象、增强上级部门监督与社会监督,有利于建立一个廉洁的政府。基于上面所述原因,本文旨在提出一个通用模型框架,既能解决政府采购领域存在的缺乏模型指导的现状,也能为电子政务的其他领域提供一定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协同模型框架是从不同维度不同层次描述系统特性的模型框架,可以提高系统模型的一致性与描述能力。而角色是一系列职责和权利的集合。在协同模型框架中使用以角色理论为指导的方式建模,有助于使系统模型更加符合系统是由“人”这一主体扮演的角色来组织的这一实际情况。Agent是一个具有反应性、自治性、社会性、主动性的抽象实体,它具有知识、目标和能力,能作用于自身和环境,并能对环境做出反映,能够实现设计者和使用者的一系列目标。本文将Agent技术引入协同模型框架建模之中,而且参考了角色理论的一些思想,在原有的CIM-OSA (Computer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Open System Architecture)企业建模框架的基础上,设计了角色理论支持的多Agent协同模型框架:RN-MAC.在此基础上,尝试设计一个基于RN-MAC模型框架的电子化政府采购系统。其中主要工作如下:介绍了学术界里一些学者对于企业建模框架的认识,综述了企业建模框架的模型、原理和发展现状等。在此基础之上对几种重要的模型框架做了分析和比较,并阐述了企业模型框架对于政府采购建模的启示。通过对以往的企业建模框架进行了改进,使其更适合电子化政府采购系统的建立。将角色理论指导的Agent技术与现有的系统模型框架结合起来,设计了一个角色理论支持的多Agent协同模型框架。并在此基础之上,给出了模型框架具体的体系结构,提出了抽象维及其概念层、关系层、元模型层、应用模型层的概念,并设计了模型框架的建模过程。对于现有的电子化政府采购(EGP)系统流程、功能及参与机构做了大致的分析,并基于其流程,将RN-MAC应用于电子化政府采购系统。对于各个角色Agent的识别、系统目标的识别、角色与目标的关系、角色与Agent的关系、Agent与Agent之间的交互、模型输出结果等等,都给出了详细的说明。使得代码实现可以依据这些说明进行具体系统的完成。虽然作者对于RN-MAC模型框架做了一定的研究,但是由于电子化政府采购系统的开发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覆盖面广、涉及内容多,因而对于系统的具体实现方面没有过多地涉及,只是设计出该模型的一个大体框架。(本文来源于《东北财经大学》期刊2010-12-01)
马俊锋[9](2010)在《面向跨组织业务协作的角色网络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竞争环境的不断变化、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跨组织的业务协作日趋频繁和紧密,越来越多的业务流程跨越组织边界,跨组织业务流程正成为组织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跨组织业务流程具有动态性、不确定性等特征,目前相关研究难以满足对跨组织业务流程的形式化建模及分析的需要。跨组织业务流程涉及多个组织,规模较大,因此在业务流程实际执行前,需要对流程进行验证和分析,以确保流程的科学可靠。角色网络模型(RNM, Role Network Model)体系深入刻画了组织间业务协作的本质,支持动态业务流程的柔性控制,但在业务流程尤其是动态业务流程的形式化建模和分析方面仍有欠缺。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借鉴业务流程管理(BPM)框架,在角色网络理论的基础上结合Pi演算,构建面向跨组织业务协作的角色网络模型(IOBCORNM, Inter-organizational Business Collaborations Oriented Role Network Model),并在IOBCORNM的基础上提出角色验证及流程的可达性分析方法,本文所做工作如下:(1)对组织间关系进行分析,对跨组织业务协作进行分类,总结跨组织业务流程的特征。(2)借鉴BPM框架,在角色网络理论的基础上结合Pi演算,构建IOBCORNM,包括面向跨组织业务协作的角色模型(IOBCORM, Inter-organizational Business Collaborations Oriented Role Model)和跨组织角色网络模型(IORNM Inter-organizational Role Network Model),从而实现了对跨组织业务流程的形式化建模,然后基于该模型对实例进行了建模。(3)基于IOBCORNM,提出了角色验证方法和流程的可达性分析方法,从而保证模型的正确性和流程执行的可靠性,并通过实例对两种方法进行了阐述。本研究对角色网络模型进行了扩展,弥补了其在形式化描述动态业务流程以及在业务流程分析方面的不足。在跨组织业务流程尤其是动态业务流程的形式化建模、柔性控制及流程分析等方面具有理论指导意义,并在跨组织业务协作相关的信息系统建设方面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10-12-01)
牛光新[10](2008)在《面向政务流程分析的角色网络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业务流程的管理(BPM,Business Process Management)广泛存在于政府的多项核心业务中,如协同办公系统、应急管理系统及行政审批系统等,其已成为我国乃至世界电子政务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政务流程具有复杂性、动态性、不确定性等特点,目前相关研究难以满足对动态政务流程的形式化建模及分析的需要。在电子政务建设中,政务流程大多涉及多个组织部门,工程规模较大,因此在业务流程实际执行前,需要对流程进行一致性验证和等价分析,以确保流程的科学可靠。角色网络模型(RNM,Role Network Model)体系深入刻画了政务系统业务协作的本质,支持动态业务流程的柔性控制,但在业务流程尤其是动态业务流程的形式化建模和分析方面仍有欠缺,无法有效地支持一致性验证及等价分析等业务流程分析。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借鉴BPM框架,在角色网络理论的基础上结合Pi演算,构建面向政务流程分析的角色网络模型(BPAORNM,Business Process Analysis Oriented RoleNetwork Model),并在该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一致性验证及等价分析方法,本文所做工作如下:(1)对政务流程进行分析,总结政务流程的特点,并将政务流程分为组织内流程和组织间流程两类。(2)在对BPM、Pi演算和RNM叁者进行对比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BPAORNM,实现了对政务流程的形式化建模,并基于该模型对两个实例进行了建模。(3)基于BPAORNM,提出了一致性检验方法和等价分析方法,并通实例对两种方法进行了阐述。本研究对角色网络模型进行了扩展,弥补了其在形式化描述动态业务流程以及在业务流程分析方面的不足。在政务流程的动态业务流程的形式化建模、柔性控制及流程分析等方面具有理论指导意义,并在并联审批、“一站式”服务、应急管理、协同办公等电子政务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08-12-01)
角色网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意义]粤港澳大湾区科教资源丰富,正在向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目标努力。对大湾区科技创新供给情况进行充分考察,是完善政策举措的第一步。[方法 /过程]基于2012年到2016年间的科技论文和专利数据,本文对粤港澳大湾区地区的知识创新网络(KIN)和技术创新网络(TIN)进行了可视化和结构分析,同时以华南理工大学为案例,评估内地研究型大学在大湾区区域创新网络中的地位、角色和绩效,探究大学在参与区域创新过程中的难点和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结果 /结论 ]研究表明:(1)粤港澳大湾区知识创新网络结构成熟,总体呈中心—边缘的分布形态;(2)内地高校论文数量领先湾区,但创新网络搭建和引领的能力不足;(3)湾区知识创新前沿趋向新型工科发展,地区间存在明显的梯度效应;(4)高科技企业主导大湾区技术创新网络,广深两地技术合作开发模式不同。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角色网络论文参考文献
[1].李建敦,罗宜元,吕品.基于舞台说明挖掘的亚线性角色网络抽取方法[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18
[2].曾志敏,杨泽森.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网络与大学角色:网络视角的分析[J].智库理论与实践.2018
[3].鲁梓宏,祁神军,刘炳胜,张云波.采用DEMATEL的建筑企业组织角色网络权力评价及实证分析[J].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
[4].祁神军,蔡加忠,张云波.基于SNA的建筑企业组织角色网络权力量化及优化策略研究[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
[5].彭友,王延章.角色网络动态转授权模型的研究和实现[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12
[6].彭友,王延章,王宁,叶鑫.电子政务系统中角色网络扩展模型研究[J].计算机应用研究.2012
[7].林欣,王延章.基于角色网络管理的企业安全性探讨[J].煤炭技术.2011
[8].许芳.角色网络理论支持的多Agent协同模型框架及在电子化政府采购系统中的应用[D].东北财经大学.2010
[9].马俊锋.面向跨组织业务协作的角色网络模型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
[10].牛光新.面向政务流程分析的角色网络模型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