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读者意识论动态翻译的必然性

从读者意识论动态翻译的必然性

论文摘要

从严复的“信达雅”,到林语堂的“忠实、通顺、美”,再到傅雷的“神似”、“形似”,诸多的翻译标准都只是从文本的角度考察翻译。而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A·奈达的“读者反应论”真正从读者的角度考察译文。翻译是为读者服务的,译者应该了解读者想要的是什么、读者的反应,即译者应有读者意识。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强调的是效果对等,该效果也是动态的,为了达到这一动态的对等,我们要采用动态翻译。本文所说的动态翻译与静态相对,对不同的读者要提供不同的译文,因为不同类别的读者对译文有不同的要求。本文介绍了“读者反应论”及其“动态对等”的起源、发展史,对读者进行了粗略的分类,并从读者意识出发,谈论了动态翻译的必然性,从动态翻译的角度讨论了归化与异化的问题。但是任何一个理论都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动态对等”也不例外,在本文的最后,讨论了“动态对等”理论的不足。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读者意识
  • 1.1 奈达读者反应论的渊源
  • 1.2 中国译者的读者意识
  • 1.2.1 译经大师的读者意识
  • 1.2.2 严复的读者意识
  • 1.2.3 鲁迅的读者意识
  • 1.3 读者反应的现时性
  • 1.4 读者反应的历时性
  • 第二章 动态对等
  • 2.1 动态对等论的起源
  • 2.2 动态对等的实质
  • 2.3 动态对等的全面探析
  • 2.3.1 语义上的动态对等
  • 2.3.2 文体上的动态对等
  • 第三章 从读者意识论动态翻译的必然性
  • 3.1 从历时角度看读者
  • 3.2 从共时角度看读者
  • 3.2.1 不同年龄的读者
  • 3.2.2 不同文化层次的读者
  • 第四章 从读者意识谈归化与异化
  • 4.1 归化和异化相辅相成
  • 4.2 归化和异化之间度的把握
  • 4.3 归化、异化与读者意识的关系
  • 第五章 动态对等理论的不足
  • 5.1 对译者主体性的忽视
  • 5.2 "动态对等"理论缘何会忽视译者的主体性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基于转移指令特性的动态翻译算法[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2015(02)
    • [2].嵌入式反病毒虚拟机[J]. 计算机系统应用 2009(12)
    • [3].概念隐喻视角下的动态翻译过程[J]. 安顺学院学报 2015(02)

    标签:;  ;  ;  ;  ;  ;  

    从读者意识论动态翻译的必然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