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工程皮肤治疗2型糖尿病大鼠皮肤损伤的初步研究

组织工程皮肤治疗2型糖尿病大鼠皮肤损伤的初步研究

论文摘要

目的:在建立大鼠2型糖尿病模型基础上建立2型糖尿病大鼠皮肤损伤模型,观察2型糖尿病大鼠皮肤损伤的愈合情况;将VEGF基因以转基因技术转染至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复合胶原海绵构建组织工程皮肤;将组织工程皮肤移植于2型糖尿病大鼠皮肤损伤处,观察分析组织工程皮肤对2型糖尿病大鼠皮肤损伤的疗效。方法:1、SD大鼠通过高糖高脂饮食饲养2月诱导胰岛素抵抗,检测血脂及血胰岛素水平,并随机选取20%的实验动物进行正糖钳夹实验以明确大鼠是否存在胰岛素抵抗。成功诱导胰岛素抵抗后,予大鼠腹腔注射小剂量链尿佐菌素(STZ)构建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在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的基础上建立2型糖尿病大鼠皮肤损伤模型。2、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进行体外培养扩增,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因转染至生长状态良好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将转染后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以及未经转染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别与胶原海绵复合,构建两种组织工程皮肤。3、将2型糖尿病皮肤损伤模型大鼠随机分为4组:(1)对照组(DM-blank):2型糖尿病大鼠皮肤损伤模型建立后不予任何治疗,仅以无菌纱布覆盖伤口;(2)单纯胶原海绵组(DM-collagen):2型糖尿病大鼠皮肤损伤模型建立后给予胶原海绵治疗;(3)胶原海绵-间充质干细胞组(DM-MSCs):2型糖尿病大鼠皮肤损伤模型建立后给予植有间充质干细胞的胶原海绵治疗;(4)胶原海绵-转VEGF基因干细胞组(DM-MSCs-VEGF):2型糖尿病大鼠皮肤损伤模型建立后给予植有转基因干细胞的胶原海绵治疗。大鼠创面模型建立后,各组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分别在处理创面后2天、7天每组随机选取5只大鼠,处死后采集创面及周围皮肤标本,每组各10个创面。检测指标:(1)大体观察和创面愈合率;(2)HE染色观察各时相点组织修复情况、炎症反应、肉芽组织生长情况,(3)免疫荧光染色:a-SMA抗体血管染色观察新生血管形成情况,(4)免疫组织化学染:TNF-a抗体观察创面炎症反应,PCNA抗体观察创面组织增生情况,VEGF抗体观察创面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情况,进一步判断创面愈合能力。结果:1、高糖高脂饮食饲养2月可成功诱导大鼠胰岛素抵抗,在诱导胰岛素抵抗后予小剂量腹腔注射链尿菌素建立2型糖尿病模型成模率高。2、传代后及转染后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长良好,在胶原海绵表面亦可生长,可体外构建组织工程皮肤。3、胶原海绵-MSC组与胶原海绵-转VEGF基因MSC组创面表面可见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存活并可见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新生肉芽组织中迁移。4、大体观察和创面愈合率:术后7天胶原海绵-间充质干细胞组与胶原海绵-转VEGF基因干细胞组的愈合情况优于对照组和单纯胶原海绵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胶原海绵-转VEGF基因干细胞组优于胶原海绵-间充质干细胞组,单纯胶原海绵组优于对照组;HE染色提示:胶原海绵-间充质干细胞组与胶原海绵-转VEGF基因干细胞组的肉芽组织增生良好,炎症反应较轻,对照组和单纯胶原海绵组的肉芽组织生长缓慢,炎症反应较重;免疫组化染色提示:胶原海绵-间充质干细胞组与胶原海绵-转VEGF基因干细胞组7天时a-SMA抗体与PCNA抗体阳性表达水平较对照组和单纯胶原组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胶原海绵-间充质干细胞组与胶原海绵-转VEGF基因干细胞组2天时TNF-a与7天时VEGF阳性表达水平较对照组和单纯胶原海绵组多。结论:1、高糖高脂饮食饲养2月诱导胰岛素抵抗后腹腔注射小剂量STZ可成功诱导2型糖尿病模型,成模率高,稳定性良好,可重复性强。2、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转染VEGF基因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均可与胶原海绵构建组织工程皮肤。3、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皮肤创面可存活并迁移。4、构建的组织工程皮肤可明显改善2型糖尿病大鼠皮肤损伤创面的愈合情况,是治疗糖尿病皮肤损伤的有效方法。

论文目录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研究生期间主要成果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  

    组织工程皮肤治疗2型糖尿病大鼠皮肤损伤的初步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