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聚糖和几丁质酶双价基因论文-李志芳,冯自力,赵丽红,师勇强,冯鸿杰

葡聚糖和几丁质酶双价基因论文-李志芳,冯自力,赵丽红,师勇强,冯鸿杰

导读:本文包含了葡聚糖和几丁质酶双价基因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转基因棉花,可培养细菌,16S,rRNA克隆文库,土壤细菌群落

葡聚糖和几丁质酶双价基因论文文献综述

李志芳,冯自力,赵丽红,师勇强,冯鸿杰[1](2015)在《转几丁质酶和葡聚糖酶双价基因棉花对土壤细菌种群多样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转几丁质酶和葡聚糖酶双价基因棉花为研究对象,非转基因受体棉花为对照,通过比较可培养细菌数量和基于16S rRNA克隆文库细菌种群分析,评价外源双价基因的导入在苗期、蕾期、花铃期和吐絮期对棉花根际细菌群落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可培养细菌的数量不受外源双价基因的影响,随着棉花生育期的交替而变化,以代谢旺盛的花铃期最多。构建的转基因和非转基因不同生育期根际土壤细菌16S rRNA文库容量为2400个克隆,涵盖了细菌的283个属。其中,Acidobacterium是最大优势类群,共包括624个克隆,其次为未知细菌种群和Flavisolibacter。比较转基因和非转基因棉花根际土壤细菌的种群结构,结果显示,同一生育期内前者种群的多样性显着低于后者,二者的共有类群随着生长发育的进行而增多。研究结果说明几丁质酶基因和葡聚糖酶基因对棉花根际细菌种群多样性有着不同程度的削减作用,但是随着种植时间的延长,该差异呈现逐渐缩小的趋势。(本文来源于《遗传》期刊2015年08期)

冯自力,李志芳,师勇强,赵丽红,郑鈜爽[2](2013)在《转双价几丁质酶和葡聚糖酶基因对棉花主要病虫害及天敌发生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转双价基因(Chi+Glu)棉花株系61217-1为对象,以其受体品种"中棉所24"和转Bt棉花品种"鲁棉研28"为对照,研究转双价基因对棉花主要病虫害及天敌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转基因株系61217-1的抗黄萎病性较受体品种显着提高,同时对苗病、早衰和铃病具有显着的控制作用,对叶斑病发生具有显着促进作用,对角斑病无显着影响;与受体品种相比,转基因株系61217-1上蚜虫、棉铃虫和棉盲蝽发生危害显着减轻,对红蜘蛛、白粉虱、蓟马及天敌瓢虫、草蛉、小花蝽、蜘蛛均无显着影响。(本文来源于《西北农业学报》期刊2013年12期)

张昕,金中时,王凤良,邓晟,林玲[3](2012)在《转几丁质酶和葡聚糖酶双价基因棉花株系的抗病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人工病圃、重病田、苗期室内鉴定相结合的方法,对转双价(Glu+Chi)基因棉花株系中棉所24进行抗病性评价分析。结果表明,转基因株系与受体中棉所24相比,不仅对枯萎病和黄萎病的抗性显着增强,而且对苗病、叶斑病和铃病的抗性也有所增强,对早衰的抗性影响不大。同时对棉花生育期、结铃性等生物学特性进行对比,转基因株系与受体中棉所24相比,出苗率降低,生育期推迟。(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2年12期)

朱荷琴,冯自力,李志芳,赵丽红,师勇强[4](2011)在《转几丁质酶和葡聚糖酶双价基因棉花株系对黄萎病的抗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人工病圃、重病田及苗期室内鉴定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转双价(Chi+Glu)基因的棉花株系61217-1对棉花黄萎病的抗性。结果表明,转基因棉花株系61217-1在人工病圃连续3年达抗病水平,病指极显着低于其受体中棉所24。2009年该转基因株系在河南安阳、江苏大丰及新疆石河子棉花黄萎病重病田的病指分别为18.7、18.1和16.7,均极显着低于受体中棉所24的病指。该转基因株系对来自河北、湖北、新疆的3个强致病力落叶型菌株均达抗病水平,病指分别为16.4、16.8和15.6,也极显着低于受体中棉所24的病指。表明转双价(Chi+Glu)基因的棉花株系61217-1具有优异稳定的抗黄萎病性。(本文来源于《棉花学报》期刊2011年01期)

晏慧君,张婷,杨春梅,于丽霞,张宝琼[5](2008)在《菜豆几丁质酶、烟草葡聚糖酶基因的分离克隆及双价表达载体的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几丁质酶基因(Chitinase,Chi)和葡聚糖酶基因(β-1,3-glucanase,Glu)具有协同抗真菌作用,根据GenBank号M13968,X53600分别设计引物,经RT-PCR扩增,克隆菜豆Chi基因和烟草Glu基因,将两个目的基因分别连上CaMV35S启动子和终止子Nos,然后串联在一起共同组建于一个表达载体pBI121中,重组表达质粒经过限制性酶切分析鉴定,结果表明含有双价抗真菌基因的植物重组表达载体已构建成功。为非洲菊、香石竹等花卉抗真菌基因工程育种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云南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08年06期)

姚春馨,许明辉,李进斌,谭学林,田文忠[6](2007)在《转几丁质酶-葡聚糖酶双价基因水稻稻米毒理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小鼠急性毒性试验、小鼠致突变试验、大鼠90d毒性试验,对转几丁质酶-葡聚糖酶双价基因水稻稻米的毒理进行了初步的评价。转基因大米粉MTD≥37.5g/kg灌胃给予小鼠,连续观察7d,动物全部存活,表现正常,未见中毒反应。致突变灌胃给予小鼠,未发现对小鼠骨髓细胞微核和精子畸形发生率有不良影响。转基因大米粉分别以15、7.5g/kg/d,90d灌胃大鼠,其行为活动、外观体征、饮食、粪便、体重,结果均无异常,5项血液学检查和13项生化指标检测及尸体解剖观察、脏器系数、脏器病理学检查,结果均属正常,与空白对照无显着差异。转基因大米粉结果提示携带几丁质酶基因、葡聚糖酶基因、NPT-II标记基因等外源DNA的转基因大米无明显的毒性和致畸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粮油学报》期刊2007年04期)

张明方,于天祥,杨景华,毛碧增,何祖华[7](2006)在《农杆菌介导西瓜转葡聚糖酶及几丁质酶双基因》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根癌农杆菌(Agrobacteriumtumefaciens)介导法将含有葡聚糖酶基因和几丁质酶基因表达载体遗传转化西瓜(Citrulluslanatus),遗传转化体系为以子叶为外植体经过组织培养获得再生植株。结果表明,Kan抗性芽的分化率随着共培养时间的延长先上升后下降,GUS阳性芽的百分率逐渐升高,共培养时间30h后,GUS阳性芽的百分率趋于平稳,同时,通过对候选转基因植株中GUS基因染色鉴定、卡那基因、葡聚糖酶基因及几丁质酶基因特异引物PCR检测,表明葡聚糖酶和几丁质酶基因已成功导入西瓜植株中,转基因植株的表现在进一步研究中。(本文来源于《果树学报》期刊2006年03期)

叶兴国,程红梅,徐惠君,杜丽璞,陆维忠[8](2005)在《转几丁质酶和β-1,3-葡聚糖酶双价基因小麦的获得和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将几丁质酶基因和β1,3 葡聚糖酶双价基因导入小麦品种扬麦10号和Bobwhite ,共得到了13株T0 代转基因植株,2个小麦品种的转化效率分别为1 .4 %和1. 0 %。T1 代植株赤霉病抗性鉴定结果表明,转基因植株对赤霉病具有一定抗性,小穗发病率4 .76 %~11. 76 % ,低于抗病对照和感病对照。T1 代植株分子检测结果表明,外源基因分离比例为2. 33∶1,较低的分离比例可能与外源基因的丢失有关。(本文来源于《作物学报》期刊2005年05期)

张志忠[9](2004)在《几丁质酶基因和几丁质酶—葡聚糖酶双价基因导入西瓜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西瓜(Citrullus lanatus(Thunb.)Mansfeld(syn.C.vulgaris Schrad))是一种经济价值很高的世界性水果,但其病害种类繁多,尤以枯萎病等真菌性土传病害最为严重,是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由于西瓜遗传基础狭窄,抗病种质资源缺乏,抗病性遗传规律复杂而导致传统抗病育种进展缓慢。此外,病原微生物多态性强、变异广泛也是一个原因。目前植物抗病基因工程在一些重要物种的改良中取得了一定进展,但该技术在瓜类作物中的应用研究起步较晚,加之瓜类作物尤其是西瓜存在组培再生困难、试管苗移栽成活率低和遗传转化体系较难优化等问题,因而这方面的研究较为落后。 本实验对西瓜组织培养体系进行了系统研究,优化了农杆菌介导的西瓜遗传转化体系。构建了含有番茄几丁质酶基因(Chi3)的植物表达载体及同时含有番茄几丁质酶基因(Chi3)和β-1,3-葡聚糖酶基因(Glu-Ac)的双价抗真菌基因植物表达载体,用于转化西瓜,成功的获得了转基因植株,并进行了相关分子生物学鉴定,期望可以从中筛选出抗病性增强的品种或供进一步研究利用的育种材料,同时也为此技术在其它作物中的应用提供有益的借鉴。主要结果和结论如下: 1 西瓜组织培养体系的建立 1) 茎尖与子叶块可直接分化不定芽;愈伤组织也可诱导不定芽分化,但频率很低;真叶和茎段诱导分化十分困难。 2) 建立了以西瓜子叶块和茎尖为外植体的不定芽直接分化体系,其最适培养基分别为MS+6-BA_(1.0+IBA_(0.2)和MS+6-BA_(1.0)+IBA_(0.5)在最适培养基上二者的不定芽诱导率分别可达81.4%和92.3%。 3) 不同基因型的诱导率有一定差异,但对于所有参试基因型而言,一定浓度的6-BA是诱导分化的关键,附加低浓度的IBA则有利于这种分化的发生,无激素培养基上的外植体未见发生不定芽的分化。 4) 无菌苗子叶呈浅绿色时的子叶块和茎尖最适合于不定芽的诱导,有最高的诱导率。 5) 西瓜再生植株生根较易,低浓度IAA(0.2 mg·L~(-1))即可较好的诱导形态正常、有明显根毛的不定根。NAA的诱导的不定根形态短粗,无正常根毛,移栽时易折断。福建农林人学博卜学位论文摘要2农杆菌介导遗传转化体系的优化 l)西瓜子n一犷块外植体对潮霉素较为敏感,巧mg·L一’是适宜的筛选浓度;卡那霉素对外植体的生长和分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不定芽玻璃化严重,不适用于筛选。头抱霉素和按节青霉素只在高浓度时,使外植体的生长速度略有减慢,无其它明显影响,均可用于侵染后的脱菌过程。 2)相对于根癌农杆菌菌株AGL一1、LBA44O4而言EHA105获得的瞬时表达率较高,在对西瓜的转化中可获得较高的转化率。 3)预培养对于获得大小合适、形态正常的外植体是必要的。以EHA 105为侵染菌时共培养时间以3一4d为宜,菌液浓度OD60。值在0.3左右转化效率最高,侵染时间以10min为最佳。3抗真菌基因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l)以植物双元质粒载体pCAMBIA1300和pBll21为基本元件,通过多次重组,构建含番茄几丁质酶基因(Chi3)的植物表达载体。 2)以类似策略,通过多次重组,将独立克隆于载体pBlueseriPtn上的番茄几丁质酶基因(C}:13)cDNA片段和番茄p一l,3一葡聚糖酶基因(Glu一Ac)。DNA片段构建在同一植物表达载体中。 上述两个目的基因均采用CaMV 355 Promoter作为启动子。4西瓜的遗传转化 l)利用农杆菌法将番茄几丁质酶基因导入西瓜,并获得转基因植株。通过PCR、PCR一Southem和RT一PCR鉴定,表明外源基因己成功整合到西瓜基因组中,并获得表达。 2)利用农杆菌法同时将番茄几丁质酶基因和番茄卜1,3一葡聚糖酶基因导入西瓜,并获得转基因植株。通过PCR、Southem和RT一PCR鉴定,表明外源撰因己成功整合到西瓜基因组中,并获得表达。 3)对实验中获得的部分转基因植株,利用尖袍镰刀菌西瓜专化型,进行叶片细胞粗提液抑菌效果检测和离体n一卜片抗病性检测。实验结果表明转基因植株的抗病性有不同程度的增强。(本文来源于《福建农林大学》期刊2004-04-01)

张欣[10](2003)在《转几丁质酶和葡聚糖酶双价基因的水稻对土壤指示动物的生态学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转基因植物推广,转基因植物的评价也日益受人们的重视,对转基因植物的生态风险评估更是热点之一。土壤是自然界物质能量交换的场所,土壤生态系统健康与否关系着整个生态系统的正常循环。转基因植物种植在土壤中,其表达产物可以通过根的分泌物和成熟后的凋落物进入土壤生态系统和土壤物质转化循环中。所以转基因植物对土壤生态系统影响的研究是十分重要的。本研究采用叁个实验系统研究转双价几丁质酶和葡聚糖酶的抗纹枯病水稻对土壤动物的影响。水稻材料为转基因和野生型的粳稻台北309;土壤用标准化处理的上海地区典型水稻土;土壤动物用叁种弹尾目昆虫(跳虫)Folsomia candida, Folsomia fimteria,Sinella curviseta)和一种线蚓(E.crypticus)。用Northern blot ,Western blot和酶活测定的方法检测了转基因水稻中几丁质酶和葡聚糖酶的表达和活性。叁个实验系统为:(1)石膏活性炭平皿实验,用新鲜转基因水稻秧苗(3周)的叶片和根喂养同步化的跳虫21天;(2)土壤—植物残留物微宇宙(microcosm)单物种土壤动物短期实验系统,用收割后地上部残留物与土壤混合,分别接种同步化的跳虫和线蚓成虫,培养21天;(3)土壤—植物残留物中宇宙多物种土壤动物长期实验系统,用成熟水稻的干叶子与土壤混合,同时接种若干种跳虫和线蚓,培养16周。同样的实验用杀虫素(施乐舒)作为阳性对照。结果表明:在平皿实验中,用转基因水稻秧苗喂养跳虫21天后,F. candida繁殖量与喂养非转基因野生型秧苗的相比显着地低降,喂食水稻叶片的约降低45.11%,喂食水稻根的约降低30.51%,F. fimteria在转基因与非转基因水稻间无显着性差异。在土壤—植物残留物微宇宙单物种短期实验系统中,F. candida在混有转基因水稻残留物(30g/kg soil)的土壤中21天后,其繁殖量显着地低于对照组,降低约19.34%,F. fimteria和线蚓E.crypticus在转基因与非<WP=34>转基因水稻间无显着性差异。在土壤—植物残留物中宇宙多物种长期实验系统中,F. candida在混有转基因水稻残留物(30g/kg soil)的土壤中8周后,其繁殖量与对照组相比无显着性差异,但16周后,其繁殖量显着地低于对照组,降低约19.35%;E.crypticus在8和16周后繁殖量均显着地低于对照组,降低分别约56.60%和38.03%;跳虫S. curviseta在8和16周后,在混有转基因水稻残留物中的繁殖量均显着地高于对照组,增长分别约113.21%和84.78%;F. fimteria在8和16周后,其繁殖量在转基因与非转基因水稻间均无显着性差异。阳性对照杀虫剂处理实验中,Folsomia candida繁殖量的下降与土壤中杀虫剂的浓度成一定线性关系。本研究初步建立了实验室中用土壤动物对转基因水稻安全性的评价方法,为安全性评价的标准化和大田研究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转基因植物在土壤生态安全性评价方面提供了新的方法。土壤是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过程的重要场所,转基因作物的外源基因可通过根系分泌物或作物残茬进入土壤生态系统,土壤的特异生物功能类群以及土壤生物多样性都有可能因此而改变。(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期刊2003-06-01)

葡聚糖和几丁质酶双价基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转双价基因(Chi+Glu)棉花株系61217-1为对象,以其受体品种"中棉所24"和转Bt棉花品种"鲁棉研28"为对照,研究转双价基因对棉花主要病虫害及天敌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转基因株系61217-1的抗黄萎病性较受体品种显着提高,同时对苗病、早衰和铃病具有显着的控制作用,对叶斑病发生具有显着促进作用,对角斑病无显着影响;与受体品种相比,转基因株系61217-1上蚜虫、棉铃虫和棉盲蝽发生危害显着减轻,对红蜘蛛、白粉虱、蓟马及天敌瓢虫、草蛉、小花蝽、蜘蛛均无显着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葡聚糖和几丁质酶双价基因论文参考文献

[1].李志芳,冯自力,赵丽红,师勇强,冯鸿杰.转几丁质酶和葡聚糖酶双价基因棉花对土壤细菌种群多样性的影响[J].遗传.2015

[2].冯自力,李志芳,师勇强,赵丽红,郑鈜爽.转双价几丁质酶和葡聚糖酶基因对棉花主要病虫害及天敌发生的影响[J].西北农业学报.2013

[3].张昕,金中时,王凤良,邓晟,林玲.转几丁质酶和葡聚糖酶双价基因棉花株系的抗病性[J].江苏农业科学.2012

[4].朱荷琴,冯自力,李志芳,赵丽红,师勇强.转几丁质酶和葡聚糖酶双价基因棉花株系对黄萎病的抗性[J].棉花学报.2011

[5].晏慧君,张婷,杨春梅,于丽霞,张宝琼.菜豆几丁质酶、烟草葡聚糖酶基因的分离克隆及双价表达载体的构建[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08

[6].姚春馨,许明辉,李进斌,谭学林,田文忠.转几丁质酶-葡聚糖酶双价基因水稻稻米毒理试验[J].中国粮油学报.2007

[7].张明方,于天祥,杨景华,毛碧增,何祖华.农杆菌介导西瓜转葡聚糖酶及几丁质酶双基因[J].果树学报.2006

[8].叶兴国,程红梅,徐惠君,杜丽璞,陆维忠.转几丁质酶和β-1,3-葡聚糖酶双价基因小麦的获得和鉴定[J].作物学报.2005

[9].张志忠.几丁质酶基因和几丁质酶—葡聚糖酶双价基因导入西瓜的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4

[10].张欣.转几丁质酶和葡聚糖酶双价基因的水稻对土壤指示动物的生态学影响[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2003

标签:;  ;  ;  ;  ;  

葡聚糖和几丁质酶双价基因论文-李志芳,冯自力,赵丽红,师勇强,冯鸿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