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日常生活的审美呈现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汪曾祺,审美呈现,日常生活,袁子才
日常生活的审美呈现论文文献综述
方小凤[1](2013)在《日常生活的审美呈现——《端午的鸭蛋》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汪曾祺是一个淡薄超然的人,一个安于微小、安于平常的人。这种性格、气质决定了他的创作风格——平和、平淡。他的散文鄙弃了宏大的叙事方式,将作品的视角转移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将笔触伸入到传统文化的层面,由日常生活之物上升到诗情雅意的审美层次,呈现出诗意化的审美境界。《端午的鸭蛋》是汪曾祺的饮食散文《故乡的食物》中的一篇。文章从故乡端午的习俗出(本文来源于《中学语文教学》期刊2013年06期)
张富宝,范文艳[2](2011)在《新型文化媒介人与日常生活的审美呈现——费瑟斯通审美化理论的内涵及其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费瑟斯通开创了一种文化学、社会学与传播学相结合的研究模式,他把"日常生活的审美呈现"视为一个从现代到后现代具有审美连贯性的长时段的历史进程,并将它置于后现代主义与消费文化的宏观背景之中,在它们之间建立起一种内在的辩证联系,从而给我们理解这一问题拓展出一种更为广阔的视野。(本文来源于《绵阳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1年07期)
季欣[3](2010)在《商业空间的审美发展向度分析——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某种呈现》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都市化进程的加剧,经济活动的审美化深刻地影响着当代中国的社会生活。商业空间的审美化成为亟待研究的课题。当代商业空间的发展开始具有普遍的审美发展向度:美学在商品陈列、空间氛围营建中发挥重要作用;商业空间的主题化趋势日益明显;主题化的商业空间缔造了"空间意象";同时,商业空间成为基于符码体系的消费"场域",它以特有的空间设计、隐喻,实现阶级分野,区隔社会阶层、审美品位及生活方式。(本文来源于《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0年05期)
李砚祖[4](2010)在《日常生活何以审美呈现?——艺术设计与日常生活关系的初步解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日常生活何以审美呈现?艺术设计为日常生活的审美化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可能;其次,艺术设计和造物创造本身作为人的劳作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第叁、当代日常生活的审美呈现,与物的符号价值凸显扩张并与影像世界合流成为"第叁自然界",一个符号的、影像的、网络的、虚拟的、软性的、非物质的世界相关。(本文来源于《文艺争鸣》期刊2010年04期)
韩璐[5](2009)在《广告与艺术的联姻——日常生活审美呈现对广告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今社会中边缘演化成中心,传统的秩序被一次次打破。艺术和生活的界限变得模糊,生活正经历着一场全面审美化的过程。广告作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也和艺术发生了新的联系。广告或直接引用艺术作品或以艺术活动为载体,甚至有些广告已经升级为艺术作品。广告和艺术在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过程中产生了交集。(本文来源于《消费导刊》期刊2009年24期)
孙武军[6](2008)在《机械复制,日常生活的审美呈现,狂欢化——对影片《疯狂的石头》的审美文化观照》一文中研究指出喜剧片《疯狂的石头》以低成本获得了高票房,在前年电影市场上可谓独领风骚。此影片的审美文化特质主要表现在机械复制、日常生活的审美呈现、狂欢化叁个方面。(本文来源于《电影评介》期刊2008年12期)
王敏[7](2006)在《日常生活审美呈现的现象学反思》一文中研究指出日常生活与审美的互渗趋势已成为当代社会愈发普遍的现象,这在当代的艺术、传媒的实践中尤为显着。日常生活的审美呈现在于我们赋予日常生活以形式,使其存在进入无蔽之状态,成为一种有意义的生活存在。审美活动只有在对日常生活的直观中才能达到其本质,植根于日常生活也就是回到其自身的本真生活方式。审美的活动建立在日常生活的时间中,并且使日常生活成为一种观看活动而被赋予形式。(本文来源于《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期刊2006年01期)
王彬[8](2005)在《审美呈现·日常态度·鉴赏力——关于“日常生活审美化”讨论的反思》一文中研究指出日常生活审美化问题近来在国内引起广泛讨论。但日常生活审美化并未像人们认为的那样已经成为日常生活的美学现实,它不过是大众文化产品以审美方式呈现在日常生活中;日常生活审美化是新型媒介文化人制造的文化幻象;大众文化不仅没有消弭审美与日常生活、高雅与通俗的界限,相反,它销蚀或钝化了大众的审美鉴赏力,不利于审美心境的营造,同时文化的视觉转向为审美现代性提出新的要求。(本文来源于《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05年05期)
张晶,熊文泉[9](2005)在《日常生活叙事电视剧:走向日常生活的审美呈现》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某种意义上说,日常生活是与政治生活相区别的作为大众的一种社会实践方式,具有意识形态属性,蕴含有美的基因。约翰·费斯克将日常生活视为普通人对抗将他们纳入其中的社会秩序的一种实践,与“消费主义”、“购物广场”、“妇女解放”、“从属者权力释放”、“微观政治环(本文来源于《文艺评论》期刊2005年03期)
邵薇[10](2004)在《遮蔽的重现抑或新的遮蔽——费瑟斯通的“日常生活的审美呈现”之审美意义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我们生活的世界越来越像一件精美的艺术品 ,因此 ,有人把这种现象看作“日常生活的审美呈现” ,但也有学者以怀疑的眼光将其视为审美的物化。本文以“审美”这个关键词为切入点 ,一方面以细读的方式对费瑟斯通的相关论述进行梳理 ;另一方面也试图站在一个制高点对审美这一概念的嬗变过程及其背后所蕴涵的真实意图进行总体观照 ,从而找出他们意见分歧的症结所在 :由于“审美”范畴对传统审美观的僭越 ,使得双方仿佛进行着一场错位的争辩 ,但这一过程给予我们无限启示(本文来源于《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04年05期)
日常生活的审美呈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费瑟斯通开创了一种文化学、社会学与传播学相结合的研究模式,他把"日常生活的审美呈现"视为一个从现代到后现代具有审美连贯性的长时段的历史进程,并将它置于后现代主义与消费文化的宏观背景之中,在它们之间建立起一种内在的辩证联系,从而给我们理解这一问题拓展出一种更为广阔的视野。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日常生活的审美呈现论文参考文献
[1].方小凤.日常生活的审美呈现——《端午的鸭蛋》解读[J].中学语文教学.2013
[2].张富宝,范文艳.新型文化媒介人与日常生活的审美呈现——费瑟斯通审美化理论的内涵及其意义[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
[3].季欣.商业空间的审美发展向度分析——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某种呈现[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4].李砚祖.日常生活何以审美呈现?——艺术设计与日常生活关系的初步解析[J].文艺争鸣.2010
[5].韩璐.广告与艺术的联姻——日常生活审美呈现对广告的影响[J].消费导刊.2009
[6].孙武军.机械复制,日常生活的审美呈现,狂欢化——对影片《疯狂的石头》的审美文化观照[J].电影评介.2008
[7].王敏.日常生活审美呈现的现象学反思[J].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
[8].王彬.审美呈现·日常态度·鉴赏力——关于“日常生活审美化”讨论的反思[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
[9].张晶,熊文泉.日常生活叙事电视剧:走向日常生活的审美呈现[J].文艺评论.2005
[10].邵薇.遮蔽的重现抑或新的遮蔽——费瑟斯通的“日常生活的审美呈现”之审美意义探析[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