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特殊教育管理模式,做好对后进生的“引导”

建立特殊教育管理模式,做好对后进生的“引导”

一、建立特殊的教育管理模式 做好后进生的“导学”工作(论文文献综述)

吴斌[1](2020)在《创新信息技术教学 提高信息学习能力》文中研究表明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要在了解传统信息化教学的基础上,不断更新理念、创新教学方式和手段,将新理念、新方法融入到教学中。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信息学习能力,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张玉明[2](2020)在《中等职业学校中后进生转化策略探究》文中提出我们所说的后进生,通常是指在自然班级中,学习成绩相对较差、行为能力表现不足或者思想品德滞后的学生。中等职业学校有其办学特殊性,后进生问题较为突出。中职后进生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受到学校、家庭、社会以及其个人等多方面的影响,并且中职后进生在心理上多表现出心理脆弱、心理负担重等特征。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后进生转化,就需要立足后进生,多方参与,构建系统协同教育体系。其中,中职班主任作为班级管理的组织者和推动者,在后进生转化中发挥着重要主导作用,是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的基本保障;任课教师协同,有效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后进生转化工作;学校政教引导,深入持久推进后进生转化工作;家庭教育配合,为后进生转化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社会力量参与,为后进生转化拓宽途径。

廖秀花[3](2020)在《棠湖中学高中语文分层选课走班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部分学校已经实施了语文分层选课走班教学模式。《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有序推进选课走班制度,以适应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和高考综合改革的要求,满足学生不同发展的需要。因此,实行语文分层选课走班教学模式是大势所趋。四川省双流棠湖中学在新课改推行之后,以新课改的教育模式为指导思想,自2015年开始实施全员分层选课走班教学模式,旨在实行因材施教的方法,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其更好地适应新时代发展的能力。为进一步推动棠湖中学高中语文分层选课走班教学模式趋于完善,为其它即将实行语文分层选课走班教学模式的学校提供借鉴作用,本文以教育学、心理学为基础,以新课程标准所提出“促进学生独特个性发展”的要求为宗旨,采用了问卷调查、访谈和教学实录的研究方法,以棠湖中学高二学生和高中语文教师为调查对象,分层抽取了500名学生和20位教师为样本,调查了解棠湖中学高中语文分层选课走班的教学现状,并探析其存在的主要问题。调查发现,通过近几年语文分层选课走班教学模式的实施,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丰富了学生的学习体验,建立了融洽的师生关系,促进了学生的个人发展,从而全面提高了棠湖中学高中语文教学的质量;实现了对学生的因材施教,增加了教师不断学习的能力,取得了许多值得推广的经验。与此同时,也存在学生对分层教学的了解程度不够,接受度不高,语文学科被弱化,班级凝聚力下降,教师存在一定的心理压力以及管理实施不到位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笔者从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四个方面进行了归因,从而提出以下应该关注的三个方面:第一,加强对语文分层选课走班教育教学理念的宣传,这在文中分别从学校、教师、学生、家长方面展开论述;第二,提升语文教师分层选课走班教学的能力,加强教师之间互相交流与合作,调动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以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第三,增强学生对语文分层选课走班教学模式的适应能力,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心理引导,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之间互相交流与合作,达到让学生全面发展的效果。棠湖中学分层选课走班成功的经验告诉我们:坚持高效的合作是先导,任何成功的教学模式实施过程中都离不开合作;坚持教育公平的理念是支撑点,每个人都有公平受教育的机会,分层选课走班教学模式关注了每个人独特的发展个性;坚持新改革的引领是保障,为了达到教育过程的最优化,教育部门不断地进行新的教育改革尝试,一切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政策的支持是学校教学改革的前提。新高考改革使分层选课走班教学模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其独特的分层教育理念也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选课走班作为新改革的重要内容,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期待通过此调查研究,为今后其他学校推行语文分层选课走班教学模式提供一定的参考经验。

韩秀萍[4](2019)在《农村小学后进生转化问题的实践研究 ——以潍坊市峡山区S小学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本次论文的理论基础是成败归因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和因材施教思想;研究方法主要采用总结整理相关资料的文献法、寻找研究对象共性的调查法、获取研究对象更多信息的访谈法、挖掘研究对象深层次原因的观察法。在对国内和国外研究成果分析整理的基础上,对潍坊市峡山区S小学三四五六年级的后进生发放问卷以获取研究数据,问卷从基本情况(年龄、性别等)、自我认知、自我情感、意志和行为习惯、学校因素、班级管理因素、社会因素入手,以调查数据为依托总结分析出农村小学后进生存在的主要的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以及克服这些问题所采取的策略。调查结果显示,这些后进生普遍存在学习成绩偏差、自我认知不清、行为习惯不佳、意志力薄弱、师生关系紧张、亲子关系疏远等问题;他们的家长存在过分看重学习成绩、家庭教育失职、家庭成分残缺、隔辈溺爱严重等问题;学校对后进生认识不足、忽视后进生教育转化、班主任工作方法不恰当等;社会上“读书无用论”“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想也产生一定影响,最终使他们变成了真正的弱势群体。针对这些问题和原因相对应的从学生自身、家庭、学校、班主任、社会五个方面提出了转化后进生的具体措施,学生自身要树立正确学习观、培育浓厚学习兴趣、锻炼自身意志力;家长要提高自身素质、转变自身身份、赏识与鼓励孩子、积极与学校合作;学校要落实校长责任制、创新考核评价机制、完善后进生发展计划、加大后进生转化激励力度;班主任要加强班风建设、开展班内结对帮扶、引导学生合理归因、因材施教、公平正义;努力构建良好社会风气、积极引导同伴群体交往;力求形成合力,促使后进生不论是学习成绩还是心理健康都得到提高。

蒋丽珺[5](2018)在《良好师生关系下后进生转化的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现代教育观念的变化,学生的个性化表现越加突出,传统教育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教育的需求,与学生个性化培养存在较多矛盾。在众多的矛盾问题中,师生关系矛盾一直是让教师较为头疼的问题,如何缓和与后进生之间的关系,积极引导后进生努力学习,成为了研究学者关注的重点内容。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后进生转化具有较大的影响,有较高的现实价值。本次研究从良好师生关系出发,首先,对良好师生关系下后进生转化的研究背景、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方法、技术路线和创新之处等进行概述,明确本次研究的主要方向和内容。而后,分析师生关系发展和现状,对师生关系的含义进行明确,分析师生关系的现状和师生关系异化的现状,从中分析异化和后进生出现的原因,明确建立良好师生关系所面临的困境,以及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的意义,提出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的策略。从以上对师生良好关系的研究出发,对后进生进行系统分析,阐明转化的重要性和转化途径,提出具体的教育策略,并针对现代教育后进生转化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分析。综上所述,后进生转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师必须充分利用日常教学中的每一个机会,与后进生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减少他们对学习的抵触心理,积极参与到学习生活中来。

李楠楠[6](2018)在《教师期望对中学“学困生”自我概念的影响机制研究》文中提出“2030行动框架”提出的全纳、公平和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目标中要求给每个公民一个公平发展的机会。对教育公平的追求是推动教育进步的助推器,国家已经通过颁布各种法律、法规和进行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但从微观层面来看,教学公平落地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良好解决。“学困生”问题是体现在微观层面的一种教学不公平现象,他们的存在不仅限制学生自身的发展、影响民主师生关系的形成、教学质量的提高、和谐校园的构建,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社会的稳定。因此,为了更好实现教育公平,“学困生”问题亟待解决。而教育者对“学困生”现象的忽视是这一问题长期不能得到有效解决的重要原因之一。本研究发挥社会学想象力从班级社会学的四大研究领域中选取处于教学领导地位的教师作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和个案研究法,通过研究教师差异行为对“学困生”学习动机、学习行为等因素的影响,探究教师期望在“学困生”自我概念建构中的作用,明确消极教师期望对学生产生的不良影响,倡导构建积极教师期望观,进而提出转化“学困生”的有效策略。本研究以教育社会学中的教师期望理论作为分析视角,将“学困生”问题的解决贯穿于教师教育观、教学价值、教学主体、师生关系、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氛围、教学管理与评价之中。从教师教育观来看,教师应对全体学生确立积极的期望教育观,合理进行角色定位,正确看待“学困生”问题。从教学价值导向和教学主体来看,教师应尊重学生个体意识,尊重学生的教学价值主体地位,有效调试教育教学中的价值冲突,积极实施全纳教育,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教育的主体,积极参与课堂互动。从师生关系看,“学困生”在教育中一直扮演着“多余人”角色,他们长期缺乏来自教师的关怀与关注。为此,可借鉴内尔·诺丁斯提出的关怀型师生关系得以改变,将每一个学生都纳入教师关怀的视野,使学生能切实体会到来教师的关怀与期望,减少学生对教师的抵触心理,增强学生的亲师性。从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氛围看,教师应帮助学生创设共同愿景,促进班级合作氛围的形成,用和谐的班级氛围和充满关爱的其他文化群体感染和温暖“学困生”。从教学管理与评价看,教师要注意调整教学评价标准,重视教学评价的长远效应,促进教学评价的创新性,使学生跳出“分数旋涡”,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有限的教育资源中获得最大限度的潜能开发,最终促进课堂教学公平的实现,加快推进素质教育进程。

林婷[7](2016)在《中职学校班主任职业精神现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现代班主任理论认为班主任是班级的教育者、组织者、管理者,是学生主要的“精神关怀者”与“重要他人”,全面关心学生的成长。中等职业教育是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职学校班主任职业精神的高低将直接影响中职学生的成长成才。因此,重视中职学校班主任职业精神的发展也是重视中等职业教育事业发展。本研究旨在清晰把握中职学校班主任的职业精神的现状,为进一步改善中职学校班主任管理工作、提升中职学校班主任职业精神提供事实依据。已有研究中,“职业精神”方面,相关研究者从医学、新闻学、图书馆学、公务员等多个领域对职业精神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探讨,多数学者都是从各自的领域出发,探讨本领域的职业精神。“中职学校班主任”的研究方面,多是关于中职学校班主任的工作内容、职责、考核和专业化等,鲜少有专门针对中职学校班主任职业精神的研究。本文对中职学校班主任职业精神的概念界定、现状分析、提升策略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本研究主要分为五章进行论述。第一章主要介绍本文的研究缘起、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阐述;对本文研究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创新点、研究思路与方法进行说明。第二章主要探析职业精神的相关概念与职业精神的构成要素,为本研究奠定理论基础,本研究认为中职学校班主任职业精神是指中职学校班主任在职业实践的过程中体现出的职业精神风范,是社会精神与个人精神在班主任工作过程中的体现。主要包涵三个层次:中职学校班主任职业认知、中职学校班主任职业情感、中职学校班主任职业意志。中职学校班主任职业认知包含了职业理想、职业态度和职业技能;中职学校班主任职业情感包含了职业热情和职业荣誉;中职学校班主任职业意志包含了职业责任、职业纪律和职业作风。第三章,根据已有的理论研究,编制中职学校班主任职业精神现状调查问卷,对广东省5个地市7所中职学校215名班主任进行问卷调查,并选取了12名中职学校班主任进行个案访谈,争取获得第一手详细的资料,为论文的研究找到可支撑的依据。第四章,根据实证研究的数据分析,从中职学校班主任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技能、职业热情、职业荣誉、职业责任、职业纪律和职业作风这八个要素把握中职学校班主任职业精神的现状问题。第五章主要是对中职学校班主任职业精神现状的思考。根据中职学校班主任职业精神存在的问题,从加强教育培训、环境支撑、教育实践体悟和自省自律四个方面来提出培育提升中职学校班主任职业精神的对策。

王森[8](2016)在《寄养儿童成长处境研究 ——基于县域教育管理视角》文中提出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大军向城市的转移成为必然。然而,在大量农民进城务工的同时,却有相当比例的农民工子女因种种原因不得不长期留守农村,由此形成了备受社会关注的留守儿童群体。从现有的大部分研究文献和媒体报道来看,留守儿童一般是指父母中有一方(或双方)到外地打工,自己仍然在户籍所在地,从而导致与父母一方或双方不能够生活在一起的儿童。从现有定义来看,留守儿童还是一个外延较为宽泛的概念,不利于相关研究的细化和深入(例如,儿童远离父母一方还是远离父母双方对儿童的成长影响是有很大差别的),因而近年的留守儿童研究已有转向研究留守儿童亚群体的趋向。本文所研究的寄养儿童正是留守儿童的一个亚群体,是指那些父母进城务工后将其转移到原籍非直系亲属家庭或其他寄养场所生活的儿童,他们的亲情最为缺失,他们的“留守”特征最为显着,他们成长处境中的不利一面似乎最为突出,因而他们也是留守儿童中需要关注、值得研究的一个亚群体。农村寄养儿童的大量出现并呈增长趋势,本身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一个综合性的社会问题,改善寄养儿童成长处境当然也是一个需要社会各方共同应对的问题。然而,由于寄养儿童大多正处于学龄期,学校既是他们生活环境的重要部分,也是引领儿童健康成长的关键主体,因此政府如何通过教育行政渠道来体现恰当的社会关切,通过学校、教师、班集体发挥积极的干预作用,将影响到广大寄养儿童的当下生活及未来人生。基于这样的认识,作者从县域教育管理的角度出发,并以非留守儿童为对照人群,对义务教育阶段内寄养儿童成长处境开展实证调查,试图以此描述寄养儿童成长处境现状以及教育管理现状,进而提出县教育局和学校两级行政在改善寄养儿童成长处境上可能、可以采取的对策举措,为中西部劳务输出较多地区的县教育行政部门、学校两级教育管理者提供相应的决策参考,也为相关主题的研究者提供一份区域性的实证研究资料。本研究以留守儿童占到学生总数70.76%的G县义务教育学校为调研样本,对G县寄养儿童成长处境开展研究。首先用学生预测调查问卷做了小范围调查,使用Cronbach a系数检验问卷的内在一致性,并在对预测问卷题目筛选之后形成正式问卷。然后通过对G县义务教育阶段4-9年级学生的全样本调查,共获取85896份有效问卷,同时结合全县中考学业成绩数据,运用SPSS19.0统计软件工具,Matlab, Excel,采用描述统计、方差分析、相关分析、统计检验等方法分析出G县寄养儿童及其参照人群——非留守儿童的相关数据,从家庭生活、监护状态、教育情况、社会交往等角度呈现了寄养儿童成长处境。也通过对90位寄养儿童利益关切者的访谈,进一步了解寄养儿童成长处境,梳理G县寄养儿童教育管理方面已有行政措施及仍待解决的问题。通过分析问卷调查结果,总结寄养儿童成长处境如下:第一,G县4-9年级儿童中寄养儿童占比14.32%,且随着年级增加该比例也在增长。在所有的寄养儿童中,84.27%寄养在学校(其中15.51%在公立学校,68.69%在私立学校),其余的主要寄养在寄养家庭或者社会寄养机构里。民办寄宿制学校已经成为寄养儿童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第二,寄养儿童的不利处境方面。家庭生活不利处境表现为寄养儿童父母受教育水平低、亲子分离带来情感问题以及需要做更多的家务。教育不利处境表现为寄养儿童入学稍晚、接受教育的稳定性偏差以及在学习上缺少辅导。监护不利处境表现为寄养儿童监护人受教育水平偏低以及监护人无力辅导学习。第三,寄养儿童并非不利处境方面。家庭生活并非不利处境表现在寄养儿童并不必然生活窘迫以及并不必然缺少父母关心方面。教育并非不利处境表现在寄养儿童并不必然被任课教师忽视和歧视以及并不必然厌恶学习方面。监护并非不利处境表现在寄养儿童并不必然被监护人忽视以及并不必然无人管教方面。社会交往并非不利处境表现在寄养儿童并非与同学相处不好以及并不必然偏激内向方面。第四,通过分析寄养儿童成长处境与其中考成绩的关系,发现寄养儿童并非学业不如他人,但是潜能得不到全部发挥。寄养儿童学业成绩高的主要因素依次是个人学习态度良好、学校以及教师的严格要求、父亲的受教育水平、监护人对他们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足够的生活和教育花费、在学校住宿等方面。第五,一些寄宿制学校在寄养儿童教育和管理上有一些值得借鉴的措施和经验。通过对访谈调查结果的分析,主要发现如下:第一,G县部分寄养儿童并不缺少生活费用、学业表现良好、交流沟通顺畅,这部分儿童多寄养在学校里。但也面临以下不利处境:亲情缺失对寄养儿童心理健康的不利影响,监护不利造成行为失范,支持不足导致高辍学率,安全保护缺失导致事故频发。第二,G县教育行政部门、其它行政部门、学校以及寄养场所已实施了一些应对措施。第三,寄养儿童教育管理不同层面存在的问题。一是教育行政部门层面:教育资源布局调整不合理,寄养儿童教育管理考核机制不完善,与寄养儿童沟通的便捷通道不畅通。二是其他行政部门层面:重物质帮助轻精神支持,重政策制定轻落实监督,重理论指导轻具体措施。三是学校层面:重视程度不高,管理经验不足,沟通交流不够。四是寄养场所层面:监护态度随意、监护能力不足、监护监督松弛。针对G县寄养儿童面临的不利处境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基于教育管理的视角,以教育局和学校两级行政单位为措施实施主体,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来改善寄养儿童的成长环境:第一,建立寄养儿童管理考核机制,强化督导问责。第二,加快学校布局调整,合理调配教育资源。第三,鼓励发展寄宿制学校,切实加强内部管理。第四,建设校际寄养儿童教育管理交流平台,示范引领。第五,多方联动,关爱寄养儿童。最后,本研究分析了访谈调查发现和问卷调查结果存在着部分差异的原因以及启示,总结了调查结果对改善留守儿童其他亚群体处境的启示;对本研究的一些局限和不足进行了反思,并指出未来可以在监护人人格特征对寄养儿童的影响、寄养经历对寄养儿童的动态影响以及改善寄养女童成长处境等方面可以尝试的研究方向。

许燕[9](2016)在《中学后进生管理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当前中学素质化教育管理的不断改革与完善,在很大程度上推进了相关研究,同时,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对中学生的学习、领悟、拓展等能力都提出了更加规范、科学的标准,但是对于部分学习能力相对偏弱的学生而言,或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如性格内向、自闭等,教学管理中更高标准的能力要求意味着这些学生会产生更多的问题,如学习主动性较差、积极性不高、兴趣缺失以及由此产生的自信心不足等;还有一类学生天性活泼、好动,自律意识不强,容易出现不守规矩、调皮、厌学、迟到、早退等,违规违纪是他们的显着特征,在教育活动中,这类学生往往持有“不但无知,还无所谓”的态度,致使学生在学校的生活、学习中会对学校的正常教学、管理秩序等带来更多的隐患,因此我国推行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如何加强对中学后进生群体的管理仍然是一个教育者必须要亟待解决的任务和目标。本文以XX市XX中学后进生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共从五个方面展开:第一部分是绪论部分,主要是针对本文选题缘由、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等进行基本论述;第二部分则主要是后进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就当前中学后进生管理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一一梳理;第三部分是后进生管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主要从学校、教师、学生自身三个方面展开;第四部分为对策探讨内容,根据问题产生的原因出发,阐述具体相关的对策,并结合自身工作实际进行理论提升,希望能过为当代中学后进生的教育管理提供有益的理论指导和经验借鉴;第五部分为结语。

李祖吉[10](2016)在《云南省红河州小学特岗教师教育培训需求调查研究》文中认为2006年5月15日,教育部、财政部、人事部、中编办联合颁发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实施方案》,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以下简称“特岗教师计划”),旨在解决农村学校师资总量不足和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特岗教师以应届毕业生为主,教学经验比较缺乏,一部分在大学期间做过家教,还有一小部分在辅导机构做过教师。因此,对于特岗教师来说,教师培训对于其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为了更客观了解云南省红河州小学特岗教师教育培训需求,本文以红河州136名小学特岗教师为调查对象,运用了问卷方式对红河州小学特岗教师培训需求进行调查,按照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理论研究对特岗教师的培训现状和培训需求进行了调查,并对4位特岗教师进行了深入的访谈,旨在揭示现有特岗教师培训存在的问题,并试图给出了一些个人的建议与策略。全文分为七个章节。第一章绪论部分,对本文研究背景、研究内容及研究意义进行介绍;第二章文献综述部分,对核心概念、特岗计划产生的背景、本研究的理论基础、国内外文献综述,对文献进行梳理为下一步研究做好铺垫;第三章培训需求的现状与分析研究,通过对问卷资料的归纳、整理,从红河州特岗教师教学工作现状、教师教育培训需求现状、教育教学工作中存在问题几个方面分析特岗教师培训需求;第四章培训需求的差异研究,通过问卷分析、深入访谈,进行教育培训的需求差异研究分析、不同维度培训需求的相关分析、不同维度培训需求的差异性分析、培训需求要素相关分析结果,旨在分析特岗教师的培训需求如在班级管理方面、教育教学专业能力方面、对培训者教育素养的培训需求。第五章影响因素研究分析,教师职称水平影响因素、政策影响因素及现阶段待遇及社会评价影响因素的分析;第六章给出对策研究,完善特岗教师培训制度、规范特岗教师培训教学内容、规范培训机构管理。第七章结论与建议,结论方面,第一、特岗教师现状是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相对先进、课外教育形式比较丰富,从特岗教师的培训现状来看,对特岗教师的培训力度还不够、特岗教师培训的针对性不强,培训质量不高、特岗教师的培训形式单一;第二、差异分析结果是不同学历层次教育培训需求显着差异、不同来源地教育培训需求显着差异、不同职称水平教育培训需求显着差异、不同教龄层次教育培训需求显着差异;第三、影响因素有教师职称水平、政策因素、待遇及社会评价。建议方面,第一、政策方面,完善特岗教师培训制度,第二、充实教师培训模式,第三、规范、丰富培训内容,第四、严把授课培训者的质量,考虑培训者的授课风格。

二、建立特殊的教育管理模式 做好后进生的“导学”工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建立特殊的教育管理模式 做好后进生的“导学”工作(论文提纲范文)

(1)创新信息技术教学 提高信息学习能力(论文提纲范文)

一、利用游戏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二、制定灵活多样的教学计划,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三、加大教学实践力度,提高学生自主操作能力
四、彰显学生主体,审视开放效果
五、建立健全评价和奖励机制,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2)中等职业学校中后进生转化策略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中等职业学校后进生的产生原因
    1.1 内因方面
    1.2 外因方面
        1.2.1 家庭环境影响
        1.2.2 社会环境影响
        1.2.3 学校环境影响
2 中等职业学校后进生转化策略
    2.1 班主任主导,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
    2.2 任课教师协同,加强教学中渗透思政教育,促进后进生转化
    2.3 学校政教部门引导,深入持久推进后进生转化工作
    2.4 家庭教育配合,为后进生转化营造良好家庭环境
    2.5 社会力量参与,拓展后进生转化途径
3 结语

(3)棠湖中学高中语文分层选课走班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语文分层选课走班教学模式的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语文分层选课走班教学模式的背景
        (二)研究语文分层选课走班教学模式的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分层选课走班制文献综述
        (二)国内分层选课走班制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棠湖中学高中语文分层选课走班教学的实施依据
    一、概念界定
        (一)分层教学
        (二)选课走班教学
        (三)语文分层选课走班制教学
    二、高中语文分层选课走班教学模式的依据
        (一)心理学理论研究依据
        (二)教育学理论研究依据
    三、实施高中语文分层选课走班教学模式的可行性
第二章 棠湖中学高中语文分层选课走班教学现状调查
    一、调查情况介绍
        (一)调查背景
        (二)调查目的
        (三)调查对象
        (四)调查方法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取得的成效
        (二)存在的问题
        (三)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第三章 棠湖中学高中语文分层选课走班教学模式的跟进措施
    一、加强教育教学理念的宣传
        (一)学校的宣传
        (二)教师的宣传
        (三)学生的宣传
        (四)家长的宣传
    二、提升语文教师能力
        (一)增进教师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二)调动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三)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
    三、增强学生适应能力
        (一)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引导
        (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三)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第四章 棠湖中学高中语文分层选课走班教学模式的启示
    一、坚持高效的合作是先导
    二、坚持教育公平的理念是支撑点
    三、坚持新教育改革的引领是保障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农村小学后进生转化问题的实践研究 ——以潍坊市峡山区S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文献综述
        (二)国内文献综述
        (三)研究述评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
        (一)研究的内容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特色与不足
        (一)研究的特色
        (二)研究不足之处
第一章 农村小学后进生概念的界定及理论基础
    一、农村小学后进生概念的界定
        (一)相关概念界定
        (二)后进生概念界定
    二、农村小学后进生教育转化的理论基础
        (一)需求层次理论
        (二)成败归因理论
        (三)因材施教思想
第二章 峡山区农村小学后进生现状调查
    一、峡山区农村小学后进生现状调查概述
        (一)问卷调查概述
        (二)访谈调查概述
    二、峡山区农村小学后进生调查数据分析
        (一)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二)访谈结果分析
第三章 农村小学后进生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农村小学后进生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学业成绩不理想
        (二)行为习惯不佳,纪律性差
        (三)自我认识不清,集体意识淡薄
        (四)师生关系紧张,亲子关系疏远
    二、农村小学后进生形成的原因分析
        (一)自我因素
        (二)家庭因素
        (三)学校因素
        (四)社会因素
第四章 农村小学后进生转化的实践
    一、促进农村小学后进生转化的策略
        (一)自身方面
        (二)家庭层面
        (三)学校层面
        (四)班主任层面
        (五)社会层面
    二、农村小学后进生转化的案例
        (一)自我认知不清型
        (二)行为习惯不当型
        (三)意志力薄弱型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一、基本结论和发现
    二、研究建议与意见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致辞

(5)良好师生关系下后进生转化的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
        1.4.1 研究内容
        1.4.2 创新之处
第2章 师生关系发展和现状分析
    2.1 师生关系发展及现状分析
        2.1.1 师生关系的含义和发展
        2.1.2 师生关系的现状
        2.1.3 师生关系异化的现状
    2.2 师生关系异化的原因分析
        2.2.1 师生关系异化的事实依据
        2.2.2 多角度看师生关系
    2.3 师生关系异化的后果
        2.3.1 学生对教育和教育体制的误解
        2.3.2 后进生出现的原因
第3章 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
    3.1 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理念的缺失
        3.1.1 教育观念和教师培训方式背离
        3.1.2 继续教育内部功能缺失与窄化
        3.1.3 缺乏不良问题的场景化培训
    3.2 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意义
        3.2.1 适应现代化教学的要求
        3.2.2 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3.2.3 优化教育教学环境
    3.3 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举措
        3.3.1 坚持教师的可持续性发展
        3.3.2 加强培训机制,完善管理方案
        3.3.3 素质教育理念深化
第4章 良好师生关系对后进生转化的策略
    4.1 后进生及其影响
        4.1.1 良好师生关系的界定和确立
        4.1.2 后进生的定义与分类
        4.1.3 后进生对班级、学校及社会的不良影响
    4.2 后进生的转化
        4.2.1 后进生转化的必要性
        4.2.2 后进生转化的途径
    4.3 构建良好师生关系对后进生转化的策略
        4.3.1 转变教育的观念,树立科学的教育观
        4.3.2 从教学论的角度,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4.3.3 从心理学角度,注重后进生心理沟通与辅导,克服后进生的心理障碍
    4.4 后进生转化中应注意的问题
        4.4.1 把握好与后进生进行谈话的内容和时机
        4.4.2 掌握好对后进生表扬和批评的艺术
        4.4.3 与家长交流的艺术
        4.4.4 注重学校、教师、家长、社会形成一个系统的整体
        4.4.5 对后进生的转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第5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教师期望对中学“学困生”自我概念的影响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绪论
    一、研究的缘起
        (一)现实困境:教育里最难啃的骨头
        (二)研究现状:世界性的多学科共同研究课题
        (三)时代发展:对教育公平发展的积极响应
        (四)个人研究:期望效应与“学困生”产生的紧密联系
    二、研究综述
        (一)“学困生”概念的形成与演变
        (二)“学困生”成因的多学科阐释
        (三)“学困生”转化策略探讨
        (四)教师期望及其对学生自我概念的影响研究
    三、本研究欲取得的进展
    四、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学困生”自我概念的建构:教师期望效应
    一、教师期望效应的形成、传递与生效
        (一)教师期望效应的形成
        (二)教师期望的传递
        (三)教师期望效应的生效
    二、教师差别行为导致的三种“学困生”模式
        (一)古德模式中的学生被动性
        (二)库伯模式中的严格控制
        (三)德西效应中的过度奖励
    三、“自我实现的预言”的产生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个案呈现:以R市D中学初二(四)班为例
    一、中学“学困生”的类型及特征
        (一)中学“学困生”的类型
        (二)中学“学困生”的基本特征
    二、观察场域与对象
        (一)观察场域的选择
        (二)观察对象的选择与聚焦
    三、“喷火龙的日常教学”
    四、“就不周清,气死她”
    五、“物以稀为贵”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积极期望效应的教育价值及其实现
    一、积极期望效应的教育价值
        (一)积极期望效应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二)积极期望效应有利于和谐师生关系的建构
        (三)积极期望效保障学生自我概念的完善
    二、积极期望教育观的启示及其实现路径
        (一)建立期望教育观
        (二)创建积极的期望
        (三)维持成功期望
        (四)强化期望教育智慧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转化“学困生”的教师期望策略
    一、确立积极的期望教育观,合理进行角色定位
        (一)合理调节教师角色冲突
        (二)全面定位学生角色
    二、尊重学生个体意识,有效调试价值冲突
    三、主动构建基于关怀伦理的师生关系
    四、创设共同愿景,促进合作氛围的形成
        (一)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建立
        (二)学生学习共同体的建立
    五、创造性地调整学生评价机制,重视长远效应
        (一)调整教学评价标准
        (二)注重教育评价的长远效应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一)“学困生”是一种消极的课堂存在
        (二)“学困生”对教师差别行为知觉灵敏
        (三)消极教师期望会影响班级社会对“学困生”的态度
        (四)消极教师期望会导致学生学业自我概念偏低
        (五)“学困生”问题的解决需要一套系统性的对应策略
    二、个案研究展望
        (一)开展多学科相结合的研究
        (二)拓宽班级社会学对“学困生”的研究
        (三)对消极教师期望不良影响的后续研究
        (四)开展对教师期望的干预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学生访谈提纲
    附录2 “学困生”访谈记录表
    附录3 教师访谈纲要
    附录4 教师差别行为观察记录
后记
发表文章目录
致谢

(7)中职学校班主任职业精神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关于职业精神的研究
        二、关于中职学校班主任的研究
        三、述评与展望
    第三节 研究意义与创新点
        一、研究意义
        二、创新点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思路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第二章 中职学校班主任职业精神理论分析
    第一节 职业精神的概念界定与结构分析
        一、相关概念界定
        二、教师职业精神的结构分析
    第二节 中职学校班主任职业精神的内涵与构成
        一、中职学校班主任的工作特点
        二、中职学校班主任的基本职业角色
        三、中职学校班主任职业精神的结构分析
第三章 中职学校班主任职业精神现状的实证研究
    第一节 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方法
    第二节 预测验
        一、研究工具
        二、预测被试
        三、预测结果
    第三节 正式施测
        一、正式施测样本来源与分布情况
        二、问卷项目分析
        三、问卷的效度检验
        四、问卷的信度检验
第四章 中职学校班主任职业精神现状分析
    第一节 中职学校班主任职业精神总体现状
        一、总体现状
        二、基于班主任个体背景的中职学校班主任职业精神现状差异研究
    第二节 中职学校班主任职业精神总体现状分析
        一、中职学校班主任职业认知现状分析
        二、中职学校班主任职业情感现状分析
        三、中职学校班主任职业意志现状分析
第五章 对中职学校班主任职业精神现状的讨论
    第一节 教育培训
        一、提高中职学校班主任的职业认知
        二、培养中职学校班主任的职业情感
        三、锤炼中职学校班主任的职业意志
    第二节 环境支持
        一、教育文化环境的熏陶
        二、制度环境的保障
    第三节 教育实践体悟
        一、班级教育管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二、提升实践科研能力
    第四节 自律自省
        一、勤于自省
        二、善于慎独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表

(8)寄养儿童成长处境研究 ——基于县域教育管理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概念界定
        一、寄养儿童
        二、寄养儿童成长处境
    第三节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内容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特色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特色
    第五节 技术路线与论文结构
        一、技术路线
        二、论文结构
第二章 寄养儿童及其成长处境的理论研究
    第一节 关于寄养儿童的研究
        一、研究框架
        二、寄养儿童研究的传统内容
        三、寄养儿童研究的新近内容
    第二节 寄养儿童成长处境研究
        一、家庭生活处境
        二、监护处境
        三、教育处境
        四、社会交往处境
    第三节 寄养儿童成长处境对策研究
        一、家庭生活处境干预
        二、监护处境干预
        三、教育处境干预
第三章 寄养儿童成长处境调查
    第一节 问卷调查的设计
        一、预测调查问卷的设计
        二、实测调查问卷的设计
    第二节 问卷调查的实施
        一、问卷调查的发放和回收概况
        二、调查问卷的有效性分析
    第三节 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
        一、寄养儿童的分布情况
        二、寄养儿童家庭生活处境
        三、寄养儿童教育处境
        四、寄养儿童监护处境
        五、寄养儿童社会交往处境
        六、寄养儿童处境与其学业成绩的关系
第四章 寄养儿童成长处境教育管理现状调查
    第一节 访谈调查的设计和实施
        一、访谈调查的设计
        二、访谈调查的实施
    第二节 访谈调查的结果分析
        一、G县寄养儿童的发展历程
        二、寄养儿童的现实处境
        三、寄养儿童教育管理的主要措施
        四、寄养儿童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
第五章 对策与建议
    第一节 建立寄养儿童管理考核机制,强化督导问责
        一、建立寄养儿童工作联席会议制度
        二、考核学校寄养儿童教育管理工作
        三、形成对寄养家庭、代理监护人评估机制
    第二节 加快学校布局调整,合理调配教育资源
        一、盘活教育资源存量
        二、规范学校布局调整
        三、优化教师资源配置
    第三节 鼓励发展寄宿制学校,切实加强内部管理
        一、稳步改善公立学校寄宿条件
        二、增强师资力量提高管理能力
        三、监督投入资金的使用效益
    第四节 建设校际寄养儿童教育管理交流平台,示范引领
        一、定期召开寄养儿童教育管理交流现场会
        二、推行切实有效的寄养儿童管理模式
        三、线上线下多措并举
    第五节 多方联动,关爱寄养儿童
        一、关注寄养儿童心理健康,破除对寄养儿童的偏见
        二、关心寄养儿童学习,加强对寄养儿童学习的管理
        三、关心寄养儿童生活,加强与寄养儿童监护人和家长的联系
        四、关心寄养儿童安全、营造寄养儿童健康成长的环境
第六章 研究启示与未来展望
    第一节 调查结果对改善留守儿童其他亚群体处境的启示
    第二节 访谈调查发现和问卷调查结果存在差异的启示
        一、访谈对象多认为寄养儿童学业成绩不占优势而调查数据并非如此
        二、访谈对象多认为寄养儿童更易辍学而调查数据不支持该观点
        三、访谈对象多认为寄养儿童心理不够健康而调查数据并不支持
        四、访谈调查发现和问卷调查结果存在差异的原因分析
    第三节 未来展望
        一、研究局限
        二、研究展望
附录
    附录一 G县寄养儿童(4-9年级)成长处境调查问卷
    附录二 对寄养儿童利益关切者的访谈提纲
    附录三 列联表独立性卡方检验和随机性卡方检验(x~2)简介
        一、列联表独立性卡方检验
        二、随机性卡方检验
    附录四 寄养儿童调查结果分析统计数据和图表
参考文献
后记

(9)中学后进生管理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问题的提出
    0.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0.2.1 研究的目的
        0.2.2 研究的意义
    0.3 概念界定
        0.3.1 “后进生”的基本概念
        0.3.2 “后进生”的一般特征
    0.4 研究综述
        0.4.1 国外研究现状
        0.4.2 国内研究现状
    0.5 研究的内容、思路与方法
        0.5.1 研究的内容
        0.5.2 研究的思路
        0.5.3 研究的方法
第1章 后进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 管理价值观的偏差
        1.1.1 将后进生视为问题学生
        1.1.2 将后进生视为包袱
    1.2 管理思维的缺陷
        1.2.1 权威思维
        1.2.2 控制思维
    1.3 管理方式的缺失
        1.3.1 一味压服
        1.3.2 机械控制
第2章 存在问题的原因
    2.1 学校方面的原因
        2.1.1 学校评价标准的误导
        2.1.2 学校的管理取向偏差
    2.2 教师方面的原因
        2.2.1 教师的思维定势缺失
        2.2.2 教师素质参差不齐
    2.3 学生层面的原因
        2.3.1 学生自尊心越过正常水平
        2.3.2 学生自我认识偏差
第3章 解决问题的对策
    3.1 学校层面:引入现代管理理念,完善管理制度与评价标准
        3.1.1 转变管理理念
        3.1.2 完善学生管理制度,建立和谐育人环境
        3.1.3 加强管理人员培训,提高管理队伍水平
    3.2 教师层面:树立素质育人思维,提高管理能力和方法创新
        3.2.1 探索适合“后进生”的管理方法
        3.2.2 创新“后进生”管理的内容
    3.3 学生层面:增进后进生主体意识,积极引导学生的认知转向
        3.3.1 提高后进生的“话语权”,鼓励后进生勇敢表达
        3.3.2 以身示范,激励后进生发挥“后劲”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云南省红河州小学特岗教师教育培训需求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问题提出
        (一) 研究背景
        (二) 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实践意义
    三、研究内容
        (一) 特岗教师培训需求现状
        (二) 培训需求的差异分析
        (三) 影响因素差异分析
        (四) 对策建议
    四、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 研究对象
        (二) 研究思路(研究设计)
        (三) 文献研究法
        (四) 问卷调查法
        (五) 访谈法
    五、研究工具
        (一) 问卷分析
        (二) spss19.0数据处理软件
第二章 文献综述
    一、概念界定
        (一) 特岗计划
        (二) 特岗教师
        (三) 教育培训需求
    二、理论基础
        (一) 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理论研究
        (二) 终身教育理论
    三、教师培训的相关研究
        (一) 特岗计划”产生的背景
        (二) 教师培训需求分析的必要性研究
    四、文献述评
第三章 培训需求的现状与分析
    一、红河州特岗教师教学工作现状
        (一)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相对先进
        (二) 课外教育形式比较丰富
        (三) 特岗教师培训存在的问题
        (四) 培训现状
    二、红河州特岗教师教育培训需求现状
        (一) 学员培训内容需求
        (二) 培训模式及其他需求分析
    三、教育教学工作中存在问题
        (一) 制约自身发展的主要因素
        (二) 教育教学上遇到的最大困惑
        (三) 教学反思不够深入
第四章 培训需求的差异分析
    一、教育培训的需求差异分析
        (一) 不同学历层次教育培训需求差异
        (二) 不同来源地教育培训需求需求差异分析
        (三) 不同职称水平教育培训需求差异分析
        (四) 不同教龄层次教育培训需求差异分析
    二、不同维度培训需求的相关分析
        (一) 班级管理需求相关分析
        (二) 教学内容需求相关分析
        (三) 教育教学专业能力需求
        (四) 教育培训者风格需求分析
        (五) 培训需求各维度的相关性分析
第五章 影响因素研究分析
    一、教师职称水平
    二、政策因素
    三、待遇及社会评价
第六章 对策研究
    一、完善特岗教师培训制度
        (一) 完善教师政策
        (二) 充实教师培训模式
    二、规范特岗教师培训教学内容
        (一) 规范培训内容
        (二) 丰富培训内容
    三、规范培训机构管理
        (一) 严把授课培训者的质量
        (二) 考虑培训者的授课风格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一) 特岗教师现状
        (二) 差异分析结果
        (三) 影响因素的主要结论
    二、建议
        (一) 政策方面,完善特岗教师培训制度
        (二) 充实教师培训模式
        (三) 规范、丰富培训内容
        (四) 严把授课培训者的质量,考虑培训者的授课风格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四、建立特殊的教育管理模式 做好后进生的“导学”工作(论文参考文献)

  • [1]创新信息技术教学 提高信息学习能力[J]. 吴斌. 青海教育, 2020(12)
  • [2]中等职业学校中后进生转化策略探究[J]. 张玉明.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0(32)
  • [3]棠湖中学高中语文分层选课走班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D]. 廖秀花. 西华师范大学, 2020(01)
  • [4]农村小学后进生转化问题的实践研究 ——以潍坊市峡山区S小学为例[D]. 韩秀萍. 青岛大学, 2019(02)
  • [5]良好师生关系下后进生转化的策略研究[D]. 蒋丽珺. 苏州大学, 2018(04)
  • [6]教师期望对中学“学困生”自我概念的影响机制研究[D]. 李楠楠. 东北石油大学, 2018(01)
  • [7]中职学校班主任职业精神现状研究[D]. 林婷.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2016(01)
  • [8]寄养儿童成长处境研究 ——基于县域教育管理视角[D]. 王森. 华东师范大学, 2016(08)
  • [9]中学后进生管理问题研究[D]. 许燕. 河北大学, 2016(03)
  • [10]云南省红河州小学特岗教师教育培训需求调查研究[D]. 李祖吉. 云南大学, 2016(02)

标签:;  ;  ;  ;  ;  

建立特殊教育管理模式,做好对后进生的“引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