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足迹模型的多尺度分析及其预测研究

生态足迹模型的多尺度分析及其预测研究

论文摘要

近10年来,生态足迹模型作为一种衡量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生物物理定量评价方法,得到有关国际机构、政府部门、非政府组织和研究机构的广泛关注,成为可持续发展领域的研究热点,也成为生态经济学的研究焦点和前沿。但由于存在着静态性、缺乏预测性和结论单一性等许多令人遗憾的不足之处,在学术界引起较大争议,甚至遭到一些研究者批评。本文为克服生态足迹模型过于静态性、缺乏预测性和结论单一性的缺陷,以中国为例,基于可变均衡因子、世界不变平均单产法计算生态足迹,可变均衡因子、国家不变产量因子法计算生物承载力;将经验模态分解(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EMD)、动力学建模方法应用于生态足迹模型的综合或单项指标多尺度分析和多情景预测研究;基于熵值法提出生态足迹构成指数和生物承载力构成指数两个新概念,评价区域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潜力,完善生态足迹理论的指标体系,并运用求和自回归滑动平均(Autoregressive integrated moving averagemodels,ARIMA)建模原理进行模拟及预测;将EMD多尺度分析和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或因子分析相结合,应用于生态足迹不同组分变化的驱动因素研究;运用能值法、投入产出法,对传统生态足迹模型中的进出口贸易足迹进行计算改进。具体方法和结论如下:(1)基于生态足迹指数的全球生态可持续性时空分析发现,1961-2003年全球生态足迹指数在波动中急剧下降,1987年转入不可持续状态。1996、1999、2001、2003年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生态足迹指数差别很大。从生态足迹指数1996、1999、2001、2003年四年的空间分布格局看,全球的不可持续和严重不可持续发展地区基本在人口比较集中、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比较发达的中纬度地区,中国也在其中。利用EMD方法提取1961-2003年全球人均生态足迹变化的波动周期,建立具周期性波动的非线性动力学模拟模型,进行长时间序列的多情景数值模拟表明,只要人类采取有效措施,逐步消除生态超载、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完全可能的。从整体上看,全球的生态可持续发展形势有逐步恶化趋势,中国的生态可持续发展形势亦不容乐观。(2)1949-2006年,中国生态足迹指数在波动中急剧下降,生态足迹效率20世纪80年代以前变化非常缓慢,自80年代末大幅提高。EMD多尺度分析发现,中国人均生态足迹存在明显的4.4年和13.1年两个波动周期,生物承载力具有明显的4.5年和6.4年两个波动周期。中国人均生态足迹变化的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发现,人口数量及构成、交通运输、三大产业产值及进出口贸易总额等是驱动其周期性变化和持续增长的主要因素。适当加快小城镇化建设,加强交通运输管理,优化产业机构,制定合理的贸易策略是中国减少生态足迹、降低人类环境影响的有效措施。EMD多情景动力学预测表明,若一切照旧,中国将朝向远离可持续的方向发展;若采取有效措施,即依据缓慢变化或快速减少情景发展,中国不仅自身能实现可持续发展,而且还将对全球的可持续发展做出巨大贡献。(3)基于熵值法提出能够衡量生态足迹和生物承载力构成多样性的生态足迹构成指数和生物承载力构成指数两个新概念,计算并构建了中国人均生态足迹构成指数和生物承载力构成指数较为理想的ARIMA预测模型分别为ARIMA(2,1,1)、ARIMA(1,1,1)。预测结果表明,2006-2010年,中国人均生态足迹构成指数将在波动中有所下降,生物承载力构成指数持续下降,未来4年可持续发展潜力在波动中也将有所降低。若采取有效措施,可持续发展形势将有较大好转。中国人均生态足迹构成指数与10个驱动因素的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发现,正相关因素依次为城镇人口、第一产业产值、总人口、进出口贸易总额、第三产业产值,负相关因素依次为政府消费、农业人口、居民消费、人均GDP、第二产业产值。(4)运用统计-动力学建模方法,构建了生态足迹模型各组分构成比例变化的普适预测模型。以中国人均能源足迹、生态足迹和生物承载力构成为例,预测结果表明,未来10年,原煤足迹比例逐渐下降,原油足迹、天然气足迹、水电足迹比例逐步上升;耕地足迹、林地足迹比例不断下降,草地足迹、水域足迹、能源足迹将逐渐上升,建设足迹比例将在下降一段时间后缓慢回升;耕地承载力、林地承载力、草地承载力比例不断增加,水域承载力和建设承载力比例均呈下降趋势。提高煤炭利用效率、实现海洋渔业的可持续开发、保护耕地、提高技术、进一步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对促进中国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能源足迹的部门分解发现,工业、交通运输通讯业、生活消费、非物质生产部门、农业是能源消费的主要部门。生态足迹的产业分解发现,第一产业土地占用比例最大,第二产业次之,第三产业最小,平均分别为56.72%、32.85%、10.43%,今后应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污染小、生态资源占用少的第三产业。(5)EMD多尺度分析发现,1953-2006年中国人均能源足迹存在5年、10.4年、15.8年三个波动周期,中国人均能源足迹年增长率存在4.2年、8.7年、14.9年和26.0年四个波动周期。对与中国人均能源足迹增长率高度相关的37个影响因子在前三个主要时间尺度下的因子分析发现,人均GDP、工业产值、轻工业产值、重工业产值、第二产业产值、资本形成总额、建筑业产值、交通运输仓储通信等是共同的主要影响因子。基于EMD的中国人均能源足迹多情景预测表明,若不采取有效措施降低人均能源足迹,一切照旧发展,中国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形势非常严峻;采取有力措施实施循环经济、倡导节约型社会,未来43年中国能够在稳定经济增长的同时降低人均能源足迹;若迅速采取有效的能源措施和能源战略,不仅能够迅速解决国内生态足迹不断加大的不利形势,而且能够对缓解全球日益紧张的能源形势发挥巨大作用。(6)基于投入产出方法、能值方法计算了中国1995-2005年进出口贸易中的生态足迹,并与传统方法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发现,能值方法由于计算项目最多计算结果最大。中国进出口贸易足迹变化的动力学预测表明,未来10年中国进出口贸易足迹不断增加,且以进口为主,进出口贸易能够消除部分生态赤字;进口足迹将明显加大,出口足迹增长较小;考虑进出口贸易足迹后的生态足迹指数表明我国的进出口贸易格局将逐步趋向合理。本文基于EMD方法的多尺度分析、动力学建模的多情景预测、基于熵值法提出的两个新概念及其ARIMA预测,EMD多尺度分析与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相结合进行驱动因素研究等是重要的科学创新。这些指标的提出和方法的运用,不仅发展完善了生态足迹模型的理论指标体系,为生态足迹模型的预测性研究提供了一些新思路;而且,对国家资源管理和环境战略决策,对全球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状态的预测、预警和相关政策制定具有一定的决策咨询作用和现实指导意义,对科学地协调人地关系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1.2 生态足迹模型研究进展
  • 1.2.1 理论背景
  • 1.2.2 基本假设和基本概念
  • 1.2.3 计算方法
  • 1.2.4 实证应用研究
  • 1.2.5 主要争论
  • 1.2.6 发展改进
  • 1.3 研究思路、结构与内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技术路线
  • 1.3.3 论文结构和内容
  • 1.4 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研究方法和数据资料
  • 2.1 研究方法
  • 2.1.1 经验模态分解方法
  • 2.1.2 动力建模方法
  • 2.1.3 熵值法
  • 2.1.4 求和自回归滑动平均模型
  • 2.1.5 单因变量的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
  • 2.2 数据资料来源与计算
  • 2.2.1 来源
  • 2.2.2 计算
  • 第三章 全球生态可持续性时空分析及多情景模拟
  • 3.1 基于生态足迹指数的全球生态可持续性时空分析
  • 3.1.1 生态可持续程度划分
  • 3.1.2 1961-2003年全球EFI动态变化
  • 3.1.3 全球生态可持续性空间分析
  • 3.2 全球人均生态足迹变化的多尺度分析
  • 3.3 全球人均生态足迹变化的多情景模拟
  • 3.3.1 模型建立
  • 3.3.2 拟合检验与调试
  • 3.3.3 多情景动力学模拟
  • 3.4 小结
  • 第四章 中国人均生态足迹的多尺度分析及多情景预测
  • 4.1 基于生态足迹指数和生态足迹效率的中国生态可持续性分析
  • 4.1.1 1949-2006年中国EFI动态变化
  • 4.1.2 1949-2006年中国EFE动态变化
  • 4.2 中国人均EF和BC变化的多尺度分析
  • 4.2.1 中国人均EF和BC变化的基本态势
  • 4.2.2 多尺度分析
  • 4.3 中国人均EF变化的驱动因素分析
  • 4.3.1 指标选取
  • 4.3.2 各指标EMD分解
  • 4.3.3 准4.4年时间尺度
  • 4.3.4 准13.1年时间尺度
  • 4.3.5 趋势项尺度
  • 4.3.6 政策建议
  • 4.4 中国人均EF和BC变化的多情景预测
  • 4.4.1 模型建立
  • 4.4.2 拟合检验及调试
  • 4.4.3 多情景动力学预测
  • 4.4.4 未来43年中国生态可持续性预测
  • 4.4.5 转型为可持续发展的可能选择
  • 4.5 小结
  • 第五章 中国人均生态足迹和生物承载力构成指数研究
  • 5.1 生态足迹构成指数和生物承载力构成指数概念及计算公式
  • 5.2 中国1949-2006年EFCI和BCCI变化的基本态势
  • 5.3 中国EFCI和BCCI序列的ARIMA模型预测
  • 5.3.1 数据平稳性检验
  • 5.3.2 模型定阶及参数估计
  • 5.3.3 模型检验
  • 5.3.4 中国2006-2010年EFCI和BCCI预测
  • 5.4 中国EFCI驱动因素分析
  • 5.4.1 指标选取
  • 5.4.2 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
  • 5.4.3 政策建议
  • 5.5 小结
  • 第六章 中国人均生态足迹和生物承载力构成的动力学研究
  • 6.1 普适模型建立
  • 6.1.1 年变化趋势项预测模型
  • 6.1.2 年变化随机项预测模型
  • 6.1.3 构成比例预测模型
  • 6.2 中国人均能源足迹构成比例的模拟及预测
  • 6.2.1 中国人均能源足迹构成比例年变化趋势项动力模型
  • 6.2.2 模型调试与检验
  • 6.2.3 2007-2015年构成比例预测
  • 6.3 中国人均生态足迹构成比例的模拟及预测
  • 6.3.1 中国人均生态足迹比例年变化趋势项动力模型
  • 6.3.2 模型调试与检验
  • 6.3.3 2007-2015年构成比例预测
  • 6.4 中国人均生物承载力构成比例的模拟及预测
  • 6.4.1 中国人均生物承载力比例年变化趋势项动力模型
  • 6.4.2 模型调试与检验
  • 6.4.3 2007-2015年构成比例预测
  • 6.5 能源足迹的部门分解和生态足迹的产业分解
  • 6.5.1 能源足迹的部门分解
  • 6.5.2 生态足迹的产业分解
  • 6.6 政策建议
  • 6.7 小结
  • 第七章 中国人均能源足迹变化的多尺度分析及多情景预测
  • 7.1 中国人均能源足迹增长率的多尺度分析及预测
  • 7.1.1 中国人均能源足迹增长的基本态势
  • 7.1.2 多尺度分析
  • 7.1.3 多尺度预测
  • 7.2 能源足迹增长率的主要时间尺度因子分析
  • 7.2.1 指标选取
  • 7.2.2 各指标EMD分解
  • 7.2.3 准4.2年尺度因子分析
  • 7.2.4 准8.7年尺度因子分析
  • 7.2.5 准14.9年尺度因子分析
  • 7.2.6 政策建议
  • 7.3 中国人均能源足迹变化的多情景预测
  • 7.3.1 1953-2006年能源足迹EMD分析
  • 7.3.2 模型建立
  • 7.3.3 拟合检验及调试
  • 7.3.4 多情景动力学预测
  • 7.4 万元GDP能源足迹
  • 7.5 小结
  • 第八章 中国进出口贸易足迹的动态分析及预测
  • 8.1 1995-2005年中国进出口贸易足迹
  • 8.1.1 基于能值方法的计算
  • 8.1.2 基于投入产出方法的计算
  • 8.1.3 三种方法比较分析
  • 8.2 中国2006-2013年人均贸易足迹动力学预测
  • 8.3 进出口贸易对中国生态可持续性的影响
  • 8.3.1 中国1992-2003年进出口贸易对EFI的影响
  • 8.3.2 进出口贸易对中国2007-2013年人均生态足迹和EFI的影响
  • 8.4 贸易足迹变化的驱动因素分析
  • 8.4.1 指标选取
  • 8.4.2 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
  • 8.4.3 政策建议
  • 8.5 小结
  •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 9.1 结论
  • 9.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读博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生态足迹模型的多尺度分析及其预测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