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产业转移、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发展是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随着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国际产业分工的深化,我国区域产业已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梯度转移的倾向。由东至西,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承接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同时将处于相对劣势的产业向中西部欠发达地区转移。从南向北,我国对外开放与外商投资经历了从珠江三角洲地区向长江三角洲地区、环渤海地区逐步推进的三次浪潮,其间不仅伴随着产业结构的演进和升级,而且存在着产业的重组与转移。微观上,企业已具备了较强烈的主体意愿,且转移的宏观环境已经基本形成,具有未来大规模发生转移的可能性。现阶段,我国地区产业的梯度转移既要发挥市场机制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又要发挥政策的引导和协调作用。基于这种趋势,对地区产业的梯度转移进行前瞻性研究,为政府建立促进与规范产业梯度转移的政策体系提供参考,对规划和指导我国即将可能出现的大规模产业转移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围绕产业转移如何更好地为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服务问题,以国内外产业转移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为基础,系统地分析了我国产业区域转移的宏观背景和微观实现过程,利用改进的产业梯度系数方法分析了我国工业行业的梯度分布特点,提出了建立市场主导、政府调控型的产业转移政策实现机制来推动区域产业转移的进程。主要创新性工作如下:(1)区域经济是产业区域发展的土壤,其既关系到产业能不能转的问题,也影响到产业转移的路径问题。基于以上考虑,本文剖析了产业结构与区域经济以及产业转移与产业结构的联系,分析了东、中、西、东北四大区域框架下的比较优势以及区域梯度。分析得出,我国地区产业梯度转移的区域基本经济基础已经具备。(2)改进了产业梯度系数计算方法,计算了我国31个省区26个工业行业的产业梯度系数,绘制了产业梯度系数表,并从阶段特征、区域特征和产业定位三个方面深入分析了现阶段我国区域产业转移的总体特征。(3)分析了产业转移的微观形成过程:要素流动——企业迁移——产业转移,其中,要素流动累积是产业转移的前提条件;企业迁移是产业转移的实体承载。按照市场机制和政府作用机制介入产业转移过程的程度将产业转移的实现机制归纳分为以下三种形式:完全政府主导型实现机制,市场驱动、政府引导型实现机制和市场主导、政府调控型实现机制。(4)剖析了影响产业区域转移的宏观、中观和微观层次的因素,并从中提取了六个关键因素:产业梯度水平、产业集群发展程度、产品在转入地预计的市场占有率、转入地要素成本和交易成本、转入地对转出地的相对距离优势以及政府推拉力,构建了区域产业转移的模型;为了降低模型计算的复杂度,提出了加速度梯度判断法则来简单判断产业转移可行性。(5)在分析比较美国、日本等国政府在产业转移过程中的作用基础上,研究了政府推进产业转移进程的理论基础及其现实需要,明确了政府在引导产业转移中的五种职能作用:规划引导、协调平衡、政策诱导、环境营造以及适度保护,并要处理好三方面关系:市场和政府的关系,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以及转入地政府与转出地政府之间的关系。(6)提出了建立产业转移的政府调控机制,包括中国地区产业梯度转移政策的总体目标、战略构想、基本原则及其调控工具。总体目标是实现地区产业有序转移,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出了五个必须把握的战略重点:区域产业转移的全球分工体系战略、创新战略、集群战略、政府协调战略以及政策引力战略。以基本原则为准绳,以调控工具为手段,提出了推进区域产业转移的若干政策建议,主要包括: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发展与周边地区的经贸合作;构建服务型政府,搭建产业转移平台;根据区域梯度和区域产业梯度,制定差异化产业政策;大力投资教育和技术培训工作,加速产业引入进程;以产业转移推动产业创新,低梯度地区逐步提升产业创新的阶段,高梯度地区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引导资金流入低梯度地区,为产业转移提供金融支持;以及加强区域产业转移的组织协调。最后,以中部地区为例,分析了其承接产业转移面临的内部优劣势以及外部环境,根据其支柱产业的梯度分布特点,提出了推进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调控策略。
论文目录
摘要ABSTRACT致谢第一章 导论1.1 研究背景和意义1.2 产业转移和产业梯度1.2.1 产业转移1.2.2 产业梯度1.3 国内外有关产业转移研究综述1.3.1 国外理论研究综述1.3.2 国内有关产业转移研究综述1.4 梯度转移理论研究综述1.5 国内外产业转移研究总结1.6 研究思路与方法1.6.1 研究思路1.6.2 研究方法1.6.3 文章结构第二章 区域产业梯度转移的理论分析框架2.1 产业转移的区域梯度分析2.1.1 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2.1.2 区域基础的分析维度2.2 产业转移的产业梯度分析2.2.1 阶段特征2.2.2 方式选择2.2.3 产业梯度分析2.3 产业转移的微观实现机制2.3.1 从要素流动、企业迁移到产业转移2.3.2 要素流动:产业转移的积累条件2.3.3 企业迁移:产业转移的实体承载2.4 产业转移中的政府作用2.4.1 政府作用的理论依据2.4.2 政府作用的现实需要2.4.3 产业转移的三种实现机制2.4.4 处理好政府在产业梯度转移中的三种关系2.5 本章小结第三章 产业转移的区域基础3.1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演变过程3.2 产业转移的区域经济基础3.2.1 区域基本情况3.2.2 自然资源3.2.3 人力资源3.2.4 环境承载能力3.2.5 经济基础3.3 区域梯度分析3.3.1 评价指标的选择3.3.2 评价模型的构建3.3.3 评价结果分析3.4 本章小结第四章 我国区域工业行业梯度分析4.1 我国区域工业发展的总体特征4.2 产业(工业)梯度水平分析4.2.1 产业梯度水平的测度方法4.2.2 工业行业梯度系数的计算4.3 26个工业行业区域产业转移的总体特征4.3.1 我国区域产业转移的阶段特征4.3.2 我国区域产业转移的区域特征4.3.3 我国区域产业转移的产业定位4.4 本章小结第五章 我国地区产业梯度转移现状及其动因分析5.1 我国地区产业梯度转移的历史及现状分析5.1.1 我国地区产业转移的实践5.1.2 现阶段我国地区产业转移的特点5.2 我国地区产业梯度转移的动因分析5.2.1 宏观层次5.2.2 中观层次5.2.3 微观层次5.3 产业转移模型的构建5.3.1 模型的建立5.3.2 模型的计算5.3.3 模型的意义5.4 北京钢铁产业转移的案例分析5.4.1 首钢搬迁的动因分析5.4.2 对比模型分析5.4.3 “首钢搬迁”是市场驱动、政府引导型的产业转移5.4.4 “首钢搬迁”是规模扩张、质量提高型的产业转移5.5 本章小结第六章 建立产业转移的政府调控机制6.1 产业转移中政府作用比较分析6.1.1 美国工业崛起的政府作用6.1.2 日本成为世界制造业强国的政府作用6.1.3 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中的政府作用6.1.4 美国西部大开发的政府作用6.1.5 几点启示6.2 政府在引导地区产业转移中的职能作用6.3 建立产业转移的政府调控机制6.3.1 我国地区产业梯度转移政策的总体目标6.3.2 我国地区产业梯度转移的战略构想6.3.3 政府调控的基本原则6.3.4 调控工具6.4 推进区域产业转移的政策建议6.4.1 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发展与周边地区的经贸合作6.4.2 构建服务型政府,搭建产业转移平台6.4.3 根据区域梯度和区域产业梯度,制定差异化产业政策6.4.4 理顺资源性产品价格,优势价格诱导产业转移6.4.5 大力投资教育和技术培训工作,加速产业引入进程6.4.6 以产业转移推动产业创新,低梯度地区逐步提升产业创新的阶段,高梯度地区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6.4.7 引导资金流入低梯度地区,为产业转移提供金融支持6.4.8 加强区域产业转移的组织协调6.5 调控策略分析——以中部地区为例6.5.1 中部地区工业结构的现状及问题6.5.2 中部地区支柱产业分析6.5.3 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内外环境分析6.5.4 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调控取向6.6 本章小结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7.1 本文总结7.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参考文献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和发表的论文附录一附录二附录三附录四附录五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要素流动论文; 产业转移论文; 梯度分布论文; 机制论文; 调控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