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视野下的通感研究

认知视野下的通感研究

论文摘要

传统的研究侧重于把通感作为一种修辞手段来进行研究。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兴起,许多学者从认知的角度对通感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成果。然而,这些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1)已有的实证研究针对的语种,多属于印欧语系,因而总结出的具有规律性的现象是否具有跨语系语言普遍性值得进一步探究。(2)汉语通感实证研究偏向的是从词义固化方面来进行,对文学作品中的通感现象却没有涉及,研究还不够全面。(3)关于通感迁移规律的研究偏向于发现通感的感官迁移方向,很少涉及五种感觉在通感中的出现频率,且没有系统深入地解释隐藏在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4)概念隐喻理论与概念合成理论均可用来解释通感,但这两大理论对通感的阐释力有何区别,已有的研究还没有进行过较为系统的比较。这些不足正是本研究课题要探讨的问题。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是定量和定性分析法。研究中的汉语语料来自《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和2007年《十月》杂志(共6期);英语语料主要来自已有的通感研究文献(Bretones 2001;李国南2001)。通过分析汉语通感具有规律性的一些现象,并将其与Sean Day(1996)分析的英语通感具有规律性的现象相比较,发现了英汉通感共有的规律。本文针对前人的不足主要从认知的角度研究了通感的体验基础、本质、产生的原因和功能,并对感官迁移方向以及五种感觉不同的出现频率给出了认知解释。在研究通感的本质时,分别运用了概念隐喻理论和概念合成理论,并比较了这两大理论对通感的阐释力。根据Lakoff & Johnson的概念隐喻理论,通感也是一种隐喻,其概念域分别由不同的感觉域构成,其本质是用一类感觉去理解或体验另一类感觉。语言中的通感式表达是这一隐喻在语言中的具体实现或展现:通感的建构过程是两个感觉域之间特征的映射。这两个感觉域并不平等,因而跨域映射呈单向性。根据Fauconnier的概念合成理论,通感的意义建构过程是一个概念合成过程,其涉及的两个或多个感觉分别构成了不同的输入空间。通过将输入空间的部分结构投射到一个合成空间,通感意义由此产生。概念隐喻理论和概念合成理论在解释通感认知本质方面相辅相成:前者揭示了通感的隐喻本质,其跨域映射的观点可以解释实证研究发现的感官迁移规律,而后者则更好地阐释了通感意义的实时建构过程。用较熟悉的、易理解的、具体的概念去理解不熟悉、较难理解的、抽象的概念,这是人类的一般认知规律。然而,通感所涉及的概念域是人类感觉运动系统中的基本概念域,这使得通感成为一类特殊的隐喻,其特殊性表现在两方面:首先,通感的感官迁移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其次,各种感觉在通感中的出现频率不同。这两方面构成了通感的感官迁移规律。本研究发现:(1)通感的感官迁移方向总体上是从较低级感官向较高级感官迁移,其顺序依次为:触、味、嗅、听、视;这符合人类的一般认知规律。汉语通感的实证研究进一步证实了这一方向的跨语言普遍性。(2)五种感觉在通感中的出现频率不同,突出表现在以下四点:听觉是出现频率最高的目标感觉;触觉是出现频率最高的源感觉;嗅觉虽然属于较低级的感官,但作为源感觉时,其出现频率最低;视觉虽然属于高级感官,但作为源感觉时,其出现频率也较高。(3)通感的感官迁移规律体现了五种感觉的身体化程度与特征,即用身体化程度较高、特征较多的感觉来体验和理解身体化程度较低、特征较少的感觉。本研究的意义在于:第一,相关的实证研究有利于探讨通感的跨语言共性;第二,帮助人们从认知的角度对通感有一个更清晰、更全面的理解;第三,对通感的认知研究从一个侧面证明了认知语言观的正确性,这对于认知语言学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论文目录

  • Abstract
  • 摘要
  • Introduction
  • 0.1 Definition of Synaesthesia
  • 0.2 Objective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Research
  • 0.3 Methodology
  • 0.4 Organization of the Thesis
  • Chapter One Literature Review
  • 1.1 Studies of Synaesthesia in the West
  • 1.2 Studies of Synaesthesia in China
  • 1.3 Summary
  • Chapter Two Theoretical Basis
  • 2.1 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
  • 2.2 Conceptual Blending Theory
  • 2.3 Summary
  • Chapter Three Synaesthesia in English and Chinese
  • 3.1 Major Types of Synaesthesia in English and Chinese
  • 3.1.1 Synaesthesia in Terms of Touch
  • 3.1.2 Synaesthesia in Terms of Vision
  • 3.1.3 Synaesthesia in Terms of Taste and Smell
  • 3.1.4 Synaesthesia in Terms of Hearing
  • 3.1.5 Synaesthesia in Terms of Mixed Sensations
  • 3.2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in Synaesthesia
  • 3.3 Summary
  • Chapter Four A Cognitive Analysis of Synaesthesia
  • 4.1 Experiential Basis of Synaesthesia
  • 4.1.1 Physical Basis for Synaesthesia
  • 4.1.2 Psychological Basis for Synaesthesia
  • 4.1.3 Physiological Basis for Synaesthesia
  • 4.2 Synaesthesia as Metaphor
  • 4.2.1 Synaesthesia with 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
  • 4.2.2 Synaesthesia with Conceptual Blending Theory
  • 4.2.3 Explanatory Power of the Two Theories for Synaesthesia
  • 4.3 Causes and Functions of Synaesthesia
  • 4.3.1 linguistic View
  • 4.3.2 Cognitive View
  • 4.4 Regular Sensory Transferring Pattern of Synaesthesia
  • 4.4.1 Directionality and Accessibility of Synaesthesia
  • 4.4.2 Frequency of the Use of the Five Senses in Synaesthesia
  • 4.5 Summary
  • Conclusion
  • Bibliography
  • Appendix
  • Acknowledgements
  • 相关论文文献

    • [1].比喻与通感辨析[J]. 教育革新 2010(11)
    • [2].唐诗中通感的运用与英译[J]. 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01)
    • [3].历史通感教学刍议[J]. 历史教学问题 2016(06)
    • [4].通感隐喻的认知理据及其主要类型[J].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1)
    • [5].“患”有通感症的我[J]. 作文大王(中高年级) 2020(Z1)
    • [6].小学高年段通感教学探微[J]. 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 2020(02)
    • [7].从网络流行语“我酸了”看通感修辞格[J]. 牡丹 2020(08)
    • [8].通感、联想和想象在音乐欣赏课中的运用探究[J]. 成才之路 2017(01)
    • [9].别样的比喻——通感美学追踪[J].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017(03)
    • [10].感官交融 深层领悟[J]. 教书育人 2016(34)
    • [11].谈歌唱教学中的通感体验[J]. 江苏教育 2017(17)
    • [12].通感在音乐欣赏教学中的运用[J]. 江苏教育 2017(17)
    • [13].以“融通”的桥梁 “贯通”音乐学习——苏少版四下《花之圆舞曲》的通感教学设计与实施[J]. 江苏教育 2017(17)
    • [14].浸润心灵须行“乐” 通感体验唤潜能——音乐教学中通感的内涵、作用及运用要点[J]. 江苏教育 2017(17)
    • [15].给学生一支思维的拐杖[J]. 内蒙古教育 2017(02)
    • [16].通感体验,让音乐在学生心中回响[J]. 教书育人 2017(13)
    • [17].声音[J]. 江苏教育 2017(25)
    • [18].构筑音乐通感体验的实践与感悟[J]. 江苏教育 2017(33)
    • [19].“通感体验”在音乐审美教学中的运用[J]. 名师在线 2017(09)
    • [20].基于通感理论的幼儿美术欣赏教育活动策略研究[J]. 基础教育论坛 2017(18)
    • [21].英汉通感隐喻对比浅析[J]. 文教资料 2016(27)
    • [22].中低年级音乐课堂的通感体验实践探索[J]. 新课程研究(下旬刊) 2018(03)
    • [23].通感效果,妙不可言(外二则)[J]. 中华诗词 2016(07)
    • [24].新媒体发展下的互动媒介初探[J]. 明日风尚 2016(23)
    • [25].从感受、通感到回味:视觉乐感的生发路径[J]. 艺术品鉴 2017(02)
    • [26].“通感体验”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 新课程研究(下旬刊) 2017(02)
    • [27].浅谈大班情景绘画中通感联想的运用[J]. 好家长 2017(15)
    • [28].浅析通感隐喻在汉语颜色词构成中的作用[J]. 校园英语 2017(12)
    • [29].通感视角下“酸爽”一词的解读[J]. 课外语文 2017(03)
    • [30].通感的泛时性特征——以汉英俄对比为例[J]. 北方文学 2017(06)

    标签:;  ;  ;  ;  ;  ;  

    认知视野下的通感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