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取代杂环化合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

多取代杂环化合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

论文题目: 多取代杂环化合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应用化学

作者: 石继仙

导师: 赵康

关键词: 微管,微管微丝抑制剂,秋水仙碱,多取代杂环

文献来源: 天津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微管是成功治疗肿瘤的药物靶点之一,在维持和发展细胞形态、细胞内物质运输、细胞内信号传导、细胞分裂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以微管为靶点的药物,既可引起微管功能障碍和细胞凋亡;又可作为肿瘤血管阻断剂,阻断血管对肿瘤的营养供给。以微管为作用靶点的现有药物按其结合位点分为3类:长春花生物碱类、紫杉醇类及秋水仙碱类。前两类均来自天然产物或其衍生物,固有的大分子结构使得难以全合成,且副作用较大。因此,化学结构相对简单的秋水仙碱及其类似物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主要对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进行了研究:1.对已知的秋水仙碱结合位点的微管微丝抑制剂进行SAR研究,设计了含有不同特征取代基的三个系列的多取代杂芳环化合物。2.以邻溴苯酚为原料,经历O-烷基化、傅氏酰基化、羰基化合物α-卤代反应,得到α-溴代芳酮化合物;以不同烷氧基取代的苯甲醛为原料,经历与溴乙烷格氏试剂反应、Jone’s氧化反应得到芳酮化合物;再与另一分子α-溴代芳酮两两偶联,共合成8个重要1,4-二芳基-2,3-二甲基-1,4-丁二酮中间体。3.以1,4-二芳基-2,3-二甲基-1,4-丁二酮为原料,分别与氯化氢的干燥甲醇溶液、Lawesson试剂、乙酸铵、甲胺/冰醋酸或正丁胺/冰醋酸在一定的条件下脱水环化,发生Paal-Knorr反应而得到2,5-二芳基-3,4-二甲基呋喃、噻吩、吡咯及N-烷基吡咯化合物。共合成39个多取代的杂芳环目标物,其中37个为未见文献报道的新化合物,其结构经核磁共振氢谱和碳谱确证。4.以多取代杂环化合物为原料,在催化剂PdCl2(dppf)、配体DPPF及碱t-BuONa作用下,与各种取代胺(脂肪伯胺、脂肪仲胺、芳香伯胺及EDG-芳香伯胺)发生偶联反应而得到含有不同取代胺基的多取代杂环目标物。共合成了38个不同取代胺修饰的多取代杂芳环目标物,均为未见文献报道的新化合物,结构经核磁共振氢谱和碳谱确证,并选取目标物112进行X-射线衍射分析,得到了晶体结构的数据。5.对所合成的目标物进行初步生物活性评价。对体外人乳腺癌MCF-7细胞株的抗肿瘤试验发现个别化合物活性几乎与紫杉醇相当;对人PBM(外周血单核细胞)的抗HIV-1及细胞毒性试验发现所设计的化合物具有一定的抗HIV-1活性,且细胞毒性较小。

论文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肿瘤知识背景

1.3 微管微丝结构及功能

1.4 微管微丝抑制剂

1.5 秋水仙碱结合位点类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

1.6 三环类COX-2 选择性抑制剂及其对肿瘤的预防作用

第二章 目标化合物的设计

2.1 目标化合物的设计

第三章 关键中间体1,4-丁二酮化合物的合成

3.1 主要原料与试剂

3.2 实验试剂处理方法

3.3 主要分析仪器

3.4 关键中间体1,4-二芳基-1,4-丁二酮化合物的合成

第四章 多取代杂环化合物的合成

4.1 引言

4.2 2,5-二芳基-3,4-二甲基呋喃化合物的合成

4.3 2,5-二芳基-3,4-二甲基噻吩化合物的合成

4.4 2,5-二芳基-3,4-二甲基吡咯化合物的合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多取代杂环化合物中-Br取代基的结构修饰

5.1 引言

5.2 Pd催化的芳卤化合物与胺偶联反应研究进展

5.3 胺取代的2,5-二芳基-3,4-二甲基杂环化合物的合成

5.4 结果讨论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多取代杂环化合物的生物活性

6.1 引言

6.2 2,5-二芳基-3,4-二甲基杂环化合物的抗肿瘤活性

6.3 2,5-二芳基-3,4-二甲基杂环化合物的抗HIV-1 活性

第七章 目标物的单晶结构分析

7.1 引言

7.2 目标化合物112 的晶体结构

第八章 论文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附 录

致 谢

发布时间: 2006-05-24

参考文献

  • [1].芳香杂环化合物喹啉和异喹啉的不对称氢化研究[D]. 卢胜梅.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2005
  • [2].聚苯乙烯负载有机硒试剂的制备及其在杂环化合物合成中的应用[D]. 王宇光.浙江大学2007
  • [3].锇、钌、铱杂环化合物的合成、表征及反应性研究[D]. 龚磊.厦门大学2008
  • [4].N-亚硝基氧氮五元杂环化合物的研究[D]. 彭立军.兰州大学2009
  • [5].多组分反应构建含吲哚结构杂环化合物的研究[D]. 朱松磊.苏州大学2008
  • [6].含氧六元杂环化合物的合成和转化研究[D]. 李明浩.华中科技大学2014
  • [7].含吡啶母环杂环化合物的合成、表征及生物活性研究[D]. 钱群.上海大学2009
  • [8].类天然杂环化合物的多样性导向合成及其生物活性研究[D]. 黄超.云南大学2011
  • [9].两类糖苷类化合物和两类杂环化合物的设计、合成及其生物活性研究[D]. 宋高鹏.中国海洋大学2009
  • [10].Cu(Ⅰ)催化的碳氮键偶联及其在合成杂环化合物中的应用研究[D]. 刁小琼.复旦大学2011

相关论文

  • [1].含氮杂环化合物的设计与合成[D]. 曾润生.苏州大学2003
  • [2].吡唑衍生物的合成及其生物活性研究[D]. 谭成侠.浙江大学2005
  • [3].含氮杂环嘧啶、三唑类化合物的合成、生物活性及热力学性质研究[D]. 孙晓红.西北大学2005
  • [4].新型Hoffmann消除-Diels-Alder环加成串联反应的研究和新型嘧啶并环分子构架的设计与合成[D]. 郑连友.吉林大学2005
  • [5].头孢匹罗和头孢匹罗类似物及其中间体的合成[D]. 段学民.天津大学2005
  • [6].α-苯乙醇唑类抗真菌药物的合成[D]. 王明慧.浙江大学2005
  • [7].含吡啶的氮、硫杂环化合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D]. 李刚月.大连理工大学2006
  • [8].含氮杂环化合物的合成方法研究[D]. 缪春宝.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6
  • [9].具有潜在生物活性的含氮杂环化合物及手性膦酸酯的合成研究[D]. 刘惠.华中师范大学2007
  • [10].含氮杂环化合物的合成、结构、生物活性、热力学、热行为及量子化学研究[D]. 任莹辉.西北大学2007

标签:;  ;  ;  ;  

多取代杂环化合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