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藏北香琼—茶桑基性火山岩带的岩石化学特征与构造环境(论文文献综述)
李学仁[1](2019)在《羌塘盆地那底岗日组火山-沉积岩石学特征及构造属性研究》文中指出羌塘盆地晚三叠世构造格局与演化是长期存在争议的问题,既是盆地沉积转换也是构造属性转换的关键时期,对于正确认识古特提斯洋与中特提斯洋的演化具有重要意义。那底岗日组是盆地沉积转换阶段形成的一套火山-沉积岩石组合,具有火山作用和沉积地层的双重属性,深入探讨那底岗日期的构造属性,对于认识羌塘盆地的构造演化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以那底岗日组火山-沉积岩为研究对象,对其开展系统的岩相学、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锆石原位Lu-Hf同位素、全岩Sr-Nd同位素及火山沉积响应等研究,探讨那底岗日组岩石成因、构造背景和动力学机制。对羌塘盆地潜在的那底岗日组火山-沉积岩进行精确的SHRIMP和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研究,13件样品厘定的年龄分别为:214.9±1.5 Ma、222.1±1.9 Ma、210.5±2.1 Ma,、227.0±2.3 Ma、216.0±2.7 Ma、206.2±1.8 Ma、233.5±2.5 Ma、202.3±1.6 Ma、221.9±3.4 Ma、221.8±2.1 Ma、221.5±2.6 Ma、221.1±1.5 Ma和216.4±1.1Ma,喷发-沉积年龄主要集中于221201 Ma,贯穿整个诺利期和瑞替期。岩石组合主要沿弯弯梁—雀莫错裂陷槽、肖茶卡—毕洛错裂陷槽及吐错—吐波错裂陷槽分布,与那底岗日期盆地的裂陷基底相匹配,存在与晚古生代褶皱地层和肖茶卡组角度不整合接触,以及与下伏地层整合接触三种沉积超覆类型。那底岗日组火山-沉积岩分为陆相喷发和水下沉积两个系列,具有溢流相、爆发相、喷发沉积相、次火山岩相、三角洲潮坪相、河流相和湖泊相等多种岩相组合。根据砾石成分、磨圆程度、胶结方式等要素,将底部砾岩划分为五种类型。火山岩具有双峰式分布特征,主要以中基性玄武岩和酸性流纹岩两个端元组成。沉积岩以沉凝灰岩夹陆源碎屑岩为主,并具有多种过渡性火山沉积碎屑岩。那底岗日组火山岩具有高Na2O(2.08%8.07%),低K2O(0.26%3.05%)的特征,玄武岩轻微亏损Nb或Ta,而酸性岩强烈亏损Nb、Ta和Ti;玄武岩的(87Sr/86Sr)i=0.70470.7150,εNd(t)值为-10.42-3.3,Nd的模式年龄平均为1.8Ga;酸性岩的εHf(t)的数值均为负值,范围变化于-3.2-19.1,Hf同位素二阶段模式年龄(TDM2)为1.6Ga20 Ga,平均1.8Ga。显示玄武岩经历了不同程度的地壳混染,酸性岩则为1.8Ga左右古元古界地壳的重熔,且两者具有相同的地壳源区。推测由于玄武质岩浆的底侵作用,在地壳深部诱发富硅质基底岩石重熔,快速喷发形成玄武岩—流纹岩双峰式组合。而同期花岗岩则是玄武质岩浆在地壳进一步停留,充分熔融,同时少量热的镁铁质岩浆注入冷的长英质岩浆中,形成暗色包体,最后侵位形成岩体。玄武岩以钠质碱性粗面玄武岩为主,少量拉斑玄武岩,具有大陆玄武岩的特征,形成于与裂谷相关的大陆板内拉张背景。火山沉积旋回研究显示,那底岗日组至少有7次较大规模的火山喷发,4个主要喷发峰值,划分为3个主要裂陷阶段,从三角洲相的大套砂岩过渡到那底岗日期潮坪相的砂泥和火山灰组合,再到河流相的砂砾岩充填,方湖剖面整体体现为晚三叠世羌塘前陆盆地的逐渐萎缩消亡和裂陷盆地逐渐开启的一个持续渐变的过程。羌塘盆地在经历了中三叠世末—晚三叠世初造山之后,已经与北部的欧亚大陆拼合,古特提斯洋关闭,逐渐由活动大陆边缘向被动大陆边缘转换。诺利期开始以南部班公湖—怒江洋为代表的中特提斯洋迅速扩张,羌塘盆地发生大规模裂陷,形成了具有被动大陆边缘性质的那底岗日组火山-沉积岩序列。
祁江豪,郭兴伟,温珍河,郑求根,冯岩,伊飞[2](2011)在《羌塘盆地基底地层及大地构造性质》文中研究表明根据不同学者在盆地基底地层中所得出的锆石同位素测年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合前人对羌塘地区大地构造方面的研究成果得出:羌塘盆地中央隆起带出露的变质岩基底可能经历过泛非时期构造热事件的作用,羌塘块体在演化过程中受到了南部冈瓦纳大陆的影响,这对于了解本地区的大地构造背景以及对古特提斯缝合带的研究有所帮助。
李莉,白云山,牛志军[3](2010)在《青海南部治多—杂多地区中二叠世火山岩特征及其构造环境》文中指出青海南部治多县杂多地区的中二叠世火山岩地质时代为中二叠世孤峰期至冷坞期,岩石类型为安山岩、玄武安山岩,属碱性玄武岩系列,Ti、P较高,Al较低,贫钾富钠,高REE,LREE显着富集,火山岩Zr/Nb比值变化为6.67~9.05,Hf/Th比值变化在0.29~0.35之间,Nb/Zr比值平均0.13,与大陆板内玄武岩一致,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高场强元素分异。地质及地球化学综合分析研究表明,青海南部治多县杂多地区的中二叠世火山岩形成于板内伸展拉张构造环境。
李莉,白云山,牛志军,段其发,王建雄[4](2009)在《青藏高原羌塘东部治多县左支——失多莫卜辉长岩带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意义》文中认为青藏高原羌塘东部治多县左支——失多莫卜辉长岩带形成于晚二叠世,由单一辉长岩组成。岩石富碱,Na2O>K2O为钙碱性系列。微量元素特征表现为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富集,高场强元素分异,显示板内玄武岩特征。轻稀土元素高度富集,δEu不显亏损,为弱负异常到正异常。(87Sr/86Sr)i较低,变化于0.704190.70471之间,εNd(t)值较高,变化于4.34.9之间,显示了略亏损的地幔源区特征。该辉长岩带应形成于板内伸展扩张构造环境。
白云山,李莉,牛志军,段其发,涂兵[5](2009)在《羌塘东部治多县索加一带早石炭世杂多群火山岩特征及其构造环境》文中研究说明羌塘东部冶多县索加一带的杂多群火山岩是由玄武岩组成的基性熔岩,属钙碱性玄武岩系列,稀土元素特征表现为轻稀土显着富集,Eu为轻微负异常,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高场强元素分异,反映了板内拉张环境特征。
高春文,贾庆军,魏春光[6](2006)在《羌塘盆地晚三叠世原型盆地性质探讨》文中研究指明:通过系统地对羌塘地区晚三叠世盆地的区域构造格架、岩石大地构造及沉积建造研究,对晚三叠世盆地的原型盆地性质进行探讨。认为该区晚三叠世盆地形成于新特提斯分支洋盆孕育阶段,岩浆岩地球化学特征显示为板内拉张环境,盆地中央隆起和南北凹陷形成于不同的地质时期。多数地质事实不支持前人比较公认的该盆地为前陆盆地的观点。将该区晚三叠世盆地的盆地性质确定为准克拉通盆地。
王权,续世朝,魏荣珠,杨月生,田志勇,董挨管,杨五宝,魏云峰[7](2006)在《青藏高原羌塘北部托和平错一带二叠系展金组火山岩的特征及构造环境》文中认为西藏改则县托和平错地区展金组中发育一套早—中二叠世以玄武岩类为主、玄武安山岩次之、安山岩少量的海相火山岩组合。该火山岩中玄武岩、玄武安山岩的SiO2含量为44.43%~54.87%,TiO2含量多在4%以上,K2O+Na2O平均为4.57%,玄武岩类富K,玄武安山岩富Na。区内火山岩富集K、Ba、Th、Ta、Ce、P、Zr、Sm、Ti、Cr,亏损Rb、Nb、Hf、Sc,Y/Nb在0.322~0.499之间。综合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特征,可将该火山岩归入碱性玄武岩系列。区内火山岩从基性到中性稀土元素总量基本没有变化,REE平均为402.31×10-6,LREE/HREE为8.17~12.69,为轻稀土强烈富集型,δEu为0.93~1.04,平均为0.99,无Eu异常,玄武岩的Th/Ta值多数大于1.6。火山岩的地质特征和地球化学特征表明,本区火山岩产出的大地构造环境为冈瓦纳大陆北缘裂谷环境。
鲁兵,徐可强,刘池阳[8](2003)在《藏北羌塘地区的地壳电性结构及其意义》文中研究表明羌塘地区地壳的电性层可分为上、中、下 3层。中电性层为一连续的低阻层 ,厚度平均 2 0km左右。上、下电性层块断作用强烈 ,而中电性层韧性好 ,表现为褶皱弯曲。如果上层高阻高密体发育 ,则中层顶界面埋深增大 ;如果下层高阻层发育 ,则中层的顶界面抬升。中电性层在北羌塘平缓 ,厚度均匀 ;而在南羌塘此层连续性较差 ,埋藏深。壳幔层对下地壳与中地壳的增厚起制约作用 ,而中地壳对上地壳的增厚起调节作用 ,不同规模的断裂又是各层增厚不可缺的条件。
刘池洋,杨兴科,任战利,赖绍聪,陈刚,赵红格,魏永佩,郑孟林,王成善[9](2001)在《藏北羌塘盆地查桑地区构造格局与演化》文中认为通过对近年新获得的各种地球物理和地质等资料的综合研究认为,羌塘西部隆起查桑段不是一个简单的、长期隆升的古隆起,而是总体由两三个东西向展布的大型南倾构造块体叠覆而成.此结构和地球物理特征,仅限于双湖-绒马之间,不具区域意义.其形成主要与该区东、西两侧中生代即发育近南北向转换断层、并与后期持续活动密切相关.该段挤压、叠覆和隆升始于早白垩世羌塘盆地反转期,与班公湖-丁青洋关闭相邻地块会聚直接有关;始新世以来,印度板块碰撞继续向北推挤,该区的挤压、叠覆又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改造.
鲁兵,刘池阳,刘忠,李永铁[10](2001)在《羌塘盆地的基底组成、结构特征及其意义》文中研究说明通过对羌塘盆地地质、地球物理资料的综合分析认为 ,羌塘盆地的变质岩系从上至下可分为果干加年日组、玛依岗日组、戈木日组和阿木岗组 ,其中后二者构成了盆地的结晶基底。大地电磁与航磁异常结果均揭示出 :盆地基底具有较强的东西分块性 ;结晶基底在高原后期隆升时遭到强烈的改造 ,其间加入了电性上表现为高阻与低阻的物质成分 ,使得结晶基底的连续性、均质性改变
二、藏北香琼—茶桑基性火山岩带的岩石化学特征与构造环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藏北香琼—茶桑基性火山岩带的岩石化学特征与构造环境(论文提纲范文)
(1)羌塘盆地那底岗日组火山-沉积岩石学特征及构造属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目的 |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2.1 羌塘盆地研究现状 |
1.2.2 那底岗日组研究现状 |
1.2.3 晚三叠世地质事件 |
1.2.4 存在问题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4 完成实物工作量 |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大地构造格架 |
2.1.1 可可西里—金沙江缝合带 |
2.1.2 羌塘盆地 |
2.1.3 班公湖—怒江缝合带 |
2.2 区域地层 |
2.2.1 北羌塘地层分区 |
2.2.2 南羌塘地层分区 |
2.3 岩相古地理 |
2.3.1 晚三叠世卡尼期—诺利期早期岩相古地理 |
2.3.2 晚三叠世诺利期晚期—瑞替期岩相古地理 |
第3章 那底岗日组时空格架 |
3.1 那底岗日组概念 |
3.2 那底岗日组典型剖面介绍及锆石U-Pb年龄 |
3.2.1 北羌塘坳陷西南 |
3.2.2 北羌塘坳陷中部 |
3.2.3 北羌塘坳陷北部 |
3.2.4 中央隆起带南缘 |
3.2.5 羌塘盆地东部 |
3.3 甲丕拉组火山岩的重新厘定 |
3.4 那底岗日组统一命名 |
3.5 那底岗日组时代限定 |
3.6 那底岗日组空间分布 |
3.7 小结 |
第4章 那底岗日组岩石学特征 |
4.1 岩石组合类型 |
4.2 产状及岩相 |
4.2.1 产状分类 |
4.2.2 岩相划分及岩相组合特征 |
4.3 底砾岩 |
4.4 火山岩 |
4.4.1 岩相学特征 |
4.4.2 主微量元素 |
4.4.3 锆石Lu-Hf同位素 |
4.4.4 全岩Sr-Nd同位素 |
4.5 沉积岩 |
4.6 同期侵入岩特征 |
4.6.1 岩相学特征 |
4.6.2 主微量元素 |
4.6.3 锆石U-Pb年龄和Lu-Hf同位素 |
4.7 小结 |
第5章 那底岗日组火山-沉积幕事件 |
5.1 那底岗日组厚度统计 |
5.2 火山喷发旋回 |
5.3 火山活动的沉积响应 |
5.3.1 沉积序列描述 |
5.3.2 沉积环境分析 |
5.3.3 火山喷发阶段划分 |
5.4 小结 |
第6章 那底岗日组构造属性探讨 |
6.1 那底岗日组岩石成因 |
6.1.1 源区特征 |
6.1.2 构造背景 |
6.2 动力学机制探讨 |
6.2.1 二叠纪构造演化 |
6.2.2 中三叠世造山与古特提斯洋的关闭 |
6.2.3 活动大陆边缘向被动大陆边缘的转换 |
6.2.4 那底岗日期裂陷与中特提斯洋的开启 |
6.3 小结 |
第7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锆石U-Pb部分分析数据 |
附录二 锆石Lu-Hf同位素数据 |
附录三 全岩主量元素数据(wB%) |
附录四 全岩微量元素数据(ppm) |
附录五 全岩Sr-Nd同位素数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项目 |
(3)青海南部治多—杂多地区中二叠世火山岩特征及其构造环境(论文提纲范文)
1 地质及岩石学特征 |
2 岩石化学特征 |
2.1 常量元素地球化学 |
2.2 稀土元素特征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 |
2.2.1 稀土元素特征 |
2.2.2 微量元素特征 |
3 构造环境分析 |
4 讨论和结论 |
(4)青藏高原羌塘东部治多县左支——失多莫卜辉长岩带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地质特征 |
2 岩石学特征 |
3 样品分析方法 |
3.1 主元素、微量元素及稀土元素分析方法 |
3.2 同位素样品分析方法 |
4 岩石化学特征 |
5 地球化学特征 |
5.1 稀土元素特征 |
5.2 微量元素特征 |
6 Sr、Nd同位素地球化学 |
7 构造环境分析 |
8 结论及意义 |
(5)羌塘东部治多县索加一带早石炭世杂多群火山岩特征及其构造环境(论文提纲范文)
1 地质及岩石特征 |
2 岩石化学特征 |
3 地球化学特征 |
3.1 稀土元素特征 |
3.2 微量元素特征 |
4 构造环境分析 |
5 结论 |
(6)羌塘盆地晚三叠世原型盆地性质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新特提斯构造层和构造带划分 |
1.1 玛尔盖茶卡—西金乌兰湖有限洋盆 |
1.2 北羌塘稳定型滨浅海建造 |
1.3 南羌塘准稳定型浅海建造 |
1.4 班公湖洋盆 |
2 岩石大地构造学特征 |
2.1 基性、超基性岩特征 |
2.2 火山岩特征 |
3 盆地的沉降特征及沉积建造特征 |
4 原型盆地性质探讨 |
(8)藏北羌塘地区的地壳电性结构及其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背景资料 |
2 MT资料与结果的获取 |
3 MT处理主要结果 |
3.1 不同电性层的特征 |
3.2 特殊的“低阻体” |
3.3 双重高阻层 |
4 对高原腹部隆升方式的启示 |
(9)藏北羌塘盆地查桑地区构造格局与演化(论文提纲范文)
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现状 |
2 总体构造格局 |
3 南、北邻区的地质构造响应 |
3.1 查桑段之南独特的地质构造现象 |
3.2 查桑段之北拗陷区地质构造特征 |
4 形成背景和演化过程 |
(10)羌塘盆地的基底组成、结构特征及其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基底地层组成 |
3 基底航磁异常特征 |
3.1 基底磁性层特征 |
3.2 基底结构 |
4 基底电性结构 |
4.1 基底电性结构 |
4.2 基底的非均质性 |
5 讨论与结论 |
四、藏北香琼—茶桑基性火山岩带的岩石化学特征与构造环境(论文参考文献)
- [1]羌塘盆地那底岗日组火山-沉积岩石学特征及构造属性研究[D]. 李学仁.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
- [2]羌塘盆地基底地层及大地构造性质[J]. 祁江豪,郭兴伟,温珍河,郑求根,冯岩,伊飞. 海洋地质前沿, 2011(09)
- [3]青海南部治多—杂多地区中二叠世火山岩特征及其构造环境[J]. 李莉,白云山,牛志军. 地质调查与研究, 2010(02)
- [4]青藏高原羌塘东部治多县左支——失多莫卜辉长岩带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意义[J]. 李莉,白云山,牛志军,段其发,王建雄. 资源调查与环境, 2009(03)
- [5]羌塘东部治多县索加一带早石炭世杂多群火山岩特征及其构造环境[J]. 白云山,李莉,牛志军,段其发,涂兵. 华南地质与矿产, 2009(03)
- [6]羌塘盆地晚三叠世原型盆地性质探讨[J]. 高春文,贾庆军,魏春光. 地质论评, 2006(02)
- [7]青藏高原羌塘北部托和平错一带二叠系展金组火山岩的特征及构造环境[J]. 王权,续世朝,魏荣珠,杨月生,田志勇,董挨管,杨五宝,魏云峰. 地质通报, 2006(Z1)
- [8]藏北羌塘地区的地壳电性结构及其意义[J]. 鲁兵,徐可强,刘池阳. 地学前缘, 2003(S1)
- [9]藏北羌塘盆地查桑地区构造格局与演化[J]. 刘池洋,杨兴科,任战利,赖绍聪,陈刚,赵红格,魏永佩,郑孟林,王成善.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1(S1)
- [10]羌塘盆地的基底组成、结构特征及其意义[J]. 鲁兵,刘池阳,刘忠,李永铁. 地震地质, 20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