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反问句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难点,教师教起来难,学生学起来难。但是反问句又是留学生学习汉语绕不过去的一个语言点,因为中国人在平时交际中大量使用反问句,如果留学生不能准确捕捉到反问句所传达的信息,必然影响交际的正常进行。本文首先在梳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反问句的句法结构和语义语用分析入手,从本体研究和对外汉语教学相结合的角度,总结了反问句的两种类型:典型性反问句和非典型性反问句。典型性反问句有明显的语法标志手段,是反问句的主要类型,是留学生学习反问句的主要内容,也是目前研究的热点。非典型性反问句因其标志手段不明显,给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带来了困难,也成为反问句研究的盲区。本文研究了反问句的语音标志手段(也是非典型性反问句的唯一标志手段):转移重音和反问语调,讨论了如何通过语句重音的转移以及声音的高低、强弱、快慢等语调手段体现反问句的特征。为了研究对外汉语教学中反问句的教与学存在的问题,笔者除了注意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揣摩反问句教学并收集相关资料之外,还对来自山东大学、青岛大学和青岛农业大学的72名中级阶段的留学生(母语背景分别是韩日、东南亚和欧美)做了问卷调查。针对学生识别、理解和运用反问句的不同层次,问卷分别设计了选择、判断、寻找、完成对话四种题型(涉及的是口语中常见的反问句类型),力求多层次反映学生反问句的习得状况。通过统计和分析,发现了留学生最难掌握的几种反问句类型是:是非问反问句(“不是……吗”“难道”“还”)、选择问反问句、非典型性反问句以及以“什么/有什么/干什么”为标志的特指问反问句(问卷没有设计正反问反问句)。并从二语习得理论的角度研究了性别、文化合流程度对反问句习得的影响,对留学生回避使用反问句的现象进行了理论上的探讨。关于反问句的理论研究、对外汉语大纲和教材、教师的课堂教学之间具有一种多边互动的关系,它们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理论研究应该体现到大纲和教材中,大纲和教材对课堂教学起到指导作用;反过来,课堂教学会检验理论研究的正确性和大纲、教材的合理性,从而促进反问句研究和大纲、教材的制定、编写。基于此,笔者调查了几部大纲、多本教材,并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现行大纲和教材有与理论研究脱节的现象以及其他一些不完善的方面,应该及早做出改进。而课堂教学应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使学生在交际中正确运用反问句为最终教学目标,采取灵活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而不必完全拘泥于大纲和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