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形态论文-戴振华,都晨雅,赵晓光

运动形态论文-戴振华,都晨雅,赵晓光

导读:本文包含了运动形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减体重,超重和肥胖,身体形态,身体成分

运动形态论文文献综述

戴振华,都晨雅,赵晓光[1](2019)在《运动和饮食干预对身体形态和成分以及心血管疾病风险因素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选取30~65岁超重(24 kg·m~(-2)≤BMI<28 kg·m~(-2))或肥胖(BMI≥28 kg·m~(-2))男性45名,受试者被随机分为有氧运动组(n=23)和饮食改善组(n=22)进行为期12周的干预.结果显示,有氧运动组和饮食改善组的身体形态指标均得到显着改善.但与有氧运动组相比较,饮食改善组的腹围和臀围下降更为明显;饮食改善组的脂肪和肌肉含量均显着下降.有氧运动组的脂肪含量也显着下降,但肌肉含量未有显着变化.在心血管疾病风险改善方面,饮食改善组的大部分指标值显着下降或有下降趋势;而在有氧运动组,仅发现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甘油叁酯值有变化.表明控制饮食减体重可大幅改善超重和肥胖男性的身体形态,降低脂肪含量和心血管疾病风险;而运动减体重,可在降低体内脂肪含量的同时,不减少或者增加体内肌肉含量.(本文来源于《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期刊2019年06期)

刘岩,黄俊亚,张一民,孙婷婷[2](2019)在《小学生脊柱形态异常矫正运动处方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在信息化迅速发展的今天,诸多的因素导致现在的小学生出现了一系列形体健康问题,集中体现在小学生的躯干异常上面,即脊柱形态异常。小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良好的身体形态需要从小塑造,最佳阶段为6岁到12岁。2016年6月北京市教委开展《北京市教委向基础教育倾斜—体育卫生和艺术—北京市中小学生形体健康教育实践》项目研究,分别对20所中小学(小学10所,初中10所)共计16167名学生开展了形体健康测试。其中有足型有不同程度问题的人占55.80%,肘关节形态有问题的占29.1%,头部形态有不同程度问题的占8.7%,肩部形态有问题的占18.2%,腿型有问题的占13.9%,背型有问题的占7.2%,颈部形态有问题的占15%,腿形有问题的占4.7%,身体整体观有问题的占5%。虽然从比例上来看肩部、颈部和背部的问题比例不算太大,但是肩部存在异常问题的有2913人,颈部有2423,背部有1075人。与腿型和足型问题相比,对脊柱形态的研究在较短时间内有希望获得相对明显的效果。很大一部分的小学生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脊柱形态异常问题,应该足够引起家长、学校和社会重视,解决小学生的脊柱形态异常的问题已是迫在眉睫。国内外的专家学者们对于脊柱形态异常这个问题已经有很深的研究,但是这些研究大多集中在成年人和中老年人群,却往往忽略了小学生这类人群,少数文献中小学生脊柱形态异常的问题虽然已经被发现,但是却没有被解决。故本研究目的是拟通过指定小学生脊柱形态异常矫正运动处方,并通过20周干预,观察其对脊柱形态异常的改善效果,以期为中小学生健康提供理论指导。研究目的:随机选取北京市和平里第一小学四、五年级的101名小学生进行BodyStyle(Model.S-8.0)姿势评价测试,根据测试结果,将筛选出的存在探颈、高低肩、驼背和脊柱侧弯中叁种或叁种以上问题的55名小学生作为实验组,其余46人为对照组。根据测试结果研制针对矫正小学生的颈椎、胸椎和腰椎的运动处方,进行为期20周的运动干预,实验前后测量身高、体重、身体质量指数(BMI)、颈椎倾斜、肩部倾斜、肩胛骨倾斜、上体倾斜度和脊椎弯曲程度进行对比。研究方法:随机选取北京市和平里第一小学四、五年级的101名小学生进行BodyStyle(Model.S-8.0)姿势评价测试,筛选存在探颈、高低肩、驼背和脊柱侧弯问题的小学生,并将其分为两组,其中实验组55名(男24名,年龄10.83±0.70;女31名,年龄10.84±0.78),对照组46名(男29名,年龄10.79±0.62;女17名,年龄10.82±0.73)。根据测试结果研制针对矫正小学生的颈椎、胸椎和腰椎的运动处方,进行为期20周的运动干预,实验前后测量身高、体重、身体质量指数、颈椎倾斜、肩部倾斜、肩胛骨倾斜、上体倾斜度和脊椎弯曲程度进行对比。研究结果:1)实验组学生侧面观颈椎倾斜角度和倾斜差都呈下降趋势,其中实验组女生在干预前后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实验组男生无显着性差异。对照组学生侧面观颈椎倾斜角度和倾斜差呈上升趋势,但是并无显着性差异(P>0.05);2)实验组学生高低肩的四项指标均显着下降,除实验组男生后面观倾斜差的差异性(P<0.05),其余指标均为高度显着性差异(P<0.01)。对照组学生无显着性差异;3)实验组女生上体倾斜角度有显着性差异(P<0.01),男生无显着性差异。实验组男生侧面观上体倾斜差显着提高(P<0.01),女生无显着性差异。对照组上体倾斜程度明显加重,无显着性差异。4)实验组男女生脊柱弯曲倾斜角度及倾斜差均呈明显下降趋势,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对照组的男女生脊柱弯曲倾斜角度及倾斜差呈上升趋势,均并无显着性差异(P>0.05)。研究结论:20周针对脊柱形态异常矫正的运动处方能够改善探颈、高低肩、驼背、脊柱侧弯这四个脊柱形态异常问题,促进脊柱形态均向正常的脊柱形态方向发展。期望未来小学生的脊柱形态异常问题可以得到很多的重视和深度研究,使孩子们在可以在适龄阶段用科学的、有针对性的运动干预矫正这类问题。(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张希妮,崔科东,张燊,牛佳心,傅维杰[3](2019)在《跑步人群足部形态特征与足部肌力和运动功能的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作为人体最重要的部位之一,足由26块足骨和关节组成,并共同参与足踝的运动功能。足弓作为足部最重要的结构之一,在跑步着地前期,为人体提供了一个最基本的支撑和缓冲作用;着地后期,为人体提供了向前的推动力。足部肌力对稳定足弓结构,增强运动功能起到重要作用。在跑步时的每一个步态周期中,足部肌群控制足弓形变的程度和速度,当其不能正常收缩时,足弓的稳定性减弱,随之而来的异常运动模式可能会导致足部相关损伤的发生。由于目前关于足形与肌力、运动能力的相关性研究多集中于不同的足弓高度,忽视了足长、足宽等其他足部形态指标的影响,同时肌力的测试多以踝关节力量测试为主。我们认为,踝关节力量更多的与小腿叁头肌和胫骨前肌肌力有关,因此研究应该更加关注足部本身内在肌与外在肌的力量,以更直接地反映足部肌力的真实水平。综上,本研究目的是:通过测量跑步爱好者的足部形态特征(足长、足宽、截脚长、足弓高度等),探究其与足部肌力(第一足趾拉力、其余四趾拉力、跖趾关节力量)和运动表现(纵跳高度)之间的相关性,为提高下肢特别是足部运动表现,预防和减小足部损伤提供参考依据。研究方法:本研究选取了26名男性跑步爱好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足部形态学测量均由同一位康复治疗师通过触诊优势侧足部找到跟骨粗隆、第一、五跖趾关节中心、足舟骨粗隆的位置,并用可清洁的记号笔对位置进行标注。随后使用Sylvac数显游标卡尺测量足总长、截脚长、足宽、足舟骨高度以及50%足长处的足背高度。利用本研究中心自制的跖趾关节力量测试仪测量受试者尽全力下的跖趾关节力量。Ailitech-AFG500拉力计通过刚性连接物将拉力计的测量头与套在足趾的刚性套环相连接,分别测量受试者尽全力下的第一足趾拉力和其余四趾拉力。同时,利用Kistler一维纵跳台测试受试者尽全力完成的双足垂直纵跳高度。以上所有测试重复叁次。本研究选取的足部参数主要有:1)足部形态:坐姿/站姿下的足长(cm)、足宽(cm)、截脚长(cm)、足背高度(cm)、足舟骨高度(cm)、足弓高度指数(AHI),即足背高度除以截脚长的百分比;2)足部功能:第一足趾拉力(N/kg)、其余四趾联合拉力(N/kg)、跖趾关节力量(N/kg)、双足垂直纵跳高度(cm)。使用偏相关(校正年龄和BMI)分析上述足弓形态与足部肌力和运动能力的相关性。显着性水平设定在P<0.05,相关性系数r。其中,|r|≥0.8:高度相关;0.5≤|r|<0.8:中度相关;0.3≤|r|<0.5:低度相关;|r|<0.3:关系极弱。研究结果:校正年龄与BMI后:1)坐姿和站姿下的足长、足宽、截脚长与纵跳高度呈正相关(r=0.405-0.538,P<0.05);2)坐姿和站姿下的截脚长以及站姿下的足宽与第一足趾拉力呈正相关(r=0.440-0.559,P<0.05);3)坐姿和站姿下的足长、足宽、截脚长与其余四趾拉力成正相关(r=0.415-0.625,P<0.05),坐姿下的AHI与其余四趾拉力成负相关(r=-0.415,P<0.05);4)坐姿和站姿下的足宽与跖趾关节力量成正相关(r=499-0.600,P<0.05)。5)第一足趾拉力与纵跳高度正相关(r=0.390,P<0.05),但校正年龄与BMI后,这种相关性消失。此外,其余四趾拉力和跖趾关节力量与纵跳高度无相关性(P>0.05)。研究结论:本研究通过测量足部形态、足部肌力和运动表现等相关指标,探究跑步爱好者足部形态(足总长、截脚长、足宽、足舟骨高度以及50%足长处的足背高度)与足部肌力(第一足趾拉力、其余四趾拉力、跖趾关节力量)和运动表现(纵跳高度)之间可能存在的潜在相关性。研究表明,足长、足宽、截脚长与足部肌力和运动表现呈正相关;足弓高度指数与足部肌力成负相关。据此可见,通过简便易行的足部形态测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测跑者的足部功能,如足部肌力和跳跃高度等,为其运动能力的提高及预防/减小足部运动损伤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白蓉,张薇,德力格尔[4](2019)在《9-15岁蒙古族女生月经初潮和身体形态及运动能力的关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内蒙古自治区常住蒙古族人口约为421万人,占全国蒙古族人口的64.8%。现有蒙古族中小学生约61万人,为开展蒙古族学生体质与健康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础。青少年学生青春期的生长发育和运动能力与多种因素有密切关系。月经初潮年龄(age at menarche,AAM)是研究女生生长发育成熟早晚的重要指标,在女性生长发育和性心理发育过程中具有深远的意义。既往我国有一些对少数民族学生生长发育的研究,但较少有对蒙古族学生月经初潮和身体形态及运动能力关联的比较和研究。研究目的:对内蒙古自治区9-15岁蒙古族女生月经初潮和身体形态及运动能力等指标进行比较分析,明确蒙古族女生月经初潮和身体形态及运动能力的关联性,丰富体质人类学研究基础数据,并为青少年学生青春期教育、体育课及运动训练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研究资料来自2014年内蒙古自治区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蒙古族女生现场测试数据。数据显示,蒙古族女生从9岁开始出现月经初潮,到15岁时,约97.34%的女生已来月经初潮。本研究选取2447名9-15岁蒙古族女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已/未"来月经初潮把研究对象分为两组、采用SPSS 23.0软件,对不同组别的身高、体重、坐高、胸围、皮褶厚度、BMI、握力、坐位体前屈、50米跑、仰卧起坐、耐力跑、立定跳远等指标进行独立样本的t检验,证实不同指标的组间差异性,显着性水平确定为P<0.05。研究结果:1.身体形态生长发育方面:⑴身高:9-15岁之间,身高随年龄增长,各年龄段已来潮女生比未来潮女生分别高出8.91、9.24、6.90、5.28、4.91、3.17、4.75cm,除14岁外,其他各年龄段差异均显着,P<0.05。⑵体重:9-15岁之间,体重随年龄升高,各年龄段已来潮女生比未来潮女生分别重出3.96、11.31、8.20、6.38、7.74、7.41、4.19kg,除9岁和15岁外,其他各年龄段差异均显着,P<0.05。⑶坐高:9-15岁之间,坐高随年龄增长,各年龄段已来潮女生比未来潮女生分别高出3.00、4.27、3.83、3.17、3.21、2.47、2.54cm,除9岁外,其他各年龄段差异均显着,P<0.05。⑷胸围:9-15岁之间,胸围随年龄升高,各年龄段已来潮女生比未来潮女生分别增大1.55、9.07、5.75、4.80、5.10、4.33、-0.28cm,除9、14、15岁外,其他各年龄段差异均显着,P<0.05。⑸皮褶厚度:(1)上臂皮褶厚度:9-15岁之间,上臂皮褶厚度随年龄升高,各年龄段已来潮女生比未来潮女生分别增厚-0.81、5.34、2.43、1.52、3.36、3.65、0.02mm,除9、14、15岁外,其他各年龄段差异均显着,P<0.05。(2)肩胛下部皮褶厚度:9-15岁之间,肩胛下部皮褶厚度随年龄增加,各年龄段已来潮女生比未来潮女生分别厚出-2.31、8.07、3.30、2.36、3.82、3.79、-3.03mm,除9、14、15岁外,其他各年龄段差异均显着,P<0.05。(3)腹部皮褶厚度:9-15岁之间,腹部皮褶厚度随年龄增长,各年龄段已来潮女生比未来潮女生分别变厚0.93、9.21、4.06、3.74、5.02、5.80、0.37mm,除9岁和15岁外,其他各年龄段差异均显着,P<0.05。⑹BMI:9-15岁之间,BMI值随年龄升高,各年龄段已来潮女生比未来潮女生分别增长-0.17、2.98、1.90、1.44、1.98、2.24、0.59kg/m2,除9岁和15岁外,其他各年龄段差异均显着,P<0.05。2、运动能力方面:⑴握力:9-15岁之间,握力随年龄增长,各年龄段已来潮女生比未来潮女生分别增大1.76、4.19、1.80、2.57、2.55、3.27、2.02kg,除9、14、15岁外,其他各年龄段差异均显着,P<0.05。⑵坐位体前屈:9-15岁之间,12岁年龄段已来潮女生比未来潮女生增加1.73cm,差异显着,P<0.05;其他各年龄段无差异。⑶50米跑:9-15岁之间,已来潮女生和未来潮女生各年龄段无差异。⑷仰卧起坐:9-15岁之间,15岁年龄段已来潮女生比未来潮女生增加8.10次/分,差异显着,P<0.05;其他各年龄段无差异。⑸耐力跑(7-12岁50m×8往返跑;13-22岁800m跑):9-15岁之间,已来潮女生和未来潮女生各年龄段无差异。⑹立定跳远:9-15岁之间,15岁年龄段未来潮女生比已来潮女生远出23.13cm,差异显着,P<0.05;其他各年龄段无差异。研究结论:9-15岁蒙古族女生"已/未"来月经初潮与身高、体重、坐高、胸围、皮褶厚度、BMI及握力关系密切,9-15岁已来月经初潮的蒙古族女生身体形态、生长发育和运动能力明显高于未来月经初潮的蒙古族女生。(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德力格尔,乌云格日勒[5](2019)在《中国、日本学生身体形态和运动能力及最大发育年龄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着提高,青少年学生生长发育水平得到明显的改善。在过去的研究报道中,中国学生身体形态发育水平及运动能力的发展速度总体上表现为比日本学生落后。而且,日本学生身高、体重等形态指标的最大发育年龄比中国学生提前1-2年。本研究对2014年7-18岁中国汉族和日本学生身体形态(身高、体重)及运动能力指标(50米跑、立定跳远、握力)调研数据进行比较分析,明确现阶段中国和日本学生生长发育现状与特点,证实身体形态及运动能力指标最大发育年龄的民族差异性,为体质人类学的研究提供基础资料。研究方法:研究资料:中国汉族学生的数据来自《2014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研究报告》公布的相关数据。日本学生数据来源于日本文部科学省"平成25年(2014年)度体育与运动调查统计情报"公布的数据。本研究选取两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查相同指标,身高、体重等2项形态发育指标;握力、50米跑、立定跳远等3项运动能力指标。研究对象构成中,中国汉族学生7-18岁男女,共计24个组,每组学生人数约8500名,日本每组学生人数约1400名。采用SPSS 25.0摘要独立样本t检验方法,检验中日学生身高、体重、握力、50米跑、立定跳远等指标的差异性,并通过松本MIA(最大发育年龄)比例分配法,计算各项指标的最大发育年龄,检验各项指标的民族差异性,显着性水平确定为P<0.05。最大发育年龄(MIA)计算公式如下:MIA=Amax+(Lmax-L-1)/((Lmax-L-1)+(Lmax-L+1))MIA:最大发育年龄;Amax:最大发育年龄区间的下限年龄:Lmax:年最大发育量;L+1:Lmax上一年的发育量;L-1:Lmax下一年的发育量。研究结果:1.身体形态与运动能力的比较:(1)身高:中国和日本7岁男生身高分别为126.62cm和122.59cm,18岁时分别为172cm和171.01cm,各年龄中国学生身高均高于日本学生。7-18岁之间身高年平均增长量中国为3.78cm,日本为4.40cm,日本学生高于中国学生。中国和日本7岁女生身高分别为125.13cm和121.6cm,18岁时分别为159.4cm和157.92cm,各年龄中国学生身高均高于日本。7-18岁身高总增长量日本为36.32cm,高于中国的34.27cm。表明,中国学生在7岁之间的发育明显快于日本,但其后的发育速度可能有所减缓。(2)体重:中国7岁和18岁男生体重分别高出日本2.85kg和1.92kg,各年龄中国学生体重均大于日本,但7-18岁体重总增长量则低日本0.74kg。中国和日本7岁女生体重分别为24.70kg和23.26kg,18岁时分别为52.57kg和50.84kg,7-18岁总增长量分别27.87kg和27.58kg,中国学生均高于日本。表明,中国学生体重发育速度平稳,7-18岁之间的体重发育程度与日本学生基本保持一致。(3)50米跑:中国和日本7岁男生50米跑成绩分别为11.07sec和10.58sec,18岁时分别为7.65sec和7.38sec,各年龄段50米跑成绩均慢于日本,7-18岁成绩提高程度分别为0.31秒和0.29秒,两国之间差异不显着。中国和日本7岁女生50米跑成绩分别为11.55sec和10.95sec,18岁为9.76sec和9.06sec,7-18岁提高程度分别1.79sec和1.89秒,日本学生50米跑成绩和提高幅度均明显高于中国。(4)立定跳远:中国和日本7岁男生立定跳远成绩分别为122.27cm和126.20cm,18岁时分别为225.84cm和226.72cm,除外18岁,各年龄均日本高于中国。7-18岁成绩提高幅度分别为103.57cm和100.52cm,中国高于日本。中国和日本7岁女生立定跳远成绩分别为114.32cm和118.38cm,18岁为166.16cm和168.96cm,各年龄中国学生均低于日本。7-18岁立定跳远成绩的增长幅度分别50.58cm和51.84cm,中国男女生各年龄立定跳远成绩均低于日本学生,但男生提高幅度明显高于日本。(5)握力:中国和日本7岁男生握力分别为10.43kg和10.95kg,18岁时分别为42.98kg和42.12kg,除外18岁,其他各年龄均日本高于中国。7-18岁成绩提高幅度分别为32.55kg和31.17kg,中国高于日本。中国和日本7岁女生握力分别为9.10kg和10.37kg,18岁为25.91kg和26.40kg,各年龄中国学生均低于日本。7-18岁握力增长幅度分别为16.81kg和16.02kg,中国男女生各年龄握力成绩均低于日本学生,但其提高幅度均高于日本。2.最大发育年龄的比较:中国和日本男生身高最大发育年龄分别为12.18岁和11.56岁,女生分别为10.14岁和9.73岁,中国落后日本0.62岁和0.41岁。中国和日本男生体重最大发育年龄分别为12.37岁和11.45岁,女生分别为10.42岁和10.14岁,中国分别落后0.92和0.28岁,整体表现为中国男女生身高、体重的发育晚于日本。中国和日本男生50米跑最大发育年龄分别为12.45岁和12.42岁,女生分别为7.76岁和7.87岁,两个基本保持一致。中日男生立定跳远最大发育年龄为12.56岁和12.45岁,女生分别为9.54岁和7.79岁,女生落后日本1.75岁。中国和日本男生握力的最大发育年龄分别为10.56岁和9.76岁,女生分别为12.70岁和11.39岁,中国学生分别比日本落后0.8岁和1.31岁。研究结论:2014年中国7-18岁汉族学生身高和体重生长发育程度均明显高于日本学生,但各年龄50米跑、立定跳远、握力等叁项运动能力均低于日本学生。中国汉族学生的身高、体重的最大发育年龄比日本学生晚0.28-0.92岁,50米跑与日本基本一致,女生立定跳远和握力的最大发育年龄分别比日本学生落后1.75岁和1.31岁。(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魏鸿瞻,高炳宏,赵可伟,钟连超,谢友军[6](2019)在《两种力量训练模式对体院男大学生下肢运动能力及身体形态的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不同训练负荷和训练量的抗阻训练是刺激肌肉肥大和增强肌肉力量最有效的方法。随着抗阻训练强度的增加,将导致快速收缩肌纤维的募集程度增加。相反,高量训练计划将会引起更大的代谢应激。有研究表明,利用短间歇、高次数和中等强度的力量训练对肌肉肥大有明显作用,并伴随肌肉力量的增长;利用长间歇、低次数和高强度的训练方法则对增加肌肉力量更为显着,其次对肌肉围度有一定增加。基于速度和下肢爆发力的研究,学者认为最大力量和肌肉收缩速度水平影响着爆发力,同时神经系统对肌肉的协调控制能力对爆发力也起到了决定性作用。由于前人大多是基于高水平运动员或普通人进行的抗阻训练研究,所以对于肌力增长和肌围度增加不能有效区分是否是训练带来的增益。因此,本研究目的是在体院男大学生中对比高强度训练(High-Intensity,INT)(高强度、长间歇、低次数)和高量训练(High-Volume,VOL)(中等强度、短间歇、高次数)方法,在8周训练前后,对最大力量(1Repetition Maximum,RM)、大腿围度、下肢爆发力、速度及灵敏进行分析,探讨在此人群范围内,适合发展各项身体素质的最佳力量训练方式。研究方法:本研究受试对象从体院在校大学生中选取23名男生,依照训练前1RM深蹲测试成绩按配对法分为2组:高强度训练组(n=12;年龄22.7±2.3岁;身高177.9±6.2cm;体重75.5±8.7kg;抗阻训练年限3.1±1.0年)和高量训练组(n=11;年龄22.3±2.6岁;身高175.1±4.8cm;体重65.9±7.7kg;抗阻训练年限2.9±0.8年)。2.2实验准备阶段实验开始前,由获得NSCA-CSCS认证的体能教练对所有受试者进行了为期2周(3次/周)的准备期训练。准备阶段主要围绕实验中选取的高位深蹲、传统硬拉、站姿杠铃推肩和俯身杠铃划船4个动作进行,从动作要领、动作速度、呼吸方式等方面进行讲解与示范,令每组受试者均按照相对应训练模式进行分组训练。2.3测试及训练安排分别在训练前、后进行了体成分、大腿围度、下肢最大力量、纵跳(Countermovement jump,CMJ;Squat jump,SJ)、40米冲刺和5-0-5灵敏性测试。随后,受试者在体能训练专家指导下完成每周3次为期8周的抗阻训练。训练时间安排在每周一、叁、五下午5点至6点半,每次训练课内容包括:跑步机慢跑、泡沫轴滚压、高位深蹲、传统硬拉、站姿杠铃肩推、俯身杠铃划船和主动拉伸及按摩。下肢力量练习:深蹲和硬拉采用不同训练模式(INT组:强度85-90%1RM、重复次数3-5次、组间歇3min;VOL组:强度70-80%1RM、重复次数8-12次、组间歇1min),肩推和俯身划船均采用高量组训练模式,每个动作做4组,依次循环进行。2.4统计学分析实验结果采用SPSS22.0进行统计分析,数据以±SD表示。组和时间交互效应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每组实验前、后数据分析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P<0.05表示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表示具有非常显着差异。研究结果:3.1实验前后身体形态比较分析经过8周抗阻训练,高强度组体重有所下降,高量组体重有所提升;两组受试者体脂百分比均显着下降(P=0.000),高强度组下降更明显(P=0.018)。3.2实验前后下肢力量、爆发力、速度及灵敏比较分析经过8周抗阻训练,两组绝对力量均有非常显着提升(INT组&VOL组P=0.000),组间方差分析(F=10.659,P=0.004),高强度组绝对力量提升最明显;两组内的相对力量也均有非常显着提升(INT组P=0.000;VOL组P=0.001),组间方差分析(F=6.542;P=0.019),高强度组相对力量提升最明显;两组的CMJ成绩均有非常显着提升(INT组P=0.002;VOL组P=0.007),其中高强度组提升更明显;两组的SJ成绩均有非常显着提升(INT组&VOL组P=0.000),且高强度组提升较快;40米成绩两组均有提升(VOL组P=0.003),组间方差分析(F=4.669;P=0.042),高量组成绩提升较为明显;高强度组灵敏素质提升较显着(P=0.023)。研究结论:(1)经过8周训练干预后,高强度组显着提升了受试者深蹲最大力量、下肢爆发力和5-0-5灵敏素质;(2)高量组在训练干预后体重和大腿围度增加、体脂百分比降低,且40米冲刺能力得到增强;(3)相较于高量训练组,高强度力量训练能更好的提升训练者的最大力量及爆发力;而高量训练则在改善身体成分上有更突出的结果。对于体院男大学生,如果在实践当中想增强下肢最大力量及爆发力可选择高强度训练模式进行至少8周力量训练;如果想增加瘦体重并降低体脂则可选择高量力量训练模式。(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杜明超,李增亮,董祥伟,孙召成,范春永[7](2019)在《菱形颗粒冲击延性材料的运动行为及凹坑形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菱形颗粒的冲蚀磨损过程建立了基于拉格朗日法的耦合数值计算模型,通过模型分析了不同冲击速度v_i、冲击角α_i和方位角θ_i下菱形颗粒冲击延性材料的运动学行为和凹坑轮廓形态。结果表明:冲击角和方位角是决定颗粒旋转的关键因素,但会受冲击速度的影响发生变化。冲击速度对前旋颗粒的旋转方向和运动行为影响较小,产生的凹坑轮廓基本不变;对"后旋"颗粒的运动行为影响较大,存在某一切削速度范围55~100 m/s,当v_i在该范围内时,延性材料表面发生切屑分离,当v_i小于或大于该范围,均无切屑分离现象发生,只发生材料堆积,但形成材料堆积的原因不同,冲击速度小时初始动能低,不足以将材料切断剔除,被"挖掘"的材料堆积在凹坑表面;冲击速度大时颗粒法向嵌入深,颗粒出现"挖掘"和"微切削"的综合作用,在"微切削"的作用下产生细长切屑堆积在凹坑前面。低冲击角和大方位角的临界冲击在不同冲击速度下产生的颗粒运动行为和凹坑轮廓与"后旋"冲击产生的规律一致,高冲击角和小方位角的临界冲击在不同冲击速度下产生的颗粒运动行为和凹坑轮廓与前旋冲击产生的规律一致。(本文来源于《振动与冲击》期刊2019年20期)

李奕,王振兴,刘志远,耿英叁,王建华[8](2019)在《横向磁场下真空电弧运动形态叁维重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真空断路器是一种广泛应用于中压电力系统的电力设备。为了可靠切除系统短路电流,往往需要在故障电流的开断过程中通过磁场控制技术保证真空电弧处于特定模式下,为此在真空断路器中引入纵向磁场触头和横向磁场触头。最近研究发现横向磁场触头在开断直流负载时能够加速电流零后金属蒸气的扩散,因而受到了研究者的重视。然而横向磁场触头下的电弧往往处于高速运动的不稳定状态,无法通过高速相机从单一方向获取电弧的完整信息,需要引入一种新的诊断方法来获得电弧的完整叁维形态信息。本文提出了滤波反投影代数重建联合叁维重构算法对电弧的分布进行叁维重构,这种算法相比于代数重建法其重构精度更高,收敛速度也更快,并且使用一种多角度成像装置拍摄了真空电弧在横向磁场驱动下的二维灰度图像信息,使用联合算法将所拍摄的灰度图像信息进行叁维重构,获得了横向磁场驱动下真空电弧的叁维形态,并对叁维电弧形态进行分析,获得了真空电弧在横向磁场驱动下运动和形态的变化规律。(本文来源于《真空电子技术》期刊2019年05期)

李聪慧,王聪,王威,张成举[9](2019)在《纵平面回转运动通气超空泡形态及压力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通气超空泡技术是提高水下航行体运动速度的一种新兴技术,为研究通气超空泡在航行体纵平面回转过程中的机动性问题,本研究基于有限体积法,采用VOF多相流模型和RNG k-ε湍流模型,利用数值模拟软件Fluent建立了非定常通气超空泡流动的叁维计算模型.通过求解多相混合物的雷诺平均Navier-Stokes方程,分析了空化器模型纵平面回转运动过程的非定常多相流动特性,得到了纵平面回转运动条件下通气超空泡的形态变化及其与空泡周围压力分布的关系.计算结果表明:通气超空泡在回转运动过程中受到离心力作用而产生弯曲变形,空泡轴线与航行体运动轨道有逐渐重合的趋势;向下回转时空泡最大直径逐渐减小,向上回转时最大直径逐渐增大;相较于向上回转运动,纵平面回转半径对向下回转运动的空泡形态存在较大影响,且空泡尾部闭合位置的偏转方向不一致,向下回转时空泡尾部发生外漂,向上小角度回转时空泡尾部发生内漂;由于离心力以及空泡轴向的逆压梯度限制,向上回转过程空泡长细比显着增大,向下回转过程空泡长细比缓慢减小.(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茶晓锋,周琴[10](2019)在《黄芪多糖对脊髓损伤大鼠脊髓运动神经元组织形态及自噬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黄芪多糖对脊髓损伤大鼠脊髓运动神经元组织形态及自噬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30只6周龄SPF级SD大鼠,体质量200±30g,采用Allen打击装置处理大鼠T10脊髓,制成脊髓损伤模型,并分为黄芪多糖治疗组、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配置1mg/ml的黄芪多糖注射液,按照10mg/kg的注射量,每天注射1次。术后使用HE染色在7天、14天、28天测量大鼠的运动神经元组织形态;使用Westen Bolt和RT-PCR在0天(6小时)、7天、14天、28天定性、定量检测大鼠Bcl-2、Bax、Beclin1、LC3蛋白表达情况。结果:染色观察发现,模型组大鼠脊髓内部有大量空洞,出现自噬小体,在黄芪多糖治疗组中有少量的自噬小体,脊髓内部空洞较少。相比模型组,黄芪多糖治疗组抗凋亡蛋白Bcl-2显着升高,(P<0.01),Bax显着降低(P<0.01),Bcl-2/Bax在7天时显着低于模型组(P<0.01),7~28天时Bcl-2/Bax显着高于模型组(P<0.01)。Beclin1的表达量在0(6小时)、7天时,黄芪多糖治疗组显着高于模型组(P<0.01),7、28天时,黄芪多糖治疗组Beclin1的表达量则低于模型组(P<0.05);0(6小时)、7天时,黄芪多糖治疗组LC3-Ⅰ/LC3-Ⅱ的比值显着高于模型组(P<0.01),7~28天时,黄芪多糖治疗组则显着低于模型组(P<0.01)。结论:黄芪多糖通过调节大鼠自噬相关蛋白Bcl-2、Bax、Beclin1、LC3的表达水平,使神经元组织自噬先增强后减弱,达到促进脊髓损伤的康复的效果。(本文来源于《四川中医》期刊2019年10期)

运动形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研究背景:在信息化迅速发展的今天,诸多的因素导致现在的小学生出现了一系列形体健康问题,集中体现在小学生的躯干异常上面,即脊柱形态异常。小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良好的身体形态需要从小塑造,最佳阶段为6岁到12岁。2016年6月北京市教委开展《北京市教委向基础教育倾斜—体育卫生和艺术—北京市中小学生形体健康教育实践》项目研究,分别对20所中小学(小学10所,初中10所)共计16167名学生开展了形体健康测试。其中有足型有不同程度问题的人占55.80%,肘关节形态有问题的占29.1%,头部形态有不同程度问题的占8.7%,肩部形态有问题的占18.2%,腿型有问题的占13.9%,背型有问题的占7.2%,颈部形态有问题的占15%,腿形有问题的占4.7%,身体整体观有问题的占5%。虽然从比例上来看肩部、颈部和背部的问题比例不算太大,但是肩部存在异常问题的有2913人,颈部有2423,背部有1075人。与腿型和足型问题相比,对脊柱形态的研究在较短时间内有希望获得相对明显的效果。很大一部分的小学生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脊柱形态异常问题,应该足够引起家长、学校和社会重视,解决小学生的脊柱形态异常的问题已是迫在眉睫。国内外的专家学者们对于脊柱形态异常这个问题已经有很深的研究,但是这些研究大多集中在成年人和中老年人群,却往往忽略了小学生这类人群,少数文献中小学生脊柱形态异常的问题虽然已经被发现,但是却没有被解决。故本研究目的是拟通过指定小学生脊柱形态异常矫正运动处方,并通过20周干预,观察其对脊柱形态异常的改善效果,以期为中小学生健康提供理论指导。研究目的:随机选取北京市和平里第一小学四、五年级的101名小学生进行BodyStyle(Model.S-8.0)姿势评价测试,根据测试结果,将筛选出的存在探颈、高低肩、驼背和脊柱侧弯中叁种或叁种以上问题的55名小学生作为实验组,其余46人为对照组。根据测试结果研制针对矫正小学生的颈椎、胸椎和腰椎的运动处方,进行为期20周的运动干预,实验前后测量身高、体重、身体质量指数(BMI)、颈椎倾斜、肩部倾斜、肩胛骨倾斜、上体倾斜度和脊椎弯曲程度进行对比。研究方法:随机选取北京市和平里第一小学四、五年级的101名小学生进行BodyStyle(Model.S-8.0)姿势评价测试,筛选存在探颈、高低肩、驼背和脊柱侧弯问题的小学生,并将其分为两组,其中实验组55名(男24名,年龄10.83±0.70;女31名,年龄10.84±0.78),对照组46名(男29名,年龄10.79±0.62;女17名,年龄10.82±0.73)。根据测试结果研制针对矫正小学生的颈椎、胸椎和腰椎的运动处方,进行为期20周的运动干预,实验前后测量身高、体重、身体质量指数、颈椎倾斜、肩部倾斜、肩胛骨倾斜、上体倾斜度和脊椎弯曲程度进行对比。研究结果:1)实验组学生侧面观颈椎倾斜角度和倾斜差都呈下降趋势,其中实验组女生在干预前后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实验组男生无显着性差异。对照组学生侧面观颈椎倾斜角度和倾斜差呈上升趋势,但是并无显着性差异(P>0.05);2)实验组学生高低肩的四项指标均显着下降,除实验组男生后面观倾斜差的差异性(P<0.05),其余指标均为高度显着性差异(P<0.01)。对照组学生无显着性差异;3)实验组女生上体倾斜角度有显着性差异(P<0.01),男生无显着性差异。实验组男生侧面观上体倾斜差显着提高(P<0.01),女生无显着性差异。对照组上体倾斜程度明显加重,无显着性差异。4)实验组男女生脊柱弯曲倾斜角度及倾斜差均呈明显下降趋势,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对照组的男女生脊柱弯曲倾斜角度及倾斜差呈上升趋势,均并无显着性差异(P>0.05)。研究结论:20周针对脊柱形态异常矫正的运动处方能够改善探颈、高低肩、驼背、脊柱侧弯这四个脊柱形态异常问题,促进脊柱形态均向正常的脊柱形态方向发展。期望未来小学生的脊柱形态异常问题可以得到很多的重视和深度研究,使孩子们在可以在适龄阶段用科学的、有针对性的运动干预矫正这类问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运动形态论文参考文献

[1].戴振华,都晨雅,赵晓光.运动和饮食干预对身体形态和成分以及心血管疾病风险因素的影响[J].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2019

[2].刘岩,黄俊亚,张一民,孙婷婷.小学生脊柱形态异常矫正运动处方的研究[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3].张希妮,崔科东,张燊,牛佳心,傅维杰.跑步人群足部形态特征与足部肌力和运动功能的相关性研究[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4].白蓉,张薇,德力格尔.9-15岁蒙古族女生月经初潮和身体形态及运动能力的关联研究[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5].德力格尔,乌云格日勒.中国、日本学生身体形态和运动能力及最大发育年龄的比较[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6].魏鸿瞻,高炳宏,赵可伟,钟连超,谢友军.两种力量训练模式对体院男大学生下肢运动能力及身体形态的对比研究[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7].杜明超,李增亮,董祥伟,孙召成,范春永.菱形颗粒冲击延性材料的运动行为及凹坑形态研究[J].振动与冲击.2019

[8].李奕,王振兴,刘志远,耿英叁,王建华.横向磁场下真空电弧运动形态叁维重构研究[J].真空电子技术.2019

[9].李聪慧,王聪,王威,张成举.纵平面回转运动通气超空泡形态及压力特性[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19

[10].茶晓锋,周琴.黄芪多糖对脊髓损伤大鼠脊髓运动神经元组织形态及自噬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J].四川中医.2019

标签:;  ;  ;  ;  

运动形态论文-戴振华,都晨雅,赵晓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