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高校辅导员工作队伍职业化的认识

浅谈对高校辅导员工作队伍职业化的认识

◆田怡云南省昆明市冶金高等专科学校650000

摘要:辅导员队伍的培育和发展,有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有利于高等学校培养目标的实现。本文旨在从新时期、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发展状况进行分析,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是顺应发展的要求,并对辅导员职业化提出相应的观点和认识。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职业化

我国高校实施专职学生辅导员制度已有50多年的历史,长期的实践表明,高校辅导员队伍是为保证高等教育的顺利发展,为完成大学德育目标,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发挥了积极重要的作用。然而长期以来,高校普遍呈现出辅导员队伍以转岗、转专业为最终出路的尴尬局面,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还没有独立系统的职称评定制度,工资水平普遍偏低,找不到明确的发展目标和方向。因此,如何为辅导员提供有效的发展空间和平台,培养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的辅导员队伍,成了高校建立和谐校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成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需重视的关键问题,也成为高校辅导员队伍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

一、高校辅导员职业化认识

1.辅导员职业化的理解

所谓职业化,是指促使某些非目的性、个体性、随意性行为升级为专门工作的过程。与职业化的概念相比,职业化的程度更为引人关注。一般来说,职业化程度有下列特点和要求:第一,进入门槛。人们总是愿意将进入门槛高的工作称为职业,而把进入门槛低的工作不称为职业。第二,劳动复杂程度。劳动复杂程度越高,就越容易被认为是一种职业。第三,可替代性。可替代性越强,就越不被人们认为是一种职业。高校辅导员这一职业既不同于专任教师,也非同于一般的行政管理人员,这一职业具有特殊性,从业者应该是综合能力突出的,负责工作是繁琐的,多样的,并且能够长期在这一岗位上任职的人员,他们能以专业的、职业的角度从事该项工作。

2.转变观念,增强对辅导员职业的认同感

推进高校学生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首先要增强对辅导员职业的认同感。因为对于任何一个职场人来说,只有从内心深处认同和喜欢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才可能全身心投入,才能够做好自己的工作。反之,工作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辅导员担负的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长期处在高校学生工作的第一线,承担着教书育人、管理育人的重要职责,是学生在校期间接触最多的老师,对学校的稳定和学生的健康成长负有直接的责任,学校、社会、家庭都对其寄予厚望。所以,辅导员不是一种临时职业,要做好这项工作,不仅需要相应的专业知识、能力、素质和经验,而且需要较高的工作热情、较强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3.提高准入门槛,坚持辅导员工作职业化

据资料显示,2006年12月,广东高校一线专职辅导员有3200人,而2008年10月,已增加到4800人。广东省教育厅副厅长李小鲁表示,广东高校辅导员队伍越来越壮大,党员比例和学历的构成也逐步提高。其中,党员辅导员的比例从2006年的80%提高到今年10月份的88.4%。截至10月份,广东高校辅导员中有本科学历者占70%,硕士学历占28%,博士学历占1.7%,硕士以上学历者比2006年提高9个百分点。然而党员和学历提高的速度仍低于辅导员直接数量增长的速度,因此广东重视辅导员的入门门槛,争取辅导员中党员和硕士以上学历比例有进一步的提升。

二、加强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建设

职业化是一种工作状态的标准化、规范化及制度化,体现在职业心态、职业技能和职业修养等等,加强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建设,要充分加强辅导员的招聘、培养、考核和管理的整个过程职业化;要将辅导员自觉、自愿的长期稳固在辅导员这一岗位上;提供充分的发展空间和环境,有利于辅导员职业化的建设。

教育部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指出:“高校辅导员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是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因此辅导员工作队伍是一支必须具备较强综合能力、业务水平、创新能力和组织能力的工作职业人。这就要求各高校应招聘思想政治业务扎实的专职辅导员为主。南昌大学截止2010年,已连续六年面向全国招聘专职辅导员,新聘辅导员要参加岗前培训,每年开展优秀辅导员评比,对于辅导员有专门的评优和考评制度。多数高校建立了“辅导员之家”——辅导员交流的网络平台,可以交流工作经验、提供资料收集、发表言论等等,为辅导员工作的发挥提供条件和空间。再有,目前全国各大高校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专职辅导员,提高了相应要求,把好入门关。

对于辅导员职业化培训也得到各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2012年3月,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举办全国高校辅导员职业技能竞赛;截止2012年4月,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已举办五届全国高校辅导员工作创新论坛;2012年7月,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主办了二十五期全国高校辅导员骨干培训班。以云南省为例,截止2013年7月,省教育厅已举办高校辅导员岗位培训八期,2012年7月,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培训三期。这些措施和政策是为了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落实教育规划纲要,进一步提升高校辅导员工作科学化水平,发挥辅导员在学生思想工作中的作用,加强辅导员职业化发展。

然而辅导员队伍的考核和管理办法,目前尚处于研究、探索阶段,辅导员队伍仍呈现“非职业化”倾向。各高校情况相异,特别是对于高校辅导员的职称、职务评定还没有构建起来,职业化环境没有形成,考评激励机制不健全,辅导员的职业前景不明朗。

从现实情况来看,我国高校辅导员社会地位偏低,部分学校对于辅导员岗位不重视。虽然辅导员扮演着管理者和老师的双重角色,实际上辅导员老师都是教授边缘学科和公共课程,得不到明确认可和肯定。同时,辅导员工作很大程度上都是一些学生管理的日常琐事,工作强度与压力大,晋升和深造的机会少,长此以往,辅导员产生“职业疲倦感”,造成辅导员处于“职业尴尬”的局面。不过,教育部和各高校逐步开始重视辅导员的职业发展情况,按照教育部规定:“进一步明确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双重身份。鉴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为形成辅导员队伍建设良性运行机制,应把辅导员队伍的评聘作为一个单独系列进行规划。”所以,应充分调动辅导员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体制、机制上推动辅导员队伍建设;提高辅导员的准入门槛,提供辅导员好的培训和学习环境;从工作、生活等各方面关心辅导员,在政策和待遇方面给予适当倾斜;让辅导员岗位受到广泛的认同和尊重;规范辅导员工作,帮助其从繁杂的日常事务中解放出来,不同的部门配备专业的辅导员上岗,从事“专门化”的事务,让他们从各自的专业岗位上发展成学生管理的各方面的专家,实现“职业化”。“进而打造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终身从事学生工作的骨干和专家队伍”。

三、结束语

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是一个既有理论价值又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社会变化和教育形势发展要求高校辅导员队伍向职业化和专家化的方向发展,所以如何在实践中总结和制定出符合辅导员工作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发展体系,是我国各高校需要不断探索和研究的新课题。

参考文献

[1]吴智军对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途径的思考[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0。

[2]周海英关于高校辅导员职业化问题的思考[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

[3]李建民仝辉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现状及专业化发展路径探析[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09。

[4]刘彦雄尹春苹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5]程德华从职业锚角度看辅导员的专业化与职业化[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

标签:;  ;  ;  

浅谈对高校辅导员工作队伍职业化的认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