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非形式推理能力的发展及相关能力和影响因素的研究

中学生非形式推理能力的发展及相关能力和影响因素的研究

论文摘要

为了考察中学生非形式推理能力的发展特点,根据作者提出的非形式推理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提示访谈法具体考察了7~9年级中学生非形式推理能力的发展特点。为了考察非形式推理相关能力及创造性倾向与中学生非形式推理能力的关系,作者自编了《中学生非形式推理相关能力自评问卷》,还采用《威廉斯创造性倾向量表》对7~9年级中学生做了调查研究。并根据调查结果对访谈被试的非形式推理能力与非形式推理相关能力和创造性倾向的关系进行了分析。为了考察家庭和学校环境因素对中学生非形式推理能力的影响,作者采用自编的《中学生非形式推理家庭和学校环境自评调查问卷》对7~9年级中学生做了调查研究,并对访谈被试的非形式推理能力与其家庭和学校影响因素的关系做了分析。根据以上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7~9年级中学生均已达到了非形式推理的“反驳推理”等级。但7年级学生多处于直接反驳水平,8、9年级学生多处于间接反驳水平。这说明8、9年级学生正处于间接反驳推理能力的发展阶段。(2)中学生的我方推理能力随年级的增高呈上升发展趋势,具体表现为,在进行我方推理时,9年级学生提出的功能性理由数量显著高于8年级学生和7年级学生;9年级学生提出的理由总数显著高于7年级学生,但与8年级学生的理由总数无显著差异。(3)中学生的他方推理能力随年级的增高呈上升发展趋势,具体表现为,在他方推理时,9年级学生提出的功能性理由数量显著高于7、8年级的学生,8年级学生提出的功能性理由数量显著高于7年级学生。(4)中学生的反驳推理能力随年级的增高呈上升发展趋势,具体表现为,在反驳推理时,8、9年级学生提出的间接反驳次数均显著高于7年级学生,8、9年间间接反驳次数的差异不显著。(5)中学生在非形式推理中的功能性理由数量和非支持性理由数量存在显著的问题类型差异。具体表现为,在我方推理和他方推理时,在“克隆问题”上提出的功能性理由数量均显著低于在“上网问题”上提出的功能性理由数量;在“克隆问题”上提出的非支持性理由数量均显著高于在“上网问题”上提出的非支持性理由数量。这说明,中学生的非形式推理明显受相关知识的影响。(6)7~9年级中学生在我方推理中,功能性理由的数量与非形式推理相关能力中的各种子能力都有显著的正相关,条件性理由数量与非形式推理相关能力总分及论证能力、言语能力、问题兴趣具有显著的正相关,非支持性理由与言语能力具有显著的负相关。中学生的问题兴趣和反驳能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测其非形式推理能力。(7)7~9年级中学生在他方推理中,功能性理由的数量与非形式推理相关能力中的各种子能力均有显著的正相关。中学生的言语能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测其非形式推理能力。(8)7~9年级中学生在反驳推理中,直接反驳次数与非形式推理相关能力总分及论证能力和问题兴趣有显著正相关。间接反驳次数与非形式推理相关能力中的各种子能力均有显著正相关。中学生的论辩兴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测其间接反驳推理能力。(9)7~9年级中学生的创造性倾向测量结果不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在创造性倾向中,男生的好奇性显著高于女生,女生的想象力显著高于男生。(10)7~9年级中学生在非形式推理中,我方推理的功能性理由数量与创造性倾向总分及各因子有显著正相关,条件性理由数量与创造性总分及冒险性、好奇性、想象力有显著正相关,间接反驳次数与挑战性存在显著正相关。(11)7~9年级中学生在我方推理中,功能性理由数量与同伴影响有显著正相关,条件性理由数量与家长特点、讨论氛围、教师鼓励、家长引导、同伴影响有显著正相关。理由总数与讨论氛围、家长引导、同伴影响及环境总分有显著正相关。教师鼓励、同伴影响和家长引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测我方推理能力。(12)7~9年级中学生非形式推理相关能力中的各种子能力与中学生非形式推理家庭和学校影响因素各因子均具有显著正相关。同伴影响、家长引导、家长特征、讨论氛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预测论证能力;家长负面影响和同伴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预测言语能力和说服能力;同伴影响、家长特征、家长负面影响在一定程度上能预测决策能力。讨论氛围、同伴影响、教师鼓励、家长引导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预测辩论兴趣。讨论氛围和同伴影响在一定程度上能预测问题兴趣。同伴影响、家长负面影响、讨论氛围、家长引导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预测非形式推理相关能力。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1 非形式推理的定义
  • 2 非形式推理的研究范式
  • 3 学生非形式推理能力的发展研究
  • 4 非形式推理影响因素的研究
  • 4.1 自身影响因素的研究
  • 4.2 家庭与学校因素对非形式推理影响的研究
  • 5 非形式推理的评价标准研究
  • 5.1 以推理的结构为评价指标的研究
  • 5.2 以非形式逻辑为基础的合理性评价标准
  • 5.3 Means和Voss 的综合评价标准
  • 第二部分 研究思路
  • 1 问题的提出
  • 2 研究设计
  •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 研究一:中学生非形式推理能力的发展研究
  • 1 研究目的与假设
  • 1.1 研究目的
  • 1.2 研究假设
  • 2 研究方法
  • 2.1 被试
  • 2.2 访谈材料
  • 2.3 研究程序
  • 2.4 评分标准
  • 2.5 统计处理
  • 2.6 结果与分析
  • 2.7 小结
  • 研究二:中学生非形式推理相关能力及创造性倾向与非形式推理能力的关系研究
  • 1 研究目的与假设
  • 1.1 研究目的
  • 1.2 研究假设
  • 2 研究方法
  • 2.1 被试
  • 2.2 研究工具
  • 2.3 研究程序
  • 2.4 结果与分析
  • 2.5 小结
  • 研究三:中学生非形式推理能力家庭和学校环境影响因素的研究
  • 1 研究目的与假设
  • 1.1 研究目的
  • 1.2 研究假设
  • 2 研究方法
  • 2.1 被试
  • 2.2 研究工具
  • 2.3 研究程序
  • 2.4 结果与分析
  • 2.5 小结
  • 第四部分 综合讨论
  • 1 关于中学生非形式推理能力的评价标准
  • 2 关于中学生非形式推理能力的发展
  • 3 关于中学生非形式推理能力的自身影响因素
  • 4 关于中学生非形式推理能力的环境影响因素
  • 第五部分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儿童非形式推理的研究及展望[J].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 2010(01)
    • [2].非形式推理课程比较以及新课程模式的建构[J].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0(01)
    • [3].小学生非形式推理能力的发展[J]. 心理学探新 2010(03)
    • [4].大学生非形式推理特点研究[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9(07)
    • [5].中学生非形式推理能力的发展及环境影响因素[J]. 心理学探新 2010(06)
    • [6].SSI教学中的非形式推理[J]. 科教文汇(下旬刊) 2011(03)
    • [7].幼儿非形式推理能力的发生与发展[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0(06)
    • [8].生物学教学中社会性科学议题与非形式推理能力的培养[J]. 生物学教学 2012(10)
    • [9].论实质推理在我国司法裁判过程中的运用[J]. 北京教育学院学报 2009(06)
    • [10].基于预设的中文初等问题形式推理研究[J]. 智库时代 2018(30)
    • [11].刑事法律推理机制的缺失与构建[J].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4)
    • [12].辩证推理中的大前提的选择——语用学的视角[J]. 政法论丛 2008(05)
    • [13].实质推理在司法实践中的缺失及运用[J]. 商品与质量 2012(S2)
    • [14].学以致用,提升素养——由近两年全国Ⅰ卷谈基于数学应用意识的例题教学[J]. 福建中学数学 2019(07)
    • [15].科学教育中的SSI教学[J]. 全球教育展望 2009(10)
    • [16].论实质推理在司法实践中的运用[J]. 法制与社会 2015(12)
    • [17].基于问题学习历史[J]. 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 2011(10)
    • [18].浅析高考试题中的数学学科素养[J].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2016(14)
    • [19].论刑事裁判的方法论立场[J].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3)
    • [20].实质法律推理在我国刑事审判中的运用[J]. 中国商界(下半月) 2010(06)
    • [21].法教义学的应用[J]. 中外法学 2013(05)
    • [22].浅析高考试题中的数学学科素养[J]. 中学生理科应试 2017(07)

    标签:;  ;  ;  ;  

    中学生非形式推理能力的发展及相关能力和影响因素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