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形而上学与美学 ——立足西方思想的美学发生学研究

后形而上学与美学 ——立足西方思想的美学发生学研究

论文摘要

本研究试图立足形而上学存在本体论,探讨美学的可能性。“可能性”问题框架决定了,美学既不是一个僵化体系的残骸,也不是彻底的“无”。在形而上学存在本体论基础上自我生长着的美学,介于这两者之间。形而上学给美学提供了在这两者之间不断往复并激活这一“中间地带”思想张力的潜能。但如果对形而上学做“形而上”(抽象、僵化)的理解,以上的构想就根本不可能付诸实施。“后形而上学”破除了对形而上学所做的“形而上”的理解,将形而上学视为西方思想无限自反、一再回归自身根基之批判性的标示;而“后形而上学”恰恰是对这一标示之“标示性”的自觉。这样,以“后形而上学”对西方思想所做的自我认识、自我反思和自我教育,为美学可能性问题提供了本体论保障。在本体论基础之上伸展开来的美学学科,并不能彻底将形而上学的思想“债务”一笔勾销。美学在对这笔债务的承认和担当中进行着自我建构。这门学科的自我建构过程,也是承继了形而上学传统的现代性所进行的自我辩白。美学的自我生长,作为现代性的标志性事件,在这种“建构”和“辩白”中,将形而上学的债务以“后形而上学”的方式予以重述。这些债务包括,第一,对整全世界的追求和这一追求的辩证表达。形而上学所预设的非中介的整体世界,美学以对“感性”、“美”、“自由”等所做的辩证表达,赋予其现代性的血肉。第二,近代认识论所提供的理论言说框架,仍然是美学自我表达的基本语法。任何试图把“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不仅从存在层面、而且从表述层面轻率抛弃的理论,都忽视了美学自我建构的复杂性。第三,形而上学的超越性设定(理式、存在、上帝、主体、语言等等),从“形式化”的外在先天设定,转换为内在精神之“魂”。在“形而上学”已经不具有社会机体凝聚力和意义构型力的现代性中,辩证地表达这种精神性追求,具有为现代性“招魂”的意义。以上“债务”并非仅仅具有消极意义,在建构现代世界方面,它们同样会转化为积极因素。要想实现这种转化,就需要深入形而上学自我批判的内在史中,完整而本质地经历形而上学自啮其心的艰难历程,经受这一历程中重重辩证法的折磨。本研究在海德格尔和尼采的形而上学批判程序中经受了这一过程。尼采对形而上学毒害史作出系统诊断,并以“生命”为号召,呼吁对西方思想进行根本性疗救。在疗救的极端处境中,尼采清醒地意识到这一疗救本身的“形而上学性”。疗救的强烈愿望和疗救自身的毒害性,两厢对照,使尼采自陷绝境。尼采被逼到思想的边缘,也将形而上学带到边缘。这一边缘站位,正是“形而上学”自反性的极端呈露。“生命”成为尼采用以警惕任何一种形而上学迷误的醒目灯塔。尼采以“凡有生命之处,就有美”作为生命美学的总纲。由于“生命”时刻提醒对形而上学的迷误的警惕,生命美学就成为形而上学极端可能性的标示,生命美学也成为对于形而上学极端可能性的“经受”。海德格尔以“存在”和“存在者”之间的“存在论差异”激活了形而上学中内蕴的自反性。在有可能掉入“无”的“存在”,与定形化的“存在者”之间,用“真理”和“艺术”作诱饵,诱使我们进入美学得以萌生的本体论领域之中。在形而上学自我批判的历史中,海德格尔确认了古希腊意义上的本质性的“美”与现代科学意义上的“美学”的弹性对峙,即,正是在本质性的“美”不再可能的现代性中,“美学”科学诞生了;“美学”既是对本真“美”的回应和保存,又是对它的“遮蔽”和“遗忘”。海德格尔将这一遗忘过程与形而上学对“存在”的“遗忘”作了互文性阐发,提示了回归本真美的可能性,要求我们至少对这一“遗忘”本身不再遗忘。这样,海德格尔的美学就是形而上学自反性即“后形而上学”的映照。“存在论差异”既是对形而上学自反本质的揭发和呈现,也是对美学自我生长之可能性的本质确认。海德格尔以形而上学自我嬗递的历史为背景进行的美学发生学探源,天然具有现代性批判的意义。通过对海德格尔和尼采的形而上学极端可能性的“经受”,在形而上学存在本体论基础上阐发的“美学发生学”,与以鲍姆伽登为标志和开山者的“美学发生学”,形成呼应。参照后一种美学发生学,前一种发生学可以看作是美学的“内史”和“前史”。作为“前史”的“美学发生学”,自觉地与任何一种僵化的美学体系保持距离。把美学保持在“前史”状态中,是一项本质而艰辛的思想任务。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什么是问题?
  • 二 作为现代性科学的美学的问题
  • 三 中国当代美学与问题
  • 四 美学与后形而上学
  • 五 本研究的基本内容
  • 六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一章 后形而上学论域勾勒
  • 第一节 谁需要美学
  • 一 美学的提问方式
  • 二 需要结构分析
  • 三 美学与形而上学的先天缺失
  • 第二节 形而上学的等级制度
  • 一 形而上学等级制的僵局
  • 二 作为"静力学"的美学
  • 三 审美超越
  • 第三节 美学的辩证言说与科学体系的建构
  • 一 感性辩证法
  • 二 垂直模式与水平模式
  • 三 美学成为一门现代科学
  • 第四节 后形而上学与形而上学
  • 一 后形而上学的"后"
  • 二 形而上学之"内"与"外"
  • 三 形而上学与思想
  • 四 一元论与思想的(不)可能性
  • 第五节 现代世界的重建与美学
  • 一 分化的现时代
  • 二 美学与整一世界建构
  • 三 美学在现代语境中的理论增殖
  • 第六节 后形而上学美学的基本论题
  • 一 美学作为学科形态的后形而上学
  • 二 感性真实性的重新赢获
  • 三 确定性模式的革新
  • 第七节 形而上学与历史
  • 一 形而上学有历史吗?
  • 二 形而上学历史性的动力结构
  • 三 形而上学历史的叙述法
  • 第二章 尼采
  • 引言
  • 第一节 尼采与疾病:或,作为文化医生的哲学家尼采
  • 一 尼采的肉身之病与西方思想的观念之病
  • 二 苏格拉底病例
  • 三 瓦格纳病例
  • 四 双面尼采:病人和医生
  • 第二节 生命与道德:或,尼采的阿里阿德涅线团
  • 一 道德毒化简史
  • 二 轻松快乐的"非道德论者"尼采
  • 三 为了生命而认真说谎
  • 第三节 显白与隐微:或,作为柏拉图的学生的尼采
  • 一 作为"主体性"的权力意志
  • 二 显与隐:权力意志与永恒轮回
  • 三 生命底色的展露
  • 第四节 回旋舞曲:或,尼采与形而上学的周旋
  • 一 复数的形而上学
  • 二 尼采与不同形而上学的周旋
  • 三 处于形而上学"边缘"的"生命形而上学"
  • 四 "生命"和"理论":生命形而上学结构分析
  • 第五节 现代性舞池中的"另一支舞曲":或,美学作为快乐的科学
  • 一 生命主题的呈示
  • 二 生命美学爱的"永恒三角"
  • 三 "创造"与"痛苦":不竭的生命力之源
  • 四 生命"还乡",或,美学之舞
  • 第六节 多重紧张驱动着的生命之轮:或,生命美学的动力结构分析
  • 一 生命等级问题
  • 二 作为诱饵的查拉图斯特拉
  • 三 生命美学与形而上学深层矛盾的相互激发
  • 四 艺术形而上学
  • 五 查拉图斯特拉的"个性"
  • 第七节 生命的高寒品质:或,作为崇高的生命美学
  • 一 超越悲喜的崇高
  • 二 生命美学与公正
  • 三 形而上学的痊愈,或,自由鸟之歌
  • 第三章 海德格尔
  • 引言 回到/来到海德格尔
  • 第一节 在形而上学中定位海德格尔
  • 一 对遮蔽史的解蔽
  • 二 形而上学与西方思想
  • 三 海德格尔对于形而上学基本原则"同一律"的执守
  • 第二节 海德格尔的探灯(差异性原则的运用)
  • 一 差异性原则和原则性差异
  • 二 同一性与差异性的差异性统一
  • 三 海德格尔不同形象的差异性统一
  • 四 由差异性原则探到"存在"
  • 第三节 形而上学的神秘梦乡(存在之"无化"或"幽冥之境")
  • 一 重获存在二重性
  • 二 从"后面"切近"存在"
  • 三 从"侧面"切近"存在"
  • 四 让存在"动起来"
  • 第四节 与辩证法角力
  • 一 "思存同一"中的"此在"
  • 二 辩证法与存在之神秘
  • 三 海德格尔的辩证言说和对海德格尔的辩证言说
  • 第五节 美学的林中空地
  • 一 作为美学"前史"的形而上学批判
  • 二 艺术的形而上学意义
  • 三"美"与"美学"的弹性对峙
  • 第六节 揭蔽与覆盖:海德格尔的美学解释和对海德格尔美学的解释
  • 一 海德格尔论美学的动力结构
  • 二 对海德格尔美学的多角度透视
  • 三 在通向美学之无蔽的途中
  • 第四章 美学的诞生
  • 引言
  • 第一节 从尼采到海德格尔:对一段美学诞生史的回忆
  • 一 尼采和海德格尔的差异性同一
  • 二 两人在形而上学极端可能性问题上的默契
  • 三 "存在真理"与生命"力"的相互阐发
  • 第二节 显隐二重性:美学发生学的问题结构
  • 一 两种美学发生史的对勘
  • 二 美学与现代性主体之"光"
  • 三 先锋派的形而上学意义
  • 第三节 黑格尔艺术难题的形而上学意义
  • 一 黑格尔的艺术难题
  • 二 艺术难题,或,黑格尔与希腊人的对峙
  • 三 黑格尔对形而上学的完成和遮蔽
  • 第四节 美学发生元点上的三场争辩
  • 一 搭建形而上学的擂台
  • 二 第一场争辩:康德vs鲍姆伽登(知性完善问题)
  • 三 第二场争辩:黑格尔vs康德(主体性问题)
  • 四 第三场争辩:尼采vs黑格尔(矛盾性问题)
  • 第五节 在后形而上学旗帜下
  • 一 "反形而上学"的现代起点:孔德
  • 二 "交往理性"中的"后形而上学思想":哈贝马斯
  • 三 对形而上学的批判和补救:阿多诺与韦尔默
  • 四 后形而上学一脉九流
  • 第六节 不同于审美救赎的美学的救赎
  • 一 处于形而上学和后形而上学"之间"的美学
  • 二 "审美救赎"省思
  • 三 美学的救赎与西方思想的"自我救赎"
  • 第七节 后形而上学之后
  • 一 "后"的思想谱系
  • 二 中国当代美学的形而上学诉求
  • 三 "后"的终结或"终结论"之后
  • 余论:回顾中国当代美学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相关论文文献

    • [1].从美学到后美学:非美学的思如何可能[J].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6)
    • [2].奥尔多·利奥波德的大地美学[J]. 山东社会科学 2019(12)
    • [3].西班牙美学经典文献的知识图谱考察[J].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9(12)
    • [4].中国当代休闲美学方法论研究初探[J]. 湖北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0(01)
    • [5].从美学认知的角度谈学校课堂教学[J]. 教育教学论坛 2020(15)
    • [6].作为艺理基础和核心的美学[J]. 艺术学研究 2020(03)
    • [7].生态美学:静观美学与参与美学的时代交汇——生态美学与传统静观美学比较分析[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2)
    • [8].从资本到产业:美学经济价值链内涵结构与运行机制[J]. 学术探索 2020(11)
    • [9].美学经济初探[J]. 北京社会科学 2020(10)
    • [10].中华美学几个关键术语德译研讨[J]. 美育学刊 2019(06)
    • [11].审美课堂的建构:从思维拓展和审美能力养成入手——作为通识课的美学课程设置研究[J]. 大学教育 2019(12)
    • [12].论美学与文艺学的关系[J]. 社会科学文摘 2018(10)
    • [13].大众文化时代的美学——第二十届世界美学大会综述[J]. 中国文艺评论 2016(12)
    • [14].灾难美学的理论界定及批判[J].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06)
    • [15].街之美,在于人 读《街道的美学》[J]. 中华建设 2017(03)
    • [16].美学的超越与回归论述评[J]. 安康学院学报 2017(01)
    • [17].政治美学:历史源流与当代理路[J]. 文艺争鸣 2017(04)
    • [18].中国古典政治美学的理论契机、基本原则及美学史限度[J]. 文艺争鸣 2017(04)
    • [19].马克思与政治美学[J]. 中国社会科学 2017(02)
    • [20].《乐感美学》的多重建设性向度评析[J]. 中国图书评论 2017(03)
    • [21].政治美学的哲学观[J]. 求是学刊 2017(02)
    • [22].论作为生活方式的美学及其效能[J].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3)
    • [23].美学新范畴与新美学建构——兼答王建疆先生[J]. 中国文学研究 2017(01)
    • [24].美学生命绽放的生命美学——有感于耄耋年后的美学家王世德教授[J]. 美与时代(下) 2017(02)
    • [25].美学的对象与美学的重建[J].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4)
    • [26].沉醉的神往,虔诚的守望——我对美学的热爱和探索[J]. 美与时代(下) 2017(08)
    • [27].审美生命的实践——简析福柯的生存美学[J]. 美与时代(下) 2017(08)
    • [28].论当代日本美学的结构[J]. 美与时代(下) 2017(08)
    • [29].素见美学空间:一个遇见灵魂的地方[J]. 走向世界 2017(38)
    • [30].“美学”概念传播过程中的几个重要问题[J].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7(05)

    标签:;  ;  ;  ;  ;  ;  

    后形而上学与美学 ——立足西方思想的美学发生学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