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膜外麻醉意外论文-胡月

硬膜外麻醉意外论文-胡月

导读:本文包含了硬膜外麻醉意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硬膜外麻醉,围手术,低温

硬膜外麻醉意外论文文献综述

胡月[1](2018)在《硬膜外麻醉围手术期意外低体温患者的护理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硬膜外麻醉围手术期意外低体温患者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2月至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进行硬膜外麻醉围手术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应用常规方法治疗,研究组应用常规的方法外加用有效的护理干预。结果治疗后研究组的的效果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且研究组的护理满意度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加用护理干预对硬膜外麻醉围手术期意外低体温患者都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应临床上应当进一步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期刊2018年74期)

孙洋[2](2015)在《硬膜外麻醉的意外及并发症》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硬膜外麻醉的意外及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实行硬膜外麻醉手术的患者398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硬膜外麻醉的意外及并发症与患者的耐受力及医师的操作技术有关。结论加强防止硬膜外麻醉的意外及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术后的生命质量。(本文来源于《中国继续医学教育》期刊2015年14期)

王溪,覃萍[3](2014)在《从一例硬膜外麻醉意外医疗纠纷看异同》一文中研究指出一、案情摘要某孕妇因"64P0妊娠39周、巨大胎儿、骨盆出口狭窄"入某妇幼保健院,于2007年3月26日下午送手术室行剖宫产术,于15时行硬膜穿刺术,于15时10分第一次给药,15时15分第二次给药(共推入利多卡因10ml),约2-3分钟后患者诉呼吸困难,监测血氧饱和度下降,至15时30分突然出现呼吸、心跳停止,立即予心肺复苏术,心跳恢复,呼吸未恢复,予呼吸机辅助呼吸,患者当时神志昏迷,至16时30分胎心音消失,于2007年3月26日晚22时行剖宫取胎术,但由于缺氧,(本文来源于《中国法医学会·全国第十七届法医临床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4-08-19)

刘丽华[4](2013)在《硬膜外麻醉意外1例报告》一文中研究指出1病例报告患者,女,31岁,体重51kg,因急性腹痛急诊入院,考虑诊断异位妊娠,拟行剖腹探查术。术前一般情况可,血常规、凝血检验、肝肾功能、心电图、胸片均未见异常,腹部B超提示盆腔少许积液,既往无精神病史及硬膜外穿刺病史。患者入手术室后常规行生命体征监测,建立静脉通道。测T36.8℃,P114bpm,BP104/70mmHg,SpO298%。(本文来源于《现代诊断与治疗》期刊2013年12期)

贠克明,燕炯,孙俊红,尉志文,张楠[5](2009)在《利多卡因硬膜外麻醉意外法医毒物动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生物检材中利多卡因GC和GC/MS检测方法;建立利多卡因硬膜外麻醉意外法医动力学研究动物模型;研究利多卡因硬膜外麻醉意外法医动力学规律,为利多卡因硬膜外麻醉意外法医学鉴定提供实验依据。方法(1)碱性条件下乙醚提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和气相色谱仪定性、定量检测生物检材中利多卡因。(2)犬经蛛网膜下腔、硬膜外腔和股静脉注入利多卡因制备利多卡因法医毒物动力学(死后分布、动态分布、死后再分布、死后弥散、保存检材中分解动力学)研究动物模型,GC、GC/MS法检测大脑、侧脑室脑脊液、腰段脊髓腔脑脊液、不同脊髓节段(颈髓、胸髓、腰髓、骶髓)、心、肺、肝、脾、肾、胆汁、尿、心血、周围血、注射部位肌肉和注射部位20cm以外肌肉等组织脏器和体液中利多卡因含量,研究利多卡因法医毒物动力学(死后分布、动态分布、死后再分布、死后弥散、保存检材中分解动力学)规律。结果(1)GC、GC/MS法检测生物检材中利多卡因的线性范围为2-200μg/g或μg/ml,最低检出浓度为0.05μg/g或μg/ml;(2)所复制的利多卡因犬经蛛网膜下腔、硬膜外腔和股静脉注入利多卡因致死模型与人麻醉意外临床表现相似;(3)蛛网膜下腔、硬膜外腔和股静脉注射犬利多卡因死后分布和动态分布不同;(4)利多卡因在蛛网膜下腔、硬膜外腔和股静脉注射致死犬体内可发生死后再分布(5)利多卡因在犬体内存在死后弥散,不同处死方式死后弥散不同。(6)利多卡因、在各保存条件下均有分解,保存温度降低,分解减慢。结论(1)建立的利多卡因的气相色谱和仪气相色谱-质谱检测方法可应用于利多卡因中毒的快速检验诊断及硬膜外麻醉意外或中毒(死)的法医学鉴定;(2)建立的硬膜外法医毒物动力学动物模型可应用于利多卡因麻醉意外的法医毒物动力学研究;(3)利多卡因的死后分布、动态分布、死后再分布、死后弥散、保存检材中分解动力学规律可应于硬膜外麻醉意外的法医学鉴定。(本文来源于《第二届证据理论与科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下卷)》期刊2009-07-25)

王振华[6](2008)在《利多卡因硬膜外麻醉意外法医毒物动力学研究(八)》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1.建立家兔利多卡因蛛网膜下腔麻醉的动态分布模型:2.研究利多卡因在蛛网膜下腔麻醉家兔体内代谢动力学过程:3.比较利多卡因在蛛网膜下腔麻醉家兔体内各脏器及体液中的动态分布特点,为利多卡因硬膜外麻醉意外案件的法医学鉴定提供实验依据。方法:1.动物模型的建立实验组家兔经蛛网膜下腔匀速注入利多卡因13.3mg/kg,分别于给药后不同时间点空气栓塞处死,对照组家兔以等剂量生理盐水代替。2.气相色谱、气/质联用分析方法检测样品经酸、碱化处理后,乙醚萃取,保留时间结合特征离子峰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定性,内标法、工作曲线法气相色谱定量。3.样品采集与处理两组家兔经空气栓塞处死后分别取大脑、脑脊液、不同节段脊髓(颈段脊髓、胸段脊髓、腰段脊髓、骶段脊髓)、心、肝、脾、肺、肾、胆汁、尿、心血、周围血、穿刺部位肌肉和穿刺部位20cm以外肌肉,测定各时间点药物浓度。WinNonLin软件拟合房室模型并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1.本实验建立了家兔利多卡因蛛网膜下腔麻醉的动态分布模型,给药后均出现兴奋状态消失,呼吸频率减慢,肌肉松弛,无疼痛反应等符合临床麻醉指征,随时间延长麻醉症状减轻,并未出现大剂量的中毒反应。2.利多卡因在家兔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过程呈一级动力学特征,符合一室开放模型;利多卡因的药代动力学方程为C_t=50.894198e~(-0.226742t);消除速率常数(K_10):0.227min~(-1);消除半衰期(t_1/2k10):3.057min:表观分布容积(V):261.326L/kg:清除率(CL):59.254L/kg/h;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224.459;峰浓度(C_max):50.894pμg/ml。3.1小时内处死的动物中,脑脊液与周围血中利多卡因含量比值在30.1-45.9之间,各节段脊髓与周围血中利多卡因含量比值在152.2-4990.1之间;在2小时后处死的动物中,脑、脑脊液和脊髓中利多卡因含量较低,与其他组织脏器含量无明显差别。结论:1.本实验所建立动物模型可应用于利多卡因麻醉意外案件法医学鉴定的实验研究。2.蛛网膜下腔麻醉家兔脑脊液、心血、周围血、心、肝、脾和穿刺部位肌肉中利多卡因含量于在给药后即达到峰浓度,血流速率慢的组织如肺、胆汁、肾、脑、尿和非穿刺部位肌肉中利多卡因含量均有明显的吸收相然后再消除。3.在1小时内处死的动物中,脑、脑脊液和脊髓中利多卡因含量远高于其它组织脏器的含量;2小时后处死的动物中,各脏器及体液中利多卡因含量均较小,无明显差别。此分布特征可为硬膜外麻醉误入蛛网膜下腔案例的法医学鉴定提供实验依据。(本文来源于《山西医科大学》期刊2008-05-20)

张高勤[7](2007)在《布比卡因在硬膜外麻醉意外致死犬体内的死后再分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1建立布比卡因硬膜外麻醉意外(静脉、蛛网膜下腔和硬膜外注射)致死的动物模型:2建立布比卡因硬膜外麻醉意外致死的死后再分布研究动物模型;3研究布比卡因在硬膜外麻醉意外致死犬体内的分布规律;4研究布比卡因在硬膜外麻醉意外致死犬体内的死后再分布规律。方法1动物模型1.1死后分布动物模型硬膜外麻醉动物模型雄性犬15只,随机分为一倍麻醉极量实验组(6只)、叁倍麻醉极量实验组(6只)和对照组(3只)叁组。一倍极量实验组犬5分钟内经硬膜外腔匀速注入盐酸布比卡因注射液1×5mg/kg,叁倍极量组用同样方法给药3×5mg/kg,对照组给与叁倍极量组等体积的生理盐水。蛛网膜下腔麻醉动物模型雄性犬9只,随机分为实验组6只和对照组3只。实验组犬5分钟内向蛛网膜下腔匀速注入盐酸布比卡因注射液1×5mg/kg,对照组注入等体积生理盐水。静脉注射动物模型雄性犬9只,随机分为实验组6只和对照组3只。实验组犬5分钟内经股静脉匀速注入布比卡因注射液3×5mg/kg,对照组注入等体积生理盐水。1.2死后再分布动物模型雄性犬18只,按硬膜外麻醉一倍极量组的方法给药,动物死后随机分为叁组,每组6只,分别储存于-20℃、4℃和常温下。2生命体征记录方法BL-生物机能实验系统全程记录动物从开始给药到死亡的心电、血压和呼吸等主要生命体征的变化。3样品采集与处理死后分布模型组:动物死后迅速进行解剖,提取大脑、侧脑室脑脊液、不同节段脊髓(颈段脊髓、胸段脊髓、腰段脊髓、骶段脊髓)、心、肺、肝、脾、肾、胆汁、尿、心血、周围血、注射部位及其20cm以外肌肉等组织、脏器和体液,即刻检测各组织和体液中布比卡因含量。死后再分布模型组:动物死后立即开始计时,分别于死后0、2、4、8、24、48、72、96、120小时同一动物尸体提取心血、周围血、肝脏和大脑,提取检材后,缝合提取部位肌肉及皮肤,恢复至提取检材前状态。样品经酸、碱化处理后,乙醚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检测,保留时间和特征离子峰进行定性;气相色谱检测,内标法和工作曲线法定量。结果1症状叁种中毒模型实验犬的症状相类似,均为小剂量时出现流涎、口吐白沫、大小便失禁、全身痉挛、肌肉抽搐、角弓反张等兴奋症状,而大剂量时则表现为意识淡漠,呼吸频率减慢、幅度减小,心率减慢等抑制症状。但叁种模型动物的死亡时间不同,硬膜外一倍极量组动物约在给完药后11分钟内死亡,而叁倍极量组则在7分钟内死亡;蛛网膜下腔给药组动物均在6分钟内死亡,且其中2只给药完毕后当即死亡;静脉注射叁倍极量组的动物中4只当即死亡,2只给药后出现明显的兴奋症状,约1小时后开始缓解,最后恢复正常。叁种模型对照组均未出现以上症状,未出现死亡。2死后分布模型组硬膜外腔叁倍极量组,致死犬体内布比卡因含量较高的脏器或体液依次是:骶段脊髓、颈段脊髓、胸段脊髓、腰段脊髓、肾脏、大脑和侧室脑脊液,与周围血中的含量比值分别为:51.62±15.65、35.49±8.03、20.51±14.68、15.34±3.25、4.09±0.67、2.93±1.71和1.60±1.67;硬膜外腔一倍极量组,致死犬体内布比卡因含量较高的脏器或体液依次是:颈段脊髓、胸段脊髓、腰段脊髓、骶段脊髓和侧室脑脊液,它们与周围血中的含量比值分别为:70.71±29.11、53.17±59.46、48.17±50.15、37.22±56.96和6.24±5.27;蛛网膜下腔一倍极量组,除距离注射部位20cm以外的肌肉外,致死犬体内其余各脏器和体液中布比卡因的含量均高于周围血,其中含量较高的脏器或体液依次为:腰段脊髓、胸段脊髓、骶段脊髓、颈段脊髓、侧室脑脊液、肾脏、肝、脾和大脑,与周围血中的含量比值分别为:4868.49±8173.9、3300.70±4539.2、812.89±1140.3、634.34±681.02、97.55±105.53、42.98±64.76、8.71±1.58、7.57±1.07和7.12±1.72;静脉注射给药叁倍极量组,致死犬体内胆汁、肝、脾、脊髓、大脑和尿液中布比卡因的含量均较高,与周围血中的含量比值分别为:4.52±0.83、2.62±1.12、2.61±0.18、2.71±0.38、1.55±0.96和1.24±0.61。3死后再分布模型组-20℃储存条件下,心血、周围血、肝脏和大脑中布比卡因的含量从死亡当时开始即有所升高,约4~8小时达到一个高峰并开始下降,到12~24小时到达低谷,到72小时左右到达第二个高峰,120小时后趋于稳定,其中周围血波动幅度最大,可由死亡当时的1.82±1.89μg/ml升高到死后72小时的11.18±12.97μg/ml。经统计学分析P<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4℃储存条件下,周围血中布比卡因的再分布趋势与-20℃时相类似,心血中再分布的第一个高峰期较-20℃时持续时间长,肝脏中死后再分布现象不明显,大脑受到的影响很明显,可由死亡当时的3.48±0.51μg/g持续升高到72小时的24.64±3.62μg/g,经统计学分析P<0.01,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常温储存时,心血和周围血中布比卡因的死后再分布现象较为复杂,肝脏中也存在一定的死后再分布现象,但肝脏中的含量变化幅度不是很大,常温下大脑的死后再分布趋势与4℃时相似,仅波动幅度不同而已。结论1本文建立了布比卡因在叁种途径给药情况下麻醉致死犬体内分布的动物模型;建立了两种剂量布比卡因在硬膜外麻醉致死犬体内分布的动物模型;建立了布比卡因硬膜外麻醉致死犬在叁种不同温度下的死后再分布动物模型。所建立的死后分布及再分布动物模型可用于布比卡因麻醉意外的法医毒物动力学研究。2.本实验研究结果显示,布比卡因硬膜外麻醉意外中毒时,中毒症状与给药途径、剂量及个体状况等因素有关。小剂量时表现为兴奋,而大剂量时表现为抑制。另外,经预实验研究发现,中毒量为静脉注射>硬膜外麻醉>蛛网膜下腔麻醉。解剖及病理检验,各脏器仅见淤血、水肿等急性死亡表现的征象,未见其它特征性改变。叁种模型对照组均未出现以上症状,未出现死亡。详细了解病史、给药剂量、症状和体征、死亡时间等可为有关案件的法医学鉴定提供一定的参考。3.研究表明,布比卡因在麻醉意外死亡犬体内的分布情况与给药途径和剂量有关。硬膜外麻醉时脊髓和脑脊液中含量较高,而静脉给药时则胆汁、肝、脾等脏器中含量较高。另外,硬膜外腔给药时,颈段和骶段脊髓中布比卡因的含量比胸段和腰段脊髓中高,而蛛网膜下腔给药的结果则相反。因此,对疑为布比卡因麻醉意外致死的案件的鉴定,应全面系统的解剖并提取各种检材,仔细分析各种检材中含量比例关系,可望为案件的鉴定提供一定的毒物动力学依据。4.布比卡因在麻醉意外致死犬体内存在死后再分布现象。尸体储存温度是影响死后再分布的重要因素。不同的脏器或体液在不同的储存温度下受到的影响大小不同,且其中布比卡因的含量变化趋势不同。心血、周围血和大脑受到的影响比较大,而肝脏受到的影响较小,血液受到的影响幅度较大,且变化趋势比较复杂。死后再分布与保存温度有关,保存温度越高,死后再分布现象越明显,变化趋势越复杂。由研究可见,对麻醉意外案件的鉴定应及时、全面,并应考虑死后再分布的影响,以便做出正确的鉴定结论。5.本实验研究结合前期利多卡因麻醉意外的研究提示,布比卡因与利多卡因虽同为酰胺类局麻药,但二者在中毒症状、死后分布及死后再分布方面均存在一定的差异,需进一步进行动态分布研究.6.实验表明,温度可以影响死后再分布的发生,推测温度是通过影响组织的自溶、崩解及微生物的繁衍来影响死后再分布的。组织脏器的自溶、崩解及微生物的作用导致死后弥散可能是发生死后再分布的一个重要机制。(本文来源于《山西医科大学》期刊2007-05-08)

尉志文[8](2005)在《利多卡因在硬膜外麻醉意外致死犬体内的死后再分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1)建立犬的利多卡因静脉注射、蛛网膜下腔麻醉、硬膜外麻醉致死的死后再分布动物模型;(2)比较叁种死后再分布模型致死犬常温下不同时间点利多卡因在心血、周围血、肝脏和脑中的分布规律,为利多卡因硬膜外麻醉意外死亡和中毒案件的法医学鉴定提供科学依据;(3)比较叁种死后再分布模型致死犬在常温下不同时间点心血、周围血、肝脏和脑中利多卡因的分布特点, 探讨死后再分布机制。方法1 动物模型每种模型各用犬9 只,随机分为实验组(6 只)和对照组(3 只)两组,实验组犬5 分钟内分别经股静脉、蛛网膜下腔、硬膜外腔匀速注入利多卡因5×15mg/kg,对照组分别在对应部位注入等体积生理盐水。2 生命体征记录方法BL-生物机能实验系统全程记录死后再分布模型从开始给药到动物死亡的心电、血压和呼吸等主要生命体征的变化。3 样品采集与处理心电、血压和呼吸全部消失后,置于室温下,分别于死后0,1,4,8,24,48,72 小时取心血、周围血、肝脏、大脑,检测实验组犬上述检材中利多卡因含量,对照组犬各对应检材用作空白;样品经酸、碱化处理后,乙醚萃取,根据利多卡因的特征离子峰、保留时间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定性,内标法、工作曲线法气相色谱定量。结果( 1 ) 症状静脉注射实验组动物开始给药后出现瞳孔缩小、呼吸困难、口吐粘稠状白色泡沫、角弓反张、大小便失禁。蛛网膜下腔麻醉、硬膜外腔麻醉实验组动物出现症状与上述相似。叁种模型对照组均未出现以上症状,未出现死亡。(本文来源于《山西医科大学》期刊2005-06-02)

邹小芬,姜剩勇[9](2004)在《1例硬膜外麻醉围手术期意外低体温患者的护理》一文中研究指出全麻围手术期体温过低致苏醒延迟时有报道 ,但在硬膜外麻醉围手术期由于意外的低体温而导致意识障碍却罕见 ,我科发生 1例 ,经过积极治疗、护理 ,效果显着。1 病人资料患者 ,男 ,60岁 ,胆囊癌 ,术前心肺功能正常 ,肝功能多项指标异常 ,在持续硬膜外(本文来源于《当代护士(学术版)》期刊2004年03期)

李扬,童华,熊利泽[10](2003)在《硬膜外麻醉围术期意外低体温》一文中研究指出全麻围术期体温过低致苏醒延迟时有报道 ,但是在硬膜外麻醉围术期由于意外的低体温而导致意识障碍罕见 ,本文现报告 1例如下。患者男 ,6 0岁 ,胆囊癌。术前检查心、肺正常 ,肝功能多项指标异常 ,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术前用药为地西泮 1(本文来源于《临床麻醉学杂志》期刊2003年03期)

硬膜外麻醉意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硬膜外麻醉的意外及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实行硬膜外麻醉手术的患者398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硬膜外麻醉的意外及并发症与患者的耐受力及医师的操作技术有关。结论加强防止硬膜外麻醉的意外及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术后的生命质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硬膜外麻醉意外论文参考文献

[1].胡月.硬膜外麻醉围手术期意外低体温患者的护理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

[2].孙洋.硬膜外麻醉的意外及并发症[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

[3].王溪,覃萍.从一例硬膜外麻醉意外医疗纠纷看异同[C].中国法医学会·全国第十七届法医临床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4

[4].刘丽华.硬膜外麻醉意外1例报告[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

[5].贠克明,燕炯,孙俊红,尉志文,张楠.利多卡因硬膜外麻醉意外法医毒物动力学研究[C].第二届证据理论与科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下卷).2009

[6].王振华.利多卡因硬膜外麻醉意外法医毒物动力学研究(八)[D].山西医科大学.2008

[7].张高勤.布比卡因在硬膜外麻醉意外致死犬体内的死后再分布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07

[8].尉志文.利多卡因在硬膜外麻醉意外致死犬体内的死后再分布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05

[9].邹小芬,姜剩勇.1例硬膜外麻醉围手术期意外低体温患者的护理[J].当代护士(学术版).2004

[10].李扬,童华,熊利泽.硬膜外麻醉围术期意外低体温[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3

标签:;  ;  ;  

硬膜外麻醉意外论文-胡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