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挫折情境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留守初中生,挫折情境,自我同一性,内隐攻击性
挫折情境论文文献综述
王春阳[1](2019)在《挫折情境对不同自我同一性状态留守初中生攻击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旨在探讨挫折情境下自我同一性和留守经历对初中生攻击性的影响。研究一采用《特质攻击问卷》、《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与《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状态问卷》进行问卷调查,对初中生的日常挫折事件、自我同一性、留守经历和攻击性进行分析与探讨。研究二采用2×2×2混合实验设计:自变量为挫折情境(有、无)×自我同一性状态(高、低)×留守与否(是、否),挫折情境为被试内设计,自我同一性和留守经历为被试间设计,因变量为内隐和外显攻击性。实验采用Dill等人的模拟挫折情境研究方法,选取韦氏儿童智力量表(WISC)中的数字-符号替代测验,在规定时间内无法完成测试创设挫折情境,采用E-prime2.0软件编制内隐联想测验程序(IAT)测试被试内隐攻击性,使用多种形容词核查表中的敌意量表测试被试外显攻击性。分析挫折事件、自我同一性与留守经历的关系发现,留守经历在自我同一性和挫折事件总分及各因子上存在显着差异;通过分析自我同一性、日常挫折与攻击性间关系发现,敌意和言语攻击在自我同一性上存在正相关(p<0.01);攻击各因子(除言语攻击)与日常挫折存在不同程度正相关(p<0.01)。分析挫折情境下不同自我同一性状态、是否留守初中生的内隐攻击性发现,自我同一性(F=19.848,p=0.000)主效应显着,留守经历(F=3.158,p=0.076)主效应边缘显着,挫折情境和留守经历对内隐攻击性的影响存在交互作用(F=8.215,p=0.004),进一步进行简单效应分析结果显示:挫折情境下,没有留守经历被试内隐攻击性显着高于有留守经历被试(F=10.4,p=0.001);无留守经历初中生,挫折情境下被试内隐攻击性显着高于无挫折情境下被试(F=9.37,p=0.002)。自我同一性、留守经历和挫折情境对内隐攻击性的影响存在交互作用(F=14.108,p=0.000),进一步做简单简单效应分析显示:在无挫折情境下,无论留守与否初中生,自我同一性对内隐攻击性有显着影响(F=9.200,p=0.002;F=60.100,p=0.000),高自我同一性初中生在无挫折情境下,是否留守对内隐攻击性有显着影响(F=56.390,p=0.000)。分析挫折情境下不同自我同一性状态、是否留守初中生的外显攻击性发现,留守经历(F=31.171,p=0.000)、自我同一性(F=7.295,p=0.009)、挫折情境(F=51.849,p=0.000)主效应均显着。自我同一性和留守经历对外显攻击性的影响存在交互作用(F=6.288,p=0.014),进一步进行简单效应分析结果显示:自我同一性不同状态初中生,有留守经历被试外显攻击性高于无留守经历被试(F=4.03,p=0.048;F=52.31,p=0.000);非留守初中生,高自我同一性组被试外显攻击性高于低自我同一性组被试(F=24.44,p=0.000)。对内隐和外显攻击的关系通过建立模型结果进行分析,内隐攻击和外显攻击双重模型拟合度较好,χ~2/df=1.352,GFI=0.998,TLI=0.979,CFI=0.998,RMSEA=0.011。说明内隐攻击和外显攻击为两个不同的心理结构,两者互相独立。研究结论:1、自我同一性状态客观性测量问卷(EOM-EIS-2)、特质攻击问卷(AQ)和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适用于初中生。2、攻击性与日常挫折、留守经历、自我同一性显着相关。3、挫折情境可激发初中生的内隐攻击性。留守经历和自我同一性影响初中生内隐攻击性的主效应显着。挫折情境和留守经历对内隐攻击性的影响存在交互作用,挫折情境下,无留守经历初中生的内隐攻击性显着高于有留守经历者;无留守经历初中生,挫折情境内隐攻击性显着高于无挫折情境;挫折情境、自我同一性与留守经历影响初中生内隐攻击性存在交互作用,无挫折情境下,无论留守与否,自我同一性均显着影响初中生的内隐攻击性;高自我同一性初中生在无挫折情境下,是否留守对内隐攻击性有显着影响。4、挫折情境可以激发被试外显攻击性。挫折情境、留守经历与自我同一性对初中生外显攻击性存在显着影响。在留守经历和自我同一性对外显攻击性的交互作用中,无论初中生自我同一性高低,有留守经历被试外显攻击性高于无留守经历被试;非留守初中生,高自我同一性组被试外显攻击性高于低自我同一性组被试。5、外显攻击性与内隐攻击性相互独立。(本文来源于《河北师范大学》期刊2019-05-25)
年彦娜[2](2019)在《挫折情境下归因方式对青少年攻击性的影响及干预》一文中研究指出校园暴力的实施方式一般以欺凌为主,欺凌是指强势对弱势个体所故意且持续实施的攻击行为,而攻击行为则是由个体的攻击性所引起。根据挫折—攻击理论,挫折会直接引发个体的攻击性。但随着学者研究发现,挫折能否成功诱发个体攻击性,不仅与环境有关,也与自身的认知有关,归因方式是属于个体认知方式的一种。挫折是个人生活中不可避免要经历的,青少年阶段由于身心发展不平衡,个体的行为想法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因而,对青少年攻击性进行研究时不仅要考虑外界的环境因素,也要考虑个体的归因方式。本研究通过实验法创设挫折情境,探索归因方式对个体内隐攻击性和外显攻击性的影响,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有效的归因训练方案进而对个体的攻击性进行干预。本研究不仅能为现有理论提供实证性的证据,也能通过干预可控的因素为校园暴力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采用单类内隐联想测验、Buss—Perry外显攻击量表、多维—多向归因量表、自编挫折情境程序、自编团体辅导方案开展研究。包括两个内容,研究一主要开展对挫折情境下归因方式对个体的外显攻击性和内隐攻击性的影响研究。采用2(有无挫折:无挫折情境、有挫折情境)*2(归因方式:外归因、内归因)混合实验设计,因变量为外显攻击性和内隐攻击性;研究二验证归因训练能否有效的降低个体的攻击性。基于挫折—攻击理论、韦纳归因理论、团体辅导理论等,自编归因训练的干预方案,采用实验组对照组前后测实验设计进行研究。研究结果显示,挫折情境创设表明个体在经历挫折情境后,积极情绪显着下降,消极情绪显着增加,提示挫折情境的设置是有效的。研究一结果表明,挫折情境主效应显着(p<0.05),挫折情境与归因方式的交互作用显着(p<0.05)。简单效应分析发现:内归因者在挫折情境下外显攻击性变化显着(p<0.001),外归因者在挫折情境下外显攻击性变化不显着,但内归因者外显攻击性的值还是低于外归因者的外显攻击性。挫折情境下个体的内隐攻击性高于非挫折情境,外归因在挫折情境下内隐攻击性变化显着(p<0.001);内归因者在挫折情境下的内隐攻击性变化不显着。研究二的结果表明,个体的归因方式发生了显着的改变,实验组1内隐攻击性发生显着下降,而实验组2外显攻击性没有发生变化。挫折情境会影响个体的内隐攻击性和外显攻击性。在挫折情境下,内归因者外显攻击性更易激发,外归因者外显攻击性并不会发生显着的变化,但外归因者外显攻击性始终高于内归因者外显攻击性;外归因者内隐攻击性在挫折情境下更易激发出来,而内归因者内隐攻击性在挫折情境下并不会有显着的变化。归因训练能有效降低个体的内隐攻击性,但对个体的外显攻击性没有显着的影响,从而验证内隐攻击性和外显攻击性是分离的,两者都是符合GAM模型,即受到挫折和归因方式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师范大学》期刊2019-05-17)
王圣宇[3](2018)在《高校辅导员依托现实情境开展挫折教育的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挫折事件具有真实性、深刻性、多样性等特点,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是开展挫折教育的有效载体。辅导员作为高校中与学生接触最为密切的教育者,及时捕捉学生所处的现实挫折情境,依据不同的事件类型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能够帮助大学生提高对挫折的认知和抗挫折能力。辅导员可以通过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渗透挫折教育、形成预案有序展开教育步骤、创造朋辈互助的正向"场"效应、利用手机媒体传播教育内容等路径实施现实挫折情境教育。(本文来源于《北京教育(德育)》期刊2018年12期)
刘孟琪[4](2018)在《挫折情境下不同归因风格大学生对情绪词汇的注意偏向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探讨乐观归因风格大学生和悲观归因风格大学生在挫折情境下对情绪信息的注意偏向特点。研究方法:本研究选取了 86名18-25岁的大学生被试,采用归因风格问卷(ASQ)对被试进行分组(乐观组,悲观组),其中乐观组被试42人,悲观组被试44人。并利用挫折情境线索材料引发个体的挫折情绪。采用2(被试组别:乐观归因风格组,悲观归因风格组)X3(情绪词汇:积极、消极、中性词汇)X 2(线索效度:有效、无效)的叁因素混合实验设计,研究乐观和悲观归因风格大学生在挫折情境下的注意偏向特点。结果显示:(1)乐观组被试对有效积极词汇的反应时快于对有效中性词汇的反应时;(2)乐观组被试对有效消极词汇的反应时快于对有效中性词汇的反应时;(3)悲观组被试对有效积极词汇的反应时快于对有效中性词汇的反应时。结论得出:(1)挫折情境下,乐观归因风格大学生对积极情绪信息存在注意警觉,同时也对消极情绪信息存在注意警觉,说明乐观归因风格大学生在挫折情境下有独特的选择性注意策略,并且对周围的消极情绪信息也有一定的警戒性;(2)挫折情境下,悲观归因风格大学生对积极情绪信息也存在着注意警觉,说明在挫折情境下悲观归因风格大学生会采取自我保护机制,以一种偏见的方式过滤掉消极情绪信息。(本文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期刊2018-07-02)
谢铭立,程凤农[5](2018)在《挫折情境下小班幼儿情绪调节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幼儿情绪调节在幼儿情绪、社会性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小班幼儿的良好情绪状态能帮助其适应在园生活并激发良好的学习品质和活动的兴趣、积极性。教师能否运用有效的教育方式引导幼儿及时调整负面情绪尤为关键。研究主要采用文献法和观察法,选取54名被试进行观察分析,旨在分析在挫折情境下小班幼儿情绪调节策略的使用,进一步评估他们的情绪调节能力,探讨策略使用与性别、年龄差异的相关性以及幼儿教师有效的干预策略。(本文来源于《教育导刊(下半月)》期刊2018年06期)
孙霞霞[6](2018)在《“90后”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与思想教育中的挫折情境创设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挫折情境创设的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通过深刻体验所创设的挫折情境,实现受到教育启发、增强认知的目标。根据现今"90后"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通过思想教育中的挫折情境创设,能够激发他们的内在潜力,使其积极投入其中,从而实现实践育人的预期目标,这是高校思想政治隐性教育的充分体现。(本文来源于《现代职业教育》期刊2018年16期)
安琪[7](2018)在《挫折情境下,归因风格对高一学生攻击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多维多向归因量表(MMCS),作为测量高中生归因风格的工具,并通过实验模拟挫折情境,探查在有无挫折情境时,归因风格对高中生攻击行为的影响。硏究结果:(1)男生和女生的归因风格在运气、人际归因维度均有显着差异,从总体归因风格的总分来看,男生的归因风格更倾向于外控,而女生更倾向于采取内控的归因风格策略(F=6.12~*,P=.015);不同生源地的学生,在学业成就归因、人际交往归因、成功情境的归因、失败情境的归因及总体归因倾向上均有显着差异,总体来说城镇学生的归因风格都偏向于内控,而农村生源的学生归因风格为外控;在成功情境下,独生子女采取内控的归因策略,而非独生子女采取外控的归因方式;在面对失败的情况下,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都采取内控的归因策略,但非独生子女的得分均分更高(F=7.96~(**),P=.006);(2)高中生的归因倾向得分从高到低依次是能力、努力、背景和运气,这说明高中生的总体归因倾向是内控型的。而将学业归因和人际归因分开后来看,高中生在学业归因方面更加内控,而在人际归因方面则倾向于外控型,但二者之间没有显着差异;(3)挫折情境对被试的攻击性有显着影响,归因风格倾向外控的被试选取的辣酱等级更高,即攻击性更强;(4)挫折情境和归因风格对攻击性的影响存在交互作用,挫折情境对外控倾向的高中生攻击性的影响是显着的,对内控倾向高中生的攻击性影响是不显着的。(本文来源于《沈阳师范大学》期刊2018-05-30)
董天琪[8](2018)在《挫折情境下完美主义和留守经历对大学生攻击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完美主义是个体在实现各项任务时,努力追求尽善尽美,并且带有批判性自我评价倾向的人格特质。攻击性是指个体采取直接或间接方式,伤害被攻击的对象,使被攻击者受到破坏性影响的一种心理和行为倾向。本研究采用中文版Frost多维完美主义问卷(CFMPS)将符合实验要求的被试筛选出,进而研究完美主义和留守经历对挫折情境下大学生外显、内隐攻击性的影响。在本实验中,采取2(完美主义水平:高、低)×2(留守经历:有、无)×2(挫折情境:有、无)的混合实验设计,完美主义、有无留守经历为被试间设计,挫折情境为被试内设计。研究结果如下:1、以外显攻击性作为因变量,挫折情境、完美主义、留守经历为自变量,进行方差分析发现:挫折情境主效应显着(F=151.687,P=0.000),完美主义主效应显着(F=24.138,P=0.000),留守经历主效应显着(F=4.578,P=0.034)。挫折情境与留守经历交互作用显着(F=4.534,P=0.035),进行简单效应分析结果显示:不论有、无留守经历的大学生,挫折情境对外显攻击性的影响均是显着的(F=104.6,P=0.000)(F=51.93,P=0.000);在有挫情境下,有无留守经历对外显攻击性的影响差异显着(F=7.15,P=0.009),有留守经历比无留守经历被试的外显攻击性更高,但在无挫情境下,有无留守经历对外显攻击性的影响不显着(F=1.24,P=0.267)。2、以内隐攻击性作为因变量,挫折情境、完美主义、留守经历为自变量,进行方差分析发现:挫折情境主效应显着(F=308.98,P=0.000),完美主义主效应显着(F=61.522,P=0.000),留守经历主效应显着(F=5.991,P=0.016)。挫折情境与完美主义交互作用显着(F=5.566,P=0.020),进行简单效应分析结果显示:不论高、低完美主义的被试,挫折情境对内隐攻击性的影响均是显着的(F=117.07,P=0.000)(F=197.27,P=0.000);不论是在有挫和无挫情境下,完美主义对内隐攻击性的影响也都是显着的(F=66.92,P=0.000)(F=15.68,P=0.000)。挫折情境与留守经历交互作用显着(F=24.694,P=0.000),进行简单效应分析结果显示:不论有、无留守经历被试,挫折情境对内隐攻击性均有显着性影响(F=80.01,P=0.000)(F=253.46,P=0.000);在有挫情境下,有无留守经历对内隐攻击性的影响差异显着(F=22.93,P=0.000),有留守经历比无留守经历被试的内隐攻击性更高,但在无挫情境下,有无留守经历对内隐攻击性的影响不显着(F=2.42,P=0.122)。研究结论:1、大学生在有挫情境下会表现出比无挫情境下更高的外显攻击性;高完美主义大学生的外显攻击性要高于低完美主义者;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的外显攻击性要高于无留守经历者。不论有、无留守经历的大学生,在有挫情境下的外显攻击性均高于无挫情境下;在有挫情境下,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的外显攻击性要高于无留守经历者,但在无挫情境下,有无留守经历对外显攻击性的影响不显着。2、大学生在有挫情境下比无挫情境下存在着更高水平的内隐攻击性;高完美主义大学生的内隐攻击性要强于低完美主义者;有留守经历大学生比无留守经历者表现出更高的内隐攻击性。不论高、低完美主义大学生,在有挫情境下的内隐攻击性均高于无挫情境下;无论有、无挫折情境下,高完美主义大学生的内隐攻击性都高于低完美主义者。不论有、无留守经历大学生,有挫情境下比无挫情境下的内隐攻击性更高;在有挫情境下,有留守经历比无留守经历大学生的内隐攻击性更高,但在无挫情境下,有无留守经历对内隐攻击性的影响不显着。(本文来源于《河北师范大学》期刊2018-05-24)
宋颖[9](2018)在《挫折情境对不同心理韧性留守初中生攻击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留守儿童缺少父母的陪伴常会遇到挫折,心理韧性可使个体积极应对挫折情境,本研究旨在研究挫折情境下心理韧性对留守初中生攻击性的影响。研究包括预实验和正式实验,首先验证挫折情境和外显攻击测量的有效性,然后筛选初中生被试研究挫折情境下心理韧性不同的留守初中生外显攻击性和内隐攻击性。实验采取2(挫折情境:有、无)X 2(心理韧性:高、低)X 2(是否留守:留守、非留守)的组间实验设计。研究结果如下:1、使用情绪评定卡对挫折情境下积极消极情绪进行前后测,挫折情境下被试的消极情绪显着比无挫折情境时上升(t=-6.726,p=0.000),而积极情绪显着比无挫折情境时下降(t=12.293,p=0.000)。说明挫折情境是有效的。在本研究中,实验室助手评定表的α系数是0.96。评价总分和敌意之间的相关系数r=0.694(p=0.000),和焦虑之间的相关系数是r=0.505(p=0.000),和特质攻击问卷之间的相关系数是r=0.189(p=0.045)。说明实验室助手评定表测量可用于外显攻击性。2、以外显攻击性为因变量,自变量挫折情境(F=115.288,p=0.000)、心理韧性(F=7.033,p=0.008)、是否留守(F=4.754,p=0.031)的主效应均显着;挫折情境与心理韧性之间交互作用显着(F=4.802,p=0.029),简单效应分析显示,不论高心理韧性还是低心理韧性,挫折情境对外显攻击性影响均显着(F=87.56,p=0.000/F=36.59,p=0.000)。在无挫折情境下,心理韧性对外显攻击性影响不显着;在挫折情境下,心理韧性对外显攻击性影响是显着的(F=10.96,p=0.001),挫折情境对低心理韧性个体外显攻击性的影响明显强于高心理韧性个体。挫折情境、留守儿童、心理韧性的交互作用显着(F=4.716,p=0.031),进行简单交互作用分析,心理韧性和是否留守的交互作用能显着影响挫折情境下被试的外显攻击性(F=13.23,p=0.000);挫折情境和心理韧性交互作用能显着影响留守被试的攻击性(F=12.22,p=0.001)。进一步简单简单效应分析发现,挫折情境下,心理韧性对留守被试外显攻击有显着影响(F=24.83,p=0.000),心理韧性对非留守被试的外显攻击性影响不显着,是否留守对高低心理韧性的被试均无显着影响;对于留守初中生,心理韧性对挫折情境下的被试有显着影响(F=24.83,p=0.000),心理韧性对无挫折情境下被试的攻击性影响不显着;有无挫折对高低心理韧性的被试攻击性都有显着影响(F=58.93,p=0.000;F=9.04,p=0.003)。3、以内隐攻击性为因变量,被试的相容任务反应时和不相容任务反应时差异显着(t=19.538,p=0.000,t=20.386,p=0.000),说明本实验被试存在内隐攻击;自变量心理韧性(F=8.604,p=0.004)、是否留守(F=4.453,p=0.036)主效应显着;心理韧性和是否留守之间交互作用显着(F=4.029,p=0.046),进行简单效应分析显示,留守被试的心理韧性水平对内隐攻击性的影响显着(F=12.79,p=0.000),高心理韧性被试内隐攻击显着低于低心理韧性被试;非留守被试的心理韧性水平对内隐攻击性的影响不显着。低心理韧性被试,是否留守对内隐攻击性水平的影响差异显着(F=9.56,p=0.002),留守被试内隐攻击显着高于非留守被试;在高心理韧性被试,是否留守的内隐攻击性水平差异不显着。研究结论:1、挫折情境、心理韧性、是否留守都对外显攻击性有显着影响,挫折情境和心理韧性存在交互作用,挫折情境、心理韧性和是否留守存在交互作用。2、心理韧性、是否留守都对内隐攻击性都有显着性影响,心理韧性和是否留守存在交互作用。(本文来源于《河北师范大学》期刊2018-05-24)
张权伟[10](2018)在《实施意图和不同挫折情境对于能动感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二十年来,能动感日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相关文献的出版量和引文数不断增加。在心理学的研究中,与能动感相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能动感的理论建构、影响因素以及能动感的影响上。本文主要研究挫折情景对能动感的影响,以及能否通过预先确定的实施意图来增加挫折情景下的能动感。以往对于挫折情景的研究大多数局限于独立挫折情景,因此本研究进一步考查了竞争挫折情景和合作挫折情景对能动感的影响。本研究目的:(1)探究不同的挫折情境对能动感的影响;(2)探究实施意图对能动感的影响;(3)探究实验前确定的继续实验的意图能否显着地改变挫折情境下的能动感。研究方法:实验为2(实施意图)×2(有无挫折)×3(挫折情景)的实验设计,本研究招募了240名大学生被试,随机分成了12组。实验均在独立安静的心理咨询室完成,严格遵照实验程序。采用自编的挫折情景任务,以韦氏智力测验中的矩阵推理测验作为挫折诱发材料,来创设挫折情景,通过询问被试第一阶段结束测验后是否愿意继续第二阶段测验的按键选择,来确定实施意图,能动感的测量Humphreys主观判断范式。实验一共有叁个,分为一个预实验,两个正式实验,预实验考察20%正确率的挫折任务能否有效诱发挫折感,来作为正式实验的挫折情景,通过正负情绪量表来对被试情绪进行前后测,实验结果发现,实验前后,正性情绪显着下降,负性情绪显着上升,表明挫折任务有效诱发了挫折情绪。实验1采用预实验挫折情景,考察能动感在独立挫折情景下的变化,以及实施意图在挫折情境下能否提高能动感。实验包含叁个阶段,第一阶段对正负情绪前测,第二阶段为确定实施意图、进行挫折任务、能动测量阶段,第叁个阶段为正负情绪后测。实验2和保持了与实验1相同的实验结构,不同的是,实验2被试需要与他人竞争(或合作)完成挫折任务,进一步考察竞争和合作挫折与独立挫折相比能动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综合两个研究结果:(1)有实施意图的被试能动感显着低于无实施意图的被试。但是在是否继续后续测验的选择中,按键更快,反应时更短,说明有实施意图,对于后续测验的意愿更强。(2)有挫折情景的控制组能动感显着低于无挫折情景的对照组。但是在是否继续后续测验的选择中,按键更快,反应时更短。(3)有无实施意图和有无挫折情景在能动感和反应时上都不存在交互作用。(4)在对不同挫折情景的组间分析中,发现合作挫折情景下的被试能动感>独立挫折情景>竞争挫折情景下的被试的能动感,其中无意图且为合作竞争挫折条件下的被试能动感最高;不论在有无实施意图,还是有无挫折的情境下,独立挫折的按键反应时都更长。结论:挫折情景显着降低了能动感,合作挫折能动感降低的最少,竞争挫折降低的最多,结果说明他人的不同参与方式对于能动感产生了不同的影响,与他人竞争产生的挫折感,让被试能动感更低,但是想要再次进行测验的意愿更强;提前确定的实施意图没有增加能动感反而减低了能动感,原因可能是认知的卷入,让被试降低了能动感,增加了再次进行测验的意愿。(本文来源于《四川师范大学》期刊2018-04-15)
挫折情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校园暴力的实施方式一般以欺凌为主,欺凌是指强势对弱势个体所故意且持续实施的攻击行为,而攻击行为则是由个体的攻击性所引起。根据挫折—攻击理论,挫折会直接引发个体的攻击性。但随着学者研究发现,挫折能否成功诱发个体攻击性,不仅与环境有关,也与自身的认知有关,归因方式是属于个体认知方式的一种。挫折是个人生活中不可避免要经历的,青少年阶段由于身心发展不平衡,个体的行为想法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因而,对青少年攻击性进行研究时不仅要考虑外界的环境因素,也要考虑个体的归因方式。本研究通过实验法创设挫折情境,探索归因方式对个体内隐攻击性和外显攻击性的影响,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有效的归因训练方案进而对个体的攻击性进行干预。本研究不仅能为现有理论提供实证性的证据,也能通过干预可控的因素为校园暴力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采用单类内隐联想测验、Buss—Perry外显攻击量表、多维—多向归因量表、自编挫折情境程序、自编团体辅导方案开展研究。包括两个内容,研究一主要开展对挫折情境下归因方式对个体的外显攻击性和内隐攻击性的影响研究。采用2(有无挫折:无挫折情境、有挫折情境)*2(归因方式:外归因、内归因)混合实验设计,因变量为外显攻击性和内隐攻击性;研究二验证归因训练能否有效的降低个体的攻击性。基于挫折—攻击理论、韦纳归因理论、团体辅导理论等,自编归因训练的干预方案,采用实验组对照组前后测实验设计进行研究。研究结果显示,挫折情境创设表明个体在经历挫折情境后,积极情绪显着下降,消极情绪显着增加,提示挫折情境的设置是有效的。研究一结果表明,挫折情境主效应显着(p<0.05),挫折情境与归因方式的交互作用显着(p<0.05)。简单效应分析发现:内归因者在挫折情境下外显攻击性变化显着(p<0.001),外归因者在挫折情境下外显攻击性变化不显着,但内归因者外显攻击性的值还是低于外归因者的外显攻击性。挫折情境下个体的内隐攻击性高于非挫折情境,外归因在挫折情境下内隐攻击性变化显着(p<0.001);内归因者在挫折情境下的内隐攻击性变化不显着。研究二的结果表明,个体的归因方式发生了显着的改变,实验组1内隐攻击性发生显着下降,而实验组2外显攻击性没有发生变化。挫折情境会影响个体的内隐攻击性和外显攻击性。在挫折情境下,内归因者外显攻击性更易激发,外归因者外显攻击性并不会发生显着的变化,但外归因者外显攻击性始终高于内归因者外显攻击性;外归因者内隐攻击性在挫折情境下更易激发出来,而内归因者内隐攻击性在挫折情境下并不会有显着的变化。归因训练能有效降低个体的内隐攻击性,但对个体的外显攻击性没有显着的影响,从而验证内隐攻击性和外显攻击性是分离的,两者都是符合GAM模型,即受到挫折和归因方式的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挫折情境论文参考文献
[1].王春阳.挫折情境对不同自我同一性状态留守初中生攻击性的影响[D].河北师范大学.2019
[2].年彦娜.挫折情境下归因方式对青少年攻击性的影响及干预[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9
[3].王圣宇.高校辅导员依托现实情境开展挫折教育的思考[J].北京教育(德育).2018
[4].刘孟琪.挫折情境下不同归因风格大学生对情绪词汇的注意偏向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8
[5].谢铭立,程凤农.挫折情境下小班幼儿情绪调节策略研究[J].教育导刊(下半月).2018
[6].孙霞霞.“90后”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与思想教育中的挫折情境创设分析[J].现代职业教育.2018
[7].安琪.挫折情境下,归因风格对高一学生攻击性的影响[D].沈阳师范大学.2018
[8].董天琪.挫折情境下完美主义和留守经历对大学生攻击性的影响[D].河北师范大学.2018
[9].宋颖.挫折情境对不同心理韧性留守初中生攻击性的影响[D].河北师范大学.2018
[10].张权伟.实施意图和不同挫折情境对于能动感的影响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