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主HLA多态性及病毒基因组异质性与HBV宫内传播关系的研究

宿主HLA多态性及病毒基因组异质性与HBV宫内传播关系的研究

论文摘要

目的和意义乙型肝炎(hepatitis B,HB)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传染性疾病,也是长期以来倍受全球关注的公共健康问题之一。我国是乙型肝炎高度流行区,其中宫内传播是主要传播途径之一。携带乙肝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的孕妇其胎儿宫内感染发生率大约为5%-15%,这也是造成流行地区存在大量慢性HBV感染者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认为,HBV感染的发生、发展和临床转归是一个在环境因素影响下,宿主因素和病毒因素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过程。以既往本课题组在HBV宫内感染领域长期研究为基础,本研究分别从宿主和病毒角度出发,以宿主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等位基因多态性和HBV基因组异质性为研究内容,通过比较发生宫内感染的母子与携带HBsAg但未发生宫内感染的母亲及其新生儿在上述两方面的差异,探寻可能与HBV宫内感染相关的HLA-DRB1等位基因和病毒基因组特异性突变,为进一步阐明HBV宫内感染机制和制定有效的防治策略提供科学的研究依据。方法1.以陕西省妇幼保健院(1994年7月-12月和2003年1月-2004年10月)和山西省太原市传染病医院(2003年8月-2006年4月)为研究现场,以研究期间连续入院分娩的HBsAg阳性产妇及其新生儿为研究对象,以母亲HBsAg阳性,新生儿于出生后24小时内、接受主(被)动免疫接种前,股静脉血清标本HBsAg阳性为宫内感染判定标准。从两地区分别收集12对(西安)和11对(太原)发生宫内感染的母子纳入宫内感染组;采用1︰2(病例︰对照)配比法,以来自于同一地区,母亲分娩时外周静脉血HBV血清标志物(HBsAg和HBeAg)滴度在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两组新生儿同期出生、民族和性别一致为配比因素,在同期收集的研究对象中选择未发生宫内感染的46对母子纳入对照组。2.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PCR法(SSP-PCR)鉴定研究对象HLA-DRB1等位基因型,采用直接计数法计算和比较宫内感染组和对照组新生儿各等位基因频率的差异。3.将上述太原地区收集的8例HBV-DNA阳性(≥103copies/ml)的感染组新生儿及其母亲作为感染组研究对象;采用1︰1(病例︰对照)配比法,依前述配比因素从对照组中选取8例HBsAg和HBV-DNA阳性母亲作为对照。应用克隆-测序法,提取研究对象血清标本中HBV-DNA,采用高保真PCR扩增病毒2.5kb基因组片段,与T载体连接后应用蓝白斑法筛选,挑取阳性克隆进行测序分析。4.采用本课题组既往研究中应用的参考株序列,使用MegAlign软件分析HBV基因组2.5kb片段,判定病毒基因型和血清亚型,比较宫内感染组和对照组之间病毒基因组突变分布及频率的差异。5.从Genbank数据库中重新选择16株参考株序列(分别代表A-F基因型),使用RDP3beta软件对全部克隆序列及参考株进行重组分析。排除重组序列、无义突变和缺失后,使用ClustalX1.81软件对序列进行多重对位排列,使用MEGA3.1软件对排列结果进行编辑,使用Phylip软件采用邻接法构建系统发育树,使用PAML4软件包中CODEML程序,采用基于密码子替代模型的最大似然法对各组HBV蛋白质编码序列进行适应性进化分析,检测各组序列阳性选择位点。结果1.采用SSP-PCR方法鉴定宿主HLA-DRB1基因座13个等位基因。分析结果显示,在总体水平上13个等位基因频率在感染组新生儿和对照组新生儿间均未见统计学差异。但在感染组中,母亲为HBeAg阴性的新生儿携带DRB1*08和09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21.43%和35.71%,高于对照组DRB1*08和09等位基因频率(3.57%和7.14%),其中DRB1*09基因频率在两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31,OR=7.22,95%CI为1.19-43.98)。分析结果同样显示,HBeAg阴性的感染组新生儿DRB1*08和09的基因频率(22.22%和27.78%)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新生儿(P为0.038和0.026,OR为4.97和4.67,95%CI为1.19-20.79和1.29-16.93)。此外,HBeAg阴性的感染组新生儿携带DRB1*08和09等位基因的频率也高于HBeAg阳性的感染组新生儿(均为3.57%),其中DRB1*09频率在两类感染新生儿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8,OR=10.39,95%CI为1.10-98.20)。2.从24例研究对象的血清标本中共获得89株HBV克隆,每例研究对象平均3.7±0.9株(3至6株/人)。与各基因型参考序列比较后可见,89株克隆片段核苷酸序列与M12906(C基因型)平均相似率为97.88%,显著高于其它基因型参考序列(P<0.001),表明全部克隆均属C基因型。依据病毒克隆HBsAg蛋白序列第122位氨基酸残基为K,第160位为R,判定全部病毒克隆为adr血清亚型。3.以C基因型参考株(M12906)为标准进行突变位点分析,结果显示,C启动子区核苷酸序列中,对照组C1637G、G1658A、G1719T、A1727G、A1762T和G1764A突变频率显著高于感染组母子(P<0.05),此六个位点均位于核转录因子结合位点内,而G1742T突变频率在前者显著低于后者(P<0.01)。前C/C区共有13处位点突变频率在三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但突变类型均为同义突变。前S/S区有显著意义的19处突变中,C3116T、C3175T、C96T、G162A、T473C和C705T等6处为错义突变,其中对照组病毒C3116T和C705T突变频率显著高于感染组(P<0.001),C3175T、C96T和T473C突变仅见于宫内感染组母子携带的病毒,且在感染新生儿携带的病毒中该类位点突变频率显著高于其母亲,G162A在各组病毒间突变频率也存在显著性差异,且在感染母亲组中突变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68)。此6处错义突变分别造成外膜蛋白前S1区A90V和P110S,前S2区P36L,S区S3N、C107R和A184V氨基酸替代,除S区S3N外,其余5处错义突变均位于外膜蛋白T细胞和(或)B细胞表位内。此外,T473C和T499A突变也造成聚合酶L461S和Y470N氨基酸替代。4.经RDP3beta软件分析,89株病毒克隆和16株参考序列均未发现重组信号,所有病毒克隆无重组株。采用CODEML法进行阳性选择位点分析可见,各组序列前C/C编码区和前S编码区选择模型(M2、M3和M8)分析结果均无显著意义;而在S区和聚合酶编码区,选择模型均显著优于中性模型(P<0.05)。优先模型M8(经验贝叶斯法)在三组病毒外膜主蛋白序列中均检出阳性选择位点(ω值分别为C组4.13、M组3.27、N组2.52),且该类位点多分布于外膜主蛋白主要亲水区。与C组相比,M组和N组病毒序列存在更多的阳性选择位点,尤其是氨基酸位点68T和126I仅在N组病毒序列中检出。聚合酶/逆转录酶编码区(与外膜蛋白编码区重叠部分)同样检出阳性选择位点,但与外膜主蛋白分析结果相比,其阳性选择位点在各组的分布呈现相反模式。结论1.母亲为HBeAg阴性的宫内感染新生儿携带HLA-DRB1*08和09等位基因频率均远高于对照组新生儿,而在HBeAg阴性的感染组新生儿中DRB1*08和09等位基因频率也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新生儿及HBeAg阳性的感染组新生儿,此结果提示宿主HBeAg阴性时,DRB1*08和09等位基因可能与宫内传播相关,并可能为危险因素。2.包括A1762T/G1764A等在内的CP区6处核转录因子结合位点内突变在宫内感染组突变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提示发生A1762T/G1764A等突变的病毒株不易在母胎间传播,即CP区保守的重要功能区可能通过调控病毒基因组复制和病毒抗原表达等相关机制,利于病毒宫内感染。这是关于CP区特异性突变,尤其是A1762T/G1764A双突变与HBV宫内传播间关系在国际上的首次明确报道。HBeAg/HBcAg抗原在宫内感染过程中也呈现一定的保守性。3.外膜蛋白中具有显著意义的错义突变多位于免疫表位内,表明外膜蛋白免疫原性的异质性可能与宫内感染相关。其中C3175T/C96T/T473C突变仅存在于宫内感染组母子携带的病毒株中,且在感染新生儿携带病毒中突变频率显著高于其母亲携带的病毒,表明出现此类突变的病毒准种易于在宫内环境中传播,即此类位点由于其突变使宿主易于发生HBV宫内感染。与之相反,C3116T和C705T等免疫表位内突变可能不利于HBV宫内感染的发生。本课题组在前期研究中曾发现上述两类位点,而此5个突变位点为同类研究中首次发现,是对本课题组既往研究成果的进一步补充。4.适应性进化分析结果同样显示HBeAg/HBcAg氨基酸序列在宫内感染过程中具有保守性。外膜主蛋白中所检出的阳性选择位点多分布于亲水区,提示宫内感染过程中存在的选择压力可能主要来源于宿主的免疫反应。宫内感染母子携带的病毒具有更多的阳性选择位点,且部分免疫表位内阳性选择位点具有组间特异性,提示宫内感染过程中,在宿主免疫压力的作用下,宫内感染母子所携带的病毒株外膜蛋白发生更为广泛的适应性变异,这种免疫表位多样性可能利于病毒在母胎间的传播,支持上述外膜蛋白免疫表位异质性可能与HBV宫内传播密切相关的结论。这也是首次运用生物信息学技术和方法对HBV基因组异质性参与宫内感染的可能机制进行的初步探讨。由此,本研究应用分子流行病学方法,从HBV基因组突变频率和适应性进化分析两方面论证了HBV基因组异质性和宫内感染的关系,且取得一致的结果。

论文目录

  •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文献回顾一 宿主HLA多态性与HBV感染相关性研究进展
  • 文献回顾二 病毒基因组异质性与HBV感染相关性研究进展
  • 正文
  • 实验一 宿主HLA多态性与HBV宫内传播关系的初步研究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实验二 HBV基因组异质性与HBV宫内感染关系的研究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解毒凉血方联合门冬氨酸鸟氨酸治疗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疗效观察[J].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20(03)
    • [2].赤芍颗粒调控HBV感染免疫耐受期患者免疫通道的临床研究[J]. 大众科技 2019(12)
    • [3].恩替卡韦与胸腺五肽联合治疗HBV相关肝细胞癌对患者肝功能和预后的影响[J]. 热带医学杂志 2020(01)
    • [4].补体系统在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中的表达及意义[J].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9(24)
    • [5].广州地区献血者HBV核酸检测非重复反应性样本确认及追踪研究[J]. 热带医学杂志 2020(03)
    • [6].HBsAg阳性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抗HBV治疗期间HBV再激活的危险因素分析[J].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0(02)
    • [7].肺结核病病人感染HBV对实验室检查结果及发生合并症的影响[J]. 疾病预防控制通报 2020(02)
    • [8].深圳地区HBV核酸检测反应性献血者两种归队模式风险评估研究[J]. 中国卫生质量管理 2020(03)
    • [9].外泌体在HBV感染相关性肝脏疾病中的研究进展[J].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20(14)
    • [10].精确放疗治疗原发性肝癌后HBV再激活的影响因素研究[J]. 肝脏 2020(07)
    • [11].恩替卡韦治疗HBV患者停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9(11)
    • [12].平均血小板体积对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预后的评估价值[J]. 临床肝胆病杂志 2020(10)
    • [13].39例成人急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基因变异检测及其临床意义探讨[J]. 实用肝脏病杂志 2016(05)
    • [14].HBV宫内感染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J]. 重庆医学 2017(16)
    • [15].HBV相关慢加急肝衰竭患者血浆抗可溶性肝抗原抗体的检测及意义[J]. 广东医学 2017(13)
    • [16].大剂赤芍治疗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1例[J]. 内蒙古中医药 2017(13)
    • [17].江西部分地区慢性HBV感染的家族聚集性分析[J]. 江西医药 2017(09)
    • [18].贵州少数民族人群HBV感染家庭聚集性及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公共卫生 2016(02)
    • [19].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法检测乙肝病毒(HBV)血清标志物的临床应用价值分析[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6(58)
    • [20].20例孕期女性口服替比夫定片抗HBV治疗的母婴安全性分析[J]. 中国医药指南 2014(32)
    • [21].HBsAg阳性孕产妇miR-122 rs7227488基因多态性与HBV宫内感染发生的相关性[J]. 肝脏 2020(10)
    • [22].血清同型半胱氨酸联合降钙素原检测对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短期预后的临床价值[J]. 肝脏 2019(12)
    • [23].HBV阴性与阳性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J].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20(05)
    • [24].哈尔滨市239名医护人员HBV职业暴露现况及原因分析[J]. 中国公共卫生管理 2020(03)
    • [25].抗凝血酶Ⅲ评价HBV感染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疾病进展和28天死亡率的应用价值[J]. 临床检验杂志 2020(06)
    • [26].不同消毒剂对HBV核酸和表面抗原的作用效果研究[J]. 医学研究杂志 2020(05)
    • [27].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IL-18与HBV感染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探讨[J]. 现代医用影像学 2020(08)
    • [28].抗病毒联合蛋白营养支持治疗HBV相关性肝硬化失代偿期的临床效果[J]. 中国医药导报 2020(26)
    • [29].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抑制免疫健全小鼠肝脏HBV的复制[J]. 临床肝胆病杂志 2018(12)
    • [30].HBV模型与新安江模型在黄河源区的应用比较[J]. 水电能源科学 2016(12)

    标签:;  ;  ;  ;  ;  ;  

    宿主HLA多态性及病毒基因组异质性与HBV宫内传播关系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