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文摘要
目前,我国累计堆存的磷石膏约2亿t,随着高效复合肥的发展,每年新增磷石膏约8000万t,利用率约20%,其高值有效利用成为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用磷石膏制备硫酸钙晶须是磷石膏资源化、高值利用出路之一。本文以工业磷石膏为原料,重点研究了磷、铁和铝等杂质对硫酸钙晶须制备的影响,并探讨了湿法酸溶除杂-焙烧对磷石膏性质(杂质白度、含量、粒度)及后续水热法制备高长径比硫酸钙晶须的影响,最后研究了半水硫酸钙晶须的稳定性。首先研究了磷石膏中磷、铁和铝杂质对水热制备半水硫酸钙晶须的影响。结果表明,磷和铝对晶须形貌影响显著,微量磷的存在使水热溶液中[S042-]和[Ca2+]浓度增加,对应过饱和度S变大,有利于直径细小的晶须生长;磷含量≥1.0%、铝的存在均使溶液中[SO42-]远大于[Ca2+],抑制了晶须在C轴方向上的生长;铁对晶须形貌影响不大。磷石膏制备半水硫酸钙晶须时,可溶性磷含量应控制在0.5%以内,铝含量越低越有利于晶须的生长,铁存在情况下,A1203含量应控制在0.5%以内。磷石膏在20℃下用5%HCl,预处理3.0 h、常温干燥后再水热处理得到长100~300 μm,直径1.0~10.0μm的半水硫酸钙晶须;HCl除杂石膏在150℃预干燥2.0 h后水热可得到长50~150 gm,直径0.1~1.0 gm,长径比>250的半水硫酸钙晶须。其次研究了影响磷石膏白度的因素:焙烧温度小于600℃,磷石膏中碳及芳香类有机物是影响白度的关键因素;大于600℃,主要影响因素是杂质铁。磷石膏经酸溶除杂-高温焙烧白度显著提高,60℃、20%HCl预处理3.0h,磷石膏中Fe203和A1203含量分别降至0.31%和0.29%,杂质P2O5、Fe2O3和A1203的溶出率分别为58%(可溶磷>90%)、35%和65%,800℃焙烧2.0h后白度89.2。最后,探讨了硫酸钙晶须在溶液中的稳定性。结果表明,水热后半水硫酸钙晶须在1.0 h以内发生了半水硫酸钙与二水硫酸钙的转化,4.0 h产物是片状二水硫酸钙。半水硫酸钙晶须在600℃,焙烧6.0 h得到形貌变化不大的无水硫酸钙晶须,在水溶液中可以稳定存在52.0h以上,无形貌和物相变化。
论文目录
摘要Abstract第一章 绪论1.1 磷石膏概况1.1.1 磷石膏来源及特性1.1.2 磷石膏除杂方法1.1.3 磷石膏的应用1.2 硫酸钙晶须1.2.1 硫酸钙晶须的结构1.2.2 硫酸钙晶须的性能及应用1.2.3 硫酸钙晶须的研究现状1.3 晶体生长的影响因素1.3.1 晶体本征结构的影响1.3.2 温度的影响1.3.3 过饱和度的影响1.3.4 添加剂的影响1.4 晶须的稳定性1.5 课题研究背景、意义及内容1.5.1 研究背景1.5.2 研究意义1.5.3 研究内容第二章 实验方法与表征2.1 实验原料及仪器设备2.1.1 实验原料2.1.2 实验试剂2.2 实验仪器设备2.3 实验方法2.3.1 酸溶除杂及焙烧2.3.2 硫酸钙晶须制备2.3.3 常温合成及其水热实验2.3.4 晶须的稳定性实验2.4 分析检测2.4.1 性能检测2.4.2 组成分析第三章 杂质磷、铁和铝对制备硫酸钙晶须的影响3.1 磷对半水硫酸钙晶须的影响3.1.1 形貌、结构及组成的变化3.1.2 溶液组成变化3.1.3 热力学分析3.2 铁对半水硫酸钙晶须的影响3.2.1 形貌、结构及组成的变化3.2.2 溶液组成变化3.2.3 热力学分析3.3 铝对半水硫酸钙晶须的影响3.3.1 形貌、结构及组成的变化3.3.2 溶液组成变化3.3.3 热力学分析3.4 铁和铝的耦合对半水硫酸钙晶须的影响3.4.1 形貌、结构及组成的变化3.4.2 溶液组成变化3.4.3 热力学分析3.5 本章小结第四章 由磷石膏制硫酸钙晶须的研究4.1 由含杂磷石膏制备硫酸钙晶须4.2 磷石膏制备硫酸钙晶须的预处理研究4.2.1 湿法预处理-可溶性杂质4.2.2 湿法预处理-难溶性杂质4.2.3 焙烧对磷石膏白度的影响4.2.4 湿法预处理磷石膏制硫酸钙晶须4.3 硫酸钙晶须的稳定性4.3.1 磷石膏半水硫酸钙晶须在水中的稳定性4.3.2 焙烧硫酸钙晶须的稳定性4.4 小结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5.1 结论5.2 创新点致谢参考文献附录A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磷石膏论文; 硫酸钙晶须论文; 稳定性论文; 水热制备论文; 杂质影响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