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培养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leydig细胞分化的研究

共培养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leydig细胞分化的研究

论文摘要

研究背景随着环境污染、人口老龄化的日益加重,雄激素缺乏性疾病的发病率具有逐年上升的趋势,雄激素的缺乏不但严重影响患者身体健康如男性第二性征异常、造成生理功能紊乱,且严重影响男性的心理健康,容易造成社会问题[1、2]。针对这类疾病,传统上的治疗主要靠外源性的雄性激素补充或替代,但由于外源性雄激素补充无法接受垂体-性腺轴的生理调节,易造成体内激素失调失调,且抑制体内的正常雄性激素的分泌,长期使用常会引起高血压、红细胞增多、骨密度异常等一系列严重并发症[2]。与之相比,Leydig细胞移植,可接受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的调节,符合人的生理规律,具有明显优势,是治疗雄激素缺乏性疾病的可靠、理想的治疗途径[5]。随着组织工程技术的发展,采用组织工程技术以Leydig细胞作为种子细胞,重建具有正常生理功能和形态的组织,则有望在形态、功能两个方面解决睾丸缺失/雄激素缺乏性疾病,为该类疾病的治疗提供更符合生理的治疗途径[4]。虽然Leydig细胞治疗具有明显的优势,但细胞来源不足和免疫排斥问题是制约该技术发展的主要瓶颈。Leydig细胞仅存于睾丸,数量有限(仅占睾丸细胞总量的2-5%),普遍依靠同种异体供应,存在免疫排斥问题,临床广泛应用受到极大限制[5]。来源于自体骨髓组织或脂肪组织的间充质干细胞,取材方便,通过体外分离、培养及富集,可获得大量的细胞,如果能将其诱导成leydig细胞,则可以同时解决leydig细胞移植的来源及免疫排斥两个问题。普遍认为,性腺及肾上腺等类固醇合成器官从来源于中段中胚层的肾上腺生殖器原基发育而来[6],而Leydig细胞来源于胚胎发育期的中肾胚的间质细胞,并认为位于管周的成纤维样细胞为leydig干细胞或前体细胞,leydig细胞由这些细胞分化而来[7]。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与leydig干细胞都来源于中胚层,因而具有向Leydig细胞转化的理论可能[8]。普遍认为类固醇因子-1(steroidogenic factor 1, SF-1)是睾丸及肾上腺发育及类固醇激素合成的关键的核内受体,在它的调控下,类固醇合成酶的各个基因得以表达[6]。Tomoko Tanaka在2006年用骨髓基质细胞注入发育期的大鼠睾丸内,这些细胞表现出与leydig细胞相似的特性;同时将携带绿色荧光蛋白的P450scc用腺病毒携带AD/4Bp基因后转染体外分离小鼠BMSCs,并在加入cAMP培养液中培养2周后,这些细胞表现出leydig细胞的特性,并能分泌睾酮[8]。Gondo等在2008年用这种方法处理BMSCs及脂肪干细胞(adipose-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AMSCs)后,发现BMSCs向产生睾酮的leydig细胞方向分化,而AMSCs则倾向于产生糖皮质类激素的肾上腺细胞分化[6]。Takashi2009年将肝受体同系物-1(liver receptor homolog-1,LRH)以质粒转染人的BMSCs及cAMP处理后,这些细胞表达肾上腺及睾酮合成的基因[9]。该类实验表明BMSCs在异位表达的SF-1的刺激下可以向leydig细胞方向转化,转录并表达睾酮合成过程中所需的各种酶,并具有睾酮分泌功能。该类实验主要用于研究性腺器官的发育,由于腺病毒转染的潜在安全问题,诱导后的细胞在临床治疗中的意义不大,同时说明在诱导分化为leydig细胞上BMSCs比ADSCs更适合。另外的研究主要是利用leydig细胞在体内生长的微环境在也可将BMSCs诱导向leydig细胞方向分化。Takashi Yazawa及Tomoko Tanaka等将大鼠BMSCs注射入3周龄发育期大鼠睾丸,结果显示注射的部分BMSCs能向Leydig细胞分化,并表达leydig细胞的各种细胞标志物[8、10]。YanHe Lue等进一步探讨了BMSCs注射入睾丸的曲精小管及睾丸间质的分化结局,绿色荧光蛋白标记的BMSCs分别注射入正常leydig细胞的大鼠及c-kit基因沉默的W/Wv大鼠(睾丸发育缺陷,无法形成精原细胞)睾丸内,10-12周后注射入正常大鼠的睾丸内BMSCs根据邻近细胞的情况,依次分化为与邻近细胞相识的Leydig细胞、Sertoli细胞、生殖细胞系细胞等体细胞成分,而注射入睾丸发育畸形鼠体内的BMSCs未发生分化。虽该然不能完全排除细胞融合的可能,但是可以说明睾丸各种细胞生长的微环境对移植BMSCs的定向分化具有诱导作用[11]。上述研究成果显示BMSCs诱导分化成为Leydig细胞具有可行性,但距临床应用仍有差距。基因转染技术虽然有望在体外大量的诱导BMSCs分化为雄激素分泌细胞,但该方法必须克服腺病毒转染技术带来的生物安全性问题,目前尚属世界性难题。BMSCs睾丸内注射属实验性研究,要求受体动物在发育期,对于Leydig细胞功能不足或不存在睾丸的受体意义不大,且分化的效率不高,目前通过该途径很难获得大量的自体BMSCs分化的Leydig细胞。然而,以上研究成果提示,虽然目前对睾丸分化微环境促进BMSCs定向分化的始动因素并不明确,但通过体外模拟Leydig细胞生长的微环境,在体外实现BMSCs向Leydig细胞大量的定向分化具备理论可能性。综上所述,针对Leydig细胞治疗及雄激素分泌组织构建研究中关键的种子细胞来源问题,结合本课题组前期实验中,通过差速贴壁法可以大量获得较纯的leydig细胞的基础上,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Leydig细胞共培养,利用leydig细胞生长的微环境及分泌的可溶性因子诱导BMSCs向Leydig细胞分化,以解决种子细胞来源不足的难题。该项研究可为临床雄性激素缺乏症提供一条安全有效的途径,同时对于进一步研究胚胎发育过程中leydig干细胞具体分化过程中的各种细胞因子的作用及调控机制具有借鉴意义。研究目的本研究从骨髓基质干细胞开始,通过Ficoll液分离、贴壁、增殖并传代,富集足够的BMSCs,并经过诱导分化成骨、成脂肪鉴定BMSC的多向分化能力;通过差速贴壁法获得的大鼠睾丸leydig细胞的免疫组化分析,证实差速贴壁法可以获得较纯的大鼠睾丸leydig细胞;探索共培养体系对BMSC向leydig细胞诱导的可能性,并对诱导后的BMSC进行leydig细胞的各项特异性指标进行免疫组化、RT-PCR的测定,检验诱导的BMSC作为雄激素分泌组织种子细胞的可行性,为解决组织工程化雄激素分泌组织研究中种子细胞来源不足的问题提供有效手段。研究方法一、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得骨髓基质干细胞及鉴定: 3周龄大鼠的股骨、胫骨,10ml注射器冲洗,1.083g/ml的ficoll去除血细胞,2天后半量换液,4天后首次全部换液,获取的贴壁细胞,并传代培养。取第三代BMSC进行成骨、成脂肪分化诱导。同时观察细胞形态,克隆样集落形成,并检测细胞增殖情况。二、差速贴壁法分离纯化3周鼠龄大鼠Leydig细胞:取3周龄雄性Wister大鼠双侧睾丸,无菌下去除白膜及较大的血管,用胶原酶震荡消化和400目(Ф33μm)不锈钢滤网过滤,离心后贴壁培养2小时,弃上清并漂洗3次,加入3%FBS的DMEM/F12培养液培养。三、共培养体系对BMSC诱导分化作用:3周龄大鼠睾丸leydig分离后以transwell培养皿双层间接共培养体系进行培养,隔1-2天换液,2周、4周后对诱导的细胞3β-HSD、LHR免疫化学染色、免疫荧光染色,PCR检测stAR、3β-HSD及LHR的表达情况及睾酮分泌水平的测定。研究结果第一部分梯度密度离心法获得骨髓基质干细胞及鉴定通过剥离股骨、胫骨,10ml注射器冲洗洗骨髓,1.083g/ml的Ficoll液去除红细胞,离心后用10%小牛血清的低糖DMEM培养液接种,贴壁4天后首次全量换液,可以获取的数量不等的贴壁细胞,并形成克隆集落样生长,传代培养后细胞形态、生长能力无明显变化,3天后即可观察到可见BMSC呈的克隆集落样生长,在体外培养条件下可以传至6-7代。取第三代的BMSC可以诱导向成骨、成脂肪分化,说明获得的BMSCs具备很强的增殖能力,并多向诱导分化,可用于下一步研究。第二部分差速贴壁法获得的LC细胞成分分析采用差速贴壁法能够获得3周龄大鼠睾丸LC细胞,经3β-HSD、LHR免疫化学染色分析,结果显示在DMEM/F12培养体系内培养1天后,几乎所有的细胞都表达3β-HSD、LHR抗体,提示我们该方法能有效对leydig细胞进行分离、富集。第三部分leydig细胞与BMSCs的共培养体系对BMSC诱导分化作用的研究通过3周鼠龄的leydig细胞与BMSCs间接共培养2周、4周后,免疫组化、PCR分析鉴定共培养的BMSCs情况,免疫组化显示部分BMSC表达leydig细胞特异性标志物3β-HSD、LHR, RT-PCR反应检测到leydig细胞的部分特异性标志物stAR、3β-HSD及LHR的mRNA表达,说明在间接共培养条件下BMSC可以向leydig样细胞分化。研究结论本研究证实差速贴壁法能够有效获得大鼠睾丸Leydig系细胞的各级细胞成分,通过间接共培养体系,能够诱导骨髓间质干细胞向leydig样细胞方向上分化,并表达leydig细胞的特异性标志物。我们推测通过进一步分析leydig细胞分化的始动因素及leydig细胞分化过程中的各种所需的各种营养因子,优化实验培养条件将可能诱导BMSCs分化为成熟的leydig细胞,为临床上雄性激素缺乏性疾病提供一条理想的治疗途径。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1部分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离、培养及鉴定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第2部分 Leydig 细胞分离及培养及鉴定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第3部分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leydig 细胞共培养研究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博士期间科研工作一览表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  ;  

    共培养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leydig细胞分化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