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低植酸突变种质的创新、基因定位与遗传改良

水稻低植酸突变种质的创新、基因定位与遗传改良

论文摘要

植酸是作物成熟籽粒中磷(P)的主要存在形式,容易与Zn2+、Fe3+、K+和Ca2+等金属离子鳌合。植酸及植酸盐实际上不被人和非反刍动物吸收,因此,植酸普遍被认为是谷物籽粒中重要的抗营养成分和造成环境P富营养化的重要原因之一。本试验利用理化诱变创造了若干低植酸(lpa)水稻种质,开展了水稻lpa突变籽粒的筛选技术的简化、lpa突变的遗传基础等研究,同时对2个lpa突变进行了分子定位,分析了其对包括种子生活力在内的农艺性状的影响。有关结果总结如下。1、以协青早(XQZ)及其低植酸(lpa)突变体Os-lpa-XQZ-1为材料,通过研究样本前处理、提取时间和温度、显色时间等因素对水稻籽粒中无机磷(Pi)含量测定结果的影响,建立起了简化的水稻高无机磷(HIP)突变籽粒的筛选方法。2、通过辐射或辐射+NaN3诱变处理,从籼稻协青早(XQZ)、明恢86(MH86)和R6547及粳稻秀水110(XS110)后代中选育到了非致死型lpa突变体11份(Os-lpa-XQZ-1-1~2、Os-lpa-MH86-1-1~7、Os-lpa-XS110-1和Os-lpa-XS110-2)和纯合致死型lpa突变体3份(Os-lpa-XQZ-3、Os-lpa-R6547-3和Os-lpa-XS110-3)。通过组培挽救胚方法,获得了Os-lpa-XS110-3和Os-lpa-R6547-3的纯合lpa植株。这些非致死型突变体种子中植酸磷减少约34%~64%,同时无机磷增加约3~6倍,但是总磷不变。3、遗传分析表明,所有非致死型和致死型lpa突变均受1对隐性基因控制。等位性测定结果表明,Os-lpa-XQZ-1、Os-lpa-XS110-1、Os-lpa-XS110-2和Os-lpa-MH86-1相互非等位;Os-lpa-XQZ-1与已经报道的KBNT lpa1-1等位;2个XQZ的突变体Os-lpa-XQZ-1-1~2属等位性突变,同样,7个MH86的突变体Os-lpa-MH86-1-1~7也属等位性突变。非等位lpa突变体杂交后代中,除Os-lpa-XQZ-1与Os-lpa-MH86-1符合7∶9的理论值从而表明其两对基因呈独立遗传外,其它材料问关系复杂,预示可能存在不同方式的互作关系。4、利用SSR分子标记对Os-lpa-XS110-1和Os-lpa-XQZ-1的突变基因进行了定位。采用半粒法检测HIP表型,组培获得相应幼苗和植株,构建了籼粳交G0133/Os-lpa-XS110-1 F2群体的突变型和野生型基因池,通过分析358个SSR位点,获得连锁标记RM143、-571、-468和-3199;进一步通过单株分析,将Os-lpa-XS110-1突变基因定位在染色体3S上,与RM3199相距~1.907cM;该区段存在一个与玉米肌醇激酶(MIK)基因同源的位点LOC-Os03g52760;由于MIK突变导致玉米lpa3突变,因此Os-lpa-XS110-1也极可能是由于该基因突变造成。利用Os-lpa-XQZ-1/华恢7号F2群体研究发现,该lpa突变基因与染色体2L的分子标记RM208和RM3542紧密连锁,与Os-lpa-XQZ-1和KBNT lpa1-1等位性测定的结果相一致。5、在比较分析2个lpa突变体与其野生亲本农艺性状的基础上,研究了3个杂交后代中lpa突变型与野生亲本型的F2单株和F2∶3株系的产量、农艺性状和种子活力。结果表明,2个lpa突变对产量和千粒重、种子生活力均有显著的负面影响。但是,部分lpa突变型株系的产量和千粒重显著高于lpa突变系,甚至优于野生型亲本,表明通过杂交育种可以对lpa水稻的产量和千粒重进行改良。

论文目录

  • 缩略词
  • 表格一览表
  • 图一览表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植酸研究简史
  • 1.2 植酸的生理功能及生物合成
  • 1.2.1 植酸在作物中的含量、贮存形式及分布
  • 1.2.2 植物体内植酸的生理功能
  • 1.2.3 植物体内的植酸代谢
  • 1.3 植酸的生态效应和抗营养作用
  • 1.3.1 环境生态效应
  • 1.3.2 抗营养作用
  • 1.3.3 有益作用
  • 1.4 降低植酸的抗营养性的途径
  • 1.4.1 物理方法
  • 1.4.2 化学方法
  • 1.4.3 生物强化
  • 1.5 作物低植酸突变体的培育与遗传研究
  • 1.5.1 低植酸突变体的筛选
  • 1.5.2 lpa突变体的肌醇多磷酸成分变化及其分类
  • 1.5.3 突变体的农艺性状变化
  • 1.5.4 低植酸性状的遗传学研究
  • 1.5.5 低植酸突变的分子标记与基因定位
  • 1.6 低植酸突变的分子机理
  • 1.7 人和动物的营养学实验
  • 1.8 本文研究的目的及主要内容
  • 第二章 水稻低植酸突变体筛选方法的改进
  • 2.1 材料和方法
  • 2.1.1 供试材料和样本处理
  • 2.1.2 HIP籽粒检测与Pi含量的定量分析
  • 2.1.3 明恢86 HIP突变体的培育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不同前处理的显色效果
  • 2.2.2 Pi的定量分析
  • 2.2.2.1 前处理方式和提取时间
  • 2.2.2.2 提取温度
  • 2.2.3 实例:明恢86 HIP突变体的培育
  • 2.3 讨论
  • 第三章 水稻低植酸突变种质创新与遗传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供试材料
  • 3.1.2 试验方法
  • 3.1.2.1 诱变处理
  • 1和M2代材料种植与收获'>3.1.2.2 M1和M2代材料种植与收获
  • 3.1.2.3 高无机磷突变籽粒的筛选
  • 3.1.2.4 致死突变体胚的组织培养挽救
  • 3.1.2.5 总磷(TP)、无机磷(Pi)和植酸磷(PA-P)含量测定
  • 3.1.2.6 等位性测验与遗传关系分析
  • 3.1.2.7 遗传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高无机磷/低植酸突变体的培育
  • 3.2.1.1 协青早lpa突变系的选育
  • 3.2.1.2 秀水10 lpa突变系的选育
  • 3.2.1.3 突变体Os-lpa-R6547-3的选育
  • 3.2.1.4 突变体Os-lpa-MH86-1-1~7的选育
  • 3.2.2 突变体的总磷(TP)、Pi和植酸磷(PA-P)的含量
  • 3.2.3 低植酸突变的遗传特性
  • 3.2.4 lpa突变的等位性测验与遗传关系
  • 3.2.4.1 等位性测验
  • 3.2.4.2 遗传关系
  • 3.3 讨论
  • 第四章 水稻LPA突变基因的定位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材料
  • 4.1.2 定位群体构建
  • 4.1.3 HIP表型鉴别与基因池的建立
  • 4.1.4 DNA的提取
  • 4.1.5 SSR分析
  • 4.1.6 数据统计分析与作图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Os-lpa-XS110-1低植酸突变基因定位
  • 4.2.1.1 利用基因池筛选连锁分子标记
  • 4.2.1.2 基因定位
  • 4.2.1.3 比较基因组分析和精细定位
  • 4.2.2 Os-lpa-XQZ-1低植酸突变基因
  • 4.3 讨论
  • 第五章 低植酸水稻农艺特性研究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群体构建
  • 2群体试验'>5.1.2 F2群体试验
  • 2:3家系试验'>5.1.3 F2:3家系试验
  • 5.1.4 种子生活力测定
  • 5.1.5 数据收集与统计分析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突变体与亲本产量性状
  • 5.2.2 杂交后代分析
  • 2群体'>5.2.2.1 F2群体
  • 2:3代家系'>5.2.2.2 F2:3代家系
  • 5.2.3 种子生活力
  • 5.3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相关论文文献

    • [1].植酸的生物学活性及在口腔医学中的应用[J]. 北京口腔医学 2020(01)
    • [2].低植酸水稻种质资源筛选、遗传生理调控与环境生态适应性研究进展[J]. 中国水稻科学 2019(02)
    • [3].低植酸作物育种研究进展[J].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5(07)
    • [4].植酸/植酸钠在食品工业上的应用研究进展[J]. 现代食品科技 2018(06)
    • [5].植物种子植酸研究进展[J]. 植物科学学报 2016(05)
    • [6].低植酸玉米育种的研究概况[J]. 浙江农业科学 2012(10)
    • [7].低植酸玉米自交系的筛选及其遗传分析[J]. 中国农业科学 2011(03)
    • [8].低植酸作物品种的选育与展望[J].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1(03)
    • [9].低植酸作物在饲料中的应用前景[J]. 中国畜牧兽医文摘 2008(06)
    • [10].中国冬小麦品种籽粒植酸含量差异及其与蛋白质含量的关系(英文)[J].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12(01)
    • [11].玉米低植酸自交系的筛选与遗传机理的初步研究[J]. 作物学报 2008(01)
    • [12].植酸的生产工艺[J]. 生意通 2008(11)
    • [13].低植酸作物研究现状与展望[J].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08(02)
    • [14].低植酸作物在饲料中的应用前景[J]. 饲料广角 2008(12)
    • [15].饲料原料中植酸的研究进展[J]. 粮食与饲料工业 2019(03)
    • [16].低植酸玉米的研究进展[J]. 科技通报 2010(01)
    • [17].米糠和豆粕中植酸的提取及含量的测定[J].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09(02)
    • [18].低植酸玉米饲料的研发与应用前景[J]. 饲料广角 2009(14)
    • [19].植酸提取的研究进展[J]. 辽宁化工 2019(10)
    • [20].植酸钾对环氧带锈涂装涂层防护性能的影响[J]. 腐蚀科学与防护技术 2018(03)
    • [21].基于4V理论的我国中小型植酸原料生产企业营销策略研究[J]. 宿州学院学报 2017(11)
    • [22].如何分解米、面中的过多植酸[J]. 黑龙江粮食 2013(01)
    • [23].植酸的酶解产物依然危害动物生产[J]. 猪业科学 2016(09)
    • [24].农艺措施对早稻嘉育253直播产量及籽粒植酸含量的影响[J]. 科技通报 2009(05)
    • [25].低植酸玉米及其在畜禽饲料中的应用前景[J]. 玉米科学 2008(02)
    • [26].黄淮冬麦区小麦品种植酸含量与植酸酶活性聚类分析[J]. 作物学报 2014(02)
    • [27].水稻籽粒不同部位植酸含量及其与稻米品质的相关性[J]. 中国水稻科学 2009(02)
    • [28].植酸酮对人宫颈癌细胞增殖的影响[J]. 国际妇产科学杂志 2016(02)
    • [29].植酸用于促进甲烷水合物形成[J]. 广东化工 2018(07)
    • [30].不同膨松方式对馒头中植酸含量影响研究[J]. 武汉轻工大学学报 2018(03)

    标签:;  ;  ;  ;  ;  ;  ;  ;  

    水稻低植酸突变种质的创新、基因定位与遗传改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