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本文从制度伦理的视角对我国“三农”制度进行了较为理性的审视。本文的研究以罗尔斯的正义论为基础,以社会主义伦理观为导向,依据制度伦理的理论对我国“三农”制度的成因、发展、现状以及伦理缺失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以求在解决我国“三农”问题时有所裨益,给我国“三农”制度设计提供较为科学的理论凭据。全文遵循着“三农”制度的历史脉络对我国的农村制度设计进行了伦理考量。在对“三农”制度的历史及现状的分析章节中,着重于“三农”制度的发展轨迹分析,详细地对我国“三农”制度的历史嬗变进行了较深入的剖析,并对这一历史时期的制度设计及其现实操作中的伦理问题进行了探析。在分析“三农”制度设计的伦理缺失的部分,指出其伦理缺失是由妨碍自由的二元社会结构,背离平等的隐形身份歧视,缺乏效率的经济理性等三方面造成的,强调“三农”制度设计的伦理缺失是影响我国农业与农村发展与进步的主要因素。并在第三章中努力探索了“三农”制度的主要伦理理论支撑,从权利与义务分配的公正与正义角度对“三农”制度进行了全新的探索,用自由、公正优先,权利义务对等,效率与公平保持合理张力的伦理理念来给“三农”制度设计以价值支撑;并总结了共和国建立以来“三农”制度设计中的伦理追求。在伦理对策部分,提出建立与完善德性的“三农”制度,废除二元结构,还农民以基本的自由;给以农民国民待遇,赋予农民平等的人格;通过工业反哺农业,给以农民正义的补偿。“三农”制度的伦理考量其实质就是进行道德思索,给予“三农”制度以道德的维度,目的是从伦理角度确定什么样的“三农”制度才合乎社会公正。意在论证只有通过国家对“三农”制度的改革与创新,才能解决我国日益严重的“三农”问题。但是,要全面的、理性的解决我国的“三农”问题,还有待我国执政党与政府的警醒,期待国家与政府采取更为有力的措施和行动。
论文目录
摘要ABSTRACT文献综述一、国内研究现状与水平二、国外研究现状与水平三、学术界研究存在的不足四、研究的重点和意义前言第一章 “三农”问题与“三农”制度的历史嬗变1.1 “三农”问题及其体制原因1.1.1 农业问题1.1.2 农村问题1.1.3 农民问题1.2 建国以来“三农”制度的历史变迁1.2.1 失去自由迁徙的权利(1949年—1958年)1.2.2 城乡二元局面的形成(1958年—1978年)1.2.3 城市与乡村日趋互动(1978年—1985年)1.2.4 城乡二元割裂局面日益严重(1985年—至今)1.3 “三农”制度的现状分析1.3.1 制度层面的利弊并存1.3.2 经济层面的市场化及其缺陷1.3.3 社会层面非主流现象突出1.4 解决“三农”问题的现实性要求1.4.1 “以德治国”体现了我国当代道德水平的提高1.4.2 构建和谐社会要求用道德的眼光寻求和谐1.4.3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三农”制度得以完善的动力第二章 “三农”制度设计的伦理缺失2.1 妨碍自由的二元社会结构2.1.1 缺乏基本的生存保障2.1.2 土地制度限制农民基本的自由2.1.3 户籍制度让农民失去绝对的自由2.2 背离平等的隐性身份歧视2.2.1 户籍制度中的身份歧视2.2.2 就业权利的身份歧视2.2.3 教育制度中的身份歧视2.2.4 社会保障制度的身份歧视2.3 缺乏效率的经济理性2.3.1 价格双轨制对农民的财产“剥夺”2.3.2 税赋制度“劫贫济富”2.3.3 财政制度中的多“取”少“予”2.3.4 土地制度的产权残缺第三章 “三农”制度的主要伦理理念支撑3.1 制度及其伦理取向——权利与义务分配的公平与正义3.2 “三农”制度伦理理念的维度3.2.1 公正与公平作为制度的首要德性理念3.2.2 权利与义务相统一是制度设计的内在要求3.2.3 功利与道义保持合理张力是制度设计的现实选择3.3 建国以来“三农”制度的伦理追求3.3.1 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前的“三农”制度的伦理追求3.3.2 改革开放以来“三农”制度的伦理追求3.3.3 新农村运动的伦理理念第四章 建立和完善德性的“三农”制度4.1 废弃二元分立——基本的自由4.1.1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标准4.1.2 消除身份歧视,以求达到全面的自由4.1.3 废除二元户籍制度,给农民以真正自由的人身权利4.2 寻求国民待遇——平等的人格4.2.1 培养社会主义平等观4.2.2 将伦理生存观融入社会保障体系中4.3 反哺农业与社会保障——补偿与正义4.3.1 工业反哺农业(正义的补偿)4.3.2 社会保障(补偿的正义)结语参考文献(一) 著作类(二) 论文读研期间发表论文情况致谢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制度伦理论文; 伦理缺失论文; 三农制度论文; 城乡二元结构论文; 国民待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