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逸诗人魏野诗歌研究

隐逸诗人魏野诗歌研究

论文摘要

魏野是宋初的名隐和名诗人。作为宋初名隐,魏野实现了仕隐之间广泛而良好的交游,作为名诗人,他的诗歌极具自我特色。本文以仕隐交游为切入点分析了魏野隐居与交游并举的隐逸模式,探求诗人形成这种隐逸模式的思想动因,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其诗歌中体现的创作特征,探求诗人对诗艺的追求。论文第一章论述魏野隐居与交游的隐逸模式。魏野形成这种隐逸模式并非独有,而是在宋初仕隐交游的背景下形成的。宋初仕隐交游频仍,笔者通过宋初四大名隐的隐逸模式的比较来突出魏野的隐逸模式的特别之处,最后详细分析魏野隐居与交游的模式的情况。第二章分析魏野隐逸模式的思想成因。魏野并非走终南捷径一类的隐士,他以隐修道,不重名利,以“适性”、“随缘”为其生存指向,所以绝不会出仕,真心归隐。但是魏野为人宽和,关注苍生,与其交游的僧道隐士以及官宦往往与其“道”相契,因此魏野与其亲近而悉心交游。第三章对魏野诗歌的创作特征进行了探讨。笔者不再执囿于魏野诗歌属于晚唐体或是白体,而是根据魏野的隐逸模式和隐逸思想,主要从多元题材入诗、苦力求工成诗、平朴直白作语这三个方面来分析其诗歌中体现的创作特征。魏野诗歌在宋初就流传很广,不管诗人是属于晚唐体还是白体,他本身也不一定是一个充满灵性充满才气的诗人,但他的诗歌在他的锤炼后以其不失朴拙的诗语写出来,仍然具有很大的可读性。相信在现代学者的挖掘下,将会发现其诗歌更多的魅力。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魏野的隐居与交游
  • 第一节 宋初仕隐交游的背景
  • 第二节 宋初四大名隐的隐逸模式比较
  • 第三节 魏野隐居与交游并举的隐逸模式
  • 第二章 魏野隐逸模式的思想成因
  • 第一节 魏野以隐修道的隐逸思想
  • (一) “道”的文化思想传承
  • (二) 魏野的慕道以至修道的心路历程
  • (三) 魏野对于权势、名利的认识及其处世之道
  • 第二节 魏野交游广泛的思想动因
  • (一) 与僧道交游的师道之亲
  • (二) 与隐士交游的同气相求
  • (三) 与仕宦交游的仁道相契
  • 第三章 魏野诗歌的创作特征
  • 第一节 多元题材入诗
  • (一) 隐居生活的写照
  • (二) 丰富的交游题材
  • (三) 咏物诗的小方境界
  • 第二节 苦吟求工成句
  • 第三节 平朴直白作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相关论文文献

    • [1].陶渊明“隐逸诗人之宗”考论[J]. 铜仁学院学报 2016(02)
    • [2].简论宋初隐逸诗对后世的影响[J]. 青年文学家 2020(02)
    • [3].随心而动 隐逸为歌——古代隐逸诗歌解读及训练[J]. 高中生学习(阅读与写作) 2020(Z1)
    • [4].浅析《归园田居(其一)》中的陶渊明形象[J].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 2017(01)
    • [5].论嵇康隐逸诗的特点[J]. 参花(下) 2018(09)
    • [6].也说陶渊明的孤独[J]. 中学语文 2017(12)
    • [7].浅析六朝隐逸诗[J]. 现代职业教育 2016(34)
    • [8].品读[J]. 作品 2017(08)
    • [9].沧江白石路,渔樵雪满衣——浅谈“隐逸诗”[J]. 新高考(语文备考) 2014(11)
    • [10].隐逸诗歌的美学意蕴探微[J]. 中学语文 2014(30)
    • [11].钟嵘评陶渊明“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也”辨析[J].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 2012(07)
    • [12].李白隐逸诗的“红尘”情结[J].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3(07)
    • [13].游仙隐逸诗及其翻译策略解读[J]. 北方文学(下半月) 2012(02)
    • [14].自然本真 适意人生——论林逋隐逸诗词中的适意与真情[J].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2)
    • [15].论南朝隐逸诗人的佛陀世界[J]. 中华文化论坛 2011(04)
    • [16].玄学与魏晋隐逸诗[J]. 时代文学(下半月) 2011(08)
    • [17].人间与仙境:论汉魏六朝隐逸诗的意象归属[J]. 社会科学论坛 2010(03)
    • [18].汉魏六朝隐逸诗时空叙写模式探究[J]. 名作欣赏 2010(35)
    • [19].今又重阳[J]. 小品文选刊 2020(08)
    • [20].宋初隐逸诗歌艺术风格探析[J].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2(05)
    • [21].隐士之乐:独寤寐歌,永矢弗过——由《诗经·卫风·考槃》领起的隐逸诗隐[J]. 新作文.金牌读写(高中生适读) 2014(03)
    • [22].明清隐逸诗词的感伤情调[J]. 陇东学院学报 2010(03)
    • [23].美国当代诗人对中国隐逸诗的接受[J]. 百色学院学报 2008(04)
    • [24].佛道思想在盛唐隐逸诗中的交融[J]. 文学教育(上) 2008(11)
    • [25].浅析隐逸诗歌的意象美和意境美的再现[J]. 剑南文学(经典教苑) 2012(01)
    • [26].论宋初隐逸诗人的隐逸象征[J]. 语文学刊 2014(22)
    • [27].“无我之境”与“有我之境”——陶渊明与谢灵运隐逸诗境界之比较[J]. 青年文学家 2011(16)
    • [28].山水之乐与仕宦之忧——隐逸诗折射出的文人心态[J]. 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2)
    • [29].陶渊明隐逸诗人形象主观成因探析[J]. 九江学院学报 2009(02)
    • [30].隐逸风范的重塑和再现[J]. 重庆与世界 2011(17)

    标签:;  ;  ;  ;  ;  

    隐逸诗人魏野诗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