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血小板生成素受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艾曲泊帕,罗米司亭,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血小板生成素受体论文文献综述
冉思扬[1](2019)在《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停药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主要包括罗米司亭和艾曲泊帕,治疗慢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安全有效,需要持续用药以维持血小板计数在安全范围,若停药,血小板计数在2周内回到基线水平。国外研究发现,20%~30%经TPO-RA治疗的ITP患者在获得稳定的血小板计数后停药可以获得持续缓解,对于ITP这种慢性病而言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因此TPO-RA减量及停药研究引起了临床医生的关注及探索。国内TPO-RA于2018年上市,临床应用经验有限,减量及停药研究目前仍是空白。本文就近年来国外发表的TPO-RA停药研究作一综述。(本文来源于《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期刊2019年38期)
于立婷,刘嫄,史爱欣[2](2019)在《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avatrombopag的药理作用及临床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avatrombopag是第2代口服生物可利用小分子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可以模拟血小板生成素的作用,增加血小板的产生。2018年5月FDA批准avatrombopag上市,用于成人慢性肝病患者血小板减少症的治疗。临床试验表明其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主要不良反应有发热、腹痛、恶心、头痛、疲倦和手足水肿等。本文对其药理作用、药动学、临床研究及不良反应等做一综述。(本文来源于《中国新药杂志》期刊2019年08期)
徐倩,周敏[3](2018)在《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儿童用药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血小板生成素(thrombopoietin, TPO)又称为巨核细胞生长发育因子,通过与巨核细胞及其祖细胞表面的受体(c-Mpl)结合,激活一系列信号通路,特异性刺激巨核细胞增殖、分化和血小板生成。TPO被克隆以及一系列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thrombopoietin receptor agonist,TPO-RA)的研发,为血小板减少性疾病提供了全新的治疗方向。以(本文来源于《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期刊2018年05期)
张珂,雷慧,陈曦,赵欣,孙懿[4](2017)在《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新药研发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是一种免疫介导的血小板过度破坏或生成不足导致的常见出血性疾病,以血小板减少和出血为主要症状。临床上包括以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的药物治疗及脾脏切除术的外科手术治疗,从而减少血小板的破坏。随着对疾病机制的深入了解,针对巨核细胞增殖分化以增加血小板生成的一类药物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thrombopoietin receptor agonists,TPORAs,TRAs)成为ITP治疗的新途径。本文对TRAs类药物治疗ITP的新药研发现状进行综述。(本文来源于《中国新药杂志》期刊2017年20期)
刘双[5](2017)在《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对慢性ITP FcγRs的调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Fcy受体(Fc gamma receptors,FcyRs)是一种在体内多种细胞表面表达的糖蛋白,属于免疫球蛋白超家族的成员,Fcy受体与IgG的Fc段特异性结合,引发多种免疫反应,是非常重要的免疫调节分子,不仅维持机体的正常生理平衡,在免疫损伤、炎症性疾病和肿瘤的发病及进展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调节作用。人类 FcyRs 分叁类,即 FcyRⅠ/CD64、FcyRⅡ/CD32 和 FcγRⅢ/CD16,根据它们对免疫反应调节作用的不同又分为活化型受体(FcγγRⅠ、FcyRⅡa、FcyRⅢ)和抑制型受体(FcyRⅡb)。FcγRⅠ分布在单核细胞、树突细胞、巨噬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表面,是唯一的高亲和力Fcγ受体。FcyRⅡ分FcγRⅡa和FcyRⅡb两种亚型,主要与聚合IgG相结合,具有低到中度亲和力,广泛表达于单核细胞、树突细胞、自然杀伤细胞(naural killer cell,NK)、中性粒细胞及血小板等。FcyRⅢ结合单体IgG能力较弱,与聚合IgG有低到中度结合力,主要在单核/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NK细胞表面表达。FcγR的胞内段包含免疫受体络氨酸活化基序(immunoreceptor tyrosine-based activating motif,ITAM)和抑制基序(ITIM),活化型抑或抑制型受体性质取决于此。活化型受体与相应配体IgG-Fc结合,Src家族蛋白酪氨酸激酶(protein tyrosine kinases,PTKs)活化使ITAM磷酸化,引起Syk蛋白募集,激活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 3-kinase,PI3K),产生磷脂酰肌醇 3,4,5,-叁磷酸(phosphatidylinositol 3,4,5-trisphosphate,PIP3),后者活化酪氨酸蛋白激酶(Bruton tyrosine kinase,BTK)和磷脂酶Cy(phospholipase Cy,PLCy),产生二酰甘油(diacylglycerol,DAG)和肌醇叁磷酸(inositoltriphosphate,IP3),细胞膜的离子通道开放,钙离子内流,从而引发一系列免疫细胞活化反应,包括单核/巨噬细胞吞噬作用、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ntibody-dependent cell-mediated cytotoxicity,ADCC)及细胞因子、炎症介质释放等。FcyRⅡb是Fcγ受体中唯一抑制型受体,免疫复合物与FcyRⅡb结合后,激活胞内ITIM信号,引起Src家族酪氨酸激酶去磷酸化,阻止活化信号传递,抑制机体免疫反应。另外,FcyRⅡb还可以抑制B细胞增殖、促进B细胞凋亡,从而维持机体免疫耐受。细胞表面往往同时表达活化型和抑制型Fcγ受体,细胞反应结果是两种受体比值决定的,很多因素可以影响两种受体的比例,这就可能导致机体免疫反应异常从而引发自身免疫病。目前大量研究证实,多种自身免疫病包括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primary 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等都存在FcyR表达失衡,表现在活化型受体FcγRⅠ、FcγRⅡa、FcyRⅢ的表达升高而抑制型受体FcγRⅡb表达降低。活化型和抑制型FcγR的比例失衡在自身免疫病发生发展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调节两种受体平衡是保持免疫耐受和治疗自身免疫病的有效途径。ITP以往称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现根据本病病因不明、免疫相关及出血表现不一等更名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primary immune thrombocytopenia),是最常见的出血性疾病,占临床出血性疾病的1/3。临床多表现在皮肤黏膜出血、鼻出血、牙龈出血及女性月经过多,严重时可出现脏器出血、颅内出血等致命性出血。出血严重程度与血小板数量呈负相关,另外某些其他因素如年龄、机体状况、生活环境等也与出血风险相关。按病程长短ITP分为新诊断、持续性(3-12个月)和慢性(≥12个月)叁大类。研究表明ITP是一种自身免疫病,机体免疫效应细胞过度反应,产生针对血小板糖蛋白GPⅡb/Ⅲa和GPⅠb/IX的特异性IgG,其与血小板结合后作用于单核细胞表面FcγR,通过网状内皮系统被巨噬细胞吞噬,引起血小板的破坏。目前研究显示体液和细胞免疫介导的巨核细胞数量及质量异常所致血小板生成减少也在ITP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另外其他多种免疫失衡如Th1/Th2改变、Th17异常、细胞毒性T细胞直接破坏及T细胞抗原受体(T cell antigen receptor,TCR)基因表达变化等机制均可能参与了 ITP的发病过程,确切发病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目前ITP的治疗主要针对阻止血小板过度破坏和促使血小板的生成两种途径,包括糖皮质激素、免疫球蛋白、脾切除、利妥昔单抗等免疫抑制治疗和促血小板生成素治疗,通常ITP对上述治疗有效,但容易反复,需要多疗程控制,长期治疗伴随骨质疏松、高血压、免疫低下、严重感染等副作用。仍有约1/3患者迁延不愈,成为慢性ITP。血小板生成素(thrombopoietin,TPO)是调节巨核细胞和血小板生成的细胞因子,内源性TPO经肝脏合成,通过促进骨髓巨核细胞生成,加速其分化成熟来提高血小板的数量。近年来新型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thrombopoietin receptor agonists,TPO-RAs)艾曲波帕和罗米司亭已应用于临床,为慢性ITP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ITP是最经典的Fcy受体介导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之一,已有研究证明活化型受体上调和抑制型受体下调是ITP患者发病的基础,同时伴随着ITP治疗有效,FcγR平衡趋向恢复。Samuelsson等应用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IVIg)治疗小鼠ITP,发现随着血小板恢复,小鼠脾巨噬细胞FcyRⅡb表达上升。Ashi发现对清除幽门螺杆菌治疗有效的ITP患者单核细胞活化型受体FcyRⅠ和FcyRⅡa表达下降而抑制型受体FcyRⅡb表达上升,治疗无效患者没有类似反应,说明清除幽门螺杆菌有利于恢复FcyR平衡从而治疗ITP。刘新光等研究了大剂量地塞米松治疗ITP患者前后FcγRs的表达,证实地塞米松影响Fcγ受体特别是抑制型FcγRⅡb表达。目前为止没有关于TPO-RAs对慢性ITP患者FcyRs表达影响的研究报道。研究目的:检测慢性ITP患者应用艾曲波帕治疗前后外周血单核细胞FcyRⅠ、Ⅱ、Ⅲ分子表达及FcyRⅡa、ⅡbmRNA水平变化;体外观察ITP患者治疗前后单核细胞吞噬自身血小板的能力变化;检测ITP小鼠注射罗米司亭前后单核/巨噬细胞FcγRⅠ、Ⅱ、Ⅲ表达变化,探讨TPO-RAs对FcyRs系统的调控机制。研究方法:1.ITP患者治疗前后及健康对照外周血的准备:慢性ITP患者21例,健康对照者20例,分别于艾曲波帕服用前、服用6周后抽取外周血,分离单个核细胞和血浆。2.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CD14+单核细胞表面FcγRⅠ、Ⅱ、Ⅱb和Ⅲ表达;免疫磁珠分离CD14+单核细胞,实时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reverse transcrip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al-time RT-PCR)测定 FcγRⅡa、Ⅱb mRNA 水平;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ITP患者治疗前后和正常对照血浆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的水平。3.ITP患者治疗前后及健康对照外周血分离纯化单核细胞并刺激,与CMFDA(5-chloromethylfluorescein diacetate)探针标记的致敏自体血小板共培养,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单核/巨噬细胞吞噬自身血小板的情况。4.检测小鼠单核/巨噬细胞FcγRⅠ、Ⅱ、Ⅲ表达:建立小鼠ITP模型,注射罗米司亭,取用药前后及对照组小鼠脾脏,分离单核/巨噬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FcγRⅠ、Ⅱ/Ⅲ的表达,real-time RT-PCR 测定 FcγRⅡ、Ⅲ mRNA 的表达。研究结果:1.21位慢性ITP患者经艾曲波帕治疗6周后,治疗有效者占71.43%,其中完全缓解者占28.57%,治疗无效者占28.57%。2.流式检测结果表明:艾曲波帕治疗6周后,ITP患者单核细胞FcγRⅠ表达明显降低,FcγRⅡb表达明显升高,FcγRⅡ和FcγRⅢ的表达较治疗前无显着变化。在治疗有效组中,FcγRⅡb的表达较治疗前明显升高,FcγRⅠ表达明显降低;治疗无效组中,FcγRⅠ、FcγRⅡ和FcγRⅡb的表达治疗前后均无显着性差异;FcγRⅢ的表达在治疗有效组及无效组中均无显着变化。3.real-time RT-PCR检测结果显示:艾曲波帕治疗6周后,FcγRⅡa/Ⅱb mRNA的比值明显降低,其中艾曲波帕治疗有效患者FcγRⅡb mRNA表达升高,FcγRⅡa/Ⅱb mRNA的比值明显降低,无效者治疗前后FcγRⅡb mRNA表达及FcγRⅡa/ⅡbmRNA的比值均无显着性差异。4.艾曲波帕服用6周后,治疗有效患者巨噬细胞吞噬自身血小板能力明显降低,而无效患者治疗前后巨噬细胞吞噬能力无显着变化,且治疗无效患者巨噬细胞吞噬能力明显高于治疗有效者。5.艾曲波帕治疗有效患者血浆TGF-β1浓度较治疗前明显升高,无效患者治疗前后无显着变化。6.流式检测显示ITP小鼠注射罗米司亭后,小鼠脾脏巨噬细胞FcγRⅠ表达较正常对照明显降低,FcγRⅡ/Ⅲ的表达无显着变化;real-time RT-PCR检测示罗米司亭注射后ITP小鼠脾脏巨噬细胞FcγRⅡmRNA的表达较正常小鼠明显升高,而FcyRⅢmRNA的表达无显着变化,FcγRⅡ/ⅢmRNA的比值较正常对照明显升高;且FcγRⅠ的表达与血小板数量呈负相关,FcγRⅡ的表达与之呈正相关。结论:1.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TPO-RAs)艾曲波帕治疗慢性ITP反应率高,耐受性好。2.艾曲波帕治疗慢性ITP患者6周后,单核细胞活化型受体FcyRⅠ表达下降,抑制型受体FcγRⅡb表达上升,FcγRⅡa/Ⅱb mRNA比值明显下降。3.艾曲波帕治疗有效后,随着ITP患者单核细胞抑制型受体FcyRⅡb表达回升,单核/巨噬细胞吞噬自身致敏血小板的能力下降。4.艾曲波帕治疗有效患者血浆抗炎细胞因子TGF-β1浓度升高,单核细胞FcyRs平衡恢复。5.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罗米司亭治疗ITP小鼠后,血小板数值的恢复伴随单核/巨噬细胞活化型受体FcγRⅠ表达下降和抑制型受体FcγRⅡ表达升高。意义:本研究证明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TPO-RAs)是治疗慢性ITP 的有效药物,血小板数目恢复伴随单核细胞抑制型受体FcyRⅡb表达升高,活化型受体FcyRⅠ、Ⅱa表达下降,FcγRs系统平衡恢复,提示TPO-RAs存在潜在的免疫调节作用,这可能为TPO-RAs治疗慢性ITP的一种新的作用机制。研究背景: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primary 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是一种免疫介导的以血小板数值的减少和出血风险的增加为特征的疾病,约占临床出血性疾病的叁分之一。ITP主要临床表现有皮肤黏膜出血,女性月经增多,严重的脏器出血及颅内出血等。尽管目前ITP的免疫抑制治疗和促血小板生成治疗取得了很大疗效,仍有部分患者迁延不愈,发展为慢性ITP。ITP中免疫失耐受的根本原因至今还不清楚,自身抗体介导的血小板的清除仍是目前ITP中血小板破坏的经典机制,即机体产生了针对血小板膜表面特异性糖蛋白(glycoprotein,GP)的自身抗体,主要为识别血小板GPⅡb/Ⅲa或Ⅰb/Ⅸ的IgG,其与特异性抗原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与单核/巨噬细胞表面FcγR结合,经网状内皮系统清除。最近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ITP患者细胞免疫调节的改变,尤其T细胞的功能异常在ITP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辅助性T细胞(helper T cells,Th)1型/2型(Th1/Th2)比例升高,Th1分泌的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2(Interleukin-2,IL-2)、γ-干扰素(Interferon-γ,IFN-y)水平升高,IL-2可通过刺激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来增加抗体产生,IFN-y可促进B淋巴细胞向产生自身抗体的浆细胞转化;而Th2分泌的细胞因子IL-4和IL-10降低,使其抑制IFN-y的作用减弱,导致血小板进一步破坏。二、CD4+CD25+Fox3+调节T细胞(T regulatory cell,Treg)数量减少,Treg细胞占CD4+T淋巴细胞的5-10%,对机体自身免疫平衡的维持起关键作用。ITP患者外周Tregs减少,打破了自身免疫平衡,抗原递呈细胞(antigen-presenting cell,APC)异常激活,刺激自身反应性淋巴细胞产生血小板抗体。叁、CD8+T淋巴细胞水平升高,致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介导的血小板的破坏增加。四、Th17、Th22细胞表达升高,提示与ITP发病有关。除了免疫破坏,ITP中巨核细胞数量和质量异常所致血小板生成受抑也是ITP重要的致病因素。抗血小板自身抗体同样能与巨核细胞结合,抑制巨核细胞成熟并触发其程序性死亡。所有研究证据表明ITP发病是多因素导致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共同作用引起血小板的破坏增加和生成减少,因此深入研究ITP的发病机制,为ITP治疗提供新的治疗策略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初始CD4+T细胞在特定细胞因子作用下表达相应的转录因子,生成结构及功能各异的辅助性T细胞(Th)和调节性T细胞(Treg),在机体免疫应答和免疫调节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Th17细胞属于CD4+Th细胞,由Harrington等学者于2005年第一次发现。Th17细胞的提出打破了传统的Th1/Th2平衡理论,其分化过程需多种因子参与:IL-6和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是启动因子,IL-21和IL-23是促进因子,IL-4、IL-27和IFN-γ是抑制因子。Th17细胞最早参与机体的抗感染免疫反应,其分泌的IL-17是机体抵抗病原体的主要细胞因子,研究发现IL-17缺陷小鼠对念珠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等多种病原体高度易感。同时Th17可引发机体不同程度的炎症损伤,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性胃炎发病过程中,IL-23促进Th17分泌 IL-17,后者诱导 IL-6、IL-8 和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等炎性因子释放,使中性粒细胞在炎症部位募集,并且IL-17可进一步促进成纤维细胞释放基质金属蛋白酶,共同引发胃粘膜的炎症损伤。近年来关于Th17细胞与自身免疫性疾病关系方面的研究日趋增多,已有研究证实Th17细胞在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包括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erythematosus lupus,SLE)、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arthritis,RA)等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ITP作为一种经典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也同样存在Th17的功能异常。研究报道活动性ITP患者Th17细胞明显高于正常对照。Th17细胞能通过释放受IL-23调控的IL-17A和IL-17F来促进一系列促炎分子的产生,比如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G-CSF)、IL-6 及IL-8等,由此激化ITP中的免疫紊乱。IL-17是Th17细胞产生的主要效应因子,有多种生物学功能,包括促进T细胞活化,诱导多种细胞因子的分泌,刺激嗜中性粒细胞趋化因子分泌使嗜中性粒细胞聚集,导致一系列炎症反应产生。IL-17细胞因子具体分为六种,即IL-17A、IL-17B、IL-17C、IL-17D、IL-17E 和 IL-17F,其中 IL-17A 和 IL-17F 具有最好的表征生物学特征和调节功能。IL-17A和IL-17F具有高度同源性,人类和鼠编码这两种细胞因子的基因都位于同一条染色体的相邻位置,因此两者有相似的生物学功能。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IL-17A和IL-17F是Th17细胞分泌的起致病作用的关键细胞因子。更深入的研究发现除了 Th17细胞,先天免疫细胞包括恒定性自然杀伤T细胞(invariant natural killer T-cells,iNKT)、γ8T细胞和髓系细胞也能够分泌IL-17。最近研究指出某些活化的B细胞也检测到IL-17A和IL-17F表达。IL-17A和IL-17F基因多态性已被证实与多种疾病有关。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指同一物种不同个体间,因相同DNA等位序列的单个核苷酸发生缺失、插入或被其他核苷酸替换而产生的个体间的差异。人类基因组中大约每100-300个碱基中存在一个SNP位点,SNP是不同个体对某种疾病易感性存在差异的关键因素。IL-17A G197A基因位点位于启动子区,IL-17FA7488G基因位点位于外显子区,是近年研究的热点。已有研究发现IL-17F基因SNP与Hp感染性胃炎、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等胃肠道慢性炎症的炎性反应程度相关。IL-17基因多态性在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进展中起重要作用。Nordang报道IL-17A G197A位点与挪威人群风湿性关节炎易感性密切相关,另有研究该位点SNP与儿童哮喘发病关系密切。国内对四川汉族人群的研究证明IL-17F A7488G基因位点和多发性硬化(MS)发病有关,A等位基因可能是MS的易感因素。IL-17基因多态性和某些肿瘤的发病也存在一定的关系。Alireza等发现IL-17F A7488G位点AA纯合子人群患胃癌几率较其他基因明显升高,Shibata等对日本人群的研究也显示IL-17F A7488G位点A等位基因会增加萎缩性胃炎及胃癌的患病风险。另有研究发现IL-17基因多态性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相关,IL-17F A7488G位点SNP与高血压家族史密切相关,A7488G位点AA基因型群体患冠心病风险明显增加。最近的研究还发现IL-17基因多态性可以预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llo-HSCT)术后发生移植物抗宿主病(graft versus host disease,GVHD)的严重程度。以往的研究已证明多种细胞因子包括TNF-β、IL-1β、IL-4和IL-10均与ITP的免疫致病机制有关。然而迄今为止几乎没有关于IL-17A和IL-17F基因多态性与ITP易感性相关方面的研究报道。本研究中我们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PCR-RFLP)方法检测中国人群慢性ITP患者IL-17A G197A和IL-17F A7488G基因多态性,分析IL-17A和IL-17FSNP和ITP易感性的相关性,探索ITP发生的可能遗传机制,并为慢性ITP治疗提供新的思路。研究目的:分析IL-17A和IL-17F基因多态性和中国人群慢性ITP易感性的相关性,探讨ITP可能的致病机制。研究方法:1.DNA提取:抽取146位成人慢性ITP患者和137位健康对照外周血,使用QIAamp DNA Blood Mini Kit(Qiagen,德国)试剂盒按操作说明提取DNA。2.IL-17A和IL-17F基因型分析:采用PCR-RFLP方法检测IL-17A G197A和IL-17F A7488G位点基因分型。先将基因组DNA行PCR扩增,具体引物序列见表 1;再应用 XagⅠ(Fermentas)和 NlaⅢ(New England BioLabs)限制性内切酶对IL-17A G197A和IL-17F A7488G的PCR产物进行酶切;然后应用3%琼脂糖凝胶电泳分离酶切产物。3.评估健康对照组是否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检验ITP患者和正常对照临床病理特征与基因型分布的差异,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计算优势比(odds ratios,ORs)和 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s,CIs)。研究结果:1.ITP组和正常对照组在年龄和性别分布上无显着性差异。2.健康对照组IL-17A和IL-17F SNP基因型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ITP患者和健康对照IL-17A G197A位点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无显着差异;ITP患者IL-17F A7488G位点AA和AG基因型的频率较健康对照明显升高,A等位基因的频率较健康对照明显升高。IL-17F A7488G AA和AG基因型显着增加慢性ITP易感性,A等位基因携带可能与ITP的高风险发病相关。3.IL-17F A7488G基因型分布在ITP男性和女性患者间无显着性差异,基因型频率和ITP患者血小板减少的程度及出血表现无显着相关。结论:1.IL-17F A7488G位点AA和AG基因型与中国人群慢性ITP易感性有一定相关性,A等位基因可能是慢性ITP的易感因素;2.IL-17F基因多态性与慢性ITP疾病表现及严重程度无相关性。意义:本研究表明IL-17F A7488G位点AA和AG基因型显着增加慢性ITP易感性,A等位基因携带者ITP患病风险升高,提示IL-17F基因多态性可影响中国人群慢性ITP易感性,这可能为ITP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7-09-10)
Joyce,Tumaini,Massaro[6](2017)在《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治疗儿童慢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荟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种表现为血小板计数<100×10~9/L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该疾病同时影响成人及儿童,不到20%的儿童患者可能转变为慢性。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thrombopoietin receptor agonists,TPO-RA)包括罗米司亭和艾曲波帕作为叁线治疗药物,可以刺激正常血小板的生成。目的:分析罗米司亭和艾曲波帕治疗儿童慢性ITP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在PubMed,EMBASE和Cochrane对照试验登记中心检索文献,筛选所提取的记录,并且使用review manager 5.3版本提取分析数据结果:最终选取5个随机对照试验纳入分析,涉及到1~17岁的261名儿童患者。疗效及安全性分析表明整体效应除了在不良事件方面TPO-RA组大于安慰剂组,而在不良事件方面两者无差别。血小板增加RR:4.31;95%CI[2.45-7.58];P<0.00001);出血事件RR:0.62,95%CI:0.46-0.81,P=0.0007);需要使用抢救药品的病例数RR:0.48,95%CI:0.29-0.80,P=0.005);不良事件RR:1.04,95%CI:0.69--1.59,P=0.84)。结论:使用艾曲波帕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同罗米司亭相比并无显着差别。两种药物治疗儿童慢性ITP均有效(本文来源于《福建医科大学》期刊2017-05-22)
杨丽艳,王化泉[7](2016)在《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的作用机制及其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治疗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MDS)是一组异质性造血干细胞疾病,其特征是无效造血、发育异常、外周血细胞减少、进展性骨髓衰竭及向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genous leukemia,AML)转化的高风险性~[1-2]。MDS患者的血小板减少发生率为40%~65%~[3],且有14%~30%的患者直接死于血小板减少导致的出血~[4]。由血小板减少导致的出血并发症是MDS患者死亡的主要原(本文来源于《诊断学理论与实践》期刊2016年06期)
王素丽,龙启强,何广胜[8](2016)在《促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及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促血小板生成素(TPO)是重要的内源性血小板生成调节因子,其受体位于巨核系祖细胞(HPC)上,通过刺激一系列转导信号促进巨核细胞增殖、成熟以及血小板释放[1]。TPO由肝脏合成,并且受血小板、巨核细胞表面的TPO受体调节。再生障碍性贫血(AA)中TPO水平明显增高,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的TPO水平在正常范围内或轻度增加。近年来TPO受体激动剂逐步应用于AA、骨(本文来源于《中国实用内科杂志》期刊2016年03期)
陈艳,陈叁军,李振江[9](2015)在《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一文中研究指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亦称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由免疫介导的巨核细胞损伤从而导致功能性血小板生成减少以及缺陷血小板生成[1],临床常以血小板减少合并有或无皮肤黏膜出血为特征。每年每10万人中将有1.6~3.9人初步诊断为ITP,男女比例为1∶1.2~1.9,育龄期女性更容易患病[2]。最新研究表明[2]该病的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上升。目前该病治疗的主要目的是减少血小板破坏以及(本文来源于《广东医学》期刊2015年08期)
綦娜,于洁[10](2015)在《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的临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血小板减少症是一种常见的血液疾病,可以由多种病因引起,例如化疗引起的血小板减少症(Chemotherapyinduced thrombocytopenia,CIT)、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MDS)、慢性肝脏疾病和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1]。出血是其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可以从轻微、常见的表现(如瘀点、瘀(本文来源于《儿科药学杂志》期刊2015年04期)
血小板生成素受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avatrombopag是第2代口服生物可利用小分子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可以模拟血小板生成素的作用,增加血小板的产生。2018年5月FDA批准avatrombopag上市,用于成人慢性肝病患者血小板减少症的治疗。临床试验表明其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主要不良反应有发热、腹痛、恶心、头痛、疲倦和手足水肿等。本文对其药理作用、药动学、临床研究及不良反应等做一综述。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血小板生成素受体论文参考文献
[1].冉思扬.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停药研究进展[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
[2].于立婷,刘嫄,史爱欣.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avatrombopag的药理作用及临床评价[J].中国新药杂志.2019
[3].徐倩,周敏.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儿童用药的研究进展[J].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2018
[4].张珂,雷慧,陈曦,赵欣,孙懿.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新药研发进展[J].中国新药杂志.2017
[5].刘双.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对慢性ITPFcγRs的调控研究[D].山东大学.2017
[6].Joyce,Tumaini,Massaro.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治疗儿童慢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荟萃分析[D].福建医科大学.2017
[7].杨丽艳,王化泉.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的作用机制及其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治疗中的应用[J].诊断学理论与实践.2016
[8].王素丽,龙启强,何广胜.促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及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6
[9].陈艳,陈叁军,李振江.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J].广东医学.2015
[10].綦娜,于洁.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的临床应用[J].儿科药学杂志.2015
标签:艾曲泊帕; 罗米司亭; 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