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回归与突破——对改制分流中用国有净资产支付职工经济补偿金的理论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赵俊岭[1](2016)在《改制公司权利配置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国有企业改革是我国经济转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改制公司。受组建的政策强制性以及治理方面的路径依赖等因素的制约,出于降低制度成本的考量,改制公司大多会出现不同于通常所谓“法定模式”的权利配置。这些做法在实践中时常引发争议,与之有关的诉讼也大量发生。因为法律规定的缺失或模糊以及法理层面认识的不统一,致使同案不同判的现象始终存在,这既不利于法制的统一和国企改革的推进,又极易引发群体事件,危及社会稳定。目前,法学界关于改制公司的系统性研究非常薄弱,既有的成果基本上都分散在章程设限股权转让与“人走股清”制度安排的效力以及资本多数决的结果对反对股东是否具有约束力等几个方面,缺乏对改制公司形成机理、约束条件、权利配置特点的详细考察,未能为改制公司的治理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因此亟需加强这方面的理论研究。公司制度与经济体系的运行高度关联,在公司法制较为发达的英美法区域,公司法与法经济学的语境已深度融合,因此本文即选取科斯法律经济学作为主要分析框架,以产权、交易成本和权利配置理论作为主要的分析工具。本文采取问题导向的研究方法。首先,根据对三十余家改制公司的实地调查结果总结归纳出改制公司进行特殊权利配置的主要情形并将其类型化;接着选定理论视角和分析论证的主要理论工具;继之对改制公司权利配置的几种主要情形进行制度分析与效力解析;最后基于改制公司特殊的权利配置格局尝试对改制公司的治理特点进行归纳,并提出制度建构方面的建议。因实践中大量关于权利配置的争议发生在国有股权已经退出、全面私有化的封闭性改制公司之中,因此本文的研究对象选定为产权改革较为彻底的改制有限公司。根据实地调查结果,共列举七种权利配置的特殊情形并将其类型化。强制性的权利配置包括股权分散、全员持股、国有股比例受限;设置部分权能受限的经营者岗位激励股;带有社会公益性的组织被改制为民办非企业法人而导致产权残缺三种。自治性的权利配置包括以合意或多数决形式限制转股权自由转让;限制特定股东群体的表决权;限制特定股东群体的知情权;创设不同于“法定模式”的公司机关或对公司机关的职权进行重新配置四种。对改制公司的强制性权利配置首先要尽可能维持产权界定的完整性,避免产权的残缺或弱化,减少租值消散,降低制度成本;其次,在改制的产权初始配置方面,要在既有的意识形态等局限条件的约束下争取效率的最大化,尽可能降低社会成本;最后,当产权界定完成后,公权力即应在市场机制面前保持谦抑性,尽量让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对既有强制性权利配置中不合理之处以及未能充分实现制度目标的部分,应该以降低交易成本、提升制度绩效为依归,对其进行调整或完善。改制公司自治性的权利配置很多时候是以限制部分股东权利的形式出现,对其效力的认定在立法上应当包容,在裁判上应当宽容。在封闭公司的领域,无论立法还是司法的层面,都应坚决摈弃管制主义的理念与做法,尽量赋予公司参与者更大的制度选择自由。本文主张应当充分拓展公司自治的空间,尊重公司股东基于私法自治的合意结果,进而尽量维持改制公司自治性权利配置的效力。于改制公司权利配置而言,除涉及股东寻求内外部救济的工具性权利不得以多数决形式予以剥夺外,其余权利皆可重新配置,而对异议股东的保护就是赋予其以公平价格退出公司的权利。基于改制公司特殊的权利配置格局以及我国独特的文化传统、体制特征,改制公司普遍具有产权残缺、受传统单位制度影响较大以及延续党政权力运作机制的治理特点,这些特点与建基于西方宪政理论之上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并不能完全契合,因此,我国改制公司的治理远较普通的公司复杂。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与国企改革的不断深入导致对与商事主体和商事行为有关的制度需求日渐增大,应增加这些方面的制度供给。在与之有关的制度建构中,保障封闭公司股东公平退出的公力救济机制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本文主张,我国封闭公司的立法应充分借鉴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做法,除涉及公司法人格独立、有限责任以及较大负外部性的行为以外,皆可交由公司自治;如果有公司参与者对多数决形成的制度安排持有异议且无法以合意的方式解决,则其可循退出权的公力救济途径退出公司。
古继洪[2](2011)在《国有大中型企业非经营性资产剥离及处置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市场化经济的不断发展,国有大中型企业在我国社会经济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但我国国有大中型企业由于长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运行,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如体制僵化、管理粗放、技术落后、人员雍肿等。特别是“企业办社会”,积累了大量的非经营性资产,导致企业资产质量下降,负担重,竞争力不强。国有大中型企业要想在激励市场竞争中发展和壮大,提高核心竞争能力,迫切需要对体制进行改革。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了国有企业的改革目标就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行股份制改革。《国务院关于促进企业兼并重组的意见》(国发[2010]27号),通过促进企业兼并重组,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继续支持国有企业实施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和分流安置富余人员;鼓励企业兼并重组进行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建立健全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创新管理理念、管理机制和管理手段,促进自主创新,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首先是解决政企分开,其次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无论哪种形式的改革,都离不开对非经营性资产进行剥离。因此,对国有大中型企业非经营性资产怎样剥离,剥离后的非经营性资产又如何处置是企业深化改革改制中急待研究的重要课题。研究此课题不仅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即在国有企业层面上,通过合理规划非经营性资产剥离,有利于企业精干主业,增强企业的持续竞争能力,同时,研究剥离后非经营性资产处置,主要是防止在解决旧问题的同时产生新的问题,让非经营性资产也能发挥其最佳最佳经济效益,在社会层面上有利于国家社会经济稳定发展,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而且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可以丰富和深化对公司治理、改革改制和现代企业管理等方面的理论研究。本文以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理论成果为基础,创新从国有大中型企业资产剥离和处置所带来的企业绩效的视角来研究企业改革改制问题,构建规范国有大中型企业非经营性资产剥离和处置等理论和应用体系,并提出了许多具体的有针对性操作措施和建议,对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改制中剥离和处置非经营性资产有较高的借鉴意义。全文研究共分为七章,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是导论部分,本文选题是基于我国国有大中型企业在改制中非经营性资产剥离和处置遇到的问题而提出。从国有大中型企业非经营性资产的形成和发展等方面阐述了论文的研究背景,分析了论文理论研究意义和对企业层面上及社会层面上的现实意义;就非经营性资产剥离和处置的研究内容,以及定性分析、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的研究方法进行了系统概括;同时,对涉及到的基本概念与研究对象进行了界定。第二章是全文研究的理论基础,首先通过国内外文献资料从剥离研究动因和资产剥离绩效两个方面系统介绍了国内外对资产剥离理论研究成果;其次分别从核心能力理论、竞争优势理论、企业生命周期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和价值耗散理论五个重要的理论出发,较为深刻论述了资产剥离与绩效等相关问题,并就上述理论在企业资产剥离中的实际应用进行了探讨,为本文研究建立系统的理论依据。第三章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分析了制约国有大中型企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研究了国有大中型企业非经营性资产剥离的四个动因,概括分析非经营性资产剥离对企业的作用。通过建立企业竞争能力模型,对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改制中剥离非经营性资产后企业竞争能力得到明显提升这一推测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了国有大中型企业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建立企业现代企业制度,必须剥离企业非经营性资产,这样才能壮大主业,将企业做精做强,使企业持续健康发展这一观点。第四章以资产剥离的基础——清产核资为切入点,研究了资产剥离中清产核资的范围、主要内容和资产损失的申报与取证等方面的内容,为非经营性资产剥离奠定价值基础。从合理性、保证稳定、国家补贴、逐步移交、区别对待和吸收合并六个方面分析了国有大中型企业剥离非经营性资产的原则。从简化处理程序为出发点,提出了非经营性资产的剥离方式,通过新设立的管理机构,统一对剥离后非经营性资产进行日常管理和处置这一设想,这是一种新的尝试,也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同时本文还对管理机构与原主体企业的财务关系和剥离后非经营性资产的处理也一并进行了研究。第五章简要分析了非经营性资产剥离后存在的现实问题,引出了本文另一研究重点——剥离出来的非经营性资产如何处置的问题。本文侧重从政府社会公共管理职能角度,通过对从非经营性资产处置原则的选择,系统研究了我国国有大中型企业剥离非经营性资产五种处置方式,并对每种处置方式的思路、应难点及注意问题等进行深入探讨,通过案例证明这些非经营性资产处置方式的可操作性。同时揭示国有大中型企业在非经营性资产处置中存在的大集体改制、离退休统筹外费用等问题,并提出了具体处理建议。第六章从国有大中型企业剥离和处置非经营性资产取得成效的视角,来研究国有大中型企业所属单位剥离和处置非经营性资产操作流程。该章通过对A公司所属的医院采取的主辅分离辅业改制的成功典型案例,研究了主辅分离辅业改制的操作原则、财务审计、债权债务的处理、资产评估、产权转让及交易管理、改制成本的支付与预留、股权设置与权益核减等方面内容,从不同的角度结合辅业改制的实际工作就如何掌握政策、灵活运用好政策作了实证研究,进一步佐证了国有大中型企业剥离和处置非经营性资产必要性。第七章系统归纳了本文的研究结论和研究不足之处,并从国务院国资委制定的“十二五”改革发展的核心目标和近期提出的加快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继续推进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和厂办大集体改革等方针为指引;主动做好非经营性资产剥离,尤其是剥离非主业和非战略性业务,使企业由做大向做强转变,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最后本文还对下一步研究进行了展望。本文可能创新与贡献之处在于:第一,本文以资产剥离为切入点,充分利用证据,大量实证材料,在论证国有大中型企业剥离非经营性资产必要性的同时,通过研究国有大中型企业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想做大做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就必须剥离和处置非经营性资产这一观念,并形成了一套系统理论和操作规范,以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第二,本文通过建立竞争模型,对国有大中型企业剥离非经营性资产与增强企业竞争力进行实证分析,得出了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国有大中型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持续发展,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必须剥离非经营性资产,这样才能精干主业,最终提升企业盈利水平,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第三,本文结合国家的相关政策和企业现状,提出了分离办社会职能、主辅分离辅业改制、产权转让、资产重组和托管经营这五种处置国有大中型企业非经营性资产方式,通过政府、企业和市场的共同努力,建立三位一体的非经营性资产的处置模式,使剥离后的资产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第四,本文将国有大中型企业剥离和处置非经营性资产结合在一起研究,这是一种新的尝试。当前学术界主流只关注国有大中型企业剥离资产问题,缺乏对剥离后资产处置的深层次思考。本文试图在研究国有大中型企业在剥离非经营性资产的同时又将如何处置这些资产,以克服剥离后只重视经营性资产效应而忽视对剥离后非经营性资产管理的弊端,使各项资产都能发挥最佳效益。
李高雅[3](2010)在《国企改制资金的筹集和使用情况调查研究 ——来自贵州中小企业改制的实证检验》文中提出自1998年,国有企业基本上实现了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后,国家又设立了“转换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新的奋斗目标,国有企业的改革不断深化,进入到实质性的改制过程。由于我国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着经营机制不活、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富余人员过多等问题,处于生产经营艰难,经济效益下降的状态,无法完全消化企业改制过程中产生的费用,从而使得国有改制企业取得一定量的资金支持成为推动改革工作的重要环节。尤其是在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国家对改革企业给予了大量的资金支持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的进程。通过63家样本企业的相关数据可以看到,有44家企业是在取得改制资金支持的情况下完成改制的,占样本总数的69.8%,其中有14家企业取得100%的支持力度。然而社会资源的供给量是有限的,考虑如何用有限的资源来尽可能多地实现国有企业改制的结果就涉及到了改制资金的效率问题。目前关于国企改制资金的研究文献大多是从理论层面定性地分析说明,对于改制资金支出效率的实证研究是相对较少的。那么,在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工作的实际推进过程中改制资金支出的效率如何?哪些因素会对改制资金的使用效率产生影响?政府相关部门与改制企业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来进一步提高改制资金的使用效率?这些问题直接关系到改制工作能否快速、顺利地进行。为了减轻政府资金支持国企改革的压力,对改制资金进行必要的研究、探讨,找到影响其变动的因素和控制方法,显然具有不容忽视的指导作用。通过对贵州省63家中小国有改制企业的相关数据进行研究,我们发现:第一,时间是影响改制资金支出的根本因素。随着改制时间的不断推移,不但会增加企业职工的经济补偿期(工龄),而且增大了职工安置补偿金的计算基础(社会平均工资)。从而使资金缺口增大,即增加了改制资金的支出额;第二,随着职工人数的增多,国企改制资金支出的数额不断变大;第三,改制企业对职工采用的补偿标准不同,改制资金支出额也不同。当采用较高的补偿标准时,改制资金支出额增大;第四,企业净资产、土地使用权等的变现收入对改制资金支出额有显着的补偿作用,但交易价格会受资产的质量、附加条件、负债结构等因素的影响。通过对国企改制资金、交易价格的定量分析,我们得到它们的数量关系:改制资金支出=19.100+2.2419×固定工平均工龄+8.3203×固定工人数+1.7802×合同工人数-0.8776×交易价格(1)交易价格=455.56+0.5415×土地价值+0.3668×净资产(2)从方程(1)中可以看出:改制资金支出与固定工平均工龄、固定工人数、合同工人数呈显着的正相关关系;与交易价格表现为负相关。边际体现的是自变量发生一个单位的变动时因变量随其变动的改变量。因此,当自变量反映产出的内容,因变量反映投入的内容时,自变量前的边际影响系数(假设为β)则体现了效率的概念。即当产出一定时(一单位),需要投入β单位的资源量。那么,将国企改制资金支出视为资源的投入,实现身份转换的职工人数等作为产出成果的话,b1、b2、b3则反映了国企改制资金支出的效率。边际影响系数的值越大,则改制资金支出的效率越低。固定工平均工龄(时间)对改制资金支出产生的边际影响为b1=2.2419,即是当其他变量保持不变时,固定工平均工龄每增加一年,改制资金则需增加2.2419万元;同理,固定工人数每增加一人,则改制资金需增加8.3203万元(b2=8.3203),合同工人数每增加一人,则改制资金需增加1.7802万元(b3=1.7802),资产交易价格每增加一万元时,改制资金支出则减少0.8776万元(b4=-0.8776)。同时,各参数的系数(边际影响系数)大小,也反映了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程度。即对改制资金影响最大的是固定工人数和职工的平均工龄。但是,固定工人数这一因素是不可改变的,而企业改制的时机把握是能够控制的。如果国有企业能够抓住改制时机、较早地推进改制工作,那么该企业的改制资金支出额将会降低,从而提高国企改制资金的支出效率。因此相比较而言,企业改制时间因素的影响是更为重要的,应该积极地从时间因素方面考虑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且我们发现b3=1.7802远小于b2=8.3203,这种数量上的差异主要是由于对企业固定工发放的安置费用与对合同工发放的经济补偿金的执行标准不同造成的。同时可以看到,土地价值的影响系数高于净资产的影响系数。这是由于净资产的变现能力会受到资产专用性、流动性、市场供求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使得净资产在变现的过程中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其价值增值的空间和可靠性远不及土地价值的大。为了尽快完成企业改制,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重视:第一,要科学决策,抓住企业改制机遇;第二,应当规范安置标准、盘活存量国有资产;第三,应当取消资产置换附加条件,规范资产处置行为;第四,要加大对企业改制工作的管理力度,增强改制工作的成本意识。
颜强[4](2009)在《四方车辆有限公司主辅分离改制分流研究》文中指出四方车辆有限公司是有着百年历史的国有企业,具有当前大中型国有企业共性的矛盾和问题,虽然经历过近20多年来的体制改革,也虽然取得了体制改革的一些成就,但是“大而全、小而全”的弊端却始终未能很好解决,不仅成为了该公司发展的障碍,同时也成为继续深化改革的难点之一。因此在研究当前国有企业改革改制的问题中,该公司有一定的代表意义。本文针对该公司的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流工作进行了研究。该公司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受计划经济的影响自身发展了许多辅业,企业不仅每年要拿出相当的人力和财力去进行管理,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拖累了主业发展。该公司近几年对这些辅业单位进行了改革,在明确大力发展五大业务板块为主业的基础上,对不属于主业的产业进行了剥离:对发展比较好的单位实施了改制,员工实现了带资分流;对发展不理想的单位,分别根据其情况,实施了关停并转等工作。经过改革改制,该公司由2002年的60余家下属单位,现在精干为两家公司和三个事业部,公司集中有限的资金大力发展了主业,公司年销售收入也从2003年的5亿元,增长到2008年14.5亿元,成功实现了扭亏为盈。本文作者全面参与了该公司的改革改制工作,有着成熟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本文在研究企业辅业改制实践的基础上,结合当前国企的实际情况及当前的政策,对该项工作进行了深入剖析,对下一步搞好该项工作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罗爱民[5](2008)在《巴陵石化辅业改制分流重点问题及其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国有企业改制分流是一场革命,是企业脱胎换骨的重大变革,是打破旧体制、旧机制,建立新体制、新机制的过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改制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未来发展和职工的切身利益,决定了参加改制的全体职工的命运。改制必然要触及到某些既得利益者的神经,从而产生巨大的阻力。诸多因素决定了我国国有企业改制的艰巨性、复杂性,也使得这个过程具有多姿多彩的学术价值。巴陵石化公司和许多国有企业一样,既面临着辅业改制分流的艰巨任务,也在实际工作遇到了许多难题。自2003年实施辅业改制分流以来,公司对社区服务、文教卫生、物业管理、检维修、集体企业、三产和多种经营单位等大小118家辅助单位进行了摸底,一些条件较好的少数单位已经改制,一些没有改制的单位都或多或少存在问题和难点。本文运用公司治理、企业管理学、生产运作、公司理财、组织行为学等理论知识,借鉴国内外国有大中型企业改制分流的经验和做法,对巴陵石化公司非主业资产繁多、冗员众多、债务繁重、效益亏损的现状进行研究,对公司已经进行的改制分流工作进行分析。通过研究分析,本文找出了巴陵石化公司辅业改制分流中存在的难点问题,即职工思想观念转变、净资产处置、职工分流安置、法人治理结构以及企业改制后如何持续发展等问题,也是改制分流工作的重点所在,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和对策。通过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解决企业改制分流的实际问题,为巴陵石化公司后续的改制工作提供指导和借鉴。
王安乐[6](2008)在《国有企业集团资产证券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资产证券化是近四十年来世界金融领域最重大和发展最迅速的金融创新和金融工具。从资产证券化的运作过程和目的来看,它是把缺乏流动性但具有未来收入现金流的资产收集起来,通过结构重组,将其转变为可以在金融市场上出售和流通的证券,据以融通资金的过程。企业融资的需要,金融市场充分发展的需要,以及投资者投资的需要推动了资产证券化这一变缺乏流动性资产为流动性资产的金融衍生产品的产生。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中国,其推广应用的背景也源于此。首先,本文通过对资产证券化运作经济内涵的研究,结合我国国有企业发展的历程,找出适合国有企业集团资产证券化的运作模式。利用资产证券化这一金融工具拓宽企业集团的融资途径,同时设计出辅业分离的方案,使国有企业的发展和改革在健康、有效、稳定的环境下进行,从而实现国有企业集团做大做强,增强市场竞争力。其次,本文分析了企业集团内部关联交易所引起的资金流的特点,并指出了可能进行的资产证券化模式。企业集团内部存在大量的关联交易,母公司和子公司以及子公司与子公司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们之间能形成长期稳定的应收帐款,使企业集团内部现金流有可能成为一种高质量基础资产从而符合资产证券化的条件,如果对这些不同类型的应收帐款进行处理,就可以达到融资的目的。根据企业集团内部不同的关联交易产生的现金流的模式,提出了资产支持证券的价格定量分析模型。再次,根据国家“主辅分离、精干主体”的政策,利用资产证券化设计了融资和辅业分离改制的方案。国有企业集团的总体发展战略以做大做强主业为目的,很难拿出有限的资金去支持辅业做大,辅业主要以分离改制的方式另谋发展。考虑到辅业改制时国家要承担一定的改制成本,而且辅业为主业配套的产品也能产生稳定的现金流,因此辅业进行资产证券化时,以对主业支持的产品或服务产生的现金流量为基础发行证券,企业集团以对证券进行信用增级等方式间接支持辅业。这种证券并不是仅仅为了融资,而是考虑辅业改制和股份制改造,发行带有认股权证的证券,利用外部资金改善辅业的产品结构,逐渐摆脱对主业的依赖,并且引入外部投资者,达到辅业融资、改制的目的。在此,对如何设计附带认股权证的资产支持证券进行了定性分析。最后,根据资产证券化中特设目的载体(SPV)的运作原理,提出了国有企业集团参与的方式。特设目的载体(SPV)是资产证券化运作过程中的核心,本文通过分析SPV的作用和形式,结合国有企业集团参与SPV的目的,提出了在以企业集团的优质应收账款发行资产支持证券融资时,可作为SPV的股东直接参与,降低融资成本;当以辅业改制为目的时,企业集团可对资产支持证券进行信用增级,间接支持辅业,或者是参与政府主导的辅业改制基金支持辅业。
曹佳祥[7](2007)在《贵州省国有企业改制的职工安置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国有企业改制是一项涉及国家、企业和职工三者利益的系统工程,在改制重组过程中,职工安置是国企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改制中能否做好职工安置是一个关键性的问题,一方面关系到企业改制成否顺利实施,维护稳定,达到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另一方面也关系到企业在改制重组后是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贵州省内国有企业的改制相对于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相对滞后,进程较慢,国有资产在一般竞争性行业存量高达70%以上,这一方面是由于贵州国有企业的改制起步较晚、推进力度较小,另一方面也与贵州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市场化程度不高密切相关。特别是贵州的地方财力有限,难以解决巨额的职工安置成本,因此影响了改制工作的实施。目前贵州省各级政府正在加大力度推进国有企业的改制重组工作,出台了许多相关的政策文件加快省内国有企业的改制,以利于整合资源、机制转换和结构调整,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在此背景下,研究职工安置中的有关问题对于推进贵州省内国有企业的改制重组工作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分析当前国有企业改制的政治、经济背景,研究探讨解决好职工安置问题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通过相关的理论和政策研究,分析目前国有企业改制职工安置中处理劳动关系时存在的问题,探讨国有企业改制时,如何依法解决好职工安置中的劳动关系,保护职工权益,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及建议。
任运生[8](2007)在《国有企业改制分流的研究与实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制分流是一项十分复杂的改革,涉及资产处置、产权变更、债权债务的处理、劳动关系调整等问题,政策性强,操作难度大,需要深入研究,精心设计,精心组织,精心实施。本文首先运用运筹学理论建立了三维结构体系模型,以改制分流活动的时间维为主线,以逻辑维、知识维为辅线展开研究,理清了改制分流的总体思路和研究方法;通过背景分析,回顾了国有企业改革的四个发展历程和取得的五方面主要成就,认真分析了目前我国改革改制遇到的主要问题和面临的难得机遇,研究了改制分流所起的作用和取得的成效,在宏观上提出了改制分流的必然性;其次在相关理论研究方面,着重对战略营销理论、交易费用理论、产权理论和劳动关系理论进行了简要论述,有的放矢地研究了它们在改制分流中的实际应用,为全面研究改制分流工作奠定了理论基础;再次结合大量的实践经验和理论研究成果,依据各项改制政策,本着可操作性的原则,将改制分流工作划分为规划阶段、分析运筹阶段、制定方案阶段、实施阶段、善后处理阶段和更新阶段,研发出环环相扣、步步衔接的改制分流工作程序,为国有企业深化改革提供了具有操作性的参考依据;最后在微观研究方面,通过对邯钢改制分流的实证分析,为国有企业规范改制提供了现实参考;并通过对国企改制的实践与研究,推导出一些成功的做法和经验,指出了目前国有企业在改制分流中仍然存在的一些难以解决的困难和问题,呼吁国家、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尽快研究解决的办法,为国有企业下一步规范改制排除障碍。本文创新点:改制分流三维结构研究、改制分流工作程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钟健[9](2006)在《九江石化建安公司改制过程中若干问题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作为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排头兵,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经过连续几年攻坚,持续重组改制,境内外上市,初步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进入国内外资本市场,集中力量解决了一些影响发展的重大问题。改革永无止境,减员增效任务长期而又艰巨,任重道远,既不会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必须坚持不懈,不断深化。作为非上市部分之一的九江石化建筑安装工程公司的改制分流就是中国石化(集团)推进“十一五”规划,应对我国石化产业加入世贸组织的挑战,跨越“生死线”闯讨“存亡关”,赢得新发展的整体战略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改制分流是贯彻国家“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要求,调整所有制结构、优化产业结构、规范劳动关系的重要措施。它是一项政策性很强、操作很严谨的系统工程,必须准确把握“严谨规范、积极稳妥、职工自愿、独立经营”的原则。九江石化建安公司的改制分流就是在这种大形势下进行的改革,从其成功实践过程来看,至关重要的四个问题是:一是思想转变问题。改制分流是一项政策性强的工作,要使石化行业国有大中型企业的职工突然失去其过去引以为骄傲的国有职工身份,是非常艰难的事。要使这项工作开展下去,必须认真做好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帮助他们转变观念,同时千方百计地创造条件,有利于改制企业的发展,让改制企业职工看到发展前景。二是人员安置问题。实施产权关系规范转移的同时,劳动关系也必须重新组织,规范劳动关系的直接结果是母体企业减员分流,参加改制的职工随着产权关系的转移,全民职工身份也随之转变,与原用人单位的劳动合同解除,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分流。三是资产配置问题。产权制度改革,必然涉及到资产、负债和土地的处置,这是改制分流的实质和核心内容。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一环节是衡量改制分流成败的试金石。在资产的处置、配置过程中,严格按程序规范操作,既确保了国有资产不流失,同时没有让改制单位承担不必要的损失。四是关联交易问题。改制后的建安公司,与母体企业既不存在产权关系,也不存在行政隶属关系,经济往来要按市场要求规划独立规范进行。但是由于母体企业和改制单位之间的服务提供、原料供应、产品供求等长期形成的密切联系,如何进行有效的关联交易合作是关系企业能否生存发展的重要问题。目前,在国企大力开展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流安置富余人员的积极探索中,提出和研究石化企业检维修系统专业化重组及改制分流问题的课题,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在眉捷。本课题着重分析研究九江石化建安公司改制分流的具体对策以及对其它有关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力图原则性提出石化企业检维修系统改制分流的整体思路和具体方案。完成本课题的研究,不仅可以为顺利实施九江石化检维修系统改制分流工作奠定必要基础,而且能够为大型石化同类企业提供可借鉴的经验,这对尚未改制或正在改制的企业和参与改制的工作人员来说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得到了贵州大学石校瑜研究员的悉心指导和帮助,在此深表谢意。
王忠诚[10](2006)在《国企改革中职工权益保障实证研究 ——以四川省绵阳市实证研究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从四川绵阳这一地级市国有企业改革的实证调查入手,对照法律规定与实现状况对国有企业职工权益保障进行了分析评估。针对企业改制中职工民主参与权、经济补偿权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劳动就业权得不到应有的保障、社会保障权得不到应有的落实,提出国有企业改革应坚定不移走法治化道路,并对实现国有企业职工权益的法律保护提出了初步构想。全文共分五个部分。要点如下:引论,主要阐明研究背景和意义,研究的对象,研究的思路结构,研究的方法体系。第一章,国有企业改革中职工的参与权。以案例着手,分析了职工在国企改革过程中的参与地位,论证了工会、职代会等组织的维权缺陷。第二章,国有企业改革中职工的安置补偿权。基于不同企业、地区间国企改革安置补偿标准的较大差异,以及员工持股自愿原则的颠覆倾向,论述了职工经济补偿权益平等保护的重要性及对策。第三章,国有企业改革中职工的劳动权。指出国有企业职工在下岗方面缺乏法律法规予以规范、下岗职工再就业面临三大障碍,着重论证了社会保险制度的立法缺陷。通过实证调查,展示了下岗失业职工生存质量。第四章,从法律视角对加强国有企业改革中职工权益保护提出了框架性建议:消除代理人机会主义,转让决策权由国家权力机关或由其授权企业职工代表大会行使;赋予上级工会对企业改制的有效监督权,摆脱地方政府的绝对制约;承认职工厉害关系人地位,赋予劳动争议可诉性;加大劳动监察力度,全面落实职工社会保障权。
二、回归与突破——对改制分流中用国有净资产支付职工经济补偿金的理论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回归与突破——对改制分流中用国有净资产支付职工经济补偿金的理论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改制公司权利配置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缘起 |
二、文献综述 |
三、研究方法 |
四、本文框架 |
第一章 改制公司及其权利配置的特点与成因 |
第一节 改制公司的界定 |
一、国企改革历程考察基础上的改制公司界定 |
二、改制公司的主要特征 |
第二节 改制公司权利配置的类型化分析 |
一、独特的改制公司权利配置 |
二、类型化分析 |
第三节 基于产权效率的原因分析 |
一、国有企业产权模糊 |
二、国企改制与改制公司权利配置的经济逻辑 |
第二章 改制公司权利配置的分析框架 |
第一节 理论视角的选择 |
一、私法自治与国家强制 |
二、法经济学理论框架 |
第二节 改制公司权利配置的效力判定 |
一、现有理论的介绍与评析 |
二、改制公司权利配置效力判定的路径建构 |
第三章 改制公司的强制性权利配置 |
第一节 改制公司的股权结构问题 |
一、改制公司独特股权结构的由来与争议 |
二、改制公司股权结构的形成机理与治理效率 |
三、对未来国企改革的启示 |
第二节 改制公司激励股的设置 |
一、改制公司激励股设置现状与制度绩效 |
二、激励股设置的理论基础与权利构造 |
三、对未来改革的启示 |
第三节 改制类民办非企业法人的法律规制 |
一、改制类民办非企业法人的规制困境 |
二、改制类民办非企业法人的产权效率 |
三、基于制度选择的规制重构 |
第四章 改制公司的自治性权利配置 |
第一节 改制公司转股权配置的效力解析 |
一、改制公司对股权转让自由的限制 |
二、司法裁判的困惑与理论上的争议 |
三、改制公司转股权配置的效力判定 |
第二节 改制公司股东表决权配置的效力解析 |
一、改制公司表决权的特殊配置 |
二、实践与理论上的争议 |
三、改制公司股东表决权配置的效力判定 |
第三节 改制公司股东知情权配置的效力解析 |
一、改制公司对特定股东群体知情权的剥夺 |
二、改制公司股东知情权配置的效力判定 |
三、股东知情权行使的法律限制与公司自治 |
第四节 改制公司机关创设与职权重新配置的效力解析 |
一、改制公司机关创设与职权重新配置的争议 |
二、功能主义视角下的公司机关设置 |
三、公司机关职权配置的效力探讨 |
第五章 改制公司的治理路径 |
第一节 改制公司治理的路径依赖 |
一、党政权力运行机制的延续 |
二、单位制度的深远影响 |
三、“产权残缺”现象的普遍存在 |
第二节 制度建构 |
一、丰富商事主体的制度供给 |
二、拓展公司的自治空间 |
三、商事裁判独立与商事裁判理念确立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国有大中型企业非经营性资产剥离及处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 研究背景 |
(二) 选题意义 |
三、基本概念与研究对象的界定 |
(一) 基本概念 |
(二) 研究对象的界定 |
四、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一) 研究的内容 |
(二) 研究的方法 |
五、论文的创新点 |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一、文献综述 |
(一)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二)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二、理论基础 |
(一) 核心能力理论 |
(二) 竞争优势理论 |
(三) 企业生命周期理论 |
(四) 委托代理理论 |
(五) 价值耗散理论 |
第三章 国有大中型企业非经营性资产剥离的必要性分析 |
一、制约国有大中型企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 |
(一) 企业外部因素 |
(二) 企业内部因素 |
二、剥离非经营性资产的动因分析 |
(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
(二) 国有产权明晰的需要 |
(三) 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
(四) 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需要 |
三、非经营性资产剥离的作用 |
四、非经营性资产剥离后竞争力实证分析 |
(一) A企业非经营性资产剥离前的基本情况 |
(二) A企业非经营性资产剥离后发展状况 |
(三) A企业非经营性资产剥离后竞争能力分析 |
第四章 国有大中型企业非经营性资产剥离原则与方式 |
一、资产剥离的基础:清产核资 |
(一) 清产核资的相关规定 |
(二) 清产核资的主要内容 |
(三) 企业清产核资的工作要求 |
(四) 资产损失的认定 |
二、非经营性资产剥离的原则 |
(一) 合理性原则 |
(二) 保证稳定原则 |
(三) 国家补贴原则 |
(四) 逐步移交原则 |
(五) 区别对待原则 |
(六) 吸收合并原则 |
三、非经营性资产剥离方式与具体操作 |
(一) 非经营性资产的剥离方式 |
(二) 非经营性资产管理机构的设立 |
(三) 存续企业与上市公司的财务关系 |
(四) 非经营性资产管理机构与原主体企业的财务关系 |
(五) 非经营性资产剥离的会计处理 |
第五章 国有大中型企业非经营性资产剥离后资产处置 |
一、非经营性资产剥离后存在的问题 |
(一) 企业负担重 |
(二) 资产质量差 |
(三) 富余人员多 |
(四) 关联关系复杂 |
二、非经营性资产处置的选择原则 |
(一) 承担社会管理职能的资产 |
(二) 承担服务社会职能的资产 |
(三) 为自身经营服务的资产 |
三、非经营性资产处置的方式 |
(一) 分离办社会职能 |
(二) 资产重组 |
(三) 主辅分离辅业改制 |
(四) 产权转让 |
(五) 托管经营 |
五、非经营性资产处置的难点、解决的措施及建议 |
(一) 非经营性资产处置的难点及措施 |
(二) 对非经营性资产处置政策支持的建议 |
第六章 国有大中型企业非经营性资产剥离与处置案例研究 |
一、非经营性资产剥离后管理取得的成效 |
(一) 观念得到转变、管理得到加强 |
(二) 规范资产管理、防范资产流失 |
(三) 盘活存量资产、减轻企业包袱 |
(四) 面向社会、增加效益 |
二、非经营性资产处置典型案例:A公司下属职工医院 |
(一) 医院改制前的基本概况 |
(二) 医院改制的必要性 |
(三) 医院改制可供选择的方案 |
(四) 确定医院改制方案 |
(五) 正式签订协议 |
(六) 规范改制操作程序 |
(七) 改制后取得的成效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研究展望 |
一、本文研究结论 |
二、本文研究不足 |
三、本文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目录 |
(3)国企改制资金的筹集和使用情况调查研究 ——来自贵州中小企业改制的实证检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0 引言 |
0.1 本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目的 |
0.1.1 研究背景 |
0.1.2 研究目的 |
0.2 国内外相关研究评述 |
0.2.1 国外研究 |
0.2.2 国内研究 |
0.2.3 小结 |
0.3 本文的概念定义和资料来源说明 |
0.3.1 相关概念的定义 |
0.3.2 资料来源说明 |
0.4 研究方法、基本框架与创新之处 |
0.4.1 研究方法 |
0.4.2 研究的基本框架 |
0.4.3 本文的创新之处 |
1 资金支出效率理论分析 |
1.1 效率的内涵 |
1.2 国企改制资金支出效率分析 |
1.3 国企改制资金支出效率研究的必要性 |
2 国企改制资金的收支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
2.1 贵州省国有中小企业改制的基本状况 |
2.1.1 资金缺口巨大,企业改制需获得大量资金支持 |
2.1.2 各地区国企改制推进速度缓慢,且进度存在较大差异 |
2.1.3 需要政府给予资金支持的改制形式所占比例较高 |
2.1.4 职工补偿对现金的需求很大 |
2.2 改制企业资金筹集面临的主要问题 |
2.2.1 资金筹集遇到政策阻力 |
2.2.2 物流成本高,企业融资难度大 |
2.2.3 企业资产质量差、变现困难 |
2.2.4 各地州市间改制条件差距较大 |
2.3 国企改制资金的影响因素 |
2.3.1 影响改制费用的因素 |
2.3.2 影响资产处置收入的因素 |
2.3.3 影响国企改制资金支出的因素 |
3 贵州省国企改制资金支出的效率分析 |
3.1 资金支出效率的衡量方法 |
3.2 贵州省国企改制资金支出效率的实证分析 |
3.2.1 研究假设 |
3.2.2 研究变量说明 |
3.2.3 数据来源和质量的处理说明 |
3.2.4 描述性统计分析 |
3.2.5 多元回归模型的建立 |
3.2.6 实证结果与分析 |
4 对策与建议 |
4.1 对策 |
4.1.1 科学决策,抓住企业改制机遇 |
4.1.2 甄别职工国有身份,规范安置标准,灵活选择支付方式 |
4.1.3 促进存量资产流动,规范资产处置行为,提高交易价格 |
4.1.4 取消资产置换附加条件,提高资产交易价格 |
4.1.5 合理安排土地出让收益 |
4.1.6 增强对国企改制工作的成本意识,加大管理力度 |
4.2 建议 |
4.3 论文研究的不足与局限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致谢 |
(4)四方车辆有限公司主辅分离改制分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本文研究的基本思路及主要内容 |
第二章 南车四方车辆有限公司基本概况 |
2.1 历史沿革 |
2.2 基本情况 |
2.2.1 地理位置 |
2.2.2 资产状况 |
2.2.3 经营情况 |
2.2.4 人力资源状况 |
2.2.5 产业发展状况 |
2.3 取得的经营绩效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
2.3.1 取得的经营绩效 |
2.3.2 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三章 四方公司实施辅业改制的必要性 |
3.1 辅业改制有利于继续深化企业改革 |
3.2 辅业改制有利于维护企业和社会稳定 |
3.3 辅业改制利于推动企业的结构调整 |
3.4 辅业改制对公司上市与存续企业的问题提供了解决途径 |
3.5 有利于辅业单位改制后的持续发展 |
第四章 四方公司辅业改制的方案设计 |
4.1 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
4.2 辅业改制的基本内容 |
4.3 辅业改制的实施步骤 |
4.3.1 确定改制试点企业 |
4.3.2 制定、报送并审核改制预案 |
4.3.3 组织清产核资、财务审计和资产评估 |
4.3.4 制定、实施改制实施方案并按规定报南车集团公司备案 |
4.3.5 以点带面,全面推广实施 |
4.4 资产处置 |
4.4.1 三类资产的处置是辅业改制中的重点和难点 |
4.4.2 充分认识三类资产剥离的重要性 |
4.4.3 三类资产的界定 |
4.5 三类资产剥离和处置应注意的问题 |
4.5.1 方式要灵活多样,突出效益、效果 |
4.5.2 要注重程序、依规操作 |
4.5.3 要防范法律风险 |
4.5.4 要防止资产流失 |
4.6 员工安置 |
4.6.1 指导思想 |
4.6.2 多渠道安置富余人员 |
4.6.3 员工安置注意的问题 |
4.7 新的运行机制 |
4.7.1 协助建立和健全法人治理结构 |
4.7.2 选拔配备好改制单位经营者 |
4.7.3 规范新老“三会”的关系 |
4.7.4 母体派出股权代表监督指导 |
4.7.5 扶持和指导改制企业生存和发展 |
4.7.6 员工自发的参与企业的经营活动 |
第五章 四方公司主辅分离的实施对策 |
5.1 主辅分离的实施对策 |
5.2 试点切入,以点带面,大胆探索改制分流实践 |
5.3 我公司改革改制后主业所取得的成效 |
5.3.1 主体企业经济效益提升 |
5.3.2 主体企业核心竞争力增强 |
5.3.3 分流安置富余人员、缓解社会再就业矛盾 |
5.3.4 解决企业大而全、小而全的弊端,促进我公司组织结构合理化 |
5.3.5 促进企业内部经营机制的转换,实现机制的创新、制度的创新 |
5.4 辅业企业取得的直接经济效果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附图一:改制前组织机构图 |
附图二:改制后组织机构图 |
(5)巴陵石化辅业改制分流重点问题及其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中西方国有企业改制分流研究综述 |
1.2.1 国有企业改制的含义 |
1.2.2 国内辅业改制的理论研究 |
1.2.3 国外国有企业的改制模式 |
1.2.4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历程回顾 |
1.2.5 国有大中型企业辅业改制实践成果 |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重点 |
1.3.3 研究思路 |
第2章 巴陵石化公司辅业改制分流现状分析 |
2.1 公司概况 |
2.2 公司辅业改制现状 |
2.2.1 拟改制职工观念转变难度大 |
2.2.2 企业辅业改制推进速度慢 |
2.2.3 部分单位改制生存能力弱 |
2.2.4 资产评估和处置的尺度把握难 |
2.2.5 公司治理结构和股权结构不健全 |
2.3 制约改制因素分析 |
2.3.1 公司组织结构不稳定 |
2.3.2 企业竞争力和文化因素分析 |
2.3.3 政策资源分析 |
2.3.4 改制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分析 |
第3章 巴陵石化公司辅业改制分流对策研究 |
3.1 管理优势再造策略 |
3.1.1 培养两个优势,提升核心竞争力 |
3.1.2 大力推进改革,增强企业活力 |
3.2 政策观念引导策略 |
3.2.1 分层次学习和掌握政策 |
3.2.2 宣传政策,引导职工转变观念 |
3.3 过程控制优化策略 |
3.3.1 资产界定环节 |
3.3.2 资产匹配与评估环节 |
3.3.3 职工身份置换环节 |
3.3.4 确定辅业改制中的土地处置办法 |
3.4 治理框架重组策略 |
3.4.1 做好法定股东人数的确定工作 |
3.4.2 合理构建治理框架 |
3.4.3 强化监事会职能 |
3.4.4 优化股权结构 |
3.4.5 完善经营者的激励机制 |
第4章 巴陵石化辅业改制分流保障体系 |
4.1 充分做好改制可行性分析 |
4.1.1 现有状态分析 |
4.1.2 在创造条件的基础上分析 |
4.1.3 持续发展观分析 |
4.2 明确职责,规范程序 |
4.2.1 改变改制部门单一管理局面,落实各部门责任 |
4.2.2 改制分流程序必须到位 |
4.2.3 做到改制分流操作有情 |
4.3 建立制度保障体系 |
4.3.1 调整改制思路,完善制度 |
4.3.2 解决改制职工后患之忧 |
4.4 扶植已改制企业,形成示范效应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国有企业集团资产证券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3 研究的思路方法和内容 |
1.4 本文研究的难点 |
1.5 本文的创新点 |
2 国有企业集团基础资产构建的条件和原则 |
2.1 资产证券化运作方式 |
2.2 我国国有企业集团的发展模式 |
2.3 企业集团内部关联交易资金流的特点分析 |
2.4 基础资产的选择条件和原则 |
2.5 本章小结 |
3 基于关联交易现金流的资产支持证券设计模型 |
3.1 关联交易产生现金流的基础资产的选择方法 |
3.2 集团总体利益和子公司利益平衡的考虑因素 |
3.3 资产支持证券的价格和分析模型 |
3.4 本章小结 |
4 附带认购权证的资产支持证券研究 |
4.1 国家关于主辅分离、辅业改制的政策综述 |
4.2 附带认股权证的混合金融工具的特点 |
4.3 影响辅业改制的成本因素及改制案例 |
4.4 资产证券化的方式进行辅业改制研究 |
4.5 附带认购权证的资产支持证券概念模型 |
4.6 本章小结 |
5 国有企业集团与特设目的载体(SPV)的关系研究 |
5.1 SPV的运作原理和形式 |
5.2 SPV建立的法律法规环境分析 |
5.3 国有企业集团与SPV的关系模型 |
5.4 本章小结 |
6 资产证券化在企业集团的模拟运作 |
6.1 模拟案例及分析 |
6.2 辅业子公司应收账款资产证券化的融资方式 |
6.3 子公司应收账款打包后资产证券化的融资方式 |
6.4 本章小结 |
7 总结与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成果 |
(7)贵州省国有企业改制的职工安置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Summary |
第1章 绪论 |
1.1 基本概念 |
1.1.1 改制 |
1.1.2 职工安置 |
1.1.3 劳动关系 |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1 研究背景 |
1.2.2 研究意义 |
1.3 相关的基本理论综述 |
1.3.1 人力资源管理的有关理论概述 |
1.3.2 管理学的有关理论概述 |
1.3.3 组织行为学的有关理论概述 |
第2章 国有企业改制基本情况介绍 |
2.1 国有企业改制的必要性、可行性和难点 |
2.1.1 国有企业改制的必要性 |
2.1.2 国有企业改制的可行性 |
2.1.3 国有企业改制的难点 |
2.2 西方国家国有企业改制情况简介 |
2.2.1 英、德国有企业改制的主要做法 |
2.2.2 英、德国有企业改制取得的主要成效 |
2.3 国内国有企业改制概况 |
2.4 省内国有企业改制概况 |
第3章 国企改制职工安置政策依据及办法 |
3.1 国企改制对职工进行身份置换的动因 |
3.2 职工安置的主要政策依据 |
3.2.1 国家有关改制职工安置的主要政策 |
3.2.2 贵州省有关改制职工安置的主要政策 |
3.3 职工安置中劳动关系的主要处理方式及办法 |
3.3.1 当前国企改制处理劳动关系的三种主要方式 |
3.3.2 当前国企改制中职工安置的主要办法 |
3.3.3 省内职工安置办法与国家政策的差异 |
第4章 职工安置重组的原则、工作程序及方案 |
4.1 国有企业改制中职工安置的基本原则 |
4.1.1 合法合规原则 |
4.1.2 公开、公平、公正原则 |
4.1.3 以人为本原则 |
4.1.4 和谐原则 |
4.1.5 权变原则 |
4.2 职工安置重组的基本工作程序 |
4.2.1 学习政策法规,做好法规上的准备 |
4.2.2 开展宣传动员,做好思想上的准备 |
4.2.3 筹集安置资金,做好经济上的准备 |
4.2.4 方案制订及报批 |
4.2.5 组织实施职工安置方案 |
4.3 职工安置重组方案的基本内容 |
4.3.1 人员基本状况 |
4.3.2 职工安置的总体思路 |
4.3.3 安置范围、职工工龄的确定及劳动关系处理 |
4.3.4 职工分流安置方式及其管理 |
4.3.5 安置费用标准 |
4.3.6 特殊人群的安置 |
4.3.7 职工劳动债权的处理 |
第5章 贵州国企改制职工安置存在的主要问题 |
5.1 政策法规的宣传力度不够 |
5.2 地方政府、改制企业对改制政策认识有差异 |
5.2.1 职工安置费权属问题 |
5.2.2 支付职工一次性安置费或经济补偿金的问题 |
5.3 职工安置成本问题 |
5.4 相关部门决策效率不高,职工安置进度较慢 |
5.5 改制实施过程中操作不规范 |
5.5.1 劳动关系的处理不规范 |
5.5.2 经济补偿金标准问题 |
5.6 改制企业职工的再就业问题 |
5.6.1 改制后新企业未能给职工提供足够的岗位 |
5.6.2 劳动保障和社会保险问题 |
5.6.3 职工职业培训欠缺 |
5.6.4 未能解决好职工外部安置问题 |
第6章 解决改制职工安置问题的对策及建议 |
6.1 积极宣传,转变思想观念 |
6.2 深入研究具体问题,达成共识,妥善处理相关事宜 |
6.2.1 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
6.2.2 灵活利用政策,平衡各利益群体的关系 |
6.2.3 根据改制后企业性质确定是否支付经济补偿金 |
6.3 多渠道解决职工安置成本 |
6.4 加强监控,搞好服务 |
6.5 规范改制职工安置的实施操作 |
6.5.1 规范劳动关系处理程序 |
6.5.2 明确经济补偿标准 |
6.6 妥善安置职工,最大限度地保证职工再就业 |
6.6.1 改制企业要尽可能多地留用原企业职工 |
6.6.2 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
6.6.3 加强对职工的职业技能培训 |
6.6.4 做好职工的外部安置工作 |
第7章 对职工安置后续问题的思考 |
7.1 改制后新企业的人力资源优化重组问题 |
7.1.1 做好改制后新企业的人力资源规范 |
7.1.2 建立与规范的企业法人治理框架相适应的组织结构 |
7.1.3 将组织变革战略与搭建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休系相结 |
7.1.4 配合上述战略,实施文化变革 |
7.2 进一步完善改制后新企业的激励机制 |
7.2.1 建立有效的绩效考评体系 |
7.2.2 建立合理的薪酬体系结构 |
7.2.3 切实建立长效化激励机制 |
结束语 |
致谢 |
主要参考文献 |
附录 |
(8)国有企业改制分流的研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选题的意义 |
1.2 本文的研究思路及结构 |
第二章 改制分流背景及内容分析 |
2.1 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 |
2.2 国企改革取得的成就 |
2.3 改制分流基本内容分析 |
2.4 目前改革改制面临的主要问题 |
2.5 改制分流面临的机遇 |
2.6 改制分流的主要作用 |
2.7 改制分流进展情况及其特点 |
2.8 改制分流取得的初步成效 |
第三章 相关理论研究 |
3.1 战略营销理论研究 |
3.2 交易费用理论研究 |
3.3 产权理论研究 |
3.4 劳动关系理论研究 |
第四章 改制分流实务研究 |
4.1 规划阶段 |
4.2 分析运筹阶段 |
4.3 方案制定阶段 |
4.4 实施阶段 |
4.5 善后处理阶段 |
4.6 更新阶段 |
第五章 改制分流实证分析 |
5.1 成立组织,统一部署,协调联动 |
5.2 解放思想,统一认识 |
5.3 依据政策,明确改制范围 |
5.4 结合实际,确定改制形式 |
5.5 规范改制程序,依法公开操作 |
5.6 依据政策安置职工,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
5.7 引进外部投资者,设立法人治理结构 |
5.8 制定扶持政策,巩固改革成果 |
第六章 启示与建议 |
6.1 启示 |
6.2 建议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9)九江石化建安公司改制过程中若干问题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九江石化建安公司企业改制的时代背景 |
第一节 国有企业改制的背景 |
第二节 中国石化对改制分流形势的分析 |
第三节 建安公司情况介绍及九江石化改制分流工作情况介绍 |
第四节 建安公司改制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一章 九江石化建安公司改制过程中的职工思想问题研究 |
第一节 改制过程中职工思想存在的主要问题问题及解决方向 |
第二节 宣讲形势,形成思想共识 |
第三节 转变观念,创造积极环境 |
第四节 坚定信心,构建心理契约 |
第二章 九江石化建安公司改制过程中的人员安置问题研究 |
第一节 人员安置的定义、内容和研究的意义 |
第二节 人员安置的原则及对象 |
第三节 身份置换中经济补偿的标准确定 |
第四节 考察其他改制单位的人员安置特殊政策 |
第五节 九江石化建安公司人员安置政策及具体实现 |
第三章 九江石化建安公司改制过程中的资产处置问题研究 |
第一节 改制分流中资产处置的对象 |
第二节 改制分流中资产处置的原则和程序 |
第三节 九江石化及兄弟单位处置政策及实现 |
第四节 改制过程中审计工作应该发挥的作用 |
第四章 九江石化建安公司改制过程中的关联交易问题研究 |
第一节 建安公司与母体企业做好关联交易的重要性 |
第二节 双方关联交易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运作策略 |
第三节 中国石化的关联交易政策及改制后九江石化总厂与建安公司的关系 |
第四节 九江石化与建安公司谈判达成的关联交易协议 |
第五章 九江石化建安公司股权设置和治理结构及展望 |
第一节 股权设置重要性及中国石化的相应政策 |
第二节 九江石化建安公司股权设置及法人治理结构 |
第三节 企业未来发展应当关注的五个问题 |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国企改革中职工权益保障实证研究 ——以四川省绵阳市实证研究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论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二、研究的对象 |
三、研究的思路结构 |
四、研究的方法体系 |
第一章 国有企业改革中职工的参与权 |
第一节 东材公司改制个案分析 |
一、改制背景 |
二、产权转让 |
三、《方案》通过 |
四、个案评析:厘清职工在国企改制中的地位 |
第二节 国企改革程序中的职工参与 |
一、资产评估:职工缺乏知情权 |
二、产权转让:职工没有表决权 |
三、《方案》通过:职工审议通过权规定过于抽象 |
第三节 国企改革中工会与职代会的职能 |
一、工会行政化:政治团体与职业团体的两难选择 |
二、集体合同:签订容易履行难 |
三、职代会参与:新旧法律缺乏衔接 |
第二章 国有企业改革中职工的安置补偿权 |
第一节 职工身份置换 |
一、身份置换的背景及主要内容 |
二、对身份置换时几种劳动关系的分析 |
三、身份置换中的劳动争议处理 |
第二节 职工经济补偿 |
一、补偿标准:职工权益的不平等保护 |
二、补偿金统筹平衡:职工资本权利合理保护的探讨 |
三、员工持股:自愿原则的颠覆 |
第三节 职工安置 |
一、离休人员的安置 |
二、退休人员的安置 |
三、在职职工的安置 |
四、因工伤亡供养亲属的安置及死亡职工相关待遇 |
第三章 国企改革中职工的劳动权 |
第一节 职工的劳动就业权 |
一、下岗:职工话语权的缺失 |
二、下岗职工再就业面临的障碍及对策 |
第二节 职工的社会保障权 |
一、现阶段国企职工社会保险制度分析 |
二、国有企业养老保险立法缺陷分析 |
三、重新审视国企职工失业保险 |
第三节 下岗失业职工生存质量 |
一、城市游击队 |
二、逼近精神荒芜 |
三、可怕的教育危机 |
四、脆弱的抗风险能力 |
第四章 国企改革中职工权益法律保护的构想 |
一、消除代理人机会主义,赋予国企职工决策权 |
二、健全国企职工维权机构,赋予职工实际监督权 |
三、承认职工厉害关系人地位,赋予劳动争议可诉性 |
四、加大劳动监察力度,全面落实职工社会保障权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研究生就读期间发表论文 |
后记 |
四、回归与突破——对改制分流中用国有净资产支付职工经济补偿金的理论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改制公司权利配置问题研究[D]. 赵俊岭. 南京大学, 2016(06)
- [2]国有大中型企业非经营性资产剥离及处置研究[D]. 古继洪. 武汉大学, 2011(07)
- [3]国企改制资金的筹集和使用情况调查研究 ——来自贵州中小企业改制的实证检验[D]. 李高雅. 贵州财经学院, 2010(04)
- [4]四方车辆有限公司主辅分离改制分流研究[D]. 颜强. 天津大学, 2009(S2)
- [5]巴陵石化辅业改制分流重点问题及其对策[D]. 罗爱民. 湖南大学, 2008(01)
- [6]国有企业集团资产证券化研究[D]. 王安乐. 华中科技大学, 2008(05)
- [7]贵州省国有企业改制的职工安置问题及对策研究[D]. 曹佳祥. 贵州大学, 2007(03)
- [8]国有企业改制分流的研究与实践[D]. 任运生. 天津大学, 2007(04)
- [9]九江石化建安公司改制过程中若干问题的研究[D]. 钟健. 贵州大学, 2006(05)
- [10]国企改革中职工权益保障实证研究 ——以四川省绵阳市实证研究为例[D]. 王忠诚. 四川大学, 20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