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单原核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未见原核,单原核受精卵,囊胚,解冻移植
单原核论文文献综述
伍玲园,黄华,莫似恩,陈自洪,阮秋燕[1](2016)在《未见原核和单原核受精卵来源囊胚解冻移植的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受精卵在观察原核时期消失,以及部分消失单原核受精卵最终发育成囊胚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7月于该中心进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治疗的19例患者,其中未见原核(0PN)而最终发育成囊胚进行冻融移植患者17例,单原核受精卵(1PN)最终发育成囊胚进行冻融移植患者2例,解冻后观察胚胎的复苏质量,移植后对患者的临床妊娠情况进行随访。结果 17例0PN来源囊胚的解冻移植周期中临床妊娠6例,其中4例足月活产(3男1女),1例早停育,1例早期流产;解冻1PN囊胚的2例临床随访结果阴性。结论 0PN来源的囊胚解冻移植可获得一定的临床妊娠率,在无双原核受精卵来源胚胎下,可作为正常胚胎移植。(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医学杂志》期刊2016年19期)
张亚楠,殷宝莉,张翠莲,姜李乐,韦多[2](2016)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周期中单原核(1PN)胚胎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中,常常有单原核(1PN)胚胎出现。这类胚胎最终发展为非整倍体的比例偏高,胚胎发育潜能及妊娠结局极差。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有关1PN胚胎的研究进行总结,认为1PN胚胎的形成可能有多种机制,但尚无明确定论。因1PN胚胎的染色体组成多异常,多数研究不建议移植1PN胚胎;然而,国内外也有不少研究已证实,1PN胚胎中染色体正常者也占有一定比例,尤其是IVF-1PN胚胎,可能是正常受精的胚胎,移植IVF-1PN胚胎可获得健康的子代个体。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对于那些无可利用胚胎的患者,在充分告知患者知情同意后,选择IVF-1PN胚胎进行移植不失为一个选择。(本文来源于《生殖医学杂志》期刊2016年05期)
招霞,王珊珊,蒋益群,张宁媛,孙海翔[3](2015)在《时差成像技术在常规体外受精周期中单原核胚胎的原核形成和卵裂模式及对其发育潜能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时差成像系统(TLI)观察常规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周期中单原核胚胎的发育特征,探讨原核形成方式、卵裂模式与囊胚形成的关系,评估单原核胚胎的发育潜能。方法选取2013年10月~2015年3月在南京鼓楼医院生殖医学中心行常规体外受精(IVF)周期患者的单原核胚胎的175个周期胚胎行TLI动态观察,对其中228个单原核胚胎进行囊胚培养,回顾性分析胚胎的原核形成方式、卵裂模式和囊胚形成结局。结果原核形成方式上,10.09%(23/228)的胚胎的单原核为2个原核融合而成,其他胚胎始终只观察到1个原核。卵裂模式上,21.93%(50/228)胚胎卵裂模式正常,异常的卵裂模式包括非轴性卵裂、不均卵裂、非二倍性卵裂、卵裂球碎裂、发育停滞及未卵裂,其中非二倍性卵裂和卵裂球碎裂较为多见,17.11%(39/228)单原核胚胎有可移植囊胚评分>ⅣCC,7.46%(17/228)的胚胎形成的囊胚评分≥ⅣBB。原核形成方式上,2个原核融合为1个原核的单原核胚胎的可移植囊胚形成率显着高于始终为1个原核者;卵裂模式上,可移植囊胚均来源于卵裂模式正常及仅发生非轴性卵裂的胚胎,其可移植囊胚形成率分别为66.00%和46.15%,而其他卵裂模式异常的胚胎无可移植囊胚形成。结论常规IVF周期的单原核胚胎具有一定的发育潜能,单原核胚胎的发育潜能与其原核形成方式和卵裂模式密切相关,2个原核融合为1个原核的单原核胚胎和卵裂模式正常者及仅发生非轴性卵裂者具有较高的可移植囊胚形成率。当患者无可移植的双原核胚胎时,可将2个原核融合为1个原核的单原核胚胎纳入选择范围,卵裂模式亦有助于筛选具有发育潜能的单原核胚胎,对正常及仅发生非轴性卵裂的单原核胚胎进行移植或冷冻,以提高卵子利用率。(本文来源于《中国医药导报》期刊2015年32期)
袁萍,王文军,李瑞岐,郑灵燕,区颂邦[4](2014)在《IVF-ET周期中单原核胚胎的形态学及体外发育潜能》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IVF-ET周期中单原核(1PN)胚胎形态学及继续体外培养潜能,指导其临床利用价值。【方法】对受精后16~18 h观察到的486个1PN胚胎进行体外培养,观察其原核大小、极体及卵裂情况;通过囊胚序贯培养法将其中374个1PN胚胎培养至囊胚期,观察囊胚形成情况。【结果】374个1PN胚胎共形成囊胚179个(47.86%),其中优质囊胚41个(22.91%)。行囊胚培养的374个1PN胚胎原核直径为(27.64±3.30)μm,大于未达囊胚培养标准的81个胚胎的(26.22±3.38)μm,以及对照组2PN胚胎(24.08±1.85)μm(P<0.05);且原核直径大的1PN胚胎,囊胚形成率:76.04%、41.79%、28.57%(P<0.05);和优质囊胚率高:27.40%、22.62%、9.09%(P>0.05)。IVF来源的1PN胚胎原核直径为(27.80±3.44)μm大于ICSI组(26.77±2.29)μm(P<0.05),且前者囊胚形成率(IVF,50.96%;ICSI,31.67%;P<0.05)和优质囊胚率(IVF,24.38%;ICSI,10.53%;P>0.05)均高于后者。不同极体数目(不确定、2PB、1PB)的1PN胚胎间原核大小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其优质囊胚率有统计学差异(39.39%,20.00%,17.65%;P<0.05)。D3评分级别越优、卵裂球数目越多者,其囊胚形成率(P<0.05)和优质囊胚率(P<0.05)越高。【结论】对于IVF来源的1PN(2PB)胚胎,可通过对其形态学和胚胎发育潜能进行初步筛选,冷冻发育良好的1PN囊胚,在无可利用的2PN胚胎情况下,可选择进行移植。(本文来源于《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期刊2014年06期)
王珊珊,曾惠明,张宁媛,孙海翔[5](2014)在《不同受精方式对单原核胚胎发育潜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常规体外受精(IVF)及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后单原核胚胎的发育潜能,为提高卵子利用率探寻可行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3614个IVF周期和1306个ICSI周期的患者资料。按照年龄分为<30岁、30~35岁和>35岁3组,分析不同授精方式下女方年龄对单原核受精卵出现的影响,并进一步研究35岁以下患者中,不同授精方式对单原核胚胎发育潜能的影响。结果:在IVF和ICSI周期中,>35岁组的单原核受精卵形成率显着高于<30岁组(P<0.05)。35岁以下女性患者中,IVF组单原核胚胎的囊胚形成率及优质囊胚形成率显着高于ICSI组(28.97%vs12.12%,11.90%vs0),并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女方年龄、授精方式可能与异常受精的发生有关。在行辅助生殖技术(ART)时应综合考虑这些因素,为临床提高卵子利用率提供新思路。(本文来源于《中国性科学》期刊2014年06期)
谭珂,谭跃球,张硕屏,龚斐,熊波[6](2014)在《应用SNP芯片技术从单原核胚胎中鉴别并选择移植非孤雌来源的二倍体囊胚》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单原核(1PN)卵子有较高的发育潜能,但由于其可能的孤雌来源以及升高的发生非整倍体可能性,它们常被淘汰不被移植。目前SNP芯片技术广泛应用于植入前遗传学筛查(preimplantation genetic screen,PGS),本研究旨在应用SNP芯片技术鉴别1PN卵子的孤雌来源。方法选用4株孤雌人类胚胎干细胞系(Parthenogenetic stem cell,pSG),5枚孤雌激活卵子培育囊胚,挑取4细胞每份进行全基因组扩增。对比200例正常受精胚胎,采用affymerix 250k芯片,CNAT4.0软件分析拷贝数异常(本文来源于《中华医学会生殖医学分会第叁次全国实验室学组会议论文汇编》期刊2014-02-28)
杨信志,绢谷正之[7](2013)在《透明带缺失卵经胞浆内单精注射(ICSI)后所形成的单原核受精卵在体外可以继续发育到囊胚期》一文中研究指出广岛市绢谷产妇人科病院临床上,在实施ICSI之前,卵丘-卵母细胞复合体都要经过透明质酸酶处理以去除卵丘细胞。在去除卵丘细胞的过程中偶尔会发生卵胞质从透明带中脱出的情况。从透明带中脱出的形态正常的成熟卵母细胞经ICSI后可以正常受精并发育到囊胚期。在临床上我们遇到这样一个病例,一位原发性33岁的不孕妇女用clomiphene(本文来源于《中国解剖学会2013年年会论文文摘汇编》期刊2013-08-02)
颜军昊,陈子江,李媛,胡京美,高姗姗[8](2006)在《体外受精周期中来源于单原核受精卵胚胎性染色体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常规体外受精和单精子显微注射周期中来源于单原核受精卵胚胎性染色体的异常率。方法:应用FITCT、exas red标记的X/Y染色体着丝粒部位α卫星重复序列探针,对常规体外受精和单精子显微注射周期中来源于单原核受精卵的胚胎进行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t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分析其性染色体的异常率和性染色体类型。结果:共分析来自常规体外受精和单精子显微注射周期中来源于单原核受精卵的胚胎111个。总胚胎固定率为92.80%,胚胎杂交率为95.15%。有杂交信号的常规体外受精后单原核受精卵发育来的胚胎中,胚胎性染色体二体率为54.35%,单体率为23.91%,嵌合体率为21.74%。有杂交信号的单精子显微注射后单原核受精卵发育来的胚胎中,胚胎性染色体二体率为34.62%,单体率为34.62%,嵌合体率为30.77%。结论:常规体外受精和单精子显微注射周期中来源于单原核受精卵的胚胎有高于正常的性染色体异常率,不利于进行胚胎移植;前者性染色体二体率显着高于后者。(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06年06期)
单原核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中,常常有单原核(1PN)胚胎出现。这类胚胎最终发展为非整倍体的比例偏高,胚胎发育潜能及妊娠结局极差。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有关1PN胚胎的研究进行总结,认为1PN胚胎的形成可能有多种机制,但尚无明确定论。因1PN胚胎的染色体组成多异常,多数研究不建议移植1PN胚胎;然而,国内外也有不少研究已证实,1PN胚胎中染色体正常者也占有一定比例,尤其是IVF-1PN胚胎,可能是正常受精的胚胎,移植IVF-1PN胚胎可获得健康的子代个体。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对于那些无可利用胚胎的患者,在充分告知患者知情同意后,选择IVF-1PN胚胎进行移植不失为一个选择。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单原核论文参考文献
[1].伍玲园,黄华,莫似恩,陈自洪,阮秋燕.未见原核和单原核受精卵来源囊胚解冻移植的临床研究[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6
[2].张亚楠,殷宝莉,张翠莲,姜李乐,韦多.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周期中单原核(1PN)胚胎的研究进展[J].生殖医学杂志.2016
[3].招霞,王珊珊,蒋益群,张宁媛,孙海翔.时差成像技术在常规体外受精周期中单原核胚胎的原核形成和卵裂模式及对其发育潜能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15
[4].袁萍,王文军,李瑞岐,郑灵燕,区颂邦.IVF-ET周期中单原核胚胎的形态学及体外发育潜能[J].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14
[5].王珊珊,曾惠明,张宁媛,孙海翔.不同受精方式对单原核胚胎发育潜能的影响[J].中国性科学.2014
[6].谭珂,谭跃球,张硕屏,龚斐,熊波.应用SNP芯片技术从单原核胚胎中鉴别并选择移植非孤雌来源的二倍体囊胚[C].中华医学会生殖医学分会第叁次全国实验室学组会议论文汇编.2014
[7].杨信志,绢谷正之.透明带缺失卵经胞浆内单精注射(ICSI)后所形成的单原核受精卵在体外可以继续发育到囊胚期[C].中国解剖学会2013年年会论文文摘汇编.2013
[8].颜军昊,陈子江,李媛,胡京美,高姗姗.体外受精周期中来源于单原核受精卵胚胎性染色体分析[J].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