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公园旅游环境容量规划及其实证研究

地质公园旅游环境容量规划及其实证研究

论文摘要

旅游环境容量是迄今为止旅游学界争论最多、尚无定论的重要问题之一。虽然看起来简单明了,但对于这一概念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息过,因为精确值往往难以确定,而且旅游人数只是影响旅游区环境状况的众多因素之一,寻求极限人数的理念对于旅游和游客管理缺乏应用价值。一味追求极限旅游人数还会影响对那些真正有意义因素的关注,从而使管理者忽略保护规划地自然、社会与文化环境这个旅游环境容量规划原本期望的目标。对1981年至今的266篇旅游环境容量相关论文以及2000年以后58家地质公园专项规划中旅游环境容量规划部分的统计分析与研究显示,我国地质公园规划者往往把旅游环境容量看作一个一成不变的稳定阙值,而忽略了其调控意义,并将计算出一个确切的人数数字作为规划的目标。由于地质遗迹对旅游人数变化的响应极不敏感,大部分地质公园的旅游环境容量规划采用的计算方法又过于简单,导致这部分规划目的性和针对性不强,大多成为摆设,甚至影响整个规划的权威性。随着研究与实践工作的深入开展,旅游环境容量逐渐向游憩机会谱系、可接受的改变极限、游客体验与资源保护、游客活动管理程序、游客影响管理和旅游管理最佳模型等管理框架过渡。本论文在对以上6种管理框架的概念、步骤、特点和不足进行详细讨论与对比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套由背景分析、游憩机会谱系分析与分区、监测规划以及管理响应规划构成的相互关联的地质公园旅游环境容量管理框架体系,以替代传统的地质公园旅游环境容量规划。兴隆地质公园雾灵山景区以及阿拉善沙漠地质公园不同沙漠景区旅游环境容量管理框架规划实证研究表明,地质公园环境容量管理框架并非科学概念,而是一种动态的、长期的指导公园旅游与游客管理的工具。地质公园环境容量管理框架规划的过程是一个价值判断的过程,尤其是在地质公园建设初期以及在监测数据与研究缺乏的情况下,这一规划需要大量基于经验的判断,而且不同的公园乃至同一公园不同景区之间区别也很大。合理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地质公园环境容量管理框架应该建立在长期监测与反馈的基础上。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旅游环境容量的概念及其发展
  • 1.2.1 旅游环境容量的概念及定义
  • 1.2.2 旅游环境容量规划的应用与意义
  • 1.2.3 旅游环境容量规划面临的挑战
  •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2章 旅游环境容量在我国地质公园规划中的应用
  • 2.1 文献回顾
  • 2.2 研究现状
  • 2.2.1 我国对旅游环境容量的研究
  • 2.2.2 地质公园旅游环境容量规划研究
  • 2.3 地质公园旅游环境容量规划规范
  • 2.3.1 与旅游环境容量相关的国家标准
  • 2.3.2 与地质公园旅游环境容量规划相关的标准、规范与工作指南
  • 2.4 地质公园专项规划中旅游环境容量规划现状
  • 2.4.1 地质公园旅游环境容量规划内容统计分析
  • 2.4.2 地质公园旅游环境容量规划的地位
  • 2.5 地质公园旅游环境容量规划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章 由旅游环境容量衍生的相关管理方法、工具与框架
  • 3.1 旅游环境容量向管理工具的过渡
  • 3.2 游憩机会谱系(RECREATION OPPORTUNITY SPECTRUM,ROS)
  • 3.2.1 游憩机会谱系的概念
  • 3.2.2 游憩机会谱系的主要步骤
  • 3.2.3 对游憩机会谱系的评价
  • 3.3 可接受的改变极限(LIMITS OF ACCEPTABLE CHANGE,LAC)
  • 3.3.1 可接受的改变极限的概念
  • 3.3.2 可接受的改变极限的主要步骤
  • 3.3.3 对可接受的改变极限的评价
  • 3.4 游客影响管理(VISITOR IMPACT MANAGEMENT,VIM)
  • 3.4.1 游客影响管理的概念
  • 3.4.2 游客影响管理的主要步骤
  • 3.4.3 对游客影响管理的评价
  • 5.5 游客体验与资源保护(VISITOR EXPERIENCE AND RESOURCE PROTECTION,VERP)..
  • 3.5.1 游客体验与资源保护的概念
  • 3.5.2 游客体验与资源保护的主要步骤
  • 3.5.3 对游客体验与资源保护的评价
  • 3.6 游客活动管理程序(VISITOR ACTIVITY MANAGEMENT PROCESS,VAMP)
  • 3.6.1 游客活动管理程序的概念
  • 3.6.2 游客活动管理程序的主要步骤
  • 3.6.3 对游客活动管理程序的评价
  • 3.7 旅游管理最佳模型(TOURISM OPTIMIZATION MANAGEMENT MODEL,TOMM)
  • 3.7.1 旅游管理最佳模型的概念
  • 3.7.2 旅游管理最佳模型的主要步骤
  • 3.7.3 对旅游管理最佳模型的评价
  • 3.8 几种方法、工具与框架的比较
  • 3.8.1 共同的关注点——对旅游环境容量概念的改进
  • 3.8.2 应用范围分析
  • 3.8.3 步骤与程序分析
  • 3.8.4 有效性评价
  • 3.8.5 共同面临的挑战
  • 第4章 地质公园旅游环境容量管理框架的构建
  • 4.1 地质公园旅游环境容量管理框架
  • 4.2 背景分析
  • 4.2.1 目标描述
  • 4.2.2 现状描述
  • 4.3 游憩机会谱系分析与分区
  • 4.4 监测规划
  • 4.4.1 指标选择与描述
  • 4.4.2 标准制定与描述
  • 4.4.3 监测与监控的实施
  • 4.5 管理响应规划
  • 4.5.1 检测与监控结果分析
  • 4.5.2 制定与选择管理措施
  • 第5章 实证研究Ⅰ——兴隆地质公园雾灵山景区旅游环境容量管理框架规划研究
  • 5.1 研究区概况
  • 5.2 雾灵山景区资源、旅游与目标背景分析
  • 5.2.1 雾灵山景区资源与旅游发展现状
  • 5.2.2 雾灵山景区目标描述
  • 5.3 雾灵山景区游憩机会类型描述与分区
  • 5.3.1 自然区域(I)
  • 5.3.2 半自然区域(II)
  • 5.3.3 半原始区域(III)
  • 5.3.4 原始区域(IV)
  • 5.4 雾灵山景区监测与监控规划
  • 5.4.1 基础性环境监测
  • 5.4.2 游客体验监测
  • 5.5 雾灵山景区管理响应规划
  • 5.5.1 监测结果年度报告
  • 5.5.2 结果与目标一致性分析
  • 5.5.3 可选方案制定与选择
  • 5.5.4 管理反馈与框架修正
  • 5.6 实证研究小结
  • 第6章 实证研究Ⅱ——阿拉善沙漠地质公园不同沙漠景区旅游环境容量管理框架规划对比研究
  • 6.1 研究区概况
  • 6.2 沙漠旅游及旅游者特征
  • 6.2.1 世界主要沙漠旅游目的地
  • 6.2.2 主要沙漠旅游吸引物与旅游活动类型
  • 6.2.3 沙漠旅游者特征
  • 6.2.4 沙漠旅游环境影响
  • 6.3 巴丹吉林沙漠与月亮湖景区背景对比分析
  • 6.3.2 环境背景与旅游开发现状对比分析
  • 6.3.3 目标描述对比分析
  • 6.4 巴丹吉林沙漠与月亮湖景区游憩机会谱系与分区对比分析
  • 6.4.1 巴丹吉林沙漠景区游憩机会描述与分区
  • 6.4.2 月亮湖景区游憩机会描述与分区
  • 6.5 巴丹吉林沙漠与月亮湖景区监测与监控规划
  • 6.5.1 基础性环境监测对比分析
  • 6.5.2 游客体验监测对比分析
  • 6.6 巴丹吉林沙漠与月亮湖景区管理响应规划
  • 6.7 实证研究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相关论文文献

    • [1].国家公园生态旅游环境容量指标体系构建初探[J]. 林业建设 2020(01)
    • [2].广西大明山生态旅游环境容量及客容量分析[J]. 绿色科技 2014(11)
    • [3].生态旅游环境容量的度量研究[J]. 旅游纵览(下半月) 2012(14)
    • [4].林芝县嘎定沟景区生态旅游环境容量评价[J]. 四川林勘设计 2012(04)
    • [5].喇嘛岭寺生态旅游环境容量评价[J]. 四川林勘设计 2011(01)
    • [6].长治湿地公园生态旅游环境容量研究[J]. 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05)
    • [7].旅游环境容量的数学模型[J]. 琼州学院学报 2010(05)
    • [8].巴松错风景区旅游环境容量评价[J]. 西南林学院学报 2009(05)
    • [9].生态旅游环境容量研究进展[J]. 四川林勘设计 2008(04)
    • [10].南岳衡山生态旅游环境容量的测算与调控[J]. 湖南社会科学 2008(04)
    • [11].雅鲁藏布大峡谷景区生态旅游环境容量监测预警模型及应用[J]. 生态经济 2018(06)
    • [12].龙山旅游度假区旅游环境容量规划设计[J]. 中华建设 2008(08)
    • [13].凤凰古城旅游环境容量管理研究[J]. 资源环境与发展 2010(02)
    • [14].神农架世界自然遗产地旅游环境容量研究[J]. 生态科学 2018(01)
    • [15].宁夏沙湖景区生态旅游环境容量[J]. 中国沙漠 2016(04)
    • [16].山西永和黄河蛇曲地质公园旅游环境容量分析[J].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4)
    • [17].林芝南伊沟景区生态旅游环境容量模型及应用[J]. 林业调查规划 2013(06)
    • [18].湿地公园生态旅游环境容量测评研究——以下渚湖国家湿地公园为例[J].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03)
    • [19].苏州园林旅游环境容量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J].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02)
    • [20].雅鲁藏布大峡谷景区生态旅游环境容量研究[J]. 林业调查规划 2014(03)
    • [21].旅游景区的环境容量研究——以淇县古灵山风景区为例[J]. 许昌学院学报 2011(02)
    • [22].色季拉山国家森林公园生态旅游环境容量评价[J]. 林业经济问题 2011(01)
    • [23].盘山风景区旅游环境容量调查分析[J]. 资源节约与环保 2011(02)
    • [24].国家湿地公园旅游环境容量问题与调控——以杭州西溪湿地为例[J]. 湿地科学与管理 2015(02)
    • [25].雅鲁藏布大峡谷景区生态旅游环境容量模型及应用[J]. 四川林勘设计 2014(01)
    • [26].浅议旅游环境容量研究[J].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08(11)
    • [27].从长假拥挤现象看旅游环境容量[J]. 新高考(高三政史地) 2012(12)
    • [28].清水河景区环境容量测算分析[J]. 山西青年 2013(12)
    • [29].镇江“三山”景区生态旅游环境容量及调控策略研究[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5(25)
    • [30].旅游环境容量研究状况简评[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19)

    标签:;  ;  ;  ;  

    地质公园旅游环境容量规划及其实证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