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建筑艺术开创性初探

工业建筑艺术开创性初探

一、工业建筑艺术的先锋性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邵菲菲[1](2021)在《当代艺术视野下的集装箱建筑实验》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荣洁[2](2021)在《中国艺术区变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赵丹玮[3](2021)在《工业建筑屋盖结构的艺术性表达》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工业技术的革新及重大的时代转型,社会及公众的审美也对工业建筑提出新要求。工业建筑屋盖结构作为空间功能和建筑形象塑造的重要载体,受到企业和建筑师们的广泛关注。在的实际创作过程中,结构与建筑专业之间,缺少有效的设计协同,导致屋盖结构难以发挥其艺术潜力,而变为纯粹的技术表达,使工业建筑以空间单调、形式固定、表现单一的形象留在人们的记忆中。本文旨在注重理性层面,满足工业建筑的基本功能的同时,发挥建筑结构对建筑形态的塑造能力,升华为到更高的艺术效果。基于此,本文对实际案例进行分析与总结,提出工业建筑屋盖结构艺术性表达策略。本文以工业建筑屋盖结构与建筑艺术性为研究对象,基于结构美学的视角,从工业建筑实际功能需求出发,将屋盖结构的受力、材料、形式等基本因素作为设计原点,探讨工业建筑屋盖结构的艺术表达。首先,采用案例分析和文献整理的研究方法,对工业建筑、工业建筑屋盖以及建筑结构艺术进行发展脉络的梳理和研究,在分析国内外实际案例及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本文的研究目的和内容。其次,从工业建筑屋盖结构构成与表现特点、屋盖结构发展趋势以及影响工业建筑屋盖结构艺术性表达的因素三个方面,对研究对象进行理论分析。最后,结合结构艺术性的相关理论、工业建筑及屋盖结构的发展历史,对国内外典型案例的分析总结,进行艺术性探源和艺术价值解读,通过以上分析,将工业建筑屋盖结构的艺术性表达分为真实美、灵活美、效能美和时代美四个方面,并基于实际功能需求提出四种艺术表现的内容及方式,为设计策略的提出作铺垫。第四章为提出设计策略的核心章节,以前文对工业建筑屋盖结构艺术性的解读为基础,从工业建筑屋盖结构设计的关键因素出发,提出以彰显结构自性要素的真实美、整合空间功能的灵活美、提高结构经济的效能美、呼应环境文化的时代美四个方面的设计策略。在结构美学相关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大量案例的分析,同时对一些国内案例进行实地调研,提出了工业建筑屋盖结构艺术性表达的设计策略。一方面,对工业建筑屋盖结构的功能需求和艺术性表现两个方面进行了梳理与总结。另一方面,充分考虑工业建筑屋盖结构的科学理性及工程技术特性,在满足其基本使用需求的同时,与主观性的美学因素相结合,探讨工业建筑屋盖结构与艺术美学结合的设计方法。

董霄龙[4](2020)在《基于工业美学的建构》文中提出工业建筑是在自然和社会环境中形成的,具有在特定环境下容纳生产功能和附属生产需要的特征。工业建筑同其他建筑一样,会对城市环境产生影响,亦能表现社会所需要的建筑形态。本文旨在表达对消解工业建筑认识樊篱和思考的过程,叙述工业建筑生成和发展的轨迹,探寻工业建筑的本质和意义,阐述对基于工业美学建构的创作方法和真实表达的理解。

王艳[5](2020)在《工业遗产适应性再利用视角下西安大华纱厂更新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国家整体环境下的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生产方式的变化,曾经引领时代潮流、为经济转型做出巨大贡献的工厂面临被迫停产、破产等问题,很多工厂厂区荒废、工人失业、机器设备闲置。这些工厂曾经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应时而生,肩负着复兴民族振兴经济的使命,艰难的诞生于城市萌芽之初,经历了坎坷的成长之路,经历了战争、“大跃进”、“文革”等重大考验,迎来了后工业时代,然而随着后工业时代经济增长速度加快、城市更新加快、房地产开发大潮来袭等,多数厂房难以生存二被拍卖抵债或进行了土地转让,最终被取代消失在喧闹的城市。当前国内外对于工业遗产的研究逐步加深,工业遗产保护和再利用成为建筑界的热门话题,专家学者对工业遗产的研究与分析使工业遗产的价值逐渐被发掘和认可。对工业遗产的适应性再利用的研究与实践项目表明,适应性再利用可以挖掘工业遗产潜在的巨大价值,可以节约资源,延长建筑的使用寿命,延续工业企业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情感价值。本文结合西安市独特历史文化发展要素,以大华纱厂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其适应性再利用过程,从而探讨工业遗产适应性再利用策略。随着人们对工业遗产的逐渐重视,越来越多的工业遗产面临再利用的问题,作为西安近现代工业遗产代表的大华纱厂,他的改造历程对西安市其他的工业遗产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因此研究大华纱厂的适应性更新策略对大华自身和西安工业遗产来说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璩瑞琪[6](2020)在《《光与影》杂志内容及价值研究》文中认为《光与影》杂志创刊于1981年12月,是我国改革开放后江苏省内的第一本摄影刊物,也是全国第一本省级创办的专业摄影刊物。当时文化大革命的浩劫刚刚结束,中华大地的思想解放与文艺思潮悄然开始,《光与影》作为这一时期交流和探讨专业摄影知识的公共平台,对中国摄影艺术的普及与图像传播的实践探索,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与积极地推动作用。本文以摄影丛刊《光与影》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光与影》杂志自1981年-2000年间共93期刊载内容的梳理,从它创刊的时代背景、发展历程、编辑理念、内容构成等方面入手,分析探究《光与影》摄影本体语言发生的变化。从而总结《光与影》作为一本面向大众的专业摄影刊物,其推动中国二十世纪80-90年代摄影艺术发展的历史价值。最后,笔者也对《光与影》杂志的停刊原因做出了分析,以便为杂志报刊的运营提供一些值得参考的总结与启示。

汤璇[7](2019)在《生态都市主义视角下设计竞赛中的城市空间更新策略研究》文中认为在存量规划的时代,城市空间的生态超载与生态退化趋势是目前城市发展与更新过程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传统的城市更新理论与方法已经难以应对今天日益复杂而尖锐的都市生态问题,“生态都市主义”作为一种回应城市生态问题的理念因而被提出并逐渐受到重视。另一方面,设计竞赛作为先锋思想的试验田,汇聚了最前沿的理念、策略与手段,成为“生态都市主义”重要的设计实验与理念交流平台。因此,本文将通过近年来重要的“生态都市主义”设计竞赛,梳理并提炼其中的前沿思想与策略,以启示当前的城市更新实践。论文首先从时间维度梳理了近年生态都市主义竞赛理念的变化与关注点的转移,讨论了竞赛主题变化与相关理论及技术发展的相关性。其次,通过对竞赛中不同城市更新策略的归纳和分析,结合当下的未来城市研究理论,总结出四个具有时代性的城市空间更新趋向:从“全球化”到“本土化”,从“集中式”到“分布式”,从“传统式”到“信息化”,从“单一策略”到“整合重构”;并在此三种趋向的基础上归纳并演绎了三种创新性城市空间更新策略:“组团分布”与“资源整合”相结合,“资源生产”与“信息消费”相结合,“本土制造”与“信息全球化”相结合。最后,通过具体设计题目及方案的个案研究,对生态都市主义视角下设计竞赛中的城市空间更新策略进行具体性和实践性的探索。本文全面分析了生态都市主义视角下设计竞赛中的城市空间更新策略,演绎出适应未来城市空间更新的创新型策略与方法,揭示了具有时代性的城市更新趋向及其主要特征,并通过设计应用探索了创新型城市空间更新的实践意义。希冀以上研究可以为存量时代的城市空间更新和未来城市发展的规划设计理论、方法与实践提供新思路。

王魁[8](2019)在《工业建筑设计实践研究 ——以纺织工业建筑为例》文中提出工业生产是保障我国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的坚强基石,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改进,我国正由制造大国向质造强国迈进。而工业建筑作为其物质依托是工业时代的产物并直接服务于工业生产,它不仅与时代结合紧密,而且对城市的发展进程和环境保护有着很大的影响。相较于其他类型的建筑,工业建筑特征鲜明,主要给工业生产创造生产生活的空间。工业建筑在其发展初期一直被西方建筑师当作展示建筑艺术之美的平台,在促进建筑艺术的发展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工业建筑拥有独特的外在形象特征以及显着的技术特征,充分反映了工业文明和技术美学。近年来,我国工业建设发展迅速,为了提高建筑设计水准、提升建筑品质,对工业建筑的研究就显得非常重要。工业建筑分类广、品种繁杂,纺织工业建筑作为其重要分支,是本文的研究对象。本文首先简要概述了本研究的原因及背景,以及工业建筑的历史演变、国内外相关理论及研究的现状,并对研究范围作了一定的界定。然后再延伸到纺织工业建筑,结合实际工程案例着重分析介绍项目选址、总图规划、建筑单体结构、采光与照明、空气调节等方面内容,并且对当代纺织工业建筑的发展起重要作用的新材料、新技术、可持续性设计、旧工业建筑改造、环境心理学等技术及设计方法的应用做了阐述及分析。最后将“远东纺纤(越南)有限公司项目”作为一个完整的实际纺织工程案例,对设计过程中总图规划、结构设计、空间组成、生产工艺以及协作设计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试图通过这一系列的分析,探寻纺织工业建筑乃至整个工业建筑设计发展的内在规律及方向。本文正文约38000字,图片49幅,工程图纸7幅。

王刚[9](2019)在《基于森佩尔面饰理论解读当代中国实验性建筑的材料表现》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后,中国建筑创作实践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一方面受西方建筑文化的冲击,逐渐失去独特的地域特征;另一方面受图像时代、消费主义等社会因素的影响,出现了图像化、商品化、符号化的趋势。面对这种趋势,一些中国本土建筑师展开了具有实验性质的创作实践,产生一批具有探索性的建筑创作实践作品,这些被称为中国实验性建筑。进入新世纪,建筑商业化、符号化的趋势依然存在甚至愈演愈烈,在这种背景下,研究建筑本体的内涵与表达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本文以中国部分本土建筑师的建筑本体探索为出发点,把建筑材料—建筑本体中的重要部分之一,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对中国实验性建筑中的材料表现方面展开研究。本文对于中国实验性建筑材料表达的研究,主要基于森佩尔的面饰理论框架,森佩尔的面饰理论对建筑材料的表现进行了深刻的探讨,对当代建筑材料表现在理论指导上具有一定的启发价值。中国实验性建筑在建筑材料的表现上,呈现了很多具有价值的探索与实验成果,本文希望通过对中国实验性建筑材料表达方面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对当前建筑创作实践中材料的应用与表达,提供一定的思考与借鉴意义,为中国当代建筑创作实践之路的探索提供一点启发。

米雪[10](2019)在《更新过程视角下的宁沪内城工业空间再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论文的研究对象是内城工业空间的再生过程,研究视角是基于内城工业空间再生的全过程。截至2019年,我国的工业空间再生实践已经进行了30年左右,这30年工业空间更新历程中的成功与失败并存。本文选取沪、宁两个率先进入后工业化阶段和工业化后期阶段具有代表性的长三角城市,研究其内城工业空间在初次更新完成后的现状,不仅关注更新成功的工业空间在完成初次更新后,或自发或由规划介入的进行的不断适应调整的更新全过程;也关注更新失败的工业空间在完成更新后再次快速衰败的原因和背后机制因素。第一部分(第一、二章),回顾国内外城市更新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内容,分析和归纳工业空间物质空间层面、更新机制层面和政策演进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把握工业空间更新历程研究的思路与方法,挖掘现有研究中的研究缺失。引入新马克思主义的空间生产理论,并将理论研究的重点放在资本循环过程和资本增殖的方式上,并结合沪、宁两地内城工业空间自身的空间生产特征进行理论的实际应用,整理出以资本循环与资本增殖为切入点的评述框架,为下面研究做理论准备。第二部分(第三章),通过文献资料整理、调研访谈,归纳整理沪、宁两地30年左右工业空间再生实践中的地域分异特征。从宏观角度认识沪、宁内城工业空间更新现状,归纳工业空间初始以及更新后现状的空间、经济、社会属性,并总结三地更新现状所处时空分布,归纳地域分异特征。并选取工业空间再生实例进行再生过程研究和评估,首先明确实例所处更新阶段。本文从空间再生产角度解析内城工业空间再生产动力机制,再生产过程并从城市发展、地区社会、地段使用和设施运营方面对实例进行评估。多角度分析空间再生产效果,包括城市功能体系、文化价值的变化以及再生产活动带来的经济社会影响。第三部分(第四章),提出工业空间再生的再更新调整方向,根据实例分析各更新阶段中影响更新效果的因素以及机制,剖析更新现状问题产生的原因,深入探究其成功和衰败背后的推动机制,研究未来工业空间再生的发展方向,为工业空间再生的再更新调整方向提供借鉴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第四部分(第五章),进行结论与讨论,总结研究内容,讨论现有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和可以进一步发展的方向。

二、工业建筑艺术的先锋性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工业建筑艺术的先锋性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3)工业建筑屋盖结构的艺术性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中国制造 2025”与“中国标准 2035”带来工业转型
        1.1.2 工业转型加速工业建筑更新
        1.1.3 屋盖结构是工业建筑表现的重要载体
        1.1.4 艺术性表达可为工业建筑屋盖结构增光添彩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相关概念界定
        1.3.1 工业建筑
        1.3.2 工业建筑屋盖结构
        1.3.3 结构的艺术性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4.3 国内外文献评述
    1.5 研究内容、方法与框架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5.3 研究框架
第2章 工业建筑屋盖结构特质解析
    2.1 工业建筑屋盖的构成与表现特点
        2.1.1 结构类型及选择依据
        2.1.2 屋盖组成及艺术性表达潜力
        2.1.3 构件材料及表现特点
    2.2 工业建筑结构的发展趋势
        2.2.1 结构选型多样化
        2.2.2 结构用材丰富化
        2.2.3 结构技术创新化
        2.2.4 结构形态多元化
    2.3 影响工业建筑屋盖结构艺术性表达的因素
        2.3.1 结构自性因素
        2.3.2 功能空间因素
        2.3.3 经济性因素
        2.3.4 外界环境因素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工业建筑屋盖结构的艺术解析
    3.1 工业建筑屋盖结构的真实美
        3.1.1 真实美的艺术性探源
        3.1.2 屋盖结构真实美的价值解读
        3.1.3 真实美的表现——结构自性要素的本真表现
    3.2 工业建筑屋盖结构的灵活美
        3.2.1 灵活美的艺术性探源
        3.2.2 屋盖结构灵活美的价值解读
        3.2.3 灵活美的表现——功能与空间的协调整合
    3.3 工业建筑屋盖结构的效能美
        3.3.1 效能美的艺术性探源
        3.3.2 屋盖结构效能美的价值解读
        3.3.3 效能美的表现——经济与效能的大幅度提升
    3.4 工业建筑屋盖结构的时代美
        3.4.1 时代美的艺术性探源
        3.4.2 屋盖结构时代美的价值解读
        3.4.3 时代美的表现——时间与空间的动态适应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工业建筑屋盖结构艺术性设计策略
    4.1 彰显结构自性要素的真实美
        4.1.1 结构营造逻辑的清晰表现
        4.1.2 结构整体形态的多样变化
        4.1.3 结构材料应用的灵活处理
    4.2 整合空间功能的灵活美
        4.2.1 结构整合合用空间
        4.2.2 结构优化采光功能
        4.2.3 结构组织建筑通风
        4.2.4 结构结合设备设施
    4.3 提高结构经济的效能美
        4.3.1 结构几何形态与空间处理
        4.3.2 结构受力状态与部位用材
        4.3.3 结构单元体系与技术施工
    4.4 呼应环境文化的时代美
        4.4.1 结构与地域环境和谐共处
        4.4.2 结构与精神文化兼容并包
        4.4.3 结构与企业文化互动融合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5)工业遗产适应性再利用视角下西安大华纱厂更新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对象与概念
    1.3 研究内容及意义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4.3 与大华纱厂相关的研究
    1.5 研究框架
2.工业遗产适应性再利用相关理论
    2.1 工业遗产相关理论
        2.1.1 城市工业遗产的成因
        2.1.2 工业遗产的类型
    2.2 适应性再利用相关理论
        2.2.1 适应性再利用的缘起与概念
        2.2.2 适应性再利用的宏观意义
    2.3 工业遗产适应性再利用相关理论
        2.3.1 工业遗产适应性再利用的涵义
        2.3.2 工业遗产适应性再利用内容
        2.3.3 工业遗产适应性再利用要点
        2.3.4 工业遗产适应性再利用总体要求
3.西安大华纱厂的发展历程与现存问题分析
    3.1 西安工业遗产的的产生与特点
        3.1.1 西安工业建筑的发展历程
        3.1.2 西安工业遗产的概况
    3.2 西安大华纱厂的背景
        3.2.1 大华纱厂的发展与历程
        3.2.2 大华1935区位特征
        3.2.3 大华纱厂项目定位
    3.3 厂区建筑遗存概况
        3.3.1 不同年代单体建筑分布概况
        3.3.2 建筑遗存的特点
    3.4 大华纱厂的保护工作
    3.5 基于问卷调查的大华纱厂现存问题分析
        3.5.1 工业场所记忆的展示与体验问题
        3.5.2 工业遗产的历史价值阐释问题
        3.5.3 场地使用均衡问题
        3.5.4 厂区自然环境品质问题
4.大华纱厂价值特色与更新模式研究
    4.1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大华纱厂价值评估
        4.1.1 层次分析法
        4.1.2 单体建筑价值评估体系的确定与评估过程
        4.1.3 大华纱厂价值评评估结果
    4.2 大华纱厂更新改造依据研究
        4.2.1 文物类工业建筑再利用法律依据
        4.2.2 历史建筑类工业遗产再利用相关依据
    4.3 大华纱厂开发模式研究
        4.3.1 政府主导模式
        4.3.2 跨界融合的更新模式
    4.4 大华纱厂更新模式研究
        4.4.1 综合商业区模式
        4.4.2 工业博物馆模式
        4.4.3 精品酒店模式
        4.4.4 艺术文化中心模式
        4.4.5 观演剧场模式
5.西安大华纱厂更新策略研究
    5.1 基于价值评估的单体建筑更新策略研究
        5.1.1 保留更新——历史再现
        5.1.2 局部改造——新旧结合
        5.1.3 整体改造——形象再塑
    5.2 空间环境组织策略
        5.2.1 街道与广场空间适应性再利用策略
        5.2.2 屋顶的适应性再利用策略
        5.2.3 入口空间适应性再利用策略
    5.3 结构优化与植入
        5.3.1 结构的修缮
        5.3.2 植入辅助结构
    5.4 外立面的延续与协调
        5.4.1 保留修护原有立面
        5.4.2 新旧立面并置
        5.4.3 立面的重构
6.西安大华纱厂适应性再利用的思考与建议
    6.1 大华纱厂适应性再利用应该是动态的
        6.1.1 保护重要的建筑形态以及空间格局
        6.1.2 保持建筑空间功能灵活性
        6.1.3 保护原有景观和风貌
    6.2 制定工业遗产适应性再利用导则与规范
    6.3 大华纱厂更新策略建议
        6.3.1 展示工业遗产场所记忆
        6.3.2 增加生产工艺情景体验环节
        6.3.3 植入工业厂区的解说与导视系统
        6.3.4 营造主题性工业景观
        6.3.5 宣传和引导工业遗产文化
7.结论
附录1 大华纱厂价值评估调查表
附录2 大华纱厂价值评估结果统计表
附录3 大华纱厂问卷调查
附录4 表录
附录5 图录
参考文献
致谢

(6)《光与影》杂志内容及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来源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对象及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写作框架
第一章 《光与影》的创刊与发展
    第一节 《光与影》的创刊背景
        一、政治文化环境为摄影发展创造条件
        二、专业刊物的诞生顺应摄影发展的需求
        三、社会经济的发展加速摄影媒介的传播
    第二节 《光与影》杂志的发展历程
        一、从探索到稳定:1981年-1997年
        二、改版寻求突破:1998年-2000年
第二章 《光与影》的编辑理念及内容分析
    第一节 《光与影》的编辑理念
        一、改版前以普及摄影艺术为己任
        二、改版后注重摄影媒介的传播功能
    第二节 《光与影》内容分析
        一、《光与影》栏目设置的变化特点
        (一)、由单一模糊走向准确细化
        (二)、由编辑主导走向消费者导向
        (三)、由摄影领域走向生活文化的大视野
        二、《光与影》选题导向的变化特点
        (一)、摄影作品:从歌颂美好到批判现实
        (1)改版前“风光热潮”与“民俗热潮”
        (2)改版后“新纪实摄影热潮”
        (二)、理论评论:从摄影本体到图像传播
        (1)改版前关注摄影本体理论研究
        (2)改版后利用图像传播关注当下社会
第三章 《光与影》的历史价值
    第一节 《光与影》对国内摄影发展的贡献
        一、开创国内图像传播的探索之路
        二、引进国际摄影艺术,促进中国摄影与国际摄影的交流融合
        三、丰富了中国摄影理论研究的深度与广度
        四、培养并推介专业摄影工作者及媒体人
    第二节 《光与影》对江苏摄影创作主题和风格的影响
        一、为江苏摄影创作主题设立典范
        二、对江苏摄影创作风格的影响深远
第四章 《光与影》的停刊原因与办刊启示
    第一节 停刊原因
        一、杂志定位模糊,固定读者群流失
        二、期刊市场化带来影响
    第二节 办刊启示
        一、办刊思想迎合时代需求
        二、刊物长久发展更要定位准确、求新变革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7)生态都市主义视角下设计竞赛中的城市空间更新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必要性
        1.1.1 全球生态超载和供需矛盾
        1.1.2 中国“存量更新”的迷失与困惑
        1.1.3 设计竞赛中的策略具有前瞻性
    1.2 研究对象界定
        1.2.1 生态都市主义
        1.2.2 设计竞赛
        1.2.3 城市空间更新
    1.3 研究现状
        1.3.1 生态都市主义的研究
        1.3.2 设计竞赛的研究
        1.3.3 城市空间更新的研究
    1.4 研究问题
    1.5 研究框架与方法
        1.5.1 研究框架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目的与意义
        1.6.1 研究目的
        1.6.2 研究意义
第2章 基于生态都市主义的设计竞赛分析
    2.1 生态都市主义理念详述
        2.1.1 生态都市主义发展脉络
        2.1.2 生态都市主义内容
    2.2 设计竞赛的时代性内容
        2.2.1 竞赛命题偏向对城市空间更新的讨论
        2.2.2 竞赛方案以重构城市空间结构为切入点
        2.2.3 竞赛方案注重对生态与信息特点利用
    2.3 生态都市主义视角下设计竞赛城市空间更新策略发展趋向
        2.3.1 从“全球化”到“本土化”趋向
        2.3.2 从“集中式”到“分布式”趋向
        2.3.3 从“传统式”到“信息化”趋向
        2.3.4 从“单一策略”到“整合重构”趋向
第3章 设计竞赛中的生态都市空间更新策略
    3.1 “组团分布”与“资源整合”结合的设计策略
        3.1.1 分布式组团社区策略
        3.1.2 分布式生产模块策略
        3.1.3 分布式办公模块策略
    3.2 “资源生产”与“信息消费”结合的设计策略
        3.2.1 构建生态信息平台策略
        3.2.2 生物合成与数据化策略
        3.2.3 能源信息一体化策略
    3.3 “本土制造”与“信息全球化”结合的设计策略
        3.3.1 生态与信息循环利用策略
        3.3.2 城市设施仿生建构策略
        3.3.3 数字化生态改造策略
第4章 生态都市主义下城市空间更新竞赛策略的设计应用
    4.1 “组团分布”与“资源整合”结合——公园都市设计
        4.1.1 项目概况
        4.1.2 “组团分布”与“资源整合”结合的设计概念
        4.1.3 “组团分布”与“资源整合”结合的设计策略应用
        4.1.4 “组团分布”与“资源整合”结合的策略应用分析
    4.2 “资源生产”与“信息消费”结合——定制森林设计
        4.2.1 项目概况
        4.2.2 “资源生产”与“信息消费”结合的设计概念
        4.2.3 “资源生产”与“信息消费”结合的设计策略应用
        4.2.4 “资源生产”与“信息消费”结合的策略应用分析
    4.3 “本土制造”与“信息全球化”结合——响应式生态建构技术
        4.3.1 响应式生态建构技术概况
        4.3.2 “本土制造”与“信息全球化”结合的设计概念
        4.3.3 “本土制造”与“信息全球化”结合的设计策略应用
        4.3.4 “本土制造”与“信息全球化”结合的策略应用分析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5.3 本文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8)工业建筑设计实践研究 ——以纺织工业建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主要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的源起及背景
        1.1.2 研究的主要目的及意义
        1.1.3 研究的范围
    1.2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概念定义
        1.2.1 研究的概念定义
        1.2.2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 工业建筑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的主要方法及研究框架
第二章 工业建筑及纺织工业建筑设计概述
    2.1 发展历程
        2.1.1 国外发展历程
        2.1.2 国内发展历程
    2.2 设计流程
        2.2.1 项目选址与总平面规划
        2.2.2 建筑单体
        2.2.3 建筑结构形式及柱网选择
        2.2.4 建筑采光与照明
        2.2.5 建筑室内的空气调节
    2.3 小结
第三章 纺织工业建筑设计策略
    3.1 基本目标与原则
        3.1.1 基本目标
        3.1.2 基本原则
    3.2 基于新建筑材料及技术设计策略
        3.2.1 新建筑材料的应用
        3.2.2 建筑新技术的运用
    3.3 基于环境心理学的设计策略
        3.3.1 工业生产中的环境心理学
        3.3.2 环境心理学的应用
    3.4 基于可持续性设计的旧工业建筑更新升级
        3.4.1 可持续性设计的应用
        3.4.2 旧工业建筑的更新升级
    3.5 小结
第四章 纺织工业建筑设计的实例分析
    4.1 远东纺纤(越南)有限公司项目概况
    4.2 总平面规划及生产工艺
        4.2.1 总平面规划设计
        4.2.2 生产工艺
    4.3 空间功能及结构设计
        4.3.1 空间功能
        4.3.2 结构设计
    4.4 细部构造及协作设计
        4.4.1 细部构造设计
        4.4.2 协作设计
    4.5 小结
第五章 结语
    5.1 论文总结
    5.2 课题研究的延续
    5.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远东纺纤(越南)有限公司项目相关图纸

(9)基于森佩尔面饰理论解读当代中国实验性建筑的材料表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中国实验建筑师及作品逐渐得到国际业界的关注
        1.1.2 中国实验建筑师基于建筑本体的创作实践
    1.2 研究背景
        1.2.1 中国建筑的问题依旧突出
        1.2.2 中国发展全面进入转型期
        1.2.3 消费主义、图像时代盛行
    1.3 研究意义
        1.3.1 现实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3.3 理论意义
    1.4 研究对象与概念的界定
        1.4.1 实验建筑
        1.4.2 当代建筑
        1.4.3 当代中国实验性建筑
        1.4.4 研究对象界定
    1.5 论文框架及研究方法
        1.5.1 论文框架
        1.5.2 研究方法
第2章 中国实验性建筑的发展及特征
    2.1 中国实验性建筑的发展历程
        2.1.1 1978 年至1995 年—中国实验性建筑的萌芽期
        2.1.2 1996 年至2008 年—中国实验性建筑的成长期
        2.1.3 2008 年——至今—中国实验性建筑的转化期
    2.2 中国实验性建筑的主要特征
        2.2.1 边缘性
        2.2.2 先锋性
        2.2.3 批判性
        2.2.4 开放性
        2.2.5 革新性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森佩尔材料理论的演进与内涵
    3.1 森佩尔材料理论的演进
        3.1.1 森佩尔
        3.1.2 森佩尔的“建筑四要素”理论
        3.1.3 森佩尔的面饰理论
        3.1.4 森佩尔材料理论的三个层面
    3.2 森佩尔的材料分层内涵
        3.2.1 材料第一层面的内涵—材料的本性
        3.2.2 材料第二层面的内涵—材料建造性
        3.2.3 材料第三层面的内涵—材料象征性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国实验性建筑在材料应用上的表现特点
    4.1 材料本性的表现特点
        4.1.1 平实材料表达
        4.1.2 突显人工痕迹
        4.1.3 材料的时间性
        4.1.4 材料的地点性
    4.2 材料建造性的表现特点
        4.2.1 体现建筑饰面的建造性
        4.2.2 体现建筑结构的逻辑性
        4.2.3 体现建筑结构的象征性
    4.3 材料象征性的表现特点
        4.3.1 自然的象征
        4.3.2 文化的象征
        4.3.3 情感的象征
        4.3.4 场所的象征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国实验性建筑在材料应用上体现的实践策略
    5.1 材料表皮化
        5.1.1 自然肌理表达
        5.1.2 建造肌理表达
        5.1.3 象征肌理表达
    5.2 材料结构化
        5.2.1 结构理性表达
        5.2.2 结构象征表达
    5.3 结构表皮一体化
        5.3.1 结构整体化
        5.3.2 结构单元化
        5.3.3 结构表皮化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中国实验性建筑材料实践的启示
    6.1 中国实验性建筑材料实践的探索方向
        6.1.1 基于传统材料的实践
        6.1.2 基于传统工艺的实践
        6.1.3 基于地域场所的实践
    6.2 中国实验性建筑材料实践的价值
        6.2.1 中西方建筑文化创新融合
        6.2.2 建筑本体语言模式的创新
        6.2.3 消费、图像时代下建筑内涵的坚守
    6.3 对中国实验性建筑材料实践的局限性反思
        6.3.1 材料范围的局限
        6.3.2 技术应用的局限
        6.3.3 材料表达的局限
    6.4 中国实验性建筑材料实践的启示
        6.4.1 实验内核的延续
        6.4.2 新材料新技术的实验
        6.4.3 材料内涵的挖掘
    6.5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案例汇总)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10)更新过程视角下的宁沪内城工业空间再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家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市空间和功能的转型提升
        1.1.2 文化复兴战略背景下,工业空间的文化价值传承
        1.1.3 新兴产业文化价值追求下,工业空间的转型与重构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概念界定
    1.4 工业空间的更新理论及实践研究综述
        1.4.1 国外工业空间更新相关研究综述
        1.4.2 国内工业空间更新相关研究综述
        1.4.3 小结
    1.5 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空间生产和资本循环理论框架
    2.1 空间生产理论
        2.1.1 新马克思主义空间研究
        2.1.2 空间生产研究演进
    2.2 空间-资本理论
        2.2.1 多种形式的资本主体
        2.2.2 资本空间化
        2.2.3 空间资本化
    2.3 资本循环理论
        2.3.1 第一阶段:货币资本循环
        2.3.2 第二阶段:生产资本循环
        2.3.3 第三阶段:商品资本循环
    2.4 以资本循环与资本增殖为切入点的评述框架
        2.4.1 工业空间的资本结构
        2.4.2 工业空间生产过程中的资本循环
        2.4.3 建立评述框架
第三章 宁沪工业空间生产过程解析
    3.1 宁沪工业空间生产历程演进
        3.1.1 更新初期:被动式空间生产时期(1988-1998 年)
        3.1.2 更新十年:实验性工业空间生产时期(1998 年-2006 年)
        3.1.3 更新二十年:规范化和模式化工业空间生产时期(2006 年-2018 年)
    3.2 工业空间生产的三种生产方式
        3.2.1 实验性——文化主体主导型空间生产
        3.2.2 模式化——经济主体主导型空间生产
        3.2.3 制度化——权力主体主导型空间生产
    3.3 实验性——文化主导型案例解析
        3.3.1 空间权力争夺阶段:特殊时期文化资本夺取主导生产(1999-2004 年)
        3.3.2 空间资源分配阶段:两种截然不同的空间分配方式(2004-2008)
        3.3.3 空间价值消费阶段:截然不同的结局(2008-2018)
        3.3.4 结论
    3.4 模式化——经济主导型案例解析
        3.4.1 空间权力协商阶段:经济主体通过联合权力主体,协定获得主导权
        3.4.2 空间资源分配阶段:经济主体主导招商引资
        3.4.3 空间价值消费阶段:模式化衍生文化品牌
        3.4.4 结论
    3.5 制度化——权力主导型案例解析
        3.5.1 空间权力代理阶段:权力资本主体寻求权力代理方
        3.5.2 空间资源分配阶段:权力资本主体通过代理方主导招商引资
        3.5.3 空间价值消费阶段:权力主体主导文化价值输出
        3.5.4 结论
第四章 宁沪工业空间再生特征和机制
    4.1 资本主体参与特征
        4.1.1 最初的拓荒者——文化资本主体
        4.1.2 利益的追逐者——经济资本主体
        4.1.3 制度化的推手——权力资本主体
    4.2 资本循环阶段特征
        4.2.1 购买阶段——空间权力归属
        4.2.2 生产阶段——空间资源分配
        4.2.3 消费阶段——空间价值消费
    4.3 资本增殖过程特征
        4.3.1 权力主体制定权力资本增殖规则
        4.3.2 经济主体掌握经济资本增殖逻辑
        4.3.3 文化主体擅长文化资本价值增殖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2 讨论
致谢
图表目录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附表

四、工业建筑艺术的先锋性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当代艺术视野下的集装箱建筑实验[D]. 邵菲菲. 南京艺术学院, 2021
  • [2]中国艺术区变迁研究[D]. 荣洁. 南京艺术学院, 2021
  • [3]工业建筑屋盖结构的艺术性表达[D]. 赵丹玮.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
  • [4]基于工业美学的建构[J]. 董霄龙. 世界建筑, 2020(09)
  • [5]工业遗产适应性再利用视角下西安大华纱厂更新策略研究[D]. 王艳.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6]《光与影》杂志内容及价值研究[D]. 璩瑞琪. 南京艺术学院, 2020(06)
  • [7]生态都市主义视角下设计竞赛中的城市空间更新策略研究[D]. 汤璇. 天津大学, 2019(01)
  • [8]工业建筑设计实践研究 ——以纺织工业建筑为例[D]. 王魁. 东南大学, 2019(01)
  • [9]基于森佩尔面饰理论解读当代中国实验性建筑的材料表现[D]. 王刚.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10]更新过程视角下的宁沪内城工业空间再生研究[D]. 米雪. 东南大学, 2019(05)

标签:;  ;  ;  ;  ;  

工业建筑艺术开创性初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