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打造米业经营旗舰(论文文献综述)
肖婷文[1](2021)在《多产地农业企业使用地理标志品牌的意愿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我国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际,改造提升传统名优品牌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推进地理标志品牌发展。发展地理标志品牌不仅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抓手,而且是促进农民增收、农业提质增效、产业扶贫的重要手段。以优势企业为依托打造区域特色品牌,将带动地理标志品牌高效发展。优势企业带动地理标志品牌建设是一种较优方案,但现实经济生活中存在以下困境:一部分优势农业企业在全国范围内拥有多个产区并生产多种地理标志产品(本研究将之称为“多产地农业企业”),这类企业使用各原产地的地理标志品牌的意愿性较弱。研究该意愿性背后的影响因素,既有助于丰富、拓宽区域品牌建设中企业参与行为的相关研究,为推进区域品牌发展提供有利指导;又有益于推动我国农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对于农产品而言,提升其品质、提高其附加值、培养其市场竞争力,使我国农业经济实力得以发展和增强。本研究先对区域品牌、农产品区域品牌、地理标志品牌和农业企业使用地理标志品牌的意愿等相关概念进行阐释,对区域品牌化理论、品牌信号理论和品牌联合理论进行梳理,对国内外关于区域品牌与企业品牌的相互关系、品牌强度及其对品牌效应的影响、品牌联合效应及其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进行回顾和述评。在此基础上,依据管理学和经济学知识,构建研究的理论模型,通过设计企业销售某种地理标志产品的利润、企业单独使用地理标志品牌和单独使用企业品牌的利润之差的两个函数模型,探索多产地农业企业使用地理标志品牌意愿性的可能影响因素。本研究的实证检验部分对品牌联结度进行说明,并借鉴已有研究规定划分区域品牌和企业品牌的品牌联结度高低的PBE标准,选取两家典型的、品牌联结度分别为高和低的多产地农业企业作为案例,分为情况一和情况二对模型分析得出的结果进行实证检验。最后,重点从多方面、多角度、多过程分析提出增强多产地农业企业使用地理标志品牌意愿性的政策建议,以供政府和相关机构决策参考。研究结论为:从企业品牌与区域品牌相互关系的角度,相较于品牌联结度低时,当品牌联结度高时企业更倾向于使用或在弃用地理标志品牌;从农产品区域品牌特性的角度,多产地农业企业使用地理标志品牌意愿性,与地理标志产品被批准登记保护的时长、原产地丰富程度、产品质量技术规范水平、在行业中相对品牌地位等地理标志品牌强度相关自然资源构成要素有关。研究特色和创新点为:一方面,构建了企业销售地理标志产品的利润模型。推导出企业使用地理标志品牌的意愿性与销售利润、利润之差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分析企业使用地理标志品牌的意愿性与利润函数模型中原始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在此基础上,对原始变量进一步分解,深入分析多产地农业企业使用地理标志品牌意愿性的相关影响因素。另一方面,考虑了需求的营销成本弹性。本文在计算企业销售地理标志产品的利润时,分别考虑了对企业品牌和对地理标志品牌的营销成本以及对两类品牌的营销成本弹性,分析品牌效应对销售利润影响。
籍伟杰,高卫东,梁馨元[2](2021)在《写在稻香飘远的路上》文中研究说明有如一棵树深植在黑土地上——根系向暗深处钻探、主干向光亮处攀援、枝叶向开阔处伸展——来自泥土、躬耕泥土、魂归泥土。如果把成立近四年的舒兰市农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比作这样一棵树,与袁隆平团队协作的水稻良种繁育就是她钻探的根系,以“净土稻心”大米品牌带动舒兰?
黄继发[3](2020)在《江西鄱阳湖米业有限公司产业化经营模式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乡村振兴战略中提及要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而农业产业化是建设现代化农业的重要路径,不仅能有效解决小生产与农业大市场的矛盾,带领农民增收,还能促进乡村产业间的融合,优化农业结构。农业龙头企业作为推动农业产业化的核心主体,在农业产业化中起着关键作用。本文通过实地调查和访谈深入地研究了江西鄱阳湖米业公司的产业化经营模式,根据获得的一手资料和整理的相关文献,分析了其产业化经营模式的现状,归纳出了鄱阳湖米业公司产业化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优化对策,以促使企业更好发展。本文对农业产业化相关理论进行了阐述,在深入研究国内外农业产业化动态的基础上,确定了从微观层面来剖析企业经营模式的新颖性。本文先是分析了我国农业龙头企业的产业化经营模式以及影响因素,然后利用实地调查法,对鄱阳湖米业公司的产业化经营模式现状进行剖析。研究发现近年来公司处于快速成长期,但在成长过程中也存在诸多问题,例如农业企业与农户的利益分配机制还不健全、信息传递滞后、风险共担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其次,本文对其产业化经营模式进行分析,发现该公司采用了“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并进一步从该模式的运行机理、利益分配机制以及风险等方面逐一剖析,从而提出其产业化经营模式可能存在的问题。然后,通过其对比其他的龙头企业产业化经营模式,梳理出了各经营模式的优缺点,并结合鄱阳湖米业公司的产业化经营模式问题,从利益分配方式、投资运营机制、风险共担机制、信息分享机制等几个方面对该公司的产业化经营模式予以优化。最后,本文从宏观层面提出完善投资引导体系、加强农业保险制度建设、注重人才培养、加大科技发展力度和完善政府扶持体系五个层面来培育农业产业化氛围,以促进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
邓欢[4](2020)在《PYH米业品牌建设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至今已经经历了 40年的时间,国民经济取得了较好的发展,在供给侧改革的环境中,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不断的提高,消费者也更加重视自己所选择的大米的品牌。对目前的大米市场经营分析,各品牌之间的竞争在逐渐加剧,各个大米品牌都希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立足之处,并且在产品的质量以及产品之间的差异等方面,正在进行持续的努力,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选择,增强自己品牌的吸引力,这就使得各大米企业将自身品牌在社会方面的影响力放在主要的位置,在实际的企业发展过程中,将品牌战略的建设当作发展重点之一。作为在某个区域中的大米品牌,“PYH大米”也应提高自己的品牌意识,制定相应的品牌发展战略,形成良好的品牌形象,确保自己的品牌在消费者中有较深的印象。本篇文章主要是对学术界有关品牌的策略和竞争力之类的理论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与梳理;分析了对“PYH大米”品牌管理现状、环境以及问题等;对于相关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对品牌体系进行不断的优化,提高品牌的知名度,使自身的品牌具有更强的影响力,并且结合企业的内外情况,提出了相应的措施建议。品牌建设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长时间的积累才可以完成,希望上面的建议可以帮助“PYH大米”提高自己的品牌竞争力。
丁冬[5](2020)在《吉林省稻米全产业链增值机理与路径优化研究》文中指出稻米又称作“水稻”,是中国三大主粮之一,同时也是吉林省第二大粮食作物。稻米的安全稳定生产在保障粮食安全战略中居于重要地位,且已成为影响吉林省市场稳定与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迎来新的历史机遇期。从市场看,中国进入后工业化时代,消费结构升级不断加快,对稻米的消费不断提出新的需求;从政策看,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实施,宏观配套支撑政策密集出台,为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稻米加工转化升级、开辟稻米全产业链增值新路径创造了新的机遇;从技术看,现代农业科技与网络信息技术,不断改变稻米的产业组织结构、产业形态、市场空间、商业模式、营销渠道,为稻米全产业链增值持续注入新的活力;从体制机制看,吉林省委省政府全面深化改革,强力推动稻米安全生产,优化粮食品种结构,挖掘微观市场主体的最大潜力。这些都为稻米全产业链的路径优化指引了新方向。稻米全产业链是在传统产业链的基础上,由其上游、中游、下游组成的,连接稻米生产主体与消费主体的一种商业模式,打造由田间到餐桌的所有稻米生产主体、收储主体、加工物流主体以及消费主体等有机链接起来的完整功能系统。一条完整、领域多元、安全监控有效的稻米全产业链,能够促进生产主体产出更加优质的稻米产品、降低交易成本,大幅度提高全链效益。吉林省具有得天独厚的农业自然资源优势与气候,为稻米生产提供了优势条件,因而,吉林省是中国主要的稻米生产基地之一,产出的稻米产品的质量在市场上属于中高档层次。但是,随着消费结构以及市场的复杂变化,现有的稻米全产业链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前消费主体日益提高的多样化价值需求,现有的稻米全产业链路径也无法满足现代农业快速发展的需要。因而,现有稻米产业链的发展路径必须进行创新与优化。目前,吉林省稻米的生产经营逐渐进入品质化时代,越来越重视优质稻米产业标准化发展。但是,由于稻米市场环境的多变以及国际贸易新局势等,使得稻米全产业链各环节的发展都受到很多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面临着稻米全产业链上游生产成本高、潜在风险水平较高、新型经营主体大局意识不强;产业链中游稻米加工产能过剩、研发能力不足、物流基础建设不到位;产业链下游稻米产品同质化严重、吉林品牌建设管理混乱、融资渠道不够多样化等多方面的问题。可见,吉林省稻米全产业链只有紧跟时代发展趋势,通过上游、中游、下游及环节间衔接的协同转型升级,提升链条成员实现协同发展的动力和能力,从全产业链增值的角度寻求出路,基于稻米全产业链的增值机理提出路径优化策略,并通过一定的保障措施,才能促进吉林省稻米全产业链增值能力得以顺利优化。由此,作者在研究稻米全产业链增值路径优化的过程中,从消费主体的需求出发,以实现吉林省稻米全产业链整体增值为主线,以吉林省实际省情农情为导向,突破“自上而下”的传统产业链运行模式,主张“整体价值增值”的管理思路,对现有产业链进行延伸与优化。稻米全产业链的增值路径优化需顺应吉林省“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的时代新形势,通过增值价值的重新分配,强化链条全体成员的参与积极性,缓解局部产业链目标利益与整体目标利益之间的矛盾,以及近期目标利益与长远目标利益之间的矛盾,使稻米全产业链上原有主体的比较收益均获得提升。通过综合考量传统价值创新、损失减少、新动能探索、总成本降低以及各环节的潜在风险控制等因素,使处在全产业链上各个环节的核心企业基于目标协同的价值取向,最终实现稻米全产业链增值路径的优化。作者依据产业价值链理论、价值网与价值星系理论、模块化理论以及产业组织理论、目标协同理论等,综合分析国内外粮食全产业链增值的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系统地界定了稻米全产业链的内涵与管理目标,对乡村振兴背景下稻米全产业链进行定位。此外,作者通过系统分析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法以及专家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吉林省稻米全产业链现状及问题进行实证研究,以全产业链上游生产环节、中游加工流通环节、下游渠道拓展环节为价值载体,提出六大增值模块——衍生产品增值模块、现代农业服务增值模块、个性化品牌溯源增值模块、范围经济增值模块、信息化创新平台增值模块和环节衔接增值模块,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一套吉林省稻米全产业链增值的系统分析框架。以分析结果为基础,运用Logistic模型提出吉林省稻米全产业链增值的演化规律,剖析吉林省稻米全产业链的增值机理。应用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吉林省全产业链的增值能力进行评价,并通过综合考量传统价值创新、损失减少、新动能探索、总成本降低以及各环节的潜在风险防控状况,构建衡量全产业链增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设计了价值模型与“三维”钻石模型。最后,从“互联网+新型运营模式”、“现代农业服务+技术创新”、“全链增值+绿色信息化平台”、“产业集群+品牌增值”、“标准化流程+新动能”、“全链风险预警+监控”等角度提出增值路径优化策略,并结合顶层设计、激励机制分配、管理路径创新、“双链融合”人才培养等角度提出促进优化路径顺利实施的保障措施。
裴蒙[6](2020)在《方正县水稻产业发展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水稻作为我国居民的主要粮食之一,在满足消费者需求与保障粮食安全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稻米产品提出更高的诉求,成为水稻产业发展的重要机遇。黑龙江省是我国水稻的重要产区,同时方正县是黑龙江省水稻的主产区之一,水稻产业发展基础好,拥有着生产水稻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社会化服务以及技术优势。方正县被称为“中国富硒大米之乡”,已建设省级富硒水稻高标准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其生产的稻米产品销往全国多地甚至海外一些国家。方正县水稻产业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和社会发展环境,产业发展态势良好,2019年方正大米品牌价值已实现114.18亿元,全县范围内种植富硒水稻60万亩,超过全县水稻种植面积的一半以上。本研究从生产现状、加工现状、销售现状、服务体系现状对方正县水稻产业展开全方位的详细介绍,通过研究发现方正县水稻产业存在稻米加工业遭遇困境、电商平台发展缓慢、科研能力欠缺、机械化水平较低及水稻种植人才缺乏等问题。本研究采用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评价展开方正县稻米产业竞争力评价,从生产要素、规模效率、需求要素及政府机制四个维度展开分析,最后发现方正县稻米产业竞争力总体得分为77.11分,处于良好态势,但是仍然与五常大米、庆安大米等存在一定的差距。为了解决方正县水稻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提升水稻产业竞争力水平,本研究从改良种植环节、提高稻米加工水平、整顿市场环境、加大稻米产业投入、依赖科技力量等角度提出水稻产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达到提升水稻产业发展的目的。同时,作为对县级水稻产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对其他地区水稻产业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邴静静[7](2020)在《基于价值链理论的天津“小站稻”产业发展策略研究》文中提出2019年农业农村部一号文件《国家质量兴农战略规划(2018-2022年)》基本路线进一步强调农业要“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发展。要大力推进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农产品品牌建设,打造高品质、有口碑的农业“金字招牌”,这为农业产业发展提供了政策导向。再加之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对食品的需求发生了质的变化,即从满足温饱到注重优质、绿色、安全,对稻米质量要求也在不断增强,特别是对绿色高档优质大米需求的日益增长。消费者在满足生理需求的同时,也逐步重视产品所带来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环境价值,在这种消费者需求引导下,产业之间错综复杂的技术与经济关联,产生了巨大的溢出效应。目前天津市“小站稻”产业之间的结构出现了融合化发展趋势,依靠科学技术、创新创意、消费结构、市场环境文化发展传承等因素,天津“小站稻”产业发展走向多元化、多样化和多层次,三类产业之间催生出多种新型产业形态,产品和服务不断迭代升级,产业发展空间不断拓展。天津“小站稻”产业面临着国内外优质稻米产区的竞争压力,想要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就需要创新发展方式。本论文查阅并研究了大量文献,依托天津“小站稻”产业链,从价值链理论的角度出发,首先,通过比较分析法对国内外其他稻米产区进行比较分析,发现可借鉴的先进经验;其次,利用SWOT分析法,对天津市“小站稻”稻米产业进行分析,探索“小站稻”稻米产区中存在的优劣、劣势、机遇和威胁;再次,对目前天津“小站稻”产业价值链融合运作模式与增值阶段进行分析,了解各相关利益主体增值需求;最后,通过描述性分析与回归分析对下游消费者购买意愿进行研究,分析影响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因素。发现在“小站稻”产业发展中存在良种覆盖率低、稻米生产及加工标准体系建设不完善、品牌竞争力低、三产融合模式不合理,产业增值有限、缺乏农户、消费者服务体系等问题。因此,本文从“小站稻”产业链融合模式、增值阶段与政府政策支持上提出对策建议,旨在为天津市稻米产业链的融合、农民增收、价值链提升提供一定的发展建议。
李宝宝[8](2020)在《广东省农业龙头企业供给侧结构改革路径研究》文中提出农业龙头企业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经营主体,是引领农业发展的先锋力量之一。在国家提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策决策后,各级农业龙头企业纷纷依据国家政策指导及要求对自身做出调整和建设,从不同角度致力于供给侧改革。本研究是以国家统计局“农业龙头企业供给侧结构改革切入点和路径研究”课题为基础,归纳出企业供给侧改革的15条路径,通过对广东省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统计数据的整理,大量搜集广东省农业龙头企业资料和数据,最后以对企业实际调查为主,并分级、分类依据选择路径的企业数量由多到少对路径进行了排序,依据统计结果,得出以下结论:(1)总体看,政府政策的支持或者导向,对农业龙头企业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2)从企业层面看看,传统的品牌建设、新科技新技术的投入、市场开拓仍然是企业供给侧改革的主要途径,但是绿色化生产已经逐渐成为主流,在供给侧改革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3)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近几年提出的,总体上看,并不占主导位置,但在中小型企业中有上升趋势。(4)企业成立研究院已经成为众多企业的选择,虽然总体上企业引进人才,和科研院所合作成立研究院数量并不多,但是,可以预见的是,这种情况将会越来越多。根据调查总结了农业龙头企业供给侧结构改革的典型做法,分析了农业龙头企业供给侧结构改革路径选择的制约因素,包括五个方面:规模较小,实力弱;质量有待提高,受自身管理水平影响大;科技投入不足;人才缺乏;政府部门的扶持政策有待完善。同时对国内有关农业龙头企业供给侧结构改革路径的典型做法进行了总结罗列,分析出借鉴意义。最后从政府层面和企业层面提出了农业龙头企业供给侧改革路径选择的对策建议:政府层面包括积极主动,创新组织领导;加大对龙头企业的财政支持;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兼并壮大;加大企业融资支持力度。企业层面包括积极参与乡村振兴,扩大品牌影响力;引进人才与技术,发展电子商务;着力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拓宽融资渠道;着力提升经营管理水平。
陈敬[9](2019)在《北大荒集团绿色食品营销渠道构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污染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以绿色环保为理念的绿色消费逐渐兴起,绿色食品营销也在逐步发展。最近几年,绿色食品在全国范围内迅速的发展,绿色食品的品牌效应不断增强,产业水平不断提升,总体的规模持续扩大。在绿色食品的企业中,北大荒集团是集生产、销售、服务于一体的大型企业,它推动了绿色食品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地位,优化了绿色食品的产业结构,提高了绿色食品行业质量安全水平,北大荒集团对于绿色食品行业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然而在绿色食品市场上,北大荒集团的市场占有率和销售现状并不是很乐观,选题研究其绿色食品营销渠道构建,具有实际意义。本文以北大荒集团绿色食品的营销渠道为研究对象,探究北大荒集团如何在现有的市场条件下强化绿色食品营销渠道能力,提高经营绩效。论文首先综述了绿色食品概念及营销渠道理论;之后,分析了北大荒集团绿色食品产业及营销现状,并构建PEST-AHP模型对绿色食品的宏观营销环境做了定性和定量分析,针对北大荒营销渠道现状和营销效果,总结出北大荒涉及产品、品牌、渠道三个方面的主要问题;最后,构建北大荒集团绿色食品营销渠道,并在渠道结构、渠道控制等层面提出优化方案,提出北大荒集团绿色食品的营销策略,优化产品和推进品牌建设。论文研究目的在于分析北大荒集团营销渠道现状及不足,设计并构建营销渠道,并提出优化建议。一方面可以促进北大荒集团营销渠道的改善,另一方面,为其他绿色食品企业营销渠道的改善提供借鉴。
张悦[10](2019)在《和粮农业品牌大米营销策略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全国粮食消费尤其是大米食用消费连年增长。人们对大米的消费从“吃的饱”变成“吃的好”,大米行业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相比于过去,现如今大米行业发展纵深化,大米的宣传点也从温饱转向了绿色、有机、健康、口感等方面,但大米行业的同行之间的竞争依旧比较激烈,大型国有企业占据着绝大部分的市场份额。作为企业发展的关键环节,有效的营销策略成为企业生存的重要手段之一,建设和打造大米品牌也是提升大米加工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根本途径。因此,在网络时代下,如何结合自身优势,积极应对营销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知名企业正面竞争,从而在市场上立足,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粮农业是黑龙江省农业民营企业中比较典型的粮食企业,在竞争同质化的粮食市场中如何通过采取适当的营销策略,开辟新路,来形成自己的品牌竞争优势,是本文关注的焦点。因此本文以和粮农业品牌大米为研究对象,首先运用文献分析法阐述了国内外关于大米营销的研究现状,为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其次,以和粮农业为例,在了解其公司基本情况的基础上,阐述了和粮农业的大米营销现状,分析了其面临的宏观营销环境、行业竞争环境和营销竞争环境。再次,在PEST和SWOT分析模型的基础上,对和粮农业品牌大米的营销策略进行分析,总结了其存在的成功和失败之处。笔者将市场划分为中低端、中高端、髙端三个档次,结合和粮农业品牌大米的目标市场,提出了相应的发展战略,依托自身在低端市场的基础,实现中低端、中髙端、髙端共同发展。在营销策略的选择上,不但要采取适应低端市场的价格策略、促销策略,还需要采取中高端市场所必需的渠道策略、产品策略,如此,才能打开局面,提升市场竞争力。通过对和粮农业的案例分析,本文的研究对提升和粮农业品牌大米营销效果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为国内其他品牌大米的营销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二、打造米业经营旗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打造米业经营旗舰(论文提纲范文)
(1)多产地农业企业使用地理标志品牌的意愿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 研究的创新之处 |
1.5.1 构建了企业销售地理标志产品的利润模型 |
1.5.2 考虑了需求的品牌营销成本弹性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相关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阐释 |
2.1.1 区域品牌 |
2.1.2 农产品区域品牌 |
2.1.3 地理标志品牌 |
2.1.4 农业企业使用地理标志品牌的意愿 |
2.2 理论基础 |
2.2.1 区域品牌化理论 |
2.2.2 品牌信号理论 |
2.2.3 品牌联合理论 |
2.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2.3.1 区域品牌与企业品牌的相互关系 |
2.3.2 品牌联合效应及其影响因素 |
2.3.3 品牌强度及其对品牌效应的影响 |
2.3.4 文献述评 |
第3章 研究假设和模型设计 |
3.1 研究假设 |
3.1.1 相关概念界定 |
3.1.2 理论模型构建 |
3.2 模型设计 |
3.2.1 模型Ⅰ:销售某种地理标志产品的利润 |
3.2.2 模型Ⅱ:仅使用地理标志品牌与仅使用企业品牌的利润之差 |
3.3 模型中原始变量的进一步分解 |
第4章 模型分析 |
4.1 对模型Ⅰ的分析 |
4.1.1 品牌联结度的说明及其划分标准 |
4.1.2 情况一:企业品牌和区域品牌联结度高 |
4.2 对模型Ⅱ的分析 |
4.2.1 影响“产品价格”的变量 |
4.2.2 影响“对地理标志品牌的营销成本弹性”的变量 |
4.2.3 影响“对企业品牌的营销成本弹性”的变量 |
4.3 模型结论 |
第5章 实证检验:以两家典型多产地农业企业为例 |
5.1 案例选择依据 |
5.2 情况一:以黑龙江省北大荒米业集团有限公司为例 |
5.3 情况二:以中粮集团有限公司为例 |
5.4 对比分析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政策建议 |
6.3 研究局限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
致谢 |
(2)写在稻香飘远的路上(论文提纲范文)
笃定先行 向构建体系要空间 |
谋远向深 向良种繁育要永续 |
开枝散叶 向开掘市场要跃升 |
登高望远 向持续发展要愿景 |
(3)江西鄱阳湖米业有限公司产业化经营模式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第2章 农业龙头企业产业化相关经营分析 |
2.1 我国农业龙头企业产业化现状 |
2.2 农业龙头企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分析 |
2.3 龙头企业经营模式影响因素分析 |
第3章 江西鄱阳湖米业有限公司产业化经营模式现状及问题 |
3.1 江西鄱阳湖米业有限公司概况 |
3.2 江西鄱阳湖米业有限公司产业化经营与成长概况 |
3.2.1 江西鄱阳湖米业有限公司产业化经营概况 |
3.2.2 江西鄱阳湖米业有限公司产业化成长分析 |
3.3 江西鄱阳湖米业有限公司产业化经营模式现状 |
3.4 “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经营模式分析 |
3.4.1 “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经营模式的运行机理 |
3.4.2 “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经营模式的利益分配机制 |
3.4.3 “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经营模式的风险问题 |
3.5 江西鄱阳湖米业有限公司产业化经营模式存在的问题 |
3.5.1 农户应对市场变化能力弱 |
3.5.2 链条上的信息传递不及时 |
3.5.3 风险易转嫁给农户 |
3.5.4 利益联结机制待完善 |
3.5.5 产业链条窄,产品多样化受限 |
第4章 江西鄱阳湖米业公司产业化经营模式的优化 |
4.1 龙头企业产业化经营模式的比较 |
4.2 江西鄱阳湖米业公司产业化经营模式的选择 |
4.3 江西鄱阳湖米业公司产业化经营模式的优化路径 |
4.3.1 完善利益分配方式 |
4.3.2 完善投资、融资运营机制 |
4.3.3 重构风险共担机制 |
4.3.4 完善信息分享机制 |
4.3.5 改进农业技术推广应用机制 |
4.3.6 完善政府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政策 |
第5章 江西鄱阳湖米业公司产业化经营模式的保障措施 |
5.1 完善投资引导机制,引领农业新发展 |
5.2 加强农业保险制度建设,完善农业风险防范体系 |
5.3 实施人才振兴,培育新型人才体系 |
5.4 加大科技投入,提升技术创新水平 |
5.5 完善政府扶持体系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PYH米业品牌建设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框架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综述 |
2.1 相关概念 |
2.1.1 品牌 |
2.1.2 品牌策略 |
2.1.3 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 |
2.1.4 品牌竞争力 |
2.2 相关理论综述 |
2.2.1 品牌定位策略 |
2.2.2 品牌形象策略 |
2.2.3 品牌营销理论 |
第3章 PYH米业品牌外部环境分析 |
3.1 大米行业环境分析 |
3.1.1 国内大米市场状况 |
3.1.2 国际大米市场状况 |
3.1.3 PYH米业主要竞争对手分析 |
3.2 品牌策略宏观环境分析 |
3.2.1 政治环境 |
3.2.2 社会环境 |
3.2.3 经济环境 |
3.2.4 技术环境 |
第4章 PYH米业品牌内部环境与问题分析 |
4.1 PYH米业发展历程与现状 |
4.1.1 鄱阳县地理环境介绍 |
4.1.2 PYH米业发展历程 |
4.1.3 PYH米业基本现状 |
4.1.4 PYH米业品牌发展现状 |
4.2 PYH米业品牌SWOT分析 |
4.2.1 自身优势(strength)分析 |
4.2.2 自身劣势(weakness)分析 |
4.2.3 外部机会(opportunity)分析 |
4.2.4 外部威胁(threat)分析 |
4.3 PYH米业品牌建设存在的问题 |
4.3.1 区域品牌发挥不足 |
4.3.2 品牌定位不清晰 |
4.3.3 品牌传播能力不足 |
4.3.4 品牌差异优势不明显 |
第5章 PYH米业品牌CI系统优化策略及建设策略 |
5.1 CI系统优化策略 |
5.1.1 强化品牌理念识别(MI) |
5.1.2 强化品牌视觉识别(VI) |
5.1.3 强化品牌行为识别(BI) |
5.2 基于优化CI系统的品牌建设策略 |
5.2.1 区域品牌优化策略 |
5.2.2 品牌体系优化策略 |
5.2.3 品牌知名度优化策略 |
5.2.4 强势品牌优化策略 |
第6章 PYH米业品牌策略保障措施 |
6.1 企业内部保障措施 |
6.2 企业外部保障措施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5)吉林省稻米全产业链增值机理与路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及研究目标 |
1.2.1 研究意义 |
1.2.2 研究目标 |
1.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1.3.3 研究述评 |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1.4.2 创新点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1.6 本章小结 |
第2章 相关理论述评 |
2.1 概念界定 |
2.1.1 产业链与全产业链 |
2.1.2 粮食产业链与稻米全产业链的内涵界定 |
2.1.3 新型稻米绿色产业链的概念 |
2.1.4 价值链的内涵 |
2.1.5 产业链增值的内涵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产业价值链理论 |
2.2.2 系统工程分析理论 |
2.2.3 价值网与价值星系理论 |
2.2.4 模块化理论 |
2.2.5 产业组织理论的SCP范式分析 |
2.2.6 人力资本与劳动力流动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吉林省稻米全产业链的运行现状与问题 |
3.1 当前中国稻米产业发展的总体概况与格局 |
3.2 吉林省稻米全产业链发展的现有模式 |
3.2.1 链条式发展模式 |
3.2.2 链族式发展模式 |
3.2.3 链网式发展模式 |
3.3 吉林省稻米全产业链的运行现状 |
3.3.1 吉林省稻米生产与仓储环节现状 |
3.3.2 吉林省稻米加工流通环节现状 |
3.3.3 吉林省稻米营销管理环节现状 |
3.4 吉林省稻米全产业链运行的现存问题 |
3.4.1 产业链上游存在的问题 |
3.4.2 产业链中游存在的问题 |
3.4.3 产业链下游存在的问题 |
3.4.4 环节衔接存在的问题 |
3.5 吉林省稻米全产业链增值不足的原因剖析 |
3.5.1 内因分析 |
3.5.2 外因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吉林省稻米全产业链增值的演化规律与机理分析 |
4.1 稻米全产业链核心主体的价值需求分析 |
4.1.1 生产经营主体 |
4.1.2 加工物流服务主体 |
4.1.3 消费主体 |
4.1.4 监督管理主体 |
4.2 吉林省稻米全产业链增值的模块化构成与系统分析 |
4.2.1 衍生产品增值模块 |
4.2.2 现代农业服务增值模块 |
4.2.3 个性化品牌溯源增值模块 |
4.2.4 范围经济增值模块 |
4.2.5 信息化创新平台增值模块 |
4.2.6 环节衔接增值模块 |
4.2.7 吉林省稻米全产业链增值的系统分析 |
4.3 吉林省稻米全产业链增值的演化规律 |
4.3.1 全产业链增值的演化过程 |
4.3.2 全产业链增值的演化规律——基于Logistic模型 |
4.4 吉林省稻米全产业链增值的机理分析 |
4.4.1 主要环节增值角度——基础 |
4.4.2 链条资源优化配置角度——约束 |
4.4.3 新型动力强化角度——动力 |
4.4.4 目标协同增值角度——保障 |
4.4.5 综合机理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吉林省稻米全产业链增值的关键影响因素识别 |
5.1 当前稻米全产业链增值的环境PEST分析 |
5.1.1 政治环境 |
5.1.2 经济环境 |
5.1.3 社会环境 |
5.1.4 技术环境 |
5.1.5 增值环境综合分析 |
5.2 吉林省稻米全产业链增值影响因素的分类 |
5.3 吉林省稻米全产业链增值关键影响因素的识别 |
5.3.1 增值影响关系分析 |
5.3.2 关键影响因素的识别 |
5.4 关键影响因素指标辨析与指标体系构建 |
5.4.1 成本因素 |
5.4.2 价值因素 |
5.4.3 稳定因素 |
5.4.4 风险因素 |
5.4.5 创新服务因素 |
5.4.6 影响因素指标体系构建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吉林省稻米全产业链增值能力综合评价 |
6.1 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 |
6.2 增值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6.3 综合评价方法介绍 |
6.3.1 层次分析法(AHP) |
6.3.2 价值分析法 |
6.3.3 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法 |
6.4 基于AHP的权重确定 |
6.4.1 一级指标判断矩阵构建与权重确定 |
6.4.2 二级指标判断矩阵构建与权重确定 |
6.5 吉林省稻米全产业链增值能力综合评价 |
6.5.1 确定增值能力因素集与评语集 |
6.5.2 构建二级指标模糊评价矩阵ijR |
6.5.3 多级模糊运算 |
6.6 综合评价结果及分析 |
6.7 本章小结 |
第7章 吉林省稻米全产业链增值路径优化模型设计与策略 |
7.1 吉林省稻米全产业链增值路径优化模型设计 |
7.1.1 增值路径优化的价值模型——数理 |
7.1.2 增值路径优化的“三维”钻石模型——定性 |
7.2 全产业链增值路径优化的思路框架 |
7.3 全产业链增值路径优化的策略 |
7.3.1 “互联网+新型运营模式”路径 |
7.3.2 “现代农业服务+技术创新”路径 |
7.3.3 “全链增值+绿色信息化平台”路径 |
7.3.4 “产业集群+品牌增值”路径 |
7.3.5 “标准化流程+新动能”路径 |
7.3.6 “全链风险预警+监控”路径 |
7.4 本章小结 |
第8章 吉林省稻米全产业链增值路径优化的保障措施 |
8.1 通过顶层设计进行布局优化,加强管控与监督 |
8.1.1 统筹规划,优化产业布局 |
8.1.2 拓宽投融资渠道,强化基础设施建设 |
8.1.3 加强稻米核心环节的监控,促进“亲、清”政商服务 |
8.2 完善全产业链利益联结机制,处理好各主体间利益关系 |
8.2.1 建立链型分配激励机制 |
8.2.2 明晰全产业链的成本分担责任 |
8.3 创新稻米全产业链管理路径,促进稻米产品的多样化属性 |
8.3.1 形成稻米全产业链自治式溯源与管理创新路径 |
8.3.2 发掘稻米的多样化属性促进稻米衍生产品增值 |
8.3.3 合理利用路径依赖与制度变迁规律 |
8.4 打造“双链融合”工程,促进新型人才培育 |
8.5 本章小结 |
第9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9.1 全文总结 |
9.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9.2.1 研究不足 |
9.2.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件1 吉林省稻米全产业链增值指标专家打分问卷 |
附件2 吉林省稻米全产业链增值能力评语集调查问卷 |
附件3 全产业链增值指标AHP判断矩阵调查问卷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致谢 |
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 |
(6)方正县水稻产业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引言 |
1.1 研究的背景及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2.3 现有研究评述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2 研究的主要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2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产业 |
2.1.2 水稻产业 |
2.1.3 产业竞争力 |
2.2 理论基础 |
2.2.1 产业组织理论 |
2.2.2 规模经济理论 |
2.2.3 粮食安全理论 |
2.2.4 比较优势理论 |
3 方正县水稻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
3.1 方正县水稻产业的发展环境 |
3.1.1 自然环境 |
3.1.2 经济社会环境 |
3.2 方正县水稻生产现状 |
3.2.1 水稻生产基本情况 |
3.2.2 产业园区状况 |
3.2.3 水稻合作社 |
3.3 方正县水稻加工现状 |
3.3.1 稻米加工企业 |
3.3.2 稻米加工产品 |
3.4 方正县稻米销售现状 |
3.4.1 稻米市场开发现状 |
3.4.2 稻米品牌建设现状 |
3.5 方正县水稻产业服务体系现状 |
3.5.1 水稻产业基础设施得到完善 |
3.5.2 质量管理体系不断强化 |
3.5.3 水稻产业科技含量不断提高 |
3.6 方正县水稻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
3.6.1 有机稻米种植面积有限 |
3.6.2 稻米加工业遭遇困境 |
3.6.3 市场监管不到位 |
3.6.4 电商平台发展缓慢 |
3.6.5 机械化水平较低 |
3.6.6 科研能力欠缺 |
3.6.7 水稻种植人才缺乏 |
3.7 本章小结 |
4 方正县稻米产业竞争力评价分析 |
4.1 评价指标的原则及来源 |
4.1.1 评价指标的原则 |
4.1.2 评价指标的来源 |
4.2 稻米产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 |
4.2.1 生产要素 |
4.2.2 规模效率 |
4.2.3 需求因素 |
4.2.4 政府机制 |
4.3 方正县稻米产业竞争力综合评价 |
4.3.1 数据的获取 |
4.3.2 确定指标权重与一致性 |
4.3.3 计算评价指标得分 |
4.3.4 计算各单项得分 |
4.3.5 综合评价 |
4.4 本章小结 |
5 促进方正县水稻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
5.1 改良种植环节 |
5.1.1 加强水稻基地标准化建设 |
5.1.2 培育良种及推广栽培技术 |
5.1.3 开展水稻统防统治工作 |
5.2 提高稻米加工水平 |
5.2.1 整合培育稻米加工企业 |
5.2.2 延长稻米产业链 |
5.3 整顿市场环境及打造大米品牌 |
5.3.1 健全市场监管体系 |
5.3.2 加强大米品牌建设 |
5.3.3 建设电商平台 |
5.4 加大水稻产业投入 |
5.4.1 加大资金投入 |
5.4.2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
5.4.3 培育水稻产业人才 |
5.5 完善水稻科技体系 |
5.5.1 加快科研转化速度 |
5.5.2 创新科技服务体系 |
5.6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7)基于价值链理论的天津“小站稻”产业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文的创新点 |
1.4.1 研究角度创新 |
1.4.2 研究内容创新 |
1.5 研究的基本思路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稻米产业链 |
2.1.2 农业价值链 |
2.1.3 产业价值链 |
2.1.4 购买意愿 |
2.1.5 需求定理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价值链理论 |
2.2.2 利益相关者理论 |
2.2.3 消费者行为理论 |
第三章 国内外稻米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
3.1 日本稻米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
3.1.1 日本水稻种植现状分析 |
3.1.2 精细化水稻管理与标准化加工技术 |
3.1.3 “第六次产业”与多样化市场营销渠道 |
3.1.4 日本政府与农协的支持 |
3.2 美国稻米产业发展分析 |
3.2.1 美国水稻种植现状分析 |
3.2.2 机械化与精准农业普及率高 |
3.2.3 政策支持与科学化组织管理 |
3.3 吉林省大米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
3.3.1 吉林省水稻种植现状分析 |
3.3.2 注重品牌建设,打造产业联盟 |
3.3.3 完善大米地方标准体系建设 |
3.3.4 创新大米营销渠道与模式 |
3.4 国内外稻米产业发展经验启示 |
第四章 天津“小站稻”产业发展现状及价值链增值分析 |
4.1 天津市“小站稻”产业发展SWOT分析 |
4.1.1 天津市“小站稻”产业发展优势分析 |
4.1.2 天津市“小站稻”产业发展劣势分析 |
4.1.3 天津市“小站稻”产业发展机遇分析 |
4.1.4 天津市“小站稻”产业发展威胁分析 |
4.1.5 SWOT分析战略选择 |
4.2 天津“小站稻”稻米产业价值链融合运作模式分析 |
4.2.1 “龙头企业”带动型模式 |
4.2.2 “中介”组织带动型模式 |
4.2.3 专业市场经营组织带动型模式 |
4.2.4 科研单位带动型模式 |
4.3 天津市“小站稻”产业链增值阶段分析 |
4.3.1 产品增值阶段 |
4.3.2 服务创新增值阶段 |
4.3.3 经营模式创新阶段 |
4.4 基于消费者偏好的优质大米购买意愿实证分析 |
4.4.1 数据来源与模型设定 |
4.4.2 消费者个体特征分析 |
4.4.3 产品内部线索因素分析 |
4.4.4 产品外部线索因素分析 |
4.4.5 问卷分析结果 |
第五章 基于价值链的天津“小站稻”产业发展对策 |
5.1 产品增值阶段发展对策 |
5.1.1 依托食味科学,加强种源繁育体系 |
5.1.2 创新栽培技术,发展绿色高端农业 |
5.1.3 提高良种覆盖率,提升精深加工水平 |
5.1.4 完善产业标准体系,实施全程可追溯 |
5.2 服务增值阶段发展对策 |
5.2.1 加快品牌建设,创新宣传方式 |
5.2.2 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综合服务体系 |
5.3 模式创新阶段发展对策 |
5.3.1 延长产业链条,筑牢品牌链 |
5.3.2 发挥产业联盟优势,形成整体合力 |
5.3.3 创新营销模式,建设客户服务体系 |
5.4 突出政府保障作用 |
5.4.1 培育龙头企业,打造品牌集群效应 |
5.4.2 加大扶持力度,完善市场监管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图表清单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8)广东省农业龙头企业供给侧结构改革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1.3.3 简要评价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农业龙头企业 |
2.1.2 供给侧 |
2.1.3 需求侧 |
2.2 理论基础 |
2.2.1 “萨伊定律”理论 |
2.2.2 凯恩斯经济理论 |
2.2.3 “拉弗曲线”及里根经济学 |
3 广东省农业龙头企业供给侧结构改革路径现状研究 |
3.1 广东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现状 |
3.1.1 数量逐年增加,规模不断扩大 |
3.1.2 辐射带动作用持续增强 |
3.1.3 供给侧改革初显成效 |
3.2 广东省农业龙头企业供给侧改革路径和措施 |
3.2.1 路径数据来源 |
3.2.2 路径数据分析 |
3.2.3 路径数据总结 |
3.2.4 小结 |
4 广东省农业龙头企业供给侧结构改革路径选择的制约因素 |
4.1 规模较小,实力弱 |
4.2 质量有待提高,受自身管理水平影响大 |
4.3 科技投入不足 |
4.4 人才缺乏 |
4.5 政府部门的扶持政策有待改善 |
5 国内农业龙头企业供给侧结构改革路径相关经验与借鉴 |
5.1 广东省梅州市政企合作路径 |
5.1.1 基本情况 |
5.1.2 政府层面做法 |
5.1.3 企业层面做法 |
5.2 浙江省丽水市“丽水山耕”品牌建设路径 |
5.2.1 基本情况 |
5.2.2 主要做法 |
5.3 江苏省农垦米业集团有限公司发展路径 |
5.3.1 基本情况 |
5.3.2 主要做法 |
5.4 国内农业龙头企业供给侧改革路径相关经验的借鉴意义 |
5.4.1 政府对农业龙头企业的促进作用 |
5.4.2 农业龙头企业供给侧改革的主力军作用 |
5.4.3 供给侧改革中多方参与的关键作用 |
6 广东省农业龙头企业供给侧结构改革路径选择的对策建议 |
6.1 政府层面 |
6.1.1 积极主动,创新组织领导 |
6.1.2 做好对龙头企业的财税支持 |
6.1.3 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兼并壮大 |
6.1.4 加大企业融资的支持力度 |
6.2 企业层面 |
6.2.1 积极参与乡村振兴,扩大品牌影响力 |
6.2.2 引进人才与技术,发展电子商务 |
6.2.3 着力发展新产业新业态 |
6.2.4 拓宽融资渠道 |
6.2.5 着力提升经营管理水平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创新与不足 |
7.2.1 本文的创新 |
7.2.2 研究的不足之处 |
7.3 进一步工作的方向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附件 |
(9)北大荒集团绿色食品营销渠道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1.1 论文研究的背景 |
1.1.2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现状 |
1.2.2 国外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绿色食品及营销渠道理论概述 |
2.1 绿色食品的概念与特征 |
2.1.1 绿色食品的内涵 |
2.1.2 绿色食品营销渠道的内涵 |
2.1.3 绿色食品营销渠道的特征 |
2.2 营销及渠道相关理论 |
2.2.1 营销理论 |
2.2.2 营销渠道理论 |
2.2.3 营销渠道分析方法 |
第3章 北大荒绿色食品营销管理现状与主要问题分析 |
3.1 北大荒集团产业及营销现状 |
3.1.1 北大荒绿色食品产业现状 |
3.1.2 北大荒绿色食品营销现状 |
3.2 绿色食品营销环境分析 |
3.2.1 绿色食品营销环境定性分析 |
3.2.2 绿色食品营销环境定量分析 |
3.3 北大荒营销渠道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
3.3.1 绿色食品营销现状及渠道概述 |
3.3.2 北大荒绿色食品营销渠道现状 |
3.3.3 北大荒绿色食品营销效果分析 |
3.3.4 北大荒绿色食品营销存在问题 |
第4章 北大荒集团绿色食品营销渠道构建与优化 |
4.1 客户分析及产品定位 |
4.1.1 目标客户分析 |
4.1.2 产品定位 |
4.1.3 渠道目标分析 |
4.2 北大荒绿色食品营销渠道设计与构建 |
4.2.1 北大荒绿色食品营销渠道设计 |
4.2.2 北大荒绿色食品营销渠道构建 |
4.3 北大荒绿色食品营销渠道管理 |
4.3.1 渠道成员选择 |
4.3.2 渠道结构优化 |
4.3.3 加强渠道控制 |
4.3.4 渠道关系优化 |
4.4 北大荒集团绿色食品营销策略 |
4.4.1 优化产品策略 |
4.4.2 继续推进品牌建设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北大荒绿色食品用户特征调查问卷 |
附录B 北大荒绿色食品PEST影响因素评价体系权重调查表 |
致谢 |
(10)和粮农业品牌大米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问题提出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研究目的和创新之处 |
1.3.1 研究目的 |
1.3.2 创新之处 |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4.1 营销理论相关综述 |
1.4.2 品牌大米营销相关研究综述 |
1.5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思路 |
1.5.2 研究方法 |
1.5.3 技术路线 |
第2章 和粮农业公司现状及营销环境分析 |
2.1 和粮农业公司简介 |
2.1.1 发展及规模 |
2.1.2 组织架构及人员构成 |
2.2 和粮农业品牌大米营销现状 |
2.2.1 品牌及认证 |
2.2.2 公司品牌大米产品系列 |
2.2.3 营销网络 |
2.3 宏观营销环境分析 |
2.3.1 政治环境 |
2.3.2 经济环境 |
2.3.3 文化环境 |
2.3.4 科技环境 |
2.4 行业竞争环境分析 |
2.4.1 行业现状与发展趋势 |
2.4.2 主要竞争对手分析 |
2.4.3 替代品的分析 |
2.4.4 新进入者的分析 |
2.4.5 购买者议价能力分析 |
2.4.6 供应商议价能力分析 |
2.5 营销竞争环境SWOT分析 |
2.5.1 品牌大米营销优势 |
2.5.2 品牌大米营销劣势 |
2.5.3 品牌大米营销的机遇 |
2.5.4 品牌大米营销的威胁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和粮农业公司品牌大米营销策略分析 |
3.1 目标市场营销战略 |
3.1.1 市场细分 |
3.1.2 目标市场选择 |
3.1.3 市场定位 |
3.2 营销组合策略 |
3.2.1 产品策略 |
3.2.2 分销策略 |
3.2.3 价格策略 |
3.2.4 促销策略 |
3.3 成功及不足之处 |
3.3.1 成功之处 |
3.3.2 存在问题与不足之处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和粮农业大米营销的优化策略和保障措施 |
4.1 和粮农业品牌大米营销的优化策略 |
4.1.1 组织优化 |
4.1.2 渠道优化 |
4.1.3 产品优化 |
4.1.4 促销优化 |
4.2 保障措施 |
4.2.1 制度保障 |
4.2.2 技术保障 |
4.2.3 人力保障 |
4.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个人简历 |
四、打造米业经营旗舰(论文参考文献)
- [1]多产地农业企业使用地理标志品牌的意愿性研究[D]. 肖婷文.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0)
- [2]写在稻香飘远的路上[N]. 籍伟杰,高卫东,梁馨元. 江城日报, 2021
- [3]江西鄱阳湖米业有限公司产业化经营模式优化研究[D]. 黄继发. 江西财经大学, 2020(04)
- [4]PYH米业品牌建设策略研究[D]. 邓欢. 南昌大学, 2020(01)
- [5]吉林省稻米全产业链增值机理与路径优化研究[D]. 丁冬. 吉林大学, 2020(08)
- [6]方正县水稻产业发展对策研究[D]. 裴蒙.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4)
- [7]基于价值链理论的天津“小站稻”产业发展策略研究[D]. 邴静静. 天津农学院, 2020(07)
- [8]广东省农业龙头企业供给侧结构改革路径研究[D]. 李宝宝.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2020(07)
- [9]北大荒集团绿色食品营销渠道构建研究[D]. 陈敬.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9(02)
- [10]和粮农业品牌大米营销策略研究[D]. 张悦.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