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306医院超声医学科北京100101)
摘要:目的评价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血流情况在妇科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12月,医院进行阴道超声、腹部超声诊断妇科疾病174例,纳入病例组。2018年1月,选择体检健康的女性50例,纳入对照组。对比两组对象的血管阻力指数,对比阴道超声、腹部超声诊断效用、血管显示效用。结果阴道超声子宫内膜病变、妇科疾病合计诊断符合率、子宫动脉显示率、宫旁静脉与动脉显示率、病灶血流显示率高于腹部超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子宫动脉RI、卵巢动脉RI、宫旁静脉RI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阴道彩超相较于腹部超声诊断妇科疾病的效用更高。彩超可以获得量化指标,辅助诊断妇科疾病。
关键词:妇科;子宫动脉;彩超
几乎所有的女性一生之中都会患妇科疾病,包括急慢性盆腔炎、阴道炎、宫颈上皮内瘤病变、子宫内膜病变等,超声是诊断妇科疾病的首选方法,具有无创、可重复、廉价等优势[1]。按照实现的方法可分为腹部超声以及阴道超声,本文采用对比分析,评价阴道彩超诊断妇科疾病价值,对比不同疾病对象的血流动力学指标。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12月,医院进行阴道超声、腹部超声诊断妇科疾病174例,纳入病例组,年龄22~62岁、平均(40.3±6.2)岁。主要疾病:生殖系统感染62例、子宫内膜病变50例、卵巢以及子宫附件病变41例、痛经与月经紊乱10例、其他11例患。纳入标准:①临床资料完整;②均进行过阴道超声、腹部超声诊断。另在2018年1月,选择体检健康的女性50例,纳入对照组,年龄(39.6±7.0)岁。
1.2方法
患者因症门诊,或体检诊断异常的对象。进行常规妇科检查、问诊,初步拟诊,安排超声检查,根据患者的准备情况、膀胱充盈情况安排阴道检查或腹部检查的路径。部分对象结合阴道以及宫颈分泌物检验、高危人乳头瘤病毒(HR-HPV)感染筛查、薄层液基细胞学(TCT)、阴道镜检查,以内镜检查、疗效随访反馈作为诊断的依据[2]。阴道彩色超检查血流动力学检查,主要包括子宫动脉、宫旁静脉与动脉、卵巢静脉与静脉血流频谱指标,以及病灶周围与内部的血流信号,辅助诊断。
1.3观察指标
阴道超声、腹部超声的诊断符合率。阴道超声、腹部超声的子宫动脉、宫旁静脉、卵巢动脉、病灶血流信号显示率。病例组、对照组,卵巢动脉、宫旁静脉、子宫动脉阻力指数(Resistanceindex,RI)水平。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数学分析,血管阻力指数服从正态分布,采用(Mean±SD)(x±s)表示,病例组与对照组比较采用t检验,诊断效用指标采用率表示,阴道超声以及腹部超声诊断率比较采用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诊断效用以及血流信号显示情况
阴道超声子宫内膜病变、妇科疾病合计诊断符合率、子宫动脉显示率、宫旁静脉与动脉显示率、病灶血流显示率高于腹部超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与阴道超声相比,*P<0.05。
3讨论
大量研究显示,相较于腹部超声,阴道超声可以明显提高卵巢囊肿、子宫内膜病变等妇科疾病的效用。本次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病例组的诊断效用达到89.1%高于对照组78.8%(P<0.05),但针对不同的疾病诊断效用不尽相同,阴道超声在子宫内膜病变诊断中有比较优势[2-3]。阴道超声能够更好的显示子宫动脉等相关血管,从而进行血流动力学相关指标,辅助诊断妇科疾病[4]。从量化指标来看,病例组普遍存在子宫动脉、卵巢动脉等血管阻力上升情况,这可能与女性子宫、盆腔特殊的解剖结构有关,感染等疾病往往会造成局部缺血、子宫增大,对子宫动脉等血管的压迫增加,从而导致血流速度下降、血管阻力上升[5]。大量循证研显示,妇科炎症患者普遍伴有血流动力学改变、子宫及其附件灌注不良表现。对于具体的病灶而言,血流灌注情况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病灶的性质,如子宫肌瘤、变性子宫肌瘤,超声可以通过血流是否丰富、是否规则,从而判断肌瘤的性质。
小结:阴道彩超相较于腹部超声诊断妇科疾病的效用更高。彩超可以获得量化指标,辅助诊断妇科疾病。
参考文献
[1]乐杰.妇产科学[M].第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2.
[2]谢丽萍,陈刚,刘文杰.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盆腔瘀血综合征的诊断价值[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4,14(1):119
[3]曹颖,刘锦钰,刘伟,等.国内经腹与经阴道超声诊断异位妊娠患者随机对照试验的Meta分析[J].安徽医药,2013,17(2):290-293.
[4]陈隆华.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子宫肌瘤及子宫腺肌病的临床价值[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2016,16(27):30-31.
[5]徐珠屏,韩代华,梁裕杰,等.我国女性生殖健康研究进展[J].国际生殖健康/计划生育杂志,2015,34(1):5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