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质核杂岩论文-郑媛媛,张若愚,甘浩男,李弘珂,蒋浩

变质核杂岩论文-郑媛媛,张若愚,甘浩男,李弘珂,蒋浩

导读:本文包含了变质核杂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褶皱作用,拆离断层带,变质核杂岩,石英结晶学组构

变质核杂岩论文文献综述

郑媛媛,张若愚,甘浩男,李弘珂,蒋浩[1](2019)在《中下部地壳拆离断层带演化中的褶皱作用:以辽南变质核杂岩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变质核杂岩构造的重要组成部分,拆离断层带内广泛发育的褶皱构造与其寄主岩石一样记录了中下地壳拆离作用过程。选取辽南变质核杂岩金州拆离断层带内褶皱构造作为研究对象,基于叶理与褶皱构造关系分析,划分了褶皱期次与阶段性;通过形态组构分析、结晶学组构分析及石英古温度计等技术方法的应用,初步分析了拆离断层内褶皱的形成机制,为辽南地区拆离作用过程提供约束。根据褶皱形成与拆离作用的时间关系,将拆离带内褶皱分为拆离前褶皱、拆离同期褶皱和拆离后褶皱;拆离作用同期的褶皱按时间早晚分为早期(a1)阶段、中期(a2)阶段、晚期(a3)阶段。不同阶段褶皱的野外形态、叶理与褶皱关系等方面的差异,以及形态组构与结晶学组构的特征,为判断和恢复褶皱的形成机制提供了佐证,揭示出拆离断层带褶皱是在纵弯-压扁和顺层流变的共同作用下递进剪切变形的产物。在拆离作用过程中,a1阶段和a2阶段褶皱以纵弯、压扁褶皱作用为主,a3阶段褶皱以弯滑作用为主。褶皱作用记录了拆离断层一定温度范围内(主要集中在380~500℃)的变形特征,拆离作用从早期到晚期的演化整体处于相对稳定的应变状态下。对金州拆离断层带而言,在区域NW-SE向伸展过程中,还伴随着NE-SW向微弱的收缩。(本文来源于《地学前缘》期刊2019年02期)

林少泽,王飞,谢成龙,向必伟,赵田[2](2019)在《华北克拉通北缘喀喇沁变质核杂岩早白垩世构造演化过程与形成模式》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于喀喇沁变质核杂岩早白垩世构造过程与形成模式长期以来存在着不同的认识。通过详细的野外构造观察及擦痕应力场反演,并结合前人年代学数据,有效地制约了喀喇沁变质核杂岩早白垩世的构造演化,并对其形成模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起源于晚侏罗世的喀喇沁变质核杂岩,在早白垩世(141~100 Ma)再次经历了强烈的伸展与岩浆活动。在此伸展活动中,沿着核部杂岩两侧分别发育了NE走向、倾向相反的楼子店-八里罕和上店-东风大型正断层,进而控制两侧半地堑式的小牛与平庄盆地的发育。在这两条边界断层的伸展运动及随后的均衡隆升中,核部杂岩不断抬升与剥露,先后发育了NE-NNE向的伸展韧性变形带与脆性正断层。这些早白垩世韧性和脆性伸展构造一致指示拉张方向为NW-SE向。综合分析表明,区内早白垩世伸展活动经历了141~134 Ma的初始伸展与同构造岩体侵位阶段、133~126 Ma的边界断层强烈活动与核部快速抬升阶段以及125~100Ma的均衡隆升阶段。喀喇沁变质核杂岩在早白垩世的伸展活动中转变为地垒式伸展穹窿,其强烈伸展活动出现在华北克拉通破坏峰期,动力学背景是古太平洋板块俯冲导致的远场弧后拉张。(本文来源于《大地构造与成矿学》期刊2019年01期)

单帅强,何登发,张煜颖[3](2019)在《沧县隆起献县变质核杂岩的发育特征及成因模式》一文中研究指出渤海湾盆地周缘发育的多个变质核杂岩,很好地记录了华北克拉通东部晚中生代以来的地壳伸展过程。文中以渤海湾盆地西部献县凸起和饶阳凹陷为研究区,试图揭示盆地内部变质核杂岩的发育特征。根据井、震结合的方法,通过精细的构造解释,厘定了献县断层及其上盘的构造变形特征;利用凹陷内的钻井资料对献县凸起上发育地层的时代和岩性进行限定;结合区域上变质核杂岩的发育特征和形成背景,讨论了献县变质核杂岩的发育时间和成因演化模式。结果表明:在研究区内呈弧形展布的献县断层具有主拆离断层的特征,断层上盘的饶阳凹陷南部残留有中元古界和下古生界,且凹陷内发育有数量众多、不同倾向的次级断层;献县凸起上发育的地层为太古宇-古元古界,岩性包括角闪片麻岩、黑云二长片麻岩,局部发育有花岗片麻岩。研究认为,献县变质核杂岩具有典型变质核杂岩的基本特征,其形成时间为晚中生代(K1?),发育于华北克拉通东部岩石圈大规模减薄的背景下,并以滚动枢纽模式发展演化。(本文来源于《地学前缘》期刊2019年01期)

陆建林,左宗鑫,李瑞磊,王苗,王保华[4](2018)在《松辽盆地长岭断陷变质核杂岩带的发现及其控油气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变质核杂岩带是一类重要的地质现象。通过对松辽盆地长岭断陷的解剖,发现了松辽盆地下白垩统变质核杂岩带的存在。该变质核杂岩由深变质的核部、韧性流变的中间层与不变质的盖层组成,具有典型的叁层结构。研究认为该变质核杂岩的隆升主要发生在早白垩世营城期,是营城期同构造岩浆的强烈侵位与区域伸展作用的共同产物;其形成机制可能是晚侏罗世造山运动结束后,由于早白垩世开始的造山带伸展垮塌及山根拆沉作用引发的地壳减薄与岩浆活动及区域性的大规模伸展拆离作用,形成了松辽盆地早白垩世断陷群与变质核杂岩带。根据其对所在地质构造带油气成藏的影响分析,认为它对龙凤山油气田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是一类重要的勘探领域。(本文来源于《石油实验地质》期刊2018年06期)

刘忠,曹淑云,李维[5](2018)在《滇东南老君山变质核杂岩变形-变质作用及对剥露过程的约束》一文中研究指出老君山变质核杂岩出露于中国云南省东南部,地处华南地块与印支地块的结合部位,位于红河-哀牢山-大象山与文山-麻栗坡断裂带之间。该变质核杂岩经历了早古生代到新生代不同时期复杂的地质演化过程、岩浆活动及成矿作用。老君山地区在长期的基础地质工作及矿产地质研究中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尤其是该区域形式多样的变质岩石类型与构造岩浆活动有关的钨、锡、铅、锌、铜、铁矿产丰富,是构成南岭钨锡多金属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前人对该研究区已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工(本文来源于《2018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五)——专题10:华南构造岩浆与成矿作用、专题11:中央造山系构造演化与复合造山过程》期刊2018-10-21)

李维,曹淑云,刘忠,董彦龙[6](2018)在《滇东南老君山变质核杂岩中含电气石岩石的构造特征、矿物化学成分及地质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老君山变质核杂岩地处滇东南,属于华夏地块、扬子地块和印支地块等几大构造单元的夹持部位,岩体内部发育大规模的岩浆岩和丰富的锡钨多金属矿床,是理解华南大地构造格局及其演化历史和成矿效应的关键地区之一,因而备受学界关注。目前,在多学科间的有效交叉融合下,对老君山变质核杂岩构造-岩浆演化和成矿模式积累了一定认识,但有关老君山地区广泛分布的含电气石岩石的构造成因未系统开展相关工作。我们的初步研究发现,电气石广泛分布于老君山变质核杂岩中,根据其发育分布特征可将其划分(本文来源于《2018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五)——专题10:华南构造岩浆与成矿作用、专题11:中央造山系构造演化与复合造山过程》期刊2018-10-21)

田茂军,李帝铨,李斌,滕寿仁,周俊鹏[7](2019)在《辽宁南芬变质核杂岩核部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弓长岭花岗岩是南芬变质核杂岩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鞍山-本溪地区前寒武基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探讨对于了解华北克拉通地区在2.50 Ga时期的大地构造背景具有重要意义.选取鞍山-本溪地区的南芬变质核杂岩核部弓长岭花岗片麻岩为研究对象,挑选2件样品中的锆石进行了LA-ICP-MS U-Pb年龄测试,获得不一致线上交点年龄分别为2 505±14 Ma(MSWD=1.30,n=70)和2 507±11 Ma(MSWD=1.16,n=80),代表岩浆结晶的年龄.岩石富SiO_2为70.14%~75.36%、K_2O为3.12%~6.84%和Al_2O_3为11.78%~13.75%、全碱(Na_2O+K_2O)含量在7.8%~9.64%,里特曼指数为1.98~2.94,AR值3.6~9.1显示高硅、富碱特征,A/CNK在0.95~1.23,大部分大于1.11,为强过铝质岩石.较高的稀土含量(∑REE=177.15×10~(-6)~505.64×10~(-6)),轻、重稀土分异明显,La_N/Yb_N=8.14~29.92,显着富集Rb、Th、Zr、Hf等元素,亏损Nb、Ti等元素,这些特征表明弓长岭花岗岩是在陆块发生碰撞的大地构造背景下由地壳的泥质岩类提供的物源发生部分熔融经分异结晶形成.表明在2.50 Ga时期鞍山-本溪地区处在由陆块发生拼合且向稳定的克拉通化演化的后碰撞阶段.(本文来源于《地球科学》期刊2019年10期)

林少泽,谢成龙,向必伟,赵田[8](2018)在《喀喇沁变质核杂岩形成时代的锆石年代学制约》一文中研究指出喀喇沁变质核杂岩位于燕山构造带北缘,是认识华北克拉通晚中生代破坏过程的重要对象。通过对核杂岩内安家营子岩体与伴生花岗闪长岩脉的变形特征与锆石年代学研究,限定核杂岩的变形序列与时代。野外观察表明,安家营子岩体与伴生花岗闪长岩脉的侵位发生在早阶段伸展变形之后,属于晚阶段伸展的同构造岩浆活动。通过LA-ICP-MS锆石U-Pb定年,安家营子岩体2个样品分别给出133 Ma和131 Ma的年龄,而1个花岗闪长岩脉样品给出了135 Ma的年龄。结果显示该变质核杂岩的早阶段伸展活动发生在156~135 Ma之间,而不是过去认为的早白垩世。结合前人研究结果,可以限定这一早阶段伸展活动发生在晚侏罗世(156~150 Ma),形成了未完全剥露的变质核杂岩;在早白垩世再次经历伸展变形的迭加改造。对喀喇沁变质核杂岩形成时代的重新厘定,为燕山构造带存在晚侏罗世伸展活动提供了证据,暗示华北克拉通破坏可能从晚侏罗世已经开始发生。(本文来源于《大地构造与成矿学》期刊2018年03期)

王文华[9](2018)在《藏南扎西康地区变质核杂岩带的组成及变形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扎西康地区位于藏南拆离系与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之间。扎西康库曲、错那洞、空布岗变质核杂岩发现于2014-2016年期间,它们与以前在研究区西部所发现的变质核杂岩构成一条规模宏大的变质核杂岩带。前人对于变质核杂的形成机制有着不同的成因认识。本文旨在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室内地球化学分析和同位素年代学分析,结合遥感解译,重点对新发现的叁个变质核杂岩体的物质组成、结构样式、构造特征进行剖析,重塑它们的形成过程,探讨变质核杂岩的形成机制。研究表明,叁套变质核杂岩具有相似的叁层结构。变质核杂岩由内(下)向外(上)依次由结晶基底(核部)、滑脱系、盖层叁部分构成,叁者之间均为拆离断层接触。其中,结晶基底与滑脱系之间的拆离断层称为基底(下)拆离断层,滑脱系与盖层之间的拆离断层称为主(上)拆离断层。基底(下)拆离断层具有韧性剪切变形特征,主(上)拆离断层具有脆性变形特征。深入剖析了不同变质核杂岩构造组合样式的差异性。库曲变质核杂岩出露于主拆离系边部,断裂北倾,发育单一北倾构造线理;构造形态为东西向带状,配套断裂性质为北倾拆离断层,核部岩浆岩时代为25.11Ma。错那洞变质核杂岩发育一系列环状外倾正断层,呈背形特征,具放射状线理。构造形态为环状,产状外倾,配套断裂性质为环状外倾正断层,核部岩浆岩时代为21.19Ma。空布岗变质核杂岩继承了北倾的线理特征,构造形态为南北向展布,产状近水平,配套断裂性质为南北向正断层,核部岩浆岩时代最新为15.20Ma。在喜马拉雅地区发育两种形式的伸展作用,一为南北向伸展作用形成的北倾藏南拆离系(STDS),东西向延伸;另外一套伸展构造为东西向伸展作用形成的南北向裂谷。扎西康地区的变质核杂岩与这两种伸展构造关系密切,它们形成于伸展构造的不同阶段,并不同程度地保留了早期逆冲推覆构造的部分变形特征。研究表明,库曲变质核杂岩及错那洞变质核杂岩的形成与近东西向发育的拆离断层(与藏南拆离系为同期)具有密切的成因联系。其中库曲变质核杂岩出露的构造机制为北倾的拆离断层,核部淡色花岗岩体的出露与拆离作用相关。而错那洞变质核杂岩出露的构造机制除了北倾伸展断裂作用之外还迭加了热-构造底辟作用,岩体侵位时的底辟作用对变质核杂岩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核部岩浆岩的形成时代(21.19Ma)基本代表了变质核杂岩的形成时代。空布岗变质核杂岩与南北向裂谷伸展作用(晚于藏南拆离系)相关,核部岩浆岩形成最新时代(15.20Ma)略早于南北向伸展作用(启动时间约为14Ma),南北向断裂对核部淡色花岗岩具破坏作用;其出露机制为后期南北向断裂(地垒)的抬升作用形成。(本文来源于《成都理工大学》期刊2018-06-01)

杨帆,宋传中,任升莲,李加好,李海龙[10](2018)在《庐山变质核杂岩基底拆离带的变质作用P-T条件及其活动时代》一文中研究指出庐山变质核杂岩发育的拆离带分为东、西两条,伸展拆离和韧性流变构造发育,且具有伸展对称性。西侧拆离带内断层岩序列完整,上部为一固态流变构造带,以主拆离带为分界形成一个伸展构造变形的垂向分层变形域,主拆离带处变形最强。东侧拆离带主要发育糜棱岩带和构造片岩(片麻岩)带,其他构造层未见出露,其伸展拆离构造是迭加和改造早期左行剪切构造发育的。东侧拆离带内矿物的显微变形特征估算变形温度为500~580℃和580~700℃,又利用黑云母Ti温度计得到613~698℃的变质温度。角闪石-斜长石地质温度计和角闪石全铝压力计计算西侧拆离带内斜长角闪片岩的变质温度为666~691℃,压力为0.65~0.75GPa,说明西侧拆离带形成时的温压条件较高,埋深较大,与东侧拆离带一样达到了高角闪岩相。通过锆石年代学的研究得到东侧拆离带的伸展年龄为138.9Ma,与西侧拆离带一致,伸展早于岩浆,推测庐山变质核杂岩的原始拆离带是西侧拆离带,东侧拆离带是在重力均衡调节产生的底辟、褶皱作用下形成的次级拆离带。(本文来源于《地质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变质核杂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对于喀喇沁变质核杂岩早白垩世构造过程与形成模式长期以来存在着不同的认识。通过详细的野外构造观察及擦痕应力场反演,并结合前人年代学数据,有效地制约了喀喇沁变质核杂岩早白垩世的构造演化,并对其形成模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起源于晚侏罗世的喀喇沁变质核杂岩,在早白垩世(141~100 Ma)再次经历了强烈的伸展与岩浆活动。在此伸展活动中,沿着核部杂岩两侧分别发育了NE走向、倾向相反的楼子店-八里罕和上店-东风大型正断层,进而控制两侧半地堑式的小牛与平庄盆地的发育。在这两条边界断层的伸展运动及随后的均衡隆升中,核部杂岩不断抬升与剥露,先后发育了NE-NNE向的伸展韧性变形带与脆性正断层。这些早白垩世韧性和脆性伸展构造一致指示拉张方向为NW-SE向。综合分析表明,区内早白垩世伸展活动经历了141~134 Ma的初始伸展与同构造岩体侵位阶段、133~126 Ma的边界断层强烈活动与核部快速抬升阶段以及125~100Ma的均衡隆升阶段。喀喇沁变质核杂岩在早白垩世的伸展活动中转变为地垒式伸展穹窿,其强烈伸展活动出现在华北克拉通破坏峰期,动力学背景是古太平洋板块俯冲导致的远场弧后拉张。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变质核杂岩论文参考文献

[1].郑媛媛,张若愚,甘浩男,李弘珂,蒋浩.中下部地壳拆离断层带演化中的褶皱作用:以辽南变质核杂岩为例[J].地学前缘.2019

[2].林少泽,王飞,谢成龙,向必伟,赵田.华北克拉通北缘喀喇沁变质核杂岩早白垩世构造演化过程与形成模式[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19

[3].单帅强,何登发,张煜颖.沧县隆起献县变质核杂岩的发育特征及成因模式[J].地学前缘.2019

[4].陆建林,左宗鑫,李瑞磊,王苗,王保华.松辽盆地长岭断陷变质核杂岩带的发现及其控油气作用研究[J].石油实验地质.2018

[5].刘忠,曹淑云,李维.滇东南老君山变质核杂岩变形-变质作用及对剥露过程的约束[C].2018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五)——专题10:华南构造岩浆与成矿作用、专题11:中央造山系构造演化与复合造山过程.2018

[6].李维,曹淑云,刘忠,董彦龙.滇东南老君山变质核杂岩中含电气石岩石的构造特征、矿物化学成分及地质意义[C].2018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五)——专题10:华南构造岩浆与成矿作用、专题11:中央造山系构造演化与复合造山过程.2018

[7].田茂军,李帝铨,李斌,滕寿仁,周俊鹏.辽宁南芬变质核杂岩核部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意义[J].地球科学.2019

[8].林少泽,谢成龙,向必伟,赵田.喀喇沁变质核杂岩形成时代的锆石年代学制约[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18

[9].王文华.藏南扎西康地区变质核杂岩带的组成及变形特征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8

[10].杨帆,宋传中,任升莲,李加好,李海龙.庐山变质核杂岩基底拆离带的变质作用P-T条件及其活动时代[J].地质学报.2018

标签:;  ;  ;  ;  

变质核杂岩论文-郑媛媛,张若愚,甘浩男,李弘珂,蒋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