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对1983年通过不同改良措施(播种羊草、浅耕翻、耙地、围栏封育)处理过的退化羊草草原群落特征进行比较研究,以期通过比较对不同改良措施进行评价,为退化草场的恢复和治理以及提高草原生产力提供科学依据,寻求退化草地恢复的最佳途径。主要结论如下:1.改良后土壤理化性质明显改善,虽然经过24年的恢复土壤条件仍有差别,播种羊草、浅耕翻、耙地、自然恢复的土壤容重分别比围栏外降低10.81%、22.30%、21.62%、11.49%,而浅耕翻和耙地处理后土壤容重显著低于播种羊草和自然恢复,土壤含水量分别比围栏外土壤含水量提高81.68%、93.71%、91.36%、86.39%,四种改良措施之间差异不显著。2.浅耕翻、耙地、播种羊草、自然恢复处理后,土壤L1层细菌的数量分别比围栏外增加了91.56%、89.66%、87.36%、73.56%,四种改良措施之间并无显著差异,真菌的数量分别比围栏外提高了53.06%、50.34%、50.34%、22.45%,自然恢复显著低于另外三种改良方法。放线菌的数量比围栏外提高了41.72%、38.89%、24.47%、22.63%。浅耕翻、耙地处理后显著高于播种羊草和自然恢复。因此浅耕翻和耙地更有利于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增加。3.浅耕翻、耙地、自然恢复、播种羊草生物量,分别比围栏外提高170.78%、158.90%、158.74%、109.14%。播种羊草处理后生物量显著低于其他三种改良措施。不同改良措施对群落的功能群组成的影响不同。浅耕翻处理后根茎禾草的生物量最大51.88g/m~2,占群落总生物量的34.47%;自然恢复后丛生禾草的生物量最大54.04g/m~2,占群落总生物量的37.21%。4.地上生物量的季节动态呈单峰曲线,曲线形状基本一致。干物质含量的季节变化很明显,生长初期和生长末期的干物质含量较高,土壤含水量与干物质含量呈负相关关系,只有围栏外达到显著水平。综上所述:经过浅耕翻和耙地改良所产生的效果维持时间最长,而播种羊草和围栏封育改良的后效依然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