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印染废水是国内外公认的最难处理的废水之一,这是因为废水中所含染料具有化学性质稳定,难以被生物降解的特点。其中偶氮染料占的比例最大,占染料总量50%以上。筛选能高效脱色降解偶氮染料的微生物,将其应用到印染废水处理上已经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单一的脱色菌对偶氮染料的脱色效率低,降解不彻底,容易形成二次污染,混合菌群则能克服这些缺点。研究混合菌群共培养协同降解偶氮染料,可为提高印染废水的生物处理效率提供技术支持和相应的理论依据。本研究从印染废水筛选出能高效对偶氮染料直接蓝289脱色的混合菌群QM。将其分离、纯化,得到两种菌株,一株为真菌M3,一株为细菌Q1。单一的菌株进行脱色,脱色率较低,将两种菌株共培养则能显著提高脱色效率,说明两者具有协同对偶氮染料直接蓝289脱色的能力。从形态、生理生化及16SrDNA,18SrDNA基因序列分析方面对两种菌进行鉴定,确定细菌Q1为蜡状芽孢杆菌,真菌M3为白地霉。研究了混合菌群QM对直接蓝289的脱色条件,混合菌群QM脱色较佳条件为:温度30℃、初始pH7.0、静止状态。混合菌群QM具备一定的抗盐能力。与单一的菌株相比,混合菌群的脱色对环境条件的适应范围较广。混合菌群QM对多种不同结构的偶氮染料具有脱色作用,体现较广谱的脱色能力。研究表明混合菌群QM的对偶氮染料的脱色是在共代谢条件下进行的,葡萄糖、氯化铵为共代谢脱色较适合的碳、氮源。运用响应面设计法对共代谢脱色中的三个主要因素葡萄糖、氯化铵、染料浓度进行优化。得到三者的优化条件为:葡萄糖2.80g/L,氯化铵1.60g/L,染料0.15g/L。在染料浓度小于500mg/L下,混合菌群QM对直接蓝289脱色过程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脱色速率与染料浓度之间的关系符合Haldane抑制方程,方程式为v = S + S2 /7122.93.202S + 94.32。研究了单一菌株Q1、M3及混合菌群QM对直接蓝289的脱色机制。结果表明菌株Q1的脱色反应是在低氧化还原电位下进行的。菌株M3脱色过程中,初期脱色主要是由菌体吸附完成的,脱色率较低,当脱色到第4d和5d时,脱色率显著提高,脱色率与漆酶的活性成正比。使用白地霉粗酶液(漆酶的酶活为6450U/L)对直接蓝289进行脱色,1.5h脱色率达到了90.2%。在混合菌群QM对直接蓝289的脱色过程中,菌株M3在培养前期能显著降低培养液的氧化还原电位。运用紫外-可见光谱扫描、HPLC、HPLC-MS技术对直接蓝289脱色的中间产物进行分析,证实混合菌群QM能将直接蓝289降解成小分子的化合物。鉴定的中间产物有3-羟基-2,7-氨基-萘磺酸钠,邻苯二甲酸。推断其中的一条脱色降解途径为直接蓝289偶氮键断裂形成3-羟基-2,7-氨基-萘磺酸钠等芳胺化合物,芳胺化合物进一步被降解生成邻苯二甲酸。初步判断混合菌群QM协同降解染料效应的机制是脱色初期菌株M3显著降低脱色液中氧化还原电位,低氧化还原电位促进菌株Q1对直接蓝289的脱色,脱色的中间产物能被菌株M3进一步降解,其中可能与菌株M3产的漆酶相关。使用海藻酸钙包埋菌株Q1,尼龙网载体吸附菌株M3,将两种菌株固定化。固定化菌株混合培养对直接蓝289进行脱色,结果发现固定化菌株保持较高的脱色活性。紫外-可见光谱扫描、HPLC分析证明固定化菌群能将直接蓝289降解。固定化菌群对直接蓝289的脱色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具备连续脱色的能力。固定化菌群对实际印染废水进行处理,结果表明固定化菌群既能脱色,又能部分降低废水COD含量。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象白蚁肠道中一个纤维素降解菌群的分离和特性研究[J]. 生物资源 2017(04)
- [2].高含盐难降解化工污水混合菌群培养驯化方法[J]. 化工学报 2010(12)
- [3].特殊离子对嗜酸性铁氧化混合菌活性的影响研究[J]. 稀有金属 2019(08)
- [4].利用芽孢杆菌混合菌群发酵生产生物有机肥的研究[J]. 曲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03)
- [5].纤维素分解混合菌群的筛选及其腐解稻草的研究 Ⅰ纤维素分解混合菌群的筛选[J]. 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 2009(02)
- [6].自养混合菌群氨氧化特征及结构分析[J]. 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4)
- [7].原油降解菌群对石油烃的生物演化过程研究[J]. 天津理工大学学报 2018(06)
- [8].腐霉利高效降解菌的筛选及其特性[J]. 延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1)
- [9].两株细菌对邻氯硝基苯的协同降解[J]. 环境科学学报 2010(06)
- [10].光合-厌氧混合菌群生物共发酵产氢动力学研究[J]. 农业机械学报 2019(03)
- [11].混合菌群FF降解染料效果及生物毒性变化[J]. 安全与环境学报 2017(02)
- [12].高效优势菌群对垃圾渗沥液处理效果的研究[J]. 环境卫生工程 2015(03)
- [13].焦化废水污泥中苯系物降解优势混合菌群筛选驯化[J]. 煤炭技术 2011(10)
- [14].混合菌群合成聚羟基烷基酸酯(PHA)研究进展[J]. 广东工业大学学报 2015(02)
- [15].内源碳PHA的贮存对混合菌群耐低温特性的影响[J]. 环境科学 2019(04)
- [16].起始pH值对海洋混合菌群产氢量的影响[J]. 海洋科学 2011(09)
- [17].不同培养条件下混合菌系对Cr~(3+)的絮凝[J].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02)
- [18].聚乳酸非织造材料可生物降解环境中菌群结构分析及调控[J].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7(19)
- [19].混合菌群YC-BJ1对有机磷阻燃剂的降解及16S rRNA基因多样性分析[J]. 生物工程学报 2019(11)
- [20].木糖氧化无色杆菌及混合菌群对多环芳烃的降解特性[J]. 环境工程学报 2010(07)
- [21].纤维素分解混合菌群的筛选及腐解稻草研究Ⅱ纤维素分解混合菌群对稻草的腐解[J]. 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 2009(03)
- [22].芘降解菌群驯化过程中的演变[J]. 微生物学报 2012(10)
- [23].封面图片说明[J].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2016(02)
- [24].两种混合菌群浸出铀矿石的正交试验研究[J]. 广东化工 2012(17)
- [25].来自混合菌群的聚乙烯醇降解酶的性能[J]. 化工进展 2016(11)
- [26].甲烷氧化混合菌群MY9的生长特性[J]. 过程工程学报 2009(01)
- [27].季节性低温胁迫下陇东黄土高原油污土壤环境因子对耐冷混合菌场地生态修复的响应[J]. 冰川冻土 2018(06)
- [28].海洋石油降解菌株选育及组合降解优化[J]. 安徽农业科学 2009(15)
- [29].野生型嗜盐混合菌群处理高盐生活污水的硝化性能[J]. 化工学报 2011(12)
- [30].尾矿库底泥沉积物中异化铁还原混合菌群降解乙硫氨酯(英文)[J].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201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