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对比构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动词-论元构式,中国英语学习者,英语母语者
对比构式论文文献综述
王娇艳[1](2019)在《英语书面语动词-论元构式使用分析——基于中国英语学习者与英语母语者的对比》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比中国英语学习者语料库和英语母语者语料库,以"V about N"动词论元构式为例,考察中国英语学习者与英语母语者在英语书面语动词-论元构式的使用方面的差异。结果显示,英语母语者和中国英语学习者在动词-论元构式使用中存在一定共性,两个语料库在talk、know、care的使用上不具有显着性差异。但是,他们的动词使用存在差异。首先,相比中国英语学习者,英语母语者在表达"V about N"论元构式时,使用的动词词汇更具有丰富性和多样性;其次,两个语料库涉及"V about N"论元构式时,在worry、be、bring、think等动词的使用上存在显着性差异。本研究发现能在一定程度上为英语写作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本文来源于《荆楚理工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石玉,熊仲儒[2](2019)在《基于语料库的汉英比较构式中程度词的有界性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有界与无界是现实世界中普遍存在的现象,通过人们的认知反映到语言中就表现为各种各样的语法规则。相对于名词和动词,形容词的有界和无界用法研究还比较薄弱。形容词的有界与无界特性主要是通过程度词修饰实现。文章基于BCC语料库数据支持,主要考察汉语和英语的相关现象,通过比较构式中程度词的使用限制这一标准,把形容词与程度词所形成的构式区分为有界和无界两大类型,并讨论相关形容词短语的句法特征,从而从另一个侧面揭示人类认知对语法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外语电化教学》期刊2019年04期)
刘海锋,朱彬荣,张宏杰,刘亚多,胡丹梅[3](2019)在《钢管格构式和圆筒式塔架对风力机尾流扰动特性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对比钢管格构式和圆筒式塔架对风力机尾流扰动特性,首先根据塔架的控制荷载,设计承载力和高度相同的直筒式塔架和钢管格构式塔架。然后在Fluent中,完成2种塔架风力机的流场计算,得出两者塔架近尾迹流场、远尾迹流场及风力机和塔架风荷载的特征。对比结果表明:1)钢管格构式塔架的顺风向风荷载和横风向风荷载的波动幅度远低于圆筒式塔架,有利于减小结构疲劳破坏风险并降低结构的风振系数;2)钢管格构塔架的尾流流速及湍流强度的恢复距离低于圆筒式塔架,有利于提高风力机的排列密度;3)钢管格构式塔架风力机的叶片阻力和功率与圆筒式塔架基本相同。(本文来源于《太阳能学报》期刊2019年07期)
赵凯悦[4](2019)在《隐性差比构式在汉语和韩语中表现形式的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比较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基本认知方式。比较认知经概念化投射后,体现为许多种不同的比较构式。根据比较结果不同,可划分为等比构式和差比构式。根据原型范畴理论,汉语的原型差比构式可概括为:比较主体(X)+“比”+比较客体(Y)+比较结果(R)。韩国语的原型差比构式可概括为:比较主体(X)+比较客体(Y)+'(?)'+比较结果(R)。基于原型范畴和认知语言学相关理论,本文把差比构式分为显性差比构式和隐性差比构式,显性差比构式指典型的原型成员,隐性差比构式则指表比较义但比较客体省略或隐含,并且没有比较词“比”和“(?)”的构式。根据比较程度不同,本文将四个比较程度等级的汉语隐性差比构式“'X最R'、'X越…越...R'、'X更R'、'XR(一)点/些'”和韩国语隐性差比构式“'X(?)R','X(?)R','X(?)R','X(?)R'”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意象图式和构式语法等相关理论,对汉语和韩国语隐性差比构式的表现形式进行对比。本文主要发现如下:第一,“X最R”与'X(?)R'构式中,表比较结果义的一般性动词在汉语和韩语中表现方式不同。汉语中,一般性动词需与“能”、“会”等助动词(能愿动词)结合才可实现比较结果义,韩语则需与“(?)”、“(?)”、“(?)”等样态副词搭配使用。语义层面来说,汉语中作比较结果的形容词性成分有[+状态性],动词性成分有[+主观能力变化]语义特征。第二,“X越...越...R”与'X(?)R'构式中,汉语可通过名词表达比较结果义,韩语中无法用名词表达。汉语的介词可以在“越”后出现,韩语无此类表达。因此语义层面,汉语中名词带有[+状态性]、[+抽象性]和[+程度性]语义特征,介词具有[+动态性]语义特征。第叁,“X更R”与'X(?)R'构式中,表比较结果义的一般性动词在汉语和韩语中表现方式不同。汉语中,一般性动词需与“能”、“会”等助动词(能愿动词)结合才可实现比较结果义,韩语则需与“(?)”、“(?)”、“(?)”等样态副词或补助用言搭配使用。在汉语中可通过名词表达比较结果义,韩语中无法用名词表达。语义层面,汉语中形容词性成分具有[+状态性]语义特征,名词带有[+状态性]、[+抽象性]和[+程度性]语义特征。第四,“XR(一)点/些”与'X(?)R'构式中,汉语的动词性成分一般通过心理动词、2音节趋向动词和“一般性动词+定语”形式出现,韩语不受明显制约。在韩语中可通过名词表达比较结果义,汉语中无法用名词表达。语义层面,韩语中的形容词性成分具有[+消极性]语义特征,名词带有[+状态性]、[+抽象性]和[+程度性]的语义特征。(本文来源于《上海外国语大学》期刊2019-06-01)
杨柳[5](2019)在《基于构式语法框架下“V_吃/eat+O”结构的英汉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无论国内外,"吃"都是人类生存不可或缺的条件,因此,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产生了各式各样的有关"吃"的表达方式。中国的"吃"文化博大精深,汉语中有关"吃"的表达十分丰富;而英语中"eat"构成的动宾结构也是五彩纷呈。基于Lakoff和Johnson的隐喻观点,对在汉语"吃"与英语"eat"二者的原型义项基础上延伸的多个意义形成的机制进行分析。同时基于Goldberg的构式语法理论框架,对英汉"V_吃/eat+O(1)"结构进行对比研究分析,从而对英汉两种语言在"吃"文化上的差异以及语言表达的认知差异进行解读。本文也可以为外语教学、语言习得和英汉互译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启示。(本文来源于《北方文学》期刊2019年15期)
李璎儒[6](2019)在《GET TO V与GET V-ing构式搭配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非谓语动词是英语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尤其分词和不定式在用法上经常不易分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许多学者从语法角度出发,研究多集中于非谓语动词的语法使用及结构意义的对比分析。此后,非谓语动词的研究集中在语法、句法、语义、语用等方面。构式语法理论的发展以及语料库语言学的兴起,为非谓语动词研究提供了新视角。本研究以构式语法理论为依据,以英语国家语料库为语料来源,选取get为例,按照“动词-分类-具体”的程序,从构式语法角度对GET TO V和GET V-ing构式与其中的动词词素的搭配进行对比研究。本研究从实证角度出发,具体回答以下问题:(1)出现在GET TO V与GET V-ing构式中动词有哪些特征?两个构式的语义聚类分别有哪些?两者的核心义分别是什么?(2)GET TO V与GET V-ing构式中各自的核心义与引申义之间存在怎样的承继关系?(3)对比GET TO V与GET V-ing两个构式,两者的构式意义有什么特征?运用构式搭配分析法中的共现词素分析法,分别计算出P值和词素与构式的搭配强度。结果表明:第一,在GET TO V与GET V-ing构式中达到显着水平的动词词素分别有69个和20个。动词know和going在两个构式中分别具有最高的搭配强度值,可视为构式的核心义。筛选出的动词属于动态类动词,按照意义可将出现在GET TO V构式中动词词素分为能够获得类、从无到有过程类、保持状态类、状态改变类;GET V-ing构式中分为保持运动状态类和状态改变类。第二,以Goldberg构式理论为依据,本研究中构式的核心义与引申义之间可建立多义性联接、隐喻扩展联接、子部分联接。第叁,GET TO V与GET V-ing两个构式在一定程度上承继了get的特征,其核心义都属于动态属性,体现了形义配对体融合的构式意义,但两者的构式意义仍存在明显的语义特征差异。GET TO V构式表示主观意愿的、未实现的动作,具有主观性和动态性。GET V-ing表达已经或正在进行的动作、已经或正在发生的事实,具有客观性和稳定性。从说话人角度看,反映了说话人对于目标事件的主观确定性或不确定性态度。本文将语料库、统计、思辨方法通过量化手段相结合,分析结果表明构式搭配分析法对揭示语言的本质具有较强说服力,为语言研究提供了新视角。构式搭配分析法有助于提升认知语言学理论研究的科学性和客观性。(本文来源于《广西民族大学》期刊2019-05-01)
李哲[7](2019)在《俄汉“X-X,Y-Y”构式对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X-X,Y-Y”构式是一种常见的语言构造,存在于各种语言当中。“X-X,Y-Y”构式在形式上只是词语的简单重复,然而在内容上却有丰富的含义,隐含着说话人意会却没有言传的意图。本文以“X-X,Y-Y”构式为主要研究对象,从构式角度深入挖掘“X-X,Y-Y”构式的语义,并结合范畴化、理想化认知模型、预设、级次和标准理论对“X-X,Y-Y”构式及其相关构式(“X-X”构式)进行深入研究,把传统语义理论与新的语义理论相结合,多视角全方位地把握“X-X,Y-Y”构式的语义,掌握它与其相关构式之间的区别,更加准确的理解和使用“X-X,Y-Y”构式。论文一共分为五章。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阐述了本课题的研究对象与目的,简要概括分析国内外有关“X-X,Y-Y”构式及其相关句式的研究情况,概述论文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同时介绍了论文的研究方法及论文的结构和创新之处。第二章理论基础部分,主要介绍了该研究的一些理论基础,对构式理论、级次理论、标准理论、预设理论、范畴化理论和理想化认知模型理论进行阐述。第叁章对“X-X,Y-Y”构式做出界定,分析能够进入构式的X和Y的性质,并划分了该构式的语义类型。第四章对“X-X,Y-Y”构式的相关构式——“X-X”构式进行界定,列举其变体形式并详细划分其语义类型。第五章从级次、标准、预设、范畴化及理想化认知模型角度详细阐述“X-X,Y-Y”构式与“X-X”构式的语义,并分析二者的异同之处。(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刘琦[8](2019)在《自移处所宾语构式英汉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基于英国国家语料库BNC和北京语言大学的现代汉语语料库BCC,以英汉常用动词"walk/走、run/跑、fly/飞"为例,在构式语法视域下对比分析英汉自移处所宾语构式异同并究其缘由。研究表明:英语自移处所宾语构式的形频和类频低于汉语构式;英语处所宾语构式类型涉及起点和过途而汉语涉及终点和过途,汉语构式义涉及位移目的而英语无此类构式义。(本文来源于《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张华[9](2019)在《认知视域下英汉名词性领属构式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领属范畴是一种极为重要的语法、语义范畴。它反映了人们的认识框架,反映了语言的共性,具有语言普遍性。领属范畴影响着语言的语法、语义现象,对世界语言的语法体系有着特殊的意义。长期以来,领属范畴一直是国内外语言学界关注与研究的焦点之一,无论是传统的结构主义语言学、形式语言学,还是功能语言学、认知语言学,抑或是语言类型学,莫不如此。然而,截止目前,语言学界对领属概念的界定,仍是众说纷纭,莫统一是。此外,在以往的研究中,前贤们主要对单一语言中的名词性领属构式进行了句法、语义、语用、认知和语法化等方面的研究,对名词性领属构式的跨语言对比研究仍旧不足,尤其是在认知、语法化和类型学等视角方面略显薄弱。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再对名词性领属构式进行跨语言的对比研究。本文研究聚焦于英汉名词性领属构式,以认知语言学中的主要理论观点,如概念化、范畴化、经典理论、原型理论和认知参照点模型为理论前提,在前贤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从概念、形式、语义以及认知方面对英汉名词性领属构式深层次的概念结构、句法表现形式、领属语义关系进行系统、详细的考察,并对典型和非典型的名词性领属构式进行参照点图式分析,以期更完善地描述和解释英汉语名词性领属构式的独特表达方式,更好地揭示英汉名词性领属构式的共性与个性及其背后隐藏的认知机制。本研究主要有以下几点发现:i)领属作为一种认知概念,普遍存在于人类的经验世界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类认知结构的相似性。领属是一种极为重要的语义、语法范畴,在本质上体现了领有者和被领有者之间的二元非对称关系。领属构式是领属范畴外在的语言形式体现,领属关系是领属范畴的语义内涵。ii)在英语名词性领属构式中,[[X POSS]Y]和[Y PREP X]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受领有者生命度的影响。在汉语名词性领属构式[XY]和[[X DE]Y]中,“的”字的隐现与领有者的生命度和让渡性密切相关。典型领属关系,比如,拥有关系、亲属关系、部分-整体关系构成了领属范畴的概念内涵,而非典型领属关系则为典型领属关系的隐喻拓展。此外,英汉名词性领属构式的歧义主要源自于领属关系和属性关系的重合或者不同领属关系的重合。参照认知背景或认知域来识解领属关系和属性关系有助于理解英汉名词性领属构式中的歧义现象。iii)英汉名词性领属构式的相似性主要体现在基本组成成分、典型领属关系、认知顺序和歧义方面。首先,英汉名词性领属构式都由领有者、被领有者和领属标记共同组成。人们对领属构式的认知通常遵循从领有者到被领有者这个顺序,而不能反过来,也就是说,认知顺序是不可逆的。此外,在英汉名词性领属构式中,典型的领属关系都是领有关系、亲属关系和部分-整体关系。领属构式中的歧义也主要来源于领属关系和属性关系的重合抑或是不同领属关系的重合。iv)英汉名词性领属构式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语序和省略。在汉语名词性领属构式[XY]和[[X DE]Y]中,领有者总是置于被领有者之前。然而,在英语名词性领属构式中,领有者可以置于被领有者之前,比如[[X PREP]Y],也可以置于被领有者之后,比如[Y PREP X],也就是说,英语名词性领属构式的领有者和被领有者在语序上可以倒置。此外,英语是一种“形合式”语言,具有丰富的形态标记,在英语名词性领属构式中,领属标记“’s”和“of”的省略极大地受到了形态的制约,通常不能省略。而汉语是一种“意合式”语言,具有少量的形态标记,因此,在汉语名词性领属构式中,领属标记“的”通常可以省略。v)英汉名词性领属构式的共性背后隐藏的认知机制为认知参照点能力和概念隐喻。参照点能力是人类的一种普遍认知能力:概念化者可以通过参照点对认知域里潜在的认知标的进行心理通达。在认知过程中,人们通常会优先识别显性的或者熟悉的事物,并以此为参照点,建立与非显性的或者不熟悉的事物的心理联系,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类认知的普遍性。概念隐喻也是一种重要的认知模式。它可以解释领属构式语义内涵的拓展现象,即,典型领属关系描写的是领属范畴的语义内涵,而非典型领属关系则是基于典型领属关系的隐喻拓展。本研究具有普通语言学的理论意义。一方面,英汉名词性领属构式的认知研究界定了领属关系的概念结构,分析解释了英汉名词性领属构式的结构形式、领属语义关系、歧义现象以及其背后所隐藏的认知机制,拓宽了领属范畴的研究范围,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认知语言学中主要理论观点对英汉名词性领属构式的阐释力。另一方面,为今后研究英汉名词性领属构式的共性与个性以及语言的普遍性提供了借鉴。此外,英汉名词性领属构式的认知研究还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可为二语习得、外语教学和翻译提供理论参考与指导。(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9-04-02)
李蕊[10](2019)在《构式语法角度下英语分裂句和假分裂句的对比》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两种重要的强调句型,英语分裂句和假分裂句历来是英语语法研究的重要内容。许多学者都已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分别看成构式的研究却很少。本文在构式分析的基础上,从构式语法的角度对英语分裂句和假分裂句的形式、意义和用法的不同进行了系统的认知分析,期望对分裂结构的研究做出贡献。(本文来源于《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对比构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有界与无界是现实世界中普遍存在的现象,通过人们的认知反映到语言中就表现为各种各样的语法规则。相对于名词和动词,形容词的有界和无界用法研究还比较薄弱。形容词的有界与无界特性主要是通过程度词修饰实现。文章基于BCC语料库数据支持,主要考察汉语和英语的相关现象,通过比较构式中程度词的使用限制这一标准,把形容词与程度词所形成的构式区分为有界和无界两大类型,并讨论相关形容词短语的句法特征,从而从另一个侧面揭示人类认知对语法的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对比构式论文参考文献
[1].王娇艳.英语书面语动词-论元构式使用分析——基于中国英语学习者与英语母语者的对比[J].荆楚理工学院学报.2019
[2].石玉,熊仲儒.基于语料库的汉英比较构式中程度词的有界性对比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19
[3].刘海锋,朱彬荣,张宏杰,刘亚多,胡丹梅.钢管格构式和圆筒式塔架对风力机尾流扰动特性对比研究[J].太阳能学报.2019
[4].赵凯悦.隐性差比构式在汉语和韩语中表现形式的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9
[5].杨柳.基于构式语法框架下“V_吃/eat+O”结构的英汉对比研究[J].北方文学.2019
[6].李璎儒.GETTOV与GETV-ing构式搭配对比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9
[7].李哲.俄汉“X-X,Y-Y”构式对比分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9
[8].刘琦.自移处所宾语构式英汉对比研究[J].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2019
[9].张华.认知视域下英汉名词性领属构式对比研究[D].西南大学.2019
[10].李蕊.构式语法角度下英语分裂句和假分裂句的对比[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