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安臣条约论文-于宁宁,王晓雨

蒲安臣条约论文-于宁宁,王晓雨

导读:本文包含了蒲安臣条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蒲安臣条约》,中美关系,影响

蒲安臣条约论文文献综述

于宁宁,王晓雨[1](2018)在《论《蒲安臣条约》对19世纪中后期中美关系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自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闭关锁国的政策被打破,天朝上国的美梦已然破碎,一直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中国被迫与世界的其他国家接触,同时也开始了近代意义上的外交接触,而中美关系在近代外交史上扮演着重要角色。1868年是早期中美关系史上极富重要意义的一年,《蒲安臣条约》的签订对中美两国关系也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学理论》期刊2018年09期)

郭惠[2](2017)在《《蒲安臣条约》与中美交涉华工事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鸦片战争后,英国迫使中国打开了国门,西方列强相继展开对中国资源的掠夺,美国也随后加入其中,攫取劳动力就是其目标之一。起初华人赴美多为加利福尼亚州内的“淘金热”所吸引,此后随着美国西进运动的开展,太平洋铁路开始修建,美国对华工的需求增加,大批华人在没有法律保障的条件下赴美打工,寻求财富。但清政府历来有禁止华人出洋的政策,面对越来越多的出洋打工者,地方政府官员成为最先与洋人交涉华工事务的主力,但他们对华工的态度并不一致,有的迟迟不愿正视这个问题;有的为避免中外纠纷,开始设置章程进行管理。而对于中央政府来说,他们更愿意将与洋人交涉之事交给地方政府办理,令其对华工出洋进行一定的限制和保护。为了在华合法地获取劳动力,1868年,美国政府在蒲安臣率中国使团访美之际,同其签订了《蒲安臣条约》。从该条约对华工的影响来看,作为允许华人自由赴美的正式法律文件,《蒲安臣条约》不仅为美国获得充足劳动力打开了便利之门,也确立了美国保护华工的义务。但随着19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危机的爆发,政党竞争的激烈,种族主义分子的煽动等因素,美国的排华运动从地方现象上升到国家层面,矛头直指华工,清政府及驻美公使由此展开了与美国政府的交涉与斡旋,这是中国近代社会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历程。本文以1868年《蒲安臣条约》的签订到1882年《排华法案》的出台为研究主线,对《蒲安臣条约》与中美交涉华工问题进行整体性讨论。通过分析中美政府围绕《蒲安臣条约》交涉的具体事例,阐释《蒲安臣条约》所载的权利与漏洞在中美政府交涉华工问题中的影响,梳理《蒲安臣条约》签订前后中美政府对华工问题的态度转变的脉络,考察影响中美交涉华工事务的主要因素,进而分析这一时期的中美关系。(本文来源于《西南民族大学》期刊2017-03-15)

肖久艳[3](2015)在《试论十九世纪后期中美关系的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自1840年英国用坚船利炮打开中国国门之后,西方列强相继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丧失了大量主权,被迫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58年6月英、法等国迫使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英、法、俄、美等国获得了各国公使进驻北京、允许外国传教士在中国内地传教、准许华工到外洋别地工作等权利。1868年清政府担心西方各国趁修约之机(中英《天津条约》规定10年后对条约进行修订)进行要挟以攫取更多的在华利益,想遣使出洋以疏通关系,为修约作准备,但当时没有合适的人选,而蒲安臣在担任美国驻华公使期间(1861-1867)提出的“合作政策”,深得清政府的好感,于是总理衙门聘请他为全权特使,于1868年2月率领中国使团出访欧美11个国家,7月28日,蒲安臣擅自越权,在访美期间与国务卿的西华德签订了《中美天津条约续增条款》,又称《蒲安臣条约》,该条约的签订对19世纪后期的中美关系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使中美关系也发生了一些变化。首先,条约重申了1858年《天津条约》保护传教士的规定,为美国在通商口岸和深入中国内地传教铺平了道路。美国传教士来华传教始于1830年,《蒲安臣条约》签订前,传教活动影响较小,传教士主要在中国东南、东部沿海地区进行办报、翻译、出版、医务和教育等文化活动。从1868年至1918年是美国在华传教事业大发展的时期,美国在华传教人数激增,传教士从中国沿海深入到内地进行传教活动,在传教、办学、开办慈善事业方面,美国都超过其他西方国家。其次,条约刺激了清政府选派青少年赴美留学,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培养了一批技术人才。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洋务派主动学习西方,掀起了洋务运动,迈向了近代化的第一步。在创办的企业中,需要大量的翻译和技术人才,1872年至1875年,清政府先后选派4批共计120名青少年赴美留学,成为近代中国第一批官费留学生,他们回国后,在造船、铁路、机械制造、采矿、电讯等行业发挥了重要作用。再次,条约规定,两国人民可随时自由往来,或游历、或贸易、或久居,不得禁阻,美国据此得以扩大招募华工,迎来了华工赴美高潮,适应了西部大开发对劳动力的需求,推动了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但受经济危机的影响,美国出现了大规模的排华运动,使得华工在美国的社会地位低下,处境艰难,清政府于1878年在美国设立驻外使馆,保护华工和华人的利益,《蒲安臣条约》成为中国政府保护在美华工的法律武器。蒲安臣率领使团出访欧美国家,动摇了中华外交礼仪制度,是华夷体系走向崩溃的一个标志。使团成员在出访过程中,记录了大量出访国家的风土人情、出访礼仪和注意事项,为了解西方国家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影响了清政府的外交礼仪制度,清政府废除了觐见制度,培养了一批外交人才,19世纪70年代,清政府开始向欧美国家派遣常驻使节。由上可见,蒲安臣使团出访欧美国家和《蒲安臣条约》的签订,对美国传教士深入中国内地传教、刺激清政府选派青少年赴美留学、美国扩大在华招募华工以及中国外交仪制方面都产生了重要影响。《蒲安臣条约》是中国近代签订的较为平等的条约,表明清朝统治者开始接受源自西方的国际惯例和国际公法,这是一种思想上的进步,但中国作为弱国的一方,享有不对等的权利和履行不对等的义务。(本文来源于《四川师范大学》期刊2015-04-17)

王蓓,田耀[4](2015)在《《蒲安臣条约》历史成因考》一文中研究指出1868年清政府与美国签订《蒲安臣条约》。清政府启用外国人蒲安臣担任对外使团领袖,是一种外交创举和追求变革的体现。美国的经济发展需要促成了这个较为平等的条约。内外交困的清政府意图扭转不利的外交局面,学习先进西方科学技术增强国力,抵御外敌势力扩张。这种愿望促成了《蒲安臣条约》。蒲安臣本人对中国的了解和认真执行外交任务的精神也促进了条约的顺利签署。外交政策实则体现了国力兴衰。(本文来源于《史志学刊》期刊2015年01期)

王晓璐,李响[5](2014)在《《蒲安臣条约》与幼童赴美留学》一文中研究指出关于《蒲安臣条约》中涉及教育的条款,学术界争议颇多。不同于其他的城下之盟,清政府不必以屈辱为代价来迎合外国侵略者,而且清政府也有不将其批准的机会。(本文来源于《兰台世界》期刊2014年23期)

倪正清[6](2008)在《从蒲安臣和《蒲安臣条约》看晚清中美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蒲安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外交使节,由于他本身是美国人这一特殊身份使得他在中美关系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在他主导下签订的《蒲安臣条约》是近代中国第一个以平等身份签订的条约。从蒲安臣的经历以及《蒲安臣条约》看出:晚清美国的对华政策往往是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交融的产物,而清政府则希望利用美国相对于其他列强对中国的善意达到"以夷制夷"的目的。《蒲安臣条约》在劳工、留学等方面对日后的中美关系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来源于《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期刊2008年03期)

蒋坷[7](2006)在《蒲安臣的声望与1868年《蒲安臣条约》的签订》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中国首次派出的出访欧美外交代表团的团长,美国人蒲安臣在中美两国国内都具有良好的声望,而这种好声望与1868年双方能够顺利签订《蒲安臣条约》是密不可分的。他为早期中美关系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本文来源于《甘肃农业》期刊2006年06期)

张颖,王进[8](2005)在《试析1868年《蒲安臣条约》与近代美国排华风潮之干系》一文中研究指出18 6 8年的《蒲安臣条约》最值得注意的是其关于自由移民的条款 ,它在特定历史时期解决了美国西部大开发对劳工的需求。与此同时 ,《蒲安臣条约》在签订方式、条约内容与实际运作方面的特点 ,无可避免地为 19世纪后半期的排华风潮种下了隐患 ,并最终致使 1882年美国《排华法案》的出台。(本文来源于《成都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05年02期)

王国强[9](2003)在《华侨史视野下的“蒲安臣条约”》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于“蒲安臣条约”的评价,历来众说纷纭。本文试图从华侨史的角度来审视其对清代侨务政策、华工入美、近代留学生及美国“排华”等重大事件的客观影响,重构其在这一视野下的“历史形象”。(本文来源于《历史教学》期刊2003年11期)

刘华[10](2003)在《评1868年中美《蒲安臣条约》——以华工出国及华侨保护问题为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19世纪中叶,随着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以及黑奴贸易的被禁,西方列强将其寻求廉价劳动力的目光转到了亚洲。两次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出国佣工形成高潮。签订于1868年的中美《蒲安臣条约》进一步促进了华工出国之步伐,同时也将西方社会保护本国侨民的观念融入其间,对清政府侨政的转变起了促进作用。(本文来源于《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期刊2003年01期)

蒲安臣条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鸦片战争后,英国迫使中国打开了国门,西方列强相继展开对中国资源的掠夺,美国也随后加入其中,攫取劳动力就是其目标之一。起初华人赴美多为加利福尼亚州内的“淘金热”所吸引,此后随着美国西进运动的开展,太平洋铁路开始修建,美国对华工的需求增加,大批华人在没有法律保障的条件下赴美打工,寻求财富。但清政府历来有禁止华人出洋的政策,面对越来越多的出洋打工者,地方政府官员成为最先与洋人交涉华工事务的主力,但他们对华工的态度并不一致,有的迟迟不愿正视这个问题;有的为避免中外纠纷,开始设置章程进行管理。而对于中央政府来说,他们更愿意将与洋人交涉之事交给地方政府办理,令其对华工出洋进行一定的限制和保护。为了在华合法地获取劳动力,1868年,美国政府在蒲安臣率中国使团访美之际,同其签订了《蒲安臣条约》。从该条约对华工的影响来看,作为允许华人自由赴美的正式法律文件,《蒲安臣条约》不仅为美国获得充足劳动力打开了便利之门,也确立了美国保护华工的义务。但随着19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危机的爆发,政党竞争的激烈,种族主义分子的煽动等因素,美国的排华运动从地方现象上升到国家层面,矛头直指华工,清政府及驻美公使由此展开了与美国政府的交涉与斡旋,这是中国近代社会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历程。本文以1868年《蒲安臣条约》的签订到1882年《排华法案》的出台为研究主线,对《蒲安臣条约》与中美交涉华工问题进行整体性讨论。通过分析中美政府围绕《蒲安臣条约》交涉的具体事例,阐释《蒲安臣条约》所载的权利与漏洞在中美政府交涉华工问题中的影响,梳理《蒲安臣条约》签订前后中美政府对华工问题的态度转变的脉络,考察影响中美交涉华工事务的主要因素,进而分析这一时期的中美关系。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蒲安臣条约论文参考文献

[1].于宁宁,王晓雨.论《蒲安臣条约》对19世纪中后期中美关系的影响[J].学理论.2018

[2].郭惠.《蒲安臣条约》与中美交涉华工事务研究[D].西南民族大学.2017

[3].肖久艳.试论十九世纪后期中美关系的变化[D].四川师范大学.2015

[4].王蓓,田耀.《蒲安臣条约》历史成因考[J].史志学刊.2015

[5].王晓璐,李响.《蒲安臣条约》与幼童赴美留学[J].兰台世界.2014

[6].倪正清.从蒲安臣和《蒲安臣条约》看晚清中美关系[J].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8

[7].蒋坷.蒲安臣的声望与1868年《蒲安臣条约》的签订[J].甘肃农业.2006

[8].张颖,王进.试析1868年《蒲安臣条约》与近代美国排华风潮之干系[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

[9].王国强.华侨史视野下的“蒲安臣条约”[J].历史教学.2003

[10].刘华.评1868年中美《蒲安臣条约》——以华工出国及华侨保护问题为视角[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3

标签:;  ;  ;  

蒲安臣条约论文-于宁宁,王晓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