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气候分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气候生长季,趋势分析,时空变化,大气环流指数
气候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董满宇,李洁敏,王磊鑫,刘佩佩,江源[1](2019)在《1960~2017年华北地区气候生长季变化特征及成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华北地区1960~2017年逐日气温数据,运用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Morlet小波分析和R/S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华北地区气候生长季指标生长季开始(GSS)、生长季结束(GSE)、生长季长度(GSL)、生长季内≥10℃活动积温(AT10)及其对应的天数(DT10)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华北地区GSS呈显着的提前趋势,变化速率为-2.43 d/10a,GSL呈现出明显延长,AT10和DT10表现为显着增加趋势,变化速率分别为2.95 d/10 a、67.14℃/10a和2.31 d/10a,GSE变化趋势不明显。近60 a来华北地区GSL的延长主要归因于GSS的明显提前。②生长季指标变化趋势在空间上存在明显差异,其中GSS与GSL,AT10与DT10变化趋势的空间分布格局较为相似。③生长季指标普遍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发生了明显的突变,GSS、GSE和GSL的突变年份为1994~1995年,AT10和DT10的突变年份为1997~1998年。④近60 a来华北地区生长季指标变化存在着2~3 a、5~6 a的主周期。生长季指标Hurst指数都大于0.7,表现为较强的持续性,其过去变化趋势将在未来继续延续。⑤北大西洋年代际振荡指数(AMO)是影响近60 a来华北地区生长季指标(GSS、GSE与AT10)变化的主要大气环流因子。(本文来源于《地理科学》期刊2019年12期)
李进,陈勇明[2](2019)在《杭州近66年气候变化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杭州国家基准气候站1951-2016年地面观测资料,分析了近66年杭州市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杭州市气温呈极显着的上升趋势,最低气温上升最快,平均气温次之,最高气温相对较慢;冬、春季增温最快,秋季次之,夏季最为缓慢;气温一般在90年代至2000年发生突变,之后气候显着变暖。降水主要集中在春季和夏季。近66年杭州市春季和秋季降水量减少,而夏季和冬季降水量增多,年降水量呈波动变化特点,2000年之后,年降水量有增大之势。暴雨发生次数对年降水量的贡献作用举足轻重。分析发现未来杭州市年降水量和年暴雨日数增多的概率均较大。杭州市气候变化普遍存在较长尺度的32~34年及较短尺度的准2年振荡周期。(本文来源于《科技通报》期刊2019年12期)
马瑞,谢霖铭,贾舒涵[3](2019)在《阆中古城旅游与气象气候相关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1981—2016年阆中气象资料通过计算影响阆中古城旅游的气象、气候因子,建立了适合阆中的旅游气候综合舒适度指数模型。并利用模型对阆中气候综合舒适度进行了评价,划分出其等级和适宜旅游期。以2013—2015年阆中古城客流量月指数为依据,通过OLS回归分析建立数学模型对阆中古城年内月客流量变化与旅游气候综合舒适度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阆中旅游属于春秋两季适宜型气候,2—6月和9—12月均适宜旅游,4—5月和9—10月为最适宜期,仅有1月和7—8月较不适宜出游,无不适宜期;年内月客流量变化主要受气象气候影响,各月气候综合舒适度的变化均对客流量的影响极其显着,客流量月指数受气候综合舒适度指数的影响弹性系数为0.9614%。(本文来源于《青海气象》期刊2019年04期)
李瑞英,任崇勇,张翠英[4](2019)在《山东菏泽牡丹的气候适宜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2001—2018年山东菏泽气象站逐日气象资料,结合该地区牡丹萌芽期、现蕾期和开花期3个主要生育期的气象指标,应用模糊数学方法,建立日时间尺度的温度、降水和日照适宜度模型,并采用几何平均方法建立牡丹综合气候适宜度模型。结果表明:(1)牡丹的综合气候适宜度随发育期而变化,表现为开花期>现蕾期>萌芽期,数值均在0.5左右;(2)牡丹的平均温度适宜度、降水适宜度、日照适宜度分别为0.78、0.24、0.85,温度和日照均能满足牡丹适宜生长的需要,降水是影响牡丹生长气候适宜的关键气象因素;(3)2001年以来,牡丹的温度适宜度和降水适宜度呈上升趋势,日照适宜度呈下降趋势,综合气候适宜度呈上升趋势。总体上,气候变化对牡丹主要生长期无明显的负效应。(本文来源于《干旱气象》期刊2019年06期)
何云玲,熊巧利,余岚,屈新星,闫文波[5](2019)在《基于NDVI云南地区植被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遥感影像数据资料和ArcGIS,利用2000—2016年云南地区植被生态系统NDVI与气温及降水之间的响应关系,分析不同区域气候变化类型对当地植被生态系统长势的潜在影响,进行气候变化背景下植被生态系统的适应性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2000—2016年NDVI整体呈现不同程度的增加趋势,植被覆盖度显着增加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滇东北和东部的部分地区,植被覆盖度减小的区域主要集中在中部城市密集地区和滇西北。NDVI和气温整体上呈正相关关系,尤其以东北和东部地区较为明显,负相关的区域主要分布于滇西北高海拔地区; NDVI和降水的相关性小于气温。基于NDVI的植被生态系统表现为适应和中度适应当地气候变化类型的区域占研究区总面积89.16%,主要分布于南部、东北部和东部地区;表现为不适应当地气候变化类型的区域主要分布于中部城市密集地区、滇西北部分地区。森林生态系统表现为适应和中度适应当地气候变化类型的区域占研究区总面积的79.29%,主要分布于东部、东北部和南部部分区域,不适应当地气候变化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滇西北和中部零星地区。(本文来源于《生态科学》期刊2019年06期)
李旦,徐文,叶长青,朱丽蓉,雷湘龄[6](2019)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干扰下万泉河流域水文情势变化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众多河流的水文情势发生改变,因此分析环境变化的河流水文情势影响机理对河流保护有重要意义。基于万泉河加报站1957~2014年的日流量资料,通过Mann-Kendall和累积距平法诊断径流序列的突变点,将水文序列划分为两个时间序列,采用水文变化指标法(IHA)、变化范围法(RVA)和直方图匹配法(HMA)分析万泉河水文情势的改变度。结果表明,年径流序列1990年发生突变;变异后,径流特性发生改变,逆转次数显着增加,增幅为28.81%,RVA法的水文改变度DR值为89.85%,发生了高度变异,HMA法的水文改变度DH值为66.34%,表现为中度变异,会对生态系统稳定性带来威胁;流域内热带雨林破坏加剧,植被结构改变是导致河流水文情势变化的重要原因。研究结果可为水资源管理和生态保护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水电能源科学》期刊2019年12期)
李隽剑,鲍文[7](2019)在《气候智能农业经济分析方法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鉴于气候智能农业具有多重目标,通过成本-效益分析确定发展气候智能农业面临挑战。提出了发展气候智能农业进行全面经济和财务评估时需要考虑的问题。文章阐述了气候智能型农业在提高恢复力、减缓气候变化效益等方面具有显着性。(本文来源于《农业技术与装备》期刊2019年12期)
李元寿,贾晓红,齐艳军,成龙,王根绪[8](2019)在《多年冻土区土壤蒸散发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不同区域蒸散发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各不相同,为摸清多年冻土活动层陆面过程中冻土-气候变化-水文循环之间的相互关系,选择青藏高原风火山区域的典型多年冻土区,依据气象站观测资料,应用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了典型多年冻土区土壤蒸散发和蒸散发气候敏感系数,分析了多年冻土区土壤蒸散发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结果表明:多年冻土区土壤蒸散量对相对湿度的敏感性最高(-1. 291),其次为风速(0. 658),对空气温度的敏感性最低(0. 248);土壤完全融化的植被生长期,蒸散发对各气象因子的敏感性最高,土壤完全冻结的植被枯萎期,蒸散发对各气象因子的敏感性都最低;年内尺度,蒸散发对气温、相对湿度和风速的敏感性均在8月最高,在1月或12月最低;蒸散发对气温和相对湿度的敏感性变化与植物生长变化过程高度一致,而蒸散发对风速的敏感性则较为复杂,与土壤的冻融过程相关,分别在土壤逐渐融化的植物生长前期和土壤完全融化的植物生长期敏感性较高。(本文来源于《高原气象》期刊2019年06期)
黄文旭[9](2019)在《气候变化补贴在WTO下的合规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要加快建立有效约束开发行为和促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生态文明法律制度。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要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积极应对气(本文来源于《法制周报》期刊2019-12-17)
刘学洋[10](2019)在《气候变化条件下滦河流域干旱影响因素相关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全球气候变化条件下,利用偏相关分析法研究滦河流域干旱与气候变化主要影响因素间的相关性,识别出流域降水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气候主要影响因素AO与同时期滦河流域降水相关性较为显着;由于海洋温度对陆地降水变化的影响是一个复杂的水气相互作用的过程,WP、 NINO3.4及EP-NP与次年流域降水可能存在较为显着的相关性;不同气候变化影响因素对于滦河流域降水存在着一定的相互影响。其中,AO与P的相关性受EP-NP影响较为显着;西太平洋指数(WP)与流域降水相关性较为独立;EP-NP与NINO3.4指数对流域降水存在一定的相互影响。(本文来源于《吉林水利》期刊2019年12期)
气候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利用杭州国家基准气候站1951-2016年地面观测资料,分析了近66年杭州市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杭州市气温呈极显着的上升趋势,最低气温上升最快,平均气温次之,最高气温相对较慢;冬、春季增温最快,秋季次之,夏季最为缓慢;气温一般在90年代至2000年发生突变,之后气候显着变暖。降水主要集中在春季和夏季。近66年杭州市春季和秋季降水量减少,而夏季和冬季降水量增多,年降水量呈波动变化特点,2000年之后,年降水量有增大之势。暴雨发生次数对年降水量的贡献作用举足轻重。分析发现未来杭州市年降水量和年暴雨日数增多的概率均较大。杭州市气候变化普遍存在较长尺度的32~34年及较短尺度的准2年振荡周期。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气候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1].董满宇,李洁敏,王磊鑫,刘佩佩,江源.1960~2017年华北地区气候生长季变化特征及成因分析[J].地理科学.2019
[2].李进,陈勇明.杭州近66年气候变化特征分析[J].科技通报.2019
[3].马瑞,谢霖铭,贾舒涵.阆中古城旅游与气象气候相关性分析[J].青海气象.2019
[4].李瑞英,任崇勇,张翠英.山东菏泽牡丹的气候适宜性分析[J].干旱气象.2019
[5].何云玲,熊巧利,余岚,屈新星,闫文波.基于NDVI云南地区植被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分析[J].生态科学.2019
[6].李旦,徐文,叶长青,朱丽蓉,雷湘龄.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干扰下万泉河流域水文情势变化特征分析[J].水电能源科学.2019
[7].李隽剑,鲍文.气候智能农业经济分析方法探讨[J].农业技术与装备.2019
[8].李元寿,贾晓红,齐艳军,成龙,王根绪.多年冻土区土壤蒸散发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分析[J].高原气象.2019
[9].黄文旭.气候变化补贴在WTO下的合规性分析[N].法制周报.2019
[10].刘学洋.气候变化条件下滦河流域干旱影响因素相关性分析[J].吉林水利.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