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荟多糖的荧光猝灭和电化学法测定及机理研究

芦荟多糖的荧光猝灭和电化学法测定及机理研究

论文摘要

随着芦荟多糖(APS)的诸多生物学功能被不断地揭示和认识,APS的含量反映了芦荟的质量,其含量的测定方法的研究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应用荧光猝灭法和电化学分析法,利用茜素红(AR)的荧光特性和电活性特质在特定的条件下建立APS含量测定的新方法,结果表明这两种新建立的方法灵敏度高、操作简单、选择性好,结果与传统的紫外分光光度法一致。主要内容如下:(1)室温下去离子水中,APS与AR可形成微紫色、非荧光性、稳定的AR-APS复合物,以AR为荧光剂,APS为猝灭剂建立APS荧光猝灭测定新方法。在二次去离子水中,APS浓度在0.444~16.65μg?mL-1范围内与AR猝灭的荧光强度(ΔF)成线性关系,对应的线性方程为:ΔF=0.8807C+1.8132,R2=0.9999,检测限为:0.1425 mg·L-1。相对标准偏差RSD≤3%,该方法已成功用于芦荟产品中多糖含量的测定,结果满意。(2)弱酸性条件下,APS与AR形成微紫色、非电活性、稳定的AR-APS复合物。降低了AR的电流强度,且降低的电流强度(ΔI "p)与APS的浓度在一定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由此建立了在多壁碳纳米管(MWNTs)修饰的玻碳(GC)电极上检测APS的线性扫描伏安法。在最佳条件下,AR在该修饰电极上有灵敏的还原峰(–0.360V vs. SCE),APS在5.0×10-9~10.0×10-8mol·L-1范围内与AR降低的还原峰电流(ΔI"p)成正比,检测限为9.33×10-10mol·L-1,RSD≤0.8%,二者的结合比为1:1,结合常数为2.75×104。该方法灵敏、准确,用于模拟样品和真实样品的测定,结果满意。(3)在弱酸性条件下,通过荧光分析法和紫外吸收光谱法研究了AR和APS的相互作用。实验结果表明AR对APS的猝灭机理为静态猝灭过程。实验得到了相应的各种参数Kq、Ksv(Kq代表生物大分子的猝灭率常数,Ksv代表动态猝灭常数);ΔHΘ、ΔGΘ、ΔSΘ,结果表明微紫色AR-APS复合物的形成是通过彼此间静电力的基础上的疏水相互作用。分子间的距离r,满足F?rster的非辐射能量转化理论;同步荧光光谱表明,AR与APS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APS周围微环境的改变。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芦荟多糖
  • 1.1.1 芦荟多糖的功能
  • 1.1.2 O—乙酰基含量指标
  • 1.1.3 芦荟多糖的组成和结构
  • 1.1.4 芦荟多糖提取
  • 1.1.5 芦荟多糖的鉴定
  • 1.1.6 芦荟多糖的总含量的测定方法
  • 1.2 分子荧光技术
  • 1.2.1 荧光
  • 1.2.2 分子的激发与弛豫
  • 1.2.3 分子发光的类型
  • 1.2.4 荧光的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
  • 1.2.5 荧光强度与溶液浓度的关系
  • 1.2.6 荧光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 1.2.7 胶束增敏及多元体系
  • 1.2.8 荧光猝灭作用
  • 1.3 化学修饰电极
  • 1.3.1 化学修饰电极的定义
  • 1.3.2 研究化学修饰电极的意义
  • 1.3.3 化学修饰电极的制备和类型
  • 1.3.4 固体电极表面的清洁处理
  • 1.3.5 化学修饰电极的制备
  • 1.3.6 化学修饰电极在分析化学中的功能
  • 1.4 课题的目的、意义及研究的内容
  • 第二章 芦荟多糖的荧光猝灭测定新方法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仪器和试剂
  • 2.2.2 芦荟多糖标准物质的制备
  • 2.2.3 样品溶液的准备
  • 2.2.4 分析方法
  • 2.2.5 APS 和AR 的结合作用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APS 与AR 分子间弱的相互作用及其光谱特征
  • 2.3.2 发色体系的最佳介质
  • 2.3.3 AR 浓度的影响
  • 2.3.4 ΔF 的稳定性
  • 2.3.5 反应温度的影响
  • 2.3.6 荧光猝灭法和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的比较
  • 2.3.7 共存物质的影响
  • 2.3.8 样品的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多壁碳纳米管修饰玻碳电极伏安法测定芦荟多糖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材料和试剂
  • 3.2.2 仪器和设备
  • 3.2.3 电极的准备
  • 3.2.4 真实样品的处理
  • 3.2.5 实验过程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紫外吸收光谱
  • 3.3.2 APS 存在时AR 的电化学行为
  • 3.3.3 AR 的电化学行为
  • 3.3.4 电极修饰膜的光谱特征
  • 3.3.5 二阶导数线性扫描伏安法
  • 3.3.6 pH 值的影响
  • 3.3.7 AR 浓度的影响
  • 3.3.8 反应时间和稳定性
  • 3.3.9 再现性和重复性
  • 3.3.10 干扰实验
  • 3.3.11 分析应用
  • 3.3.12 结合常数和结合比的测定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光谱技术研究茜素红与芦荟多糖的相互作用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试剂
  • 4.2.2 仪器
  • 4.2.3 分析方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紫外吸收光谱
  • 4.3.2 AR 对 APS 的荧光猝灭
  • 4.3.3 热力学参数和结合力的类型
  • 4.3.4 结合常数 (K) 和结合位点的结合数(n)
  • 4.3.5 从 APS 到 AR 能量转移
  • 4.3.6 构象的研究
  • 4.4 本章小结
  • 全文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相关论文文献

    • [1].荧光猝灭体系测定谷胱甘肽[J].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20(02)
    • [2].核酸与抗癌药物的作用和广义荧光猝灭方程[J]. 分子科学学报 2014(06)
    • [3].基于纳米金荧光猝灭体系的汗潜指纹示踪研究[J]. 分析科学学报 2017(01)
    • [4].普罗帕酮与曙红Y的双荧光猝灭反应及其分析应用研究[J]. 化学学报 2011(04)
    • [5].基于金属有机框架复合材料的荧光猝灭性能研究[J]. 胶体与聚合物 2018(04)
    • [6].基于荧光猝灭原理的压敏漆荧光特性研究[J].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02)
    • [7].基于荧光猝灭效应的催化荧光光度法测定痕量锡(Ⅳ)[J].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2009(09)
    • [8].废水中微量铁的四元络合体系荧光猝灭测定法[J]. 环境与健康杂志 2010(07)
    • [9].以花生碳量子点为探针基于其荧光猝灭-恢复测定多巴胺的研究[J].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20(04)
    • [10].背景荧光猝灭-免疫层析法检测牛奶中卡那霉素的方法建立[J].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2020(08)
    • [11].荧光猝灭滴定法研究土壤腐殖质与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相互作用[J]. 环境科学研究 2012(12)
    • [12].背景荧光猝灭免疫层析测定牛奶中林可霉素[J]. 药物分析杂志 2019(12)
    • [13].基于氮掺杂碳纳米颗粒荧光猝灭-恢复方法检测还原型谷胱甘肽[J]. 化学试剂 2020(02)
    • [14].基于金纳米簇探针的荧光猝灭检测铁离子[J].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19(01)
    • [15].基于荧光猝灭原理的光纤爆炸物传感器[J]. 上海电力学院学报 2011(02)
    • [16].非天然磷酰化氨基酸对胰蛋白酶的荧光猝灭效应[J].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2014(02)
    • [17].基于水溶性聚合物纳米粒荧光猝灭测定Cu(Ⅱ)[J]. 分析科学学报 2019(01)
    • [18].以金纳米簇为荧光探针测定产品中微量硒[J]. 化工管理 2016(33)
    • [19].壳聚糖-活性红4缔合体系的荧光猝灭与共振瑞利散射光谱分析及其在壳聚糖定量分析中的应用[J]. 食品科学 2016(08)
    • [20].荧光光度法测定痕量过氧化氢——基于对罗丹明6G的荧光猝灭效应[J].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2008(02)
    • [21].维生素B_(12)与碳量子点相互作用的荧光猝灭效应及分析应用[J]. 分子科学学报 2019(02)
    • [22].湖泊草源DOM与磺胺二甲基嘧啶的荧光猝灭研究[J].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18(03)
    • [23].荧光猝灭法快速测定食品中苏丹红I的含量[J].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09(12)
    • [24].橄榄油的聚集荧光猝灭及吸收光谱特性的研究[J].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19(08)
    • [25].氮掺杂碳点荧光探针检测高锰酸根[J]. 分析试验室 2020(06)
    • [26].曙红Y-藏红T能量转移荧光猝灭法测定痕量锰[J]. 冶金分析 2018(03)
    • [27].基于荧光猝灭原理的溶解氧浓度检测系统的设计[J]. 传感器世界 2016(07)
    • [28].基于ZnCeS的荧光猝灭型硫化氢气体传感器[J]. 光子学报 2018(10)
    • [29].罗丹明B与铁(Ⅲ)的荧光猝灭反应及其应用[J]. 冶金分析 2017(03)
    • [30].纳米金对碳点荧光猝灭的研究[J].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05)

    标签:;  ;  ;  ;  ;  ;  

    芦荟多糖的荧光猝灭和电化学法测定及机理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