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四关”出现在《灵枢·九针十二原》篇中。后世对“四关”的理解不一。既缺乏对“四关”本义的探讨,又没有系统和完善的理论知识。因此,对“四关”的理论研究具有其学术价值。本课题对“四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首先从研究背景着眼,对相关的古代文献和近五十年研究文献进行整理和归纳,梳理出相应的认识和观点,发掘其中的参考价值;其次结合语言学、文献学方法,在《内经》理论研究的背景下,从局部到整体对“四关”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点面结合,探讨“四关”的内涵;第三,将“四关”放到《内经》原文中,即“十二原出于四关,四关主治五脏”,根据相关的研究,探讨其理论基础及其临床应用,进一步加深对“四关”的理论内涵的认识,并用以指导临床。1“四关”的文献研究概况《内经》注家对“四关”的注解,提供了重要观点。主要有杨上善、马莳、张介宾、张志聪等,他们对“四关”的认识大体比较一致。肯定了“四关”对气血流注的重要意义,强调手肘足膝的重要性,以及与五输穴的密切联系。但也存在一些分歧,比如五输穴是否属于“四关”范畴,是否包括肩关节与髋关节等部位。这些认识为“四关”的研究提供了平台。《内经》之后的历代中医著作中,宋以前对“四关”的认识甚少。至金元时期窦汉卿在《标幽赋》中提出“寒热痛痹,开四关而已之。”不少医家对其进行注解时,偏向于将“四关”理解成双侧合谷与太冲,与《内经》原义相差甚远。现代文献对“四关”的专题研究也偏向于将“四关”理解成合谷与太冲及其针灸临床应用。也有对其内涵的探讨,其认识更加多样化。这些文献为“四关”的研究提供了思路。2.“四关”内涵的探讨与认识从文字本身的含义,《内经》中相关文字的含义,以及将“四关”放到《灵枢·九针十二原》全篇及对该篇注解的《灵枢·小针解》篇的背景中去研究“四关”。总结认为“四关”为“四末之输”,即指即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部位,尤其强调分布在这些部位的五输穴。3.“四关”为“四末之输”的依据从理论和临床应用两方面探讨“四关”为“四末之输”成立的可行性。理论上主要是从脉气循行方面探讨;并通过五输穴临床应用的研究,进一步得出“四关主治五脏”,从而更好地说明了其推论的可行性。4.结论“四关”是四末(肘膝关节以下的部位),强调五输穴的理论,以四末为体,五输穴为用,在临床实践中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综合全文,可以得出如下几个结论:(1)通过本文多角度的研究,对“四关”理论有了基本认识,即“四关”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和鲜明的学术特点。(2)“四关”理论与临床实践活动紧密结合。本课题创新点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通过本义探讨,完善了“四关”的理论研究。第二,将“四关”放到原文及《内经》其它篇章中探讨,有利于更深刻理解其理论内涵。第三,从理论和临床应用两方面探讨,证明其推论的可行性,且更加丰富了“四关”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