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治疗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治疗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治疗

王宝璘(黑龙江省伊春市西林区人民医院153025)

【中图分类号】R55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0)21-0046-02

【摘要】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eAnemia,AA)简称再障,是由多种病因、多种发病机理引起的骨髓造血功能衰竭、造血细胞数量减少所引发的,以贫血、出血和感染为主要症状的一组异质性疾病。再障发病机理较为复杂,以往认为再障的发生与造血干细胞损伤、造血微环境缺陷及免疫介导有关,三种机制在不同的患者个体中单独或联合作用,导致造血功能衰竭。近年来再障在治疗方面,对于不适于进行骨髓移植的患者免疫抑制治疗仍是主要治疗方法;对于适于骨髓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近年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尤其是无关供者移植的成功率明显提高,诊断及开始接受治疗间的间隔期短者,治疗效果可提高,年轻患者的治疗效果亦较好,因此,再障一经诊断应及时治疗。

【关键词】再生障碍性贫血治疗

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anemia,简称再障)是由于化学、物理、生物等因素或原因不明引起骨髓造血组织显著减少,导致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的一类贫血。主要表现为骨髓造血功能低下,进行性贫血、出血、感染及全血细胞减少(红细胞、粒细胞和血小板均减少)的综合征。按病程及表现分为急性再障(又称重型再障-I型)及慢性再障。慢性再障病情恶化时似急性再障又称重型再障-Ⅱ型。根据是否有明确诱因分为继发性和原发性,原发性即无明确诱因者。

我国再障发病率每年0.74/10万人口,可见各年龄段,老年人发病率较高,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别。

【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为进行性贫血、出血、反复感染而肝、脾、淋巴结多无肿大。临床根据起病缓急、病情严重程度将再障分为急性和慢性两型。

(一)急性再障(又称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I、Ⅱ型)起病急、发展快,早期以出血和感染表现为主。常见口腔血疱,有鼻出血、牙龈出血及全身皮肤广泛出血,内脏出血以消化道及女性月经量过多多见,可有咯血、呕血、便血、阴道出血。多数病例有眼底出血,眼底可见小出血点、出血斑,也可表现颅内出血,多为死亡重要原因之一。感染病原菌多见大肠杆菌、绿脓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真菌,感染多不易控制。贫血早期较轻,但进展快。本型用一般常用治疗方法疗效不佳,病人多在一年内死亡。

(二)慢性再障(又称非重型再障)此型较多见,起病缓、病程长,贫血多为主要表现,感染及出血均较轻,皮肤、粘膜出血为主,内脏出血较少见;感染较易控制,且上呼吸道感染常见。患者可存活多年,治疗恰当病情可缓解或完全恢复。少数病例病情恶化可演变为急性再障(又称重型再障-Ⅱ型),预后极差。

【诊断要点】

凡有严重贫血,尤其伴有出血和发热的病人,血象表现全血细胞减少,网织红细胞低于正常,骨髓多部位增生低下或重度减低,伴巨核细胞减少,一般无肝、脾、淋巴结肿大,除外引起全血细胞减少的其他疾病,诊断不难。确诊后应查找病因。

急性再障诊断标准:发病急,贫血进行性加重,常伴严重感染或(和)出血;血象具备以下三项中两项:网织红细胞绝对值小于15×109/L;中性粒细胞小于0.5×109/L和血小板小于20×109/L;骨髓增生广泛重度减低。

【治疗要点】

(一)去除病因首先找到再障的病因,然后去除,嘱患者今后不再接触此类有害物质,禁用对骨髓有抑制作用的药物。

(二)支持治疗

1.纠正贫血严重贫血,Hb低于60g/L及对贫血耐受性差者,有缺氧症状时可输血,但考虑做骨髓移植者应尽量不予输血,以减轻免疫反应;慢性贫血症状不明显者,尽量减少输血,一般输浓缩红细胞。

2.止血治疗对皮肤、粘膜出血者,可用糖皮质激素,有减低毛细血管壁通透性的作用;对颅内、内脏出血应输浓缩血小板液或新鲜血,女性子宫出血可肌注丙酸睾酮。

3.防治感染做好口腔卫生、皮肤清洁及病室清洁,控制探视人员,减少感染机会。发生感染时,检查感染部位并做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同时给予广谱抗生素,必要时输白细胞悬液。

(三)促造血治疗

1.雄激素适用各型再障,是对慢性再障疗效较好的药物,有效率达56.1%,作用机制可能是刺激肾脏产生红细胞生成素,对骨髓有直接刺激红细胞生成作用。常用丙酸睾丸酮,成人剂量50~100mg肌肉注射,1次/日,需坚持治疗3~6个月,才能判断是否有效,判断指标为网织红细胞或血红蛋白升高。其他还有康力龙(司坦唑醇)2mg,3次/日,口服;大力补(美雄酮)10mg,3次/日,口服,上述口服雄激素对肝有损害,使用中要定期查肝功能。

2.造血生长因子主要用于重型再障,一般在免疫抑制治疗后使用,如粒系集落刺激因子、粒-单系集落刺激因子、红细胞生成素等,维持3个月以上为宜。

(四)急性再障和重型再障-Ⅱ型治疗

1.造血干细胞移植最适宜移植时机是在起病后不久、未经输血、未发生感染、年龄在40岁以下急性患者,有供髓者可考虑。临床多采用HLA(人类白细胞抗原)配型相合的同种异基因骨髓移植,可使50%~80%的病人长期存活。

2.免疫抑制治疗对急性再障的病人使用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或抗淋巴细胞球蛋白(ALG)治疗,有时能取得满意疗效。还可使用甲泼尼龙、环磷酰胺等。环孢素适用于全部再障,6mg/(kg?d)左右,疗程一般长于1年,药物不良反应有肝、肾功能损害等,.应注意调节剂量及疗程,且根据患者造血功能和T细胞免疫恢复状况用药。

(五)其他治疗

1.胎肝细胞输注采用4~5个月胎儿肝组织制成悬液,给病人输注。胎儿淋巴细胞未完全分化为T细胞,不需配型,来源方便,缺点是胎肝内造血干细胞数量较少。

2.糖皮质激素对造血干细胞作用不能肯定,可减少毛细血管出血。

3.脾切除慢性病例中,脾脏对红细胞破坏过多是贫血的重要原因,切脾后,贫血常可减轻。有资料表明切脾后,约l/3病例病情缓解,有的病人再次用药可出现疗效,此方法仅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张之南,沈悌.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M].3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2]沈志祥,孙慧平.2006血液病学新进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3]何广胜,邵综鸿.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免疫治疗现状[J].中华血液学杂志,2002,23(11):611.

标签:;  ;  ;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治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