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阳苗族自治县中医医院湖南怀化419400
【摘要】目的:探究心血管内科护理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4月~2016年8月间收治的44例心血管内科患者,分两组对比研究,以问卷调查方法分析护理工作中的不安全因素,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干预,实验组在分析不安全因素基础上实施护理服务,对比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与患者护理满意度。结果:实验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9.0%,对照组为27.2%,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护理总满意率为95.4%,对照组为68.1%,两组满意率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心血管内科护理工作中的不安全因素进行分析,制定科学、合理的防范对策可减少不良事件,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关键词】心血管内科;不安全因素;护理;对策
随着人们生活压力增大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心血管疾病发病率逐年攀升,发病率与致死率、致残率较高,严重威胁到人们生命健康安全。临床上将心血管疾病分为两种,即,慢性心血管疾病与急性心血管疾病,其中,肺栓塞、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力衰竭、急性心绞痛是较为常见的急性心血管疾病,发病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关。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进步,人们的平均寿命延长,但心血管疾病依然困扰着人们,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安全,由此,加强心血管内科护理,及早消除护理工作中的不安全因素尤为重要。研究收集本院2014年4月~2016年8月间收治的44例心血管内科患者,探究护理中的不安全因素,提出解决对策,现报道如下[1]。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本院2014年4月~2016年8月间收治的44例心血管内科患者作为研究样本,住院时间≥2个月,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排除恶性肿瘤、合并心肝肾功能不全、精神疾病病例将44例患者分为两组。实验组与对照组各22例。实验组患者中,男17例,女5例,年龄42~67岁,平均年龄(54.5±1.2)岁,病程1~8年,平均(4.5±3.2)年,心绞痛5例,心肌梗死8例,冠心病6例,心肌炎3例;对照组患者中,男15例,女7例,年龄45~72岁,平均年龄(58.5±2.6)岁,病程1~10年,平均(5.5±2.8)年,心绞痛9例,心肌梗死3例,冠心病8,心肌炎2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年龄、性别、病程)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对比研究[2]。
1.2方法
1.2.1研究方法
应用本院自制调查问卷对所有患者展开调查,遵循“真实、可靠”原则,现场填写、现场收回,通过收集文献、查阅资料、走访取证等方式获取常见的不安全因素,然后对各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出一套可行的防范与解决对策,为优化护理服务提供指导。对44例患者回顾分析,自主设计调查内容,包括:是否基于护理知识开展护理服务、护理人员责任履行、护患沟通等[3]。
1.2.2护理
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干预,未对不安全因素进行分析,未提出有效的防范对策。而实验组患者则从以下几方面对护理中的不安全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有效的解决对策。
(1)护理因素在日常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都是遵循特定的护理流程开展护理工作,对患者的基本护理做到较好,也非常注重,但安全护理意识则较为薄弱,缺少对安全护理的认知,未能按照规范标准开展各项服务,护理的主观随意性较大,使护理工作中安全风险增大,安全隐患增多;此外,护理人员仅在日常学习护理知识、礼仪等,法律知识与法律意识淡薄,对护理安全与法律间关系缺少认知;鉴于日常护理工作繁重,很多护理人员精神倦怠,甚至长期值夜班的护理人员精神恍惚,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护理风险,容易出现不安全事件,甚至引发医疗纠纷。(2)合理用药问题。心血管内科患者发病急、病情变化快,用药有着严格要求,如果不能谨遵医嘱用药或者随意更换药物容易出现安全隐患。(3)护理记录。每一次巡房都要详细记录患者病情变化、精神状态等,日常用药、饮食、活动情况也要详细记录,以为病情评估提供依据,但缺少护理细节的记录,将对护理工作开展与治疗带来难度。(4)患者因素。心血管内科患者治疗周期长,需长期用药,病情严重患者需长期卧床,身心压力大,容易出现不良情绪,治疗的依从性降低,决绝用药、不遵守医院规定、不按时休息、随意在病区内走动等情况多见,容易出现不安全事件,比如,摔倒、坠床、走失等。由此,加强对患者的健康宣教与心理疏导尤为重要,取得患者谅解与配合,才能减少不安全因素。(5)其他因素。心血管内科护理不安全因素除了护理人员安全意识薄弱以及患者不配合等以外,医院制度、环境、基础设施也是潜在的影响因素,需尽量为患者营造良好、舒适、安全的住院环境,减少不安全因素[4]。
1.3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使用SPSS15.0软件对计数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标准差(),使用检验计数资料,2检测统计结果,以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比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
实验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9.0%,对照组为27.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
实验组患者护理总满意率为95.4%,对照组为68.1%,两组满意率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3讨论
通过以上分析,心血管内科护理工作不安全问题产生原因为:(1)患者自身因素,病情变化快,起病急,不遵医嘱用药、不按时休息等会出现疾病恶化风险,增加治疗难度,带来更大的身心损伤。(2)护理操作中隐藏各种风险,不按照规范与流程操作,缺乏对安全护理的认知,遗漏操作步骤,用药混乱等都威胁到患者生命安全,此外,静滴速度过快,患者适应性较差,容易出现血压升高,增加心脏负担等问题,威胁到患者生命。(3)护理人员安全意识薄弱,医院基础设施落后,住院环境较差,制度不完善,尤其是对于护理人员的交接班与监督制度缺少规划与完善,出现各种安全隐患。措施:不断提升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熟练掌握各项安全操作,增强责任心,从而提高护理质量,定期开展安全教育与培训,多学习法律知识,明确法律与规范操作间关系,减少医疗纠纷,也是对医院权益的保护;最后,建立良好的医患及护患关系,增强患者对医院的信任感,消除不良情绪,取得患者的配合,提高治疗依从性,为护理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减少资源浪费[5]。
综上所述,心血管内科护理工作中不安全因素主要体现在护理操作不规范、患者不配合治疗以及医院环境、制度等方面,明确这些不安全因素对制定科学、优化的护理方案、优化护理质量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晓惠.临床护理风险事件分析与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15,40(5):375-376
[2]张黎明.临床心理护理方法探讨[J].实用护理杂志,2013,9(1):49
[3]徐晓峰,陈跃,肖文辉.心血管风险评估进展及面临的问题[J].心血管病防治,2014,(6):401-404
[4]张静.心血管内科护理不安全因素分析及防范对策[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3,11(11):1473-1474.
[5]刘桂玲.心血管内科护理中不安全因素分析[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4,24(01):257-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