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文艺复兴论文-刘梅琴

中国的文艺复兴论文-刘梅琴

导读:本文包含了中国的文艺复兴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中国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张大千,文化传承

中国的文艺复兴论文文献综述

刘梅琴[1](2019)在《从大千画艺看现代中国文艺复兴》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20世纪的政制更迭,不仅结束清王朝所代表传统"家天下"的封建体制,也是传统文艺思想革故鼎新之际,当代传统文艺思想面临全盘西化以及如何现代化的巨大冲击之下,大千敦煌求艺,从"临摹"走向世界,一方面深化传统文艺精神,一方面吸纳西方现代思潮,进而重新诠释并再创造,成功的将传统笔墨艺术根本特质与创作理念,转化为现代世界性的语言,其所代表之文化意义有如西方文艺复兴,而创造出"周虽旧邦,其命惟新"的新时代的笔墨艺术与精神。(本文来源于《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汪毅[2](2019)在《成都:中国文艺复兴的发祥地》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历史进程中,成都既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个文化概念,城市名片纷呈。早在20世纪上半叶,成都就有"小巴黎"之称。1944年1月25日,因张大千临摹敦煌壁画展览在成都举办,强有力地推动了20世纪的显学——"敦煌学",再加上全民族抗战以及"大时代文化建设运动"的机遇,使"文艺复兴权舆,肇于成都",成都系"中国文艺复兴之翡冷翠城"(中国文艺复兴的发祥地)的舆论一时响亮,并成为媒体传播的主题。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成都拥有雄厚的历史文化底蕰、无比强大的创新活力,有理由、有条件打造成都系中国文艺复兴发祥地的名片。(本文来源于《文史杂志》期刊2019年05期)

李遇春[3](2019)在《“文艺复兴”与中国当代文学的历史重述》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的文艺复兴"作为一种文学史叙述方法或范式在中国当代文学七十年的历史描述中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就同一性而言,新中国建立七十年来,无论是"前叁十年"还是"后四十年",无论是"革命"语境中还是"改革"语境中,当代中国作家始终都在不同程度上或显或隐地、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着"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或"现代转换"工作,都在有意无意地推进着"东方(中国)的文艺复兴"运动。而从差异性的角度来看,七十年来,不同代际或不同身份的中国作家在这一过程中又存在着不同的文化取向和审美趣味。(本文来源于《当代文坛》期刊2019年05期)

李杰[4](2019)在《文艺复兴视野下的文学革命——析顾毓琇“中国的文艺复兴”论》一文中研究指出顾毓琇《中国的文艺复兴》被认为是新文化运动以来讨论中华民族复兴问题的富于建设性的论着,但很长时期都没有受到研究界的重视。有研究者认为是因为顾氏长期定居国外及其显赫科学家的身份抑制了此书的人文光芒。但仔细分析,顾氏言论也蕴涵着前后不一、自相矛盾、逻辑混乱等不被重视的潜在因素。从探讨文艺复兴与民族复兴的关系,到文学革命的再评价,再到寻找文化根源、激发创造活力、重视文化交流、建立时代精神的建设方案,再到世界教育改造、追求真善美人生的终极人文理想,顾氏系统、完整、全面地提出了中国文艺复兴的规划思路,体现出鲜明的济世救民、治国平天下的责任感,在今天仍然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理论参照意义。(本文来源于《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黄力之[5](2019)在《以“明德”之精品走向中国的文艺复兴》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全国政协会议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艺术界提出了“四个坚持”的要求--“坚持与时代同步伐”、“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坚持用明德引领风尚”,应该说,这是在新时代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基本原则的进一步阐明,对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本文来源于《文艺报》期刊2019-06-17)

杨德春[6](2019)在《荀学与中国文艺复兴的相关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儒家之真道统应该为轩辕氏、高阳氏、高辛氏、放勋、重华、姒文命、子履、姬昌、姬发、姬旦、孔丘、卜商、谷梁赤、孙卿、子舆。由于子舆是从卜商、谷梁赤这一派学习,独立出去后恢复或重建了孔伋之学,故附于孙卿之后。孔子为先圣,孙卿直接相对于孔子称为后圣;因为是荀、孟,故子舆相对于孙卿称为亚圣或附圣。以此提出以《荀子·劝学》《论语》《孟子》《荀子·大略》作为新四书。历史上曾经有过两次荀学复兴运动,现在有必要进行第叁次荀学复兴运动。(本文来源于《济宁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石自东[7](2019)在《文艺复兴对中国新时代科学与艺术学科融合发展的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通过文艺复兴的研究文献、中外艺术大师与科学家的实践和相关理论,探讨艺术与科学融合发展的关系对新时代跨学科创新专业建议的启示。(本文来源于《美术大观》期刊2019年03期)

杨彬[8](2019)在《鲁迅与中国现代文艺复兴思潮国际学术研讨会暨2018年中国鲁迅研究会年会会议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2018年11月15—16日,由中国鲁迅研究会主办,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承办的"鲁迅与中国现代文艺复兴思潮国际学术研讨会暨2018年中国鲁迅研究会年会"在海南海口隆重召开。来自日本早稻田大学、日本九州大学、澳洲昆士兰大学、北京鲁迅博物馆、上海鲁迅纪念馆、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四川大学、中山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本文来源于《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1期)

姚霜[9](2019)在《皇帝的新衣:意大利文艺复兴与中国明代艺术中的非洲长颈鹿》一文中研究指出从上古到中世纪,再到大航海时代,对于非洲土生土长的长颈鹿的描绘遍布欧亚大陆的历史记载。本文选取了15世纪意大利梅地奇家族与明代中国绘画中的描绘长颈鹿的代表作品,对这一全球化重要节点两个文化面对异域动物的处理进行文化个案的对比分析,对文艺复兴与明代中国的画家描绘长颈鹿的历史语境进行考虑,探析不同形象的长颈鹿图像背后的文化意涵。同时,本文从中西艺术史角度,结合大量丰富的前行研究、历史文献和自然科学研究成果,试图为这一具有悠久西方汉学传统的艺术史课题厘清一些关键问题,并提供一个跨学科的、新的研究视角。(本文来源于《美术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张宁[10](2018)在《“鲁迅与中国现代文艺复兴思潮”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2018年11月15-16日,由中国鲁迅研究会主办、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承办的"鲁迅与中国现代文艺复兴思潮"国际学术研讨会暨2018年中国鲁迅研究年会在海南省海口市隆重召开,来自尼泊尔、日本、澳大利亚、北京鲁迅博物馆、上海鲁迅纪念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复旦大学、武汉大学、《当代文坛》等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出版机构的15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会议开幕式由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院(本文来源于《鲁迅研究月刊》期刊2018年12期)

中国的文艺复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历史进程中,成都既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个文化概念,城市名片纷呈。早在20世纪上半叶,成都就有"小巴黎"之称。1944年1月25日,因张大千临摹敦煌壁画展览在成都举办,强有力地推动了20世纪的显学——"敦煌学",再加上全民族抗战以及"大时代文化建设运动"的机遇,使"文艺复兴权舆,肇于成都",成都系"中国文艺复兴之翡冷翠城"(中国文艺复兴的发祥地)的舆论一时响亮,并成为媒体传播的主题。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成都拥有雄厚的历史文化底蕰、无比强大的创新活力,有理由、有条件打造成都系中国文艺复兴发祥地的名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国的文艺复兴论文参考文献

[1].刘梅琴.从大千画艺看现代中国文艺复兴[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9

[2].汪毅.成都:中国文艺复兴的发祥地[J].文史杂志.2019

[3].李遇春.“文艺复兴”与中国当代文学的历史重述[J].当代文坛.2019

[4].李杰.文艺复兴视野下的文学革命——析顾毓琇“中国的文艺复兴”论[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5].黄力之.以“明德”之精品走向中国的文艺复兴[N].文艺报.2019

[6].杨德春.荀学与中国文艺复兴的相关问题[J].济宁学院学报.2019

[7].石自东.文艺复兴对中国新时代科学与艺术学科融合发展的启示[J].美术大观.2019

[8].杨彬.鲁迅与中国现代文艺复兴思潮国际学术研讨会暨2018年中国鲁迅研究会年会会议综述[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9].姚霜.皇帝的新衣:意大利文艺复兴与中国明代艺术中的非洲长颈鹿[J].美术学报.2019

[10].张宁.“鲁迅与中国现代文艺复兴思潮”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鲁迅研究月刊.2018

标签:;  ;  ;  ;  

中国的文艺复兴论文-刘梅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