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转直动式电液伺服阀关键技术研究

回转直动式电液伺服阀关键技术研究

论文摘要

电液伺服控制系统以其功率—重量比大,系统响应快,负载刚性大,控制精度高的特点,广泛应用于冶金,矿山,船舶,工程机械,航空航天等工业控制领域。电液伺服阀作为电液伺服控制系统的核心元件,可将小功率的电信号输入精确快速的转换为大功率的液压能输出,其性能好坏直接影响伺服系统的特性及功能实现。回转直动式电液伺服阀因其具有结构简单紧凑、响应快、流量分辨率高、无加速度零飘、抗污染能力强及维护方便的性能特点,已成为流体传动及控制领域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和研究热点。提高电液伺服转阀的工作性能,能够提升电液伺服控制系统的控制特性,有助于满足日益增加的市场需求,进而推动流体传动及控制技术的进步。论文以回转直动式电液伺服阀的关键技术为研究对象,采用理论分析、解析计算、数值仿真和实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电液伺服转阀关键技术进行了系统、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提出了耐高压双向旋转比例电磁铁的新结构,电磁铁采用永磁励磁方式,具有环形工作气隙以及动磁式转子,偏置磁通与控制磁通相互作用,以差动方式工作;通过磁路分析和有限元仿真,阐述了电磁铁结构参数的作用机理及具体匹配关系,实验结果表明该电磁铁具有正磁弹簧刚度,最大输出转矩为±0.65 Nm,±5°时的转矩非线性和转角非线性分别小于1%和0.5%,转矩滞环和转角滞环分别小于4.5%和4%,工作带宽约为190 Hz。为提高电液伺服转阀的控制精度,论文提出了耐高压电涡流角度传感器的新结构和具体实现方案,传感器具有整体设计的导套和环形工作气隙,通过斜环状感应线圈配合半圆柱转子工作,使感应线圈阻抗和输出电压与转子角位移成比例;分析了传感器温漂的成因,提出了电涡流角度传感器无感线圈全桥回路温度补偿方法和新型差动电涡流式角度传感器结构,实现了传感器温漂的有效抑制;仿真和实验结果表明该传感器工作行程约为50°,线性段电感灵敏度为7.7×10-4mH/degree,电压灵敏度为9.8mV/°,40°-70°时的非线性误差小于0.8%,30℃-90℃温度范围内的传感器输出温漂由20%降至1%。结合耐高压双向旋转比例电磁铁和耐高压电涡流角度传感器,提出了不带角度反馈和带角度反馈两种形式的回转直动式电液伺服阀的结构方案,对其静、动态特性进行了仿真研究,阐述了结构参数和角度反馈对转阀工作特性的影响。有关各章内容分述如下:第一章从电—机械转换器,角度传感器和功率级液压组件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回转直动式电液伺服阀关键技术的研究进展,分析总结了回转式电液伺服阀关键元件及转阀整体的结构特点和发展趋势。第二章对双向回转式电—机械转换器进行了结构分类,基于磁路原理建立了不同种类力矩马达的磁路模型,得出了电磁铁静态特性的解析方程式,对比分析了力矩马达的工作特点,归纳总结了励磁类型,气隙形状,转子种类和极面类型等结构要素对马达工作特性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型耐高压双向旋转比例电磁铁的结构,分析了其工作原理;并就其关键技术如耐高压结构设计,永磁材料分析和选型,软磁材料的对比选择,以及励磁线圈设计和负载弹簧选择进行了详细探讨。第三章建立了耐高压双向旋转比例电磁铁的磁路分析模型,得出了电磁铁的静、动态解析方程,分析了结构参数对电磁铁静、动态特性的影响;建立了电磁铁的有限元数值分析模型,通过仿真详细阐述了电磁铁结构参数的作用机理,结合磁路分析结果明确了电磁铁的具体结构参数,指出了电磁铁的工作特点;搭建了测试平台,实测了电磁铁的静、动态工作特性,并与仿真结果作了对比;介绍了电磁铁的功率驱动电路,对设计的PWM式双路反接卸荷式功率放大器的工作原理和特点进行了重点阐述。第四章对不同种类耐高压角度传感器的结构及性能特点进行了比较分析,归纳了感应线圈励磁方式,耐压导套结构,工作气隙类型,转子形状等结构要素对传感器工作特性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型耐高压电涡流角度传感器的结构,分析了其结构特点和工作原理;并就其关键技术如耐压导套材料选择以及驱动电路设计进行了详细论述。第五章建立了耐高压电涡流角度传感器的等效电路模型和有限元分析模型,通过仿真详细阐述了传感器结构参数的作用机理,分析了参数变化对传感器工作特性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确定了电涡流角度传感器的具体结构参数;讨论了传感器产生温漂的原因,介绍了无感线圈全桥回路温度补偿方法和新型差动电涡流式角度传感器结构:搭建了测试平台,实测了传感器的电感特性,全桥输出特性和温漂。第六章结合耐高压双向旋转比例电磁铁和耐高压电涡流角度传感器,提出了不带角度反馈和带角度反馈两种结构形式的回转直动式电液伺服阀,对其工作原理和性能特点进行了分析;建立了转阀的传递函数式,采用MATLAB构建了数值仿真模型,对转阀的静、动态特性进行了仿真研究,阐述了结构参数和角度反馈对转阀工作特性的影响。第七章概括了全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和成果,并展望了今后需进一步研究的工作和方向。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回转电液伺服阀的作用、构成、分类及原理特点
  • 1.2 关键元件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回转式电—机械转换器
  • 1.2.2 角度传感器
  • 1.2.3 液压转阀和转阀功率级设计
  • 1.3 相关技术研究进展
  • 1.3.1 液动力补偿技术
  • 1.3.2 线圈散热技术
  • 1.4 课题研究意义及研究内容
  • 1.4.1 课题研究意义
  • 1.4.2 技术研究难点
  • 1.4.3 课题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耐高压双向旋转比例电磁铁的结构设计和分析
  • 2.1 双向回转式电—机械转换器的结构分类
  • 2.2 结构的磁路分析原理
  • 2.2.1 磁路分析方法
  • 2.2.2 磁阻计算和磁动势计算
  • 2.3 回转式电一机械转换器典型结构的磁路分析
  • 2.3.1 电励磁矩形气隙力矩马达
  • 2.3.2 电励磁环形气隙力矩马达
  • 2.3.3 永磁励磁环形气隙力矩马达
  • 2.3.4 软磁极面动磁式力矩马达
  • 2.3.5 永磁极面动磁式力矩马达
  • 2.4 耐高压双向旋转比例电磁铁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 2.5 旋转比例电磁铁的关键技术
  • 2.5.1 耐高压结构设计和加工
  • 2.5.2 永磁材料
  • 2.5.3 软磁材料
  • 2.5.4 励磁线圈和负载弹簧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耐高压双向旋转比例电磁铁的建模,仿真与实验
  • 3.1 双向旋转比例电磁铁的磁路分析
  • 3.1.1 电磁铁的磁路模型
  • 3.1.2 基于磁路模型的电磁铁静、动态特性分析
  • 3.2 双向旋转比例电磁铁的磁场数值计算
  • 3.2.1 电磁铁的有限元分析模型
  • 3.2.2 电磁铁结构参数影响
  • 3.2.3 双向旋转比例电磁铁的有限元仿真计算
  • 3.3 电磁铁的实验研究
  • 3.3.1 静态特性实验
  • 3.3.2 动态特性实验
  • 3.4 电磁铁的铁损分析
  • 3.5 电磁铁的驱动电路
  • 3.5.1 模拟式功率放大器
  • 3.5.2 PWM式功率驱动电路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耐高压角度传感器的结构设计
  • 4.1 耐高压角度传感器典型结构的设计与分析
  • 4.1.1 耐高压霍耳式角度传感器
  • 4.1.2 耐高压电感式角度传感器
  • 4.1.3 耐高压旋转变压器式角度传感器(RVDT)
  • 4.2 耐高压电涡流角度传感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 4.3 电涡流角度传感器的关键技术
  • 4.3.1 耐压导套的材料选择
  • 4.3.2 传感器驱动电路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耐高压电涡流角度传感器的仿真与实验研究
  • 5.1 电涡流角度传感器的建模与仿真
  • 5.1.1 传感器的等效电路分析
  • 5.1.2 传感器的有限元分析模型
  • 5.1.3 传感器结构参数影响
  • 5.1.4 电涡流角度传感器的有限元仿真计算
  • 5.2 电涡流角度传感器的温度补偿研究
  • 5.2.1 温度补偿机理研究
  • 5.2.2 温度补偿方法
  • 5.3 电涡流角度传感器的实验研究
  • 5.3.1 传感器转角-电感特性
  • 5.3.2 传感器全桥输出特性和温度特性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回转直动式电液伺服阀的结构设计与仿真研究
  • 6.1 回转直动式电液伺服阀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 6.1.1 转阀液压组件的结构设计
  • 6.1.2 直动式电液伺服转阀的整体结构
  • 6.2 电液伺服转阀的静、动态特性分析
  • 6.2.1 电液伺服转阀的压力—流量方程
  • 6.2.2 转阀受力分析
  • 6.2.3 电液伺服转阀的传递函数
  • 6.3 回转直动式电液伺服阀的仿真研究
  • 6.3.1 空载流量特性
  • 6.3.2 静态压力特性
  • 6.3.3 动态特性
  • 6.3.4 角度反馈的影响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论文总结
  • 7.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及荣誉
  • 致谢
  • 附录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  ;  ;  ;  ;  ;  

    回转直动式电液伺服阀关键技术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