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目的:通过对四川秦岭—大巴山贫困农村地区三级公共卫生服务网络的调查,分析1998年至2005年,县疾控中心、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公共卫生服务能力的变化,以及与当地经济文化发展的适应程度,探索该地区公共卫生存在的实际问题,寻求突破口,为四川省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完善提供依据。方法: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对四川省秦岭—大巴山地区的阆中、嘉陵、广安、苍溪、旺苍、南江、宣汉、渠县8个贫困县的县疾控中心,以及24个乡镇卫生院、72个村卫生室进行机构问卷调查,比较1998年与2005年间人、财、物等方面的差异,同时通过对782名当地居民的问卷调查以及三级农村公共卫生系统管理人员的深入访谈,评价该地区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分析影响因素。结果:1、1998年调查地区全县卫生事业费共计3472万元,占财政总支出的3.9%;2005年为7676万元,占财政总支出的2.2%;2005与1998年相比,调查地区卫生事业支出增加了1.2倍,卫生事业支出占总财政支出的比例下降了1.75个百分点;1998年~2005年,县疾控中心总收入呈逐年上升趋势,2005年总计接受上级财政拨款756.7万元,是1998年246.8万元的3倍;调查地区全乡卫生总投入1998年平均为1.0万元,2005年增加到6.5万元,提高了5.5倍,人均卫生投入也从1998年的2.0元增加到2005年3.0元;1998年乡镇卫生院防保收入占业务收入的比例为2.3%,2005年为3.4%,增加了1个百分点;1998年防保支出占业务支出的比例为4.1%,2005年为3.9%,下降了0.2个百分点;村卫生室固定资产,2005年比1998年增加1720.5元,村卫生室面积增加10.59m~2。2、1998年8个县平均每个县级防疫单位有卫技人员50.8人,2005年为50.5人,人数总量基本持平,2005与1998年相比,疾控中心大专以上学历人数比例提高了18.6个百分点;防保人员占卫生院人员比例,1998年为9.7%,2005年为8.7%,下降了1个百分点;2005年,村医的学历结构变化不明显,均以高中及中专学历为主,且超过半数,其次为初中学历。3、调查地区2005年与1998年相比,单苗接种率与五苗接种率均有提高,各县法定传染病发病率,2005年最高,为万分之39.53,2001年最低,为万分之20.83;调查的8个目标县,1998年~2005年计划免疫相关传染病,病毒性肝炎、肺结核发病率增高,麻疹发病率波动很大,百日咳、新生儿破伤风发病率保持在较低的水平;4、村卫生室是农村居民首选的医疗机构,在患病后经常就诊的机构中,村卫生室选及率达68.3%,其次是乡卫生院,为42.3%;调查的居民中,有310名知道碘缺乏病,知晓率仅为39.6%;被调查居民中有607人家有学龄儿童,在这些学龄儿童中,448人曾服用过驱虫药,药物驱虫率为73.8%;曾发生过肠道寄生虫感染的儿童173名,肠道寄生虫感染率为28.5%。结论:调查结果显示,2005年与1998年相比,秦巴地区农村公共服务能力有所增强,但也需要从加强政府对公共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转变村卫生室的工作重点、提高基层公共卫生人员素质水平、进一步控制突出传染病等方面进行强化和完善,建议建立以乡镇卫生院为依托、相对独立的新型农村公共卫生服务模式,体现农村公共卫生的政府主导性,降低市场化的影响。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农村论文; 三级卫生网络论文; 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