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炉渣是冶金过程中最主要的固体废弃物之一,我国每年排放炉渣超过2亿吨,如此巨大的排放量加上逐年累积,对钢铁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为配合国家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及国家节能减排目标的实施,提高炉渣利用率和利用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含硫炉渣在循环利用过程中存在硫元素的累积效应,限制了其循环利用率,研究含硫炉渣的脱硫方法是提高其循环利用水平的有效途径。本文首先研究确定了含硫炉渣中硫的主要赋存状态,在此基础上,采用高温同步差热热分析仪、高温气氛炉对CaS粉末进行了可控焙烧,研究了CaS相的高温反应机理,为含硫炉渣焙烧脱硫提供了理论基础。研究得到以下结论:(1)含硫渣中硫以CaS相单独存在,或部分置换铝酸钙中的氧化钙形成Ca12Al14O32S相。(2)CaS在氧化性气氛下焙烧呈现不同反应特性。在700~900℃之间,CaS首先氧化生成CaSO4,在900~1100℃之间,生成的CaSO4与残余的CaS发生固-固反应生成CaO。(3)温度、粒度及氧分压对CaS焙烧反应影响较大,提高温度以及氧分压可以提高CaSO4的转化率;CaSO和CaS的固-固反应速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大。1100℃纯惰性气氛下,反应40min后固-固反应进行较为彻底。(4)最佳的焙烧方式为,高氧条件下焙烧一定时间后使硫化钙部分转变成硫酸钙,再通过硫酸钙与残余硫化钙的固-固反应生成氧化钙,硫以气相形式脱除。具体参数如下:900℃,气氛氧气浓度为21%条件下焙烧60min,再升高温度至1100℃,惰性气氛下焙烧40min,再重复进行焙烧一次,焙烧产物中生成CaO质量分数能达到85%。(5)由于工业含硫炉渣中硫的固溶程度较高,加之原料粒度的影响,工业渣采取上述焙烧参数获得的脱硫效果稍差,但焙烧后炉渣中硫含量仍然降低了60%。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炉渣的压缩破碎特性研究[J].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 2020(01)
- [2].电炉渣水分对水泥易磨性影响研究[J]. 水泥 2020(05)
- [3].铜冶炼炉渣工艺的分析[J]. 冶金与材料 2020(04)
- [4].低铁炉渣黏度和密度的研究[J].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 2020(11)
- [5].碱度变化对电炉渣含铁组分回收率的影响规律[J]. 钢铁 2017(04)
- [6].云南某冶炼铅炉渣资源综合回收利用[J]. 有色金属设计 2017(02)
- [7].铝炉渣处理技术[J]. 有色金属加工 2015(03)
- [8].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连续测定古炉渣中的铜铅锌[J]. 安阳工学院学报 2016(06)
- [9].粉煤灰和自然冷却黄磷炉渣协同制备微晶玻璃[J]. 硅酸盐通报 2017(02)
- [10].湿法炉渣处理技术探讨[J]. 绿色科技 2015(12)
- [11].某公司不同炉渣磨浮流程及处理方式的选择[J]. 有色金属(选矿部分) 2016(04)
- [12].生活垃圾炉渣资源化利用技术探讨[J]. 环境与发展 2016(04)
- [13].钢厂炉渣在水泥生产中的应用[J]. 广东建材 2014(11)
- [14].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技术及焚烧炉渣资源化利用研究进展[J]. 江苏建筑 2014(06)
- [15].含磷炉渣处理技术的回顾与展望[J]. 钢铁 2015(01)
- [16].铁炉渣在稻田水磷去除中的应用[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3(01)
- [17].全球铝炉渣知多少[J]. 轻合金加工技术 2009(11)
- [18].转炉炉渣喷溅的机理及预防措施[J]. 安徽冶金 2008(04)
- [19].转炉炉渣喷溅的机理及预防措施[J]. 金属材料与冶金工程 2008(03)
- [20].转炉炉渣喷溅的机理及预防措施[J]. 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学报 2008(02)
- [21].熔炼渣型成分对提高金属回收率的影响[J]. 世界有色金属 2020(05)
- [22].铜冶炼炉渣缓冷效果的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有色冶金 2020(04)
- [23].铜陵、南陵地区古铜矿冶遗址炉渣的科技研究[J].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19(11)
- [24].钒铁炉渣对矾土基自流浇注料性能的影响[J]. 硅酸盐通报 2017(02)
- [25].炉渣中钙含量的测定方法[J]. 化学分析计量 2017(02)
- [26].利用黄磷炉渣生产猕猴桃专用肥的技术研究[J]. 四川化工 2015(02)
- [27].医疗废物焚烧炉渣的熔融特征研究[J]. 建材发展导向 2020(20)
- [28].铁炉渣对磷的吸附与解吸特征的研究[J]. 实验室科学 2014(04)
- [29].铁炉渣施加对稻田不同途径氧化亚氮通量的影响[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4(08)
- [30].粉煤灰对炉渣混凝土性能影响的研究[J]. 低温建筑技术 201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