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犯基本理论研究

目的犯基本理论研究

论文摘要

目的犯以具有特殊的犯罪主观特征——特定的目的作为犯罪构成要件要素而在犯罪类型当中取得了独立的地位。虽然目的犯的规定在各国刑法中所占比例不多,但目的犯仍不失为刑法中一类重要犯罪。自20世纪初期目的犯概念被提出以来,国外的学者对它的研究就没有停止过。而在我国刑法学界,将目的犯作为一种犯罪类型加以研究则是从士世纪九十年代以后才开始的。起初所涉论文屈指可数,且大都集中于犯罪目的的定义表述、犯罪目的与犯罪动机的关系、目的犯的存在范围等方面。近年来,不少学者开始转向对目的犯中犯罪目的的本质、犯罪目的与犯罪构成的关系、目的犯存在的理论价值与实践价值等深层次问题的分析,但从已发表的文章来看,也仅数十篇而已,研究之深度远不及国外。笔者认为目的犯相关问题的厘清无论对于我们的刑法理论的完善还是刑事立法、刑事司法操作均能产生有益的影响,故对其所涉及的理论知识进行系统研究是有必要的。本文除引言外,共分四个部分,约五万字。第一部分以知识介绍的方式,系统阐述了目的犯理论的演进过程。文章认为德日刑法中的目的犯理论沿革与罗马法中的“恶”、犯罪构成主观要件理论、主观违法要素理论的发展一脉相承。目的犯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德日刑法理论演进程,正是学者对目的犯这一类特殊犯罪的重视和进一步认识才有了主观构成要件要素和主观违法性要素的提出。而主观构成要件要素和主观违法要素的提出与发展使德日刑法犯罪论体系充实了许多主观的东西.可以说目的犯的发展历史就是德日刑法犯罪论体系从容观化、形式化向主观化、实质化转变的历史。第二部分从历史的角度回顾了我国目的犯研究历程,并对我国1979年刑法和现行刑法中有关目的犯的规定以及目的犯研究现状进行了评析。文章认为从直接照搬前苏联的刑法理论到有选择的本土化国外的理论,我国刑法界对目的犯理论的研究是在两种“拿来主义”的思想的影响之下不断深入的。通过对这段历史的回顾,文章得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拿来主义”未尝不可,但“拿来”要有选择的拿,为我所用。这提醒和告诫我们,在广泛借鉴学习德日刑法理论的今天,一方面对德日刑法理论的借鉴不能一味的照抄照搬,另一方面在理论研究过程中更重要的是要为实践服务,不能为了的追求所谓的理论圆满而使理论与实践脱节。第三部分对目的犯的概念进行了重新界定。文章在对国内外刑法理论中关于目的犯概念的表述的比较之上,对目的犯中的目的与故意的关系、目的对犯罪构成的意义以及对犯罪主客观相统一这一原则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认为传统刑法中存在着对故意理解的误区,通过纠正和辨明,发掘目的犯中特定目的的本质,认为其既区别于犯罪动机,又与一般的犯罪目的不同,是属于超出故意以外的特定的犯罪目的。文章重新界定了目的犯中目的与故意的关系,认为目的犯既存在于直接故意当中,也存在于间接故意当中,在直接故意中,目的犯的目的具有两个层次:一个是一般犯罪目的属于故意犯罪意志方面的内容;另一个是特定目的,属于超出故意意志之外的更深层次的心理态度;在间接故意犯罪当中。只存在特定目的。在目的犯的目的对犯罪构成的意义上看,认为目的犯的特定目的对目的犯的犯罪构成具有独立的意义。在目的犯的目的对犯罪主客观构成影响上,认为特定目的虽超出了故意,但仍符合主客观相统一的原则,因为主客观相统一与主观内容在客观上的现实化是两个问题,主客观相统一并不意味着主观内容必须全部在客观上得以实现。在目的犯的存在范围的问题上,文章认为非成文化的目的犯不是对罪刑法定原则的否定,而是更好地支持罪刑法定,承认它的存在是有着理论和实践意义的。文章通过对目的犯中的基础性问题考察之后,对目的犯的概念进行了重新界定,认为目的犯是指在故意犯罪当中,以超故意的特定目的作为主观构成要件要素的犯罪。第四部分对目的犯的其他基本问题进行了探讨。文章从目的犯的分类、停止形态问题、特定目的实现时存在的问题以及目的犯的共犯问题等四个方面对目的犯理论进行展开性讨论。在目的犯的分类里,分别介绍了断绝的结果犯和短缩的二行为犯、对行为的目的犯和对结果的目的犯、成文化的目的犯和非成文化的目的犯、纯正目的犯和不纯正目的犯、纯粹目的犯和复合目的犯以及其他分类方式,其中着重讨论了断绝的结果犯与短缩的二行为犯这一分类方式,认为此种分类方式最为重要且对司法实践具有重大意义;在停止形态问题上,着重讨论了目的犯既、未遂的区分标准,认为目的犯的特定目的的实现与否不能作为判断目的犯是否既遂的标准,“犯罪构成要件齐备说”较为合理。在特定目的实现问题上,以断绝的结果犯与短缩的二行为犯的分类方式为基础,分别进行讨论,认为在断绝的结果犯中,行为人实施构成要件的行为就可以实现其特定的目的,无需进一步的行为,不存在牵连犯的问题,而在短缩的二行为犯中,要分情况而定;在共犯问题上,对目的犯当中构成行为中发生的共犯的认定与特定目的实现行为中发生的共犯的认定等特殊问题进行了发散式的探讨。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知识论——目的犯理论的演进过程
  • (一) 主观恶性嬗变下的目的犯
  • 1.伦理学中的主观恶性概念的产生
  • 2.刑法学中的主观恶性概念的引进与发展
  • (二) 德日刑法理论沿革下的目的犯理论
  • 1.主观构成要件要素理论沿革下的目的犯
  • 2.主观违法要素理论沿革下的目的犯
  • (三) 小结
  • 二、历史论:拿来主义下的目的犯研究过程与现状
  • (一) 直接拿来——我国1979年刑法背景下的目的犯理论
  • 1.前苏联刑法理论中的目的犯
  • 2.1979年刑法中规定的目的犯
  • (二) 选择拿来——我国现行刑法背景下的目的犯理论的研究现状
  • 1.现行刑法中规定的目的犯
  • 2.近年来学者对目的犯理论研究的状况
  • (三) 对拿来主义的评析
  • 三、定位论——基于我国刑法理论对目的犯重新界定
  • (一) 学界关于目的犯概念的表述
  • 1.国外刑法理论当中的目的犯概念
  • 2.我国学者对目的犯概念的认识
  • (二) 目的犯的基础性问题考察
  • 1.目的犯中目的的特殊性
  • 2.目的犯的范围的界定
  • (三) 目的犯概念的重新界定
  • 四、展开论——目的犯基本理论的展开
  • (一) 目的犯在刑法理论当中的分类
  • 1.根据犯罪实行行为与特定目的实现的关系,可以把目的犯分成断绝的结果犯和短缩的二行为犯
  • 2.根据目的犯的特定目的内容的不同,可以把目的犯分为对行为的目的犯和对结果的目的犯
  • 3.根据法律对目的犯的特定目的是否有明文规定,将目的犯分为成文化的目的犯和非成文化的目的犯
  • 4.根据特定目的对目的犯成立的起到的作用不同,将目的犯分为纯正目的犯和不纯正目的犯
  • 5.根据特定目的是区别罪与非罪还是此罪与彼罪,划分为纯粹目的犯和复合目的犯
  • 6.其他分类方式
  • (二) 目的犯的停止形态中的特殊问题
  • 1.目的犯既遂与未遂的特殊性问题
  • 2.目的犯的预备形态中的特殊问题
  • 3.目的犯的中止形态中的特殊问题
  • (三) 目的犯的特定目的实现问题
  • 1.断绝的结果犯中特定目的实现的认定
  • 2.短缩的二行为犯中特定目的实现的认定
  • (四) 目的犯的共犯问题
  • 1.对共同犯罪的概念的理解
  • 2.目的犯构成行为过程中存在的共犯的认定
  • 3.目的犯的特定目的实现行为过程中存在的共犯的认定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相关论文文献

    • [1].德日刑法主观违法论探究[J]. 当代法学 2011(03)
    • [2].德日刑法理论中期待可能性的理论及其借鉴[J]. 时代金融 2017(21)
    • [3].论德日刑法的犯罪支配理论与共谋共同正犯[J]. 河北法学 2011(09)
    • [4].刑法学中介入因素的定义与种类——基于德日刑法学视角的考察[J]. 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 2019(04)
    • [5].德日刑法上的监督、管理责任[J]. 刑事法评论 2012(02)
    • [6].利用行为视角下的片面共犯否定论[J]. 刑事法评论 2016(02)
    • [7].犯罪构成理论:刑法谦抑精神之载体——剖解德日刑法学犯罪论体系[J]. 中国刑事法杂志 2009(08)
    • [8].编者絮语[J]. 清华法学 2009(02)
    • [9].论正犯与共犯区分之中国选择[J]. 山东社会科学 2018(03)
    • [10].未遂犯处罚根据之探析[J]. 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7(05)
    • [11].“正犯主犯化”:趋势、原因及启示[J]. 法学论坛 2020(01)
    • [12].论刑法学四性[J].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17(02)
    • [13].“不能犯”概念的引入——由一起放火案件引发的思考[J]. 福建法学 2011(04)
    • [14].承继共同正犯研究[J]. 法制与社会 2014(10)
    • [15].论我国刑法应然的构成要件[J]. 求索 2014(10)
    • [16].主犯正犯化质疑[J]. 法学研究 2013(05)
    • [17].关于中国刑法学犯罪构成理论的思考[J]. 法学 2010(02)
    • [18].论期待可能性理论的历史局限性[J].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6)
    • [19].未遂犯处罚根据论:嬗变、选择与检验[J]. 中国检察官 2015(13)
    • [20].德日刑法理论中的期待可能性的理论及其借鉴[J]. 法制博览 2017(05)
    • [21].论共犯关系的脱离[J]. 现代商贸工业 2010(06)
    • [22].法律的人性关怀——德日刑法期待可能性立法例评析[J]. 法制与社会 2014(15)
    • [23].结果加重犯的立法完善[J]. 湖南警察学院学报 2011(06)
    • [24].间接正犯概念及其成立范围的比较研究[J]. 山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03)
    • [25].论述德日中止犯减免处罚的根据[J]. 法制博览(中旬刊) 2014(03)
    • [26].两岸刑法中客观处罚条件规定的评析[J]. 海峡法学 2012(04)
    • [27].期待可能性的域外命运——基于德日刑法理论与实践的考察[J]. 山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03)
    • [28].信赖原则理论研究[J]. 法制与社会 2009(10)
    • [29].客观未遂论的滥觞——一个学术史的考察[J]. 法学家 2011(04)
    • [30].必要共犯争议问题探析[J]. 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 2014(01)

    标签:;  ;  ;  

    目的犯基本理论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