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生介形类动物系统发生及太湖介形类动物群落结构研究

现生介形类动物系统发生及太湖介形类动物群落结构研究

论文摘要

介形类动物是甲壳动物系统学研究中最具争议的一个类群,其是否是单系群?在“泛甲壳动物”中介形类与其它类群间的关系?介形类动物内部各类群间的关系?等,迄今仍是悬而未决的问题。而介形类动物被认为是“进化生物学中应用潜力非常大的模式动物”,它具有其它动物不可替代的优势,如丰富的化石记录,以及极强的进化稳定性等,因而介形类动物系统发生问题的解决将有助于动物进化研究工作的进一步深入;此外,对甲壳动物乃至节肢动物系统学问题的解决也有重要作用。因而,对介形类动物系统发生关系进行重构已成为目前甲壳动物系统学家探讨的热点之一。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即是应用生物信息学手段对以上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为介形类动物系统学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此外,我们在进行系统学研究的同时,还发现目前我国介形类动物的研究资料相对不足,并且尚存一些错误的观点,这严重影响了系统学工作的顺利开展。为此,本研究还有针对性的对我国太湖介形类动物进行了季节性调查,并首次做了报道,为我国介形类动物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本研究主要分为以下彼此相关的两部分。 第一部分:现生介形类动物系统发生研究 该研究通过分子学手段,应用三种不同的分析方法(MP、ML和BI法),对“泛甲壳动物”中的介形类动物及其与相关类群的系统发生关系,以及介形类动物内部各类群间的系统发生关系进行了分析;与此同时,我们还尝试将分子性状与传统形态性状相结合对介形类动物高级阶元的分类体系进行了重构。本研究涉及六足动物和甲壳动物共58个物种,其中包含了介形类动物2亚纲4目7亚目17总科2科,几乎涵盖了全部介形类动物类群,它们中有22个物种共计36条基因序列由我们自行采集、测得。分析结果显示如下: 1.介形类动物为非单系群,主要形成以壮肢介和尾肢介为主的两大类群,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目录
  • 第一部分:现生介形类动物系统发生研究
  • 第一章 绪论
  • 一.介形类动物进化与系统学研究的意义
  • 二.介形类动物系统学研究现状
  • 三.介形类动物系统学研究的发展趋势
  • 四.介形类动物系统学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本研究的意义
  • 五.本研究的思路与目的
  • 第二章 介形类动物是否是单系群,及其与相关类群间的关系
  • 一.引言
  • 二.材料与方法
  • 三.结果
  • 四.分析与讨论
  • 1.研究对象和分子标记的选取
  • 2.介形类动物是否是单系群?
  • 3.“泛甲壳动物”中介形类动物与相关类群间的关系
  • 3.1 “颚足纲”的有效性,及其与介形类动物的关系
  • 3.2 介形类动物与六足动物的关系
  • 第三章 介形类动物内部各类群间的系统发生关系
  • 一.引言
  • 二.材料与方法
  • 三.结果
  • 四.分析与讨论
  • 1.研究类群的确定和外群选择
  • 2.基因序列比较
  • 3.尾肢介系统发生
  • 3.1 尾肢介应该包含泡沫介虫(cytherellidaen)吗?
  • 3.2 达尔文介虫与腺状介虫间的关系
  • 3.3 巴氏介虫与腺状介虫间的关系
  • 3.4 腺状介虫内各类群间的系统发生关系
  • 3.5 浪花介虫的单系性
  • 4.壮肢介系统发生
  • 第四章 介形类动物高级阶元分类体系重建
  • 一.引言
  • 二.材料与方法
  • 三.结果
  • 四.分析与讨论
  • 1.对不同数据集的处理方法:“联合”或“一致”
  • 2.punciidean的分类地位
  • 3.尾肢亚纲(Podocopa)的界定
  • 4.壮肢亚纲(Myodocopa)的界定
  • 5.介形类动物高级阶元分类体系重构
  • 第五章 结论
  • 第二部分:太湖介形类动物群落结构研究
  • 第一章 绪论
  • 一.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二.影响介形类动物生存和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
  • 三.我国现生淡水介形类动物研究现状,及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四.本研究的目的及方案
  • 第二章 太湖环境概况、研究材料与方法
  • 一.太湖环境概况
  • 二.材料与方法
  • 三.数据处理和分析
  • 第三章 结果
  • 一.太湖介形类动物种类组成
  • 二.介形类动物属种描述
  • 三.太湖介形类动物的分布
  • 四.太湖介形类动物的丰度与生物量
  • 五.太湖介形类动物的多样性分析
  • 六.介形类动物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
  • 七.介形类动物与太湖水体富营养化的关系
  • 第四章 分析与讨论
  • 一.太湖介形类动物及其组成
  • 二.太湖介形类动物丰度与生物量的时空变化
  • 三.太湖介形类动物多样性指数的时空变化
  • 四.介形类动物与水体环境因子间的关系
  • 五.介形类动物对太湖水体富营养化的响应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Ⅰ.在读期间发表文章及科研经历
  • Ⅱ.中国现生淡水介形类动物统计
  • Ⅲ.现生介形类动物中英文名称对照表
  • Ⅳ.系统发生分析中的相关信息
  • 附图Ⅰ、Ⅱ.太湖介形类动物
  • 后记
  • 相关论文文献

    • [1].海洋浮游介形类的多样性和生态学研究进展[J]. 生态科学 2019(06)
    • [2].南海西北部夏冬季浮游介形类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J]. 热带海洋学报 2020(02)
    • [3].西藏地区现代沉积物中介形类环境指示意义初探[J]. 湖泊科学 2015(05)
    • [4].第16届国际介形类大会在巴西举行[J]. 微体古生物学报 2009(04)
    • [5].菲律宾海北部底质沉积中的深海介形类[J]. 微体古生物学报 2011(01)
    • [6].云南滇池淡水介形类新记录[J]. 微体古生物学报 2010(04)
    • [7].晚白垩世介形类壳体稳定同位素尝试——以松科1井南孔样品为例[J]. 现代地质 2011(03)
    • [8].南沙群岛海域春、秋季浮游介形类生态学特征[J]. 水产学报 2015(06)
    • [9].《中国介形类化石(第三卷)》出版[J]. 地层学杂志 2010(02)
    • [10].包头地区第四纪中晚期介形类生物地层与环境演化[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8(10)
    • [11].黄、渤海中、晚更新世的冷水介形类[J]. 微体古生物学报 2014(04)
    • [12].贵州省红枫湖现生介形类新纪录[J]. 微体古生物学报 2013(02)
    • [13].介学之母——纪念著名的中国介形类化石研究的开拓者和一代宗师侯祐堂教授逝世一周年[J]. 微体古生物学报 2011(01)
    • [14].藏北南部介形类分布与环境因子的典范对应分析[J]. 科技导报 2014(35)
    • [15].渤海海域渤中34-A地区古近系介形类组合特征及沉积环境[J]. 微体古生物学报 2019(03)
    • [16].侏罗纪末至白垩纪非海相介形类生物地层学:回顾与展望[J]. 地层学杂志 2012(02)
    • [17].皖南地区震旦系古介形类化石的发现及其意义[J]. 安徽地质 2012(02)
    • [18].台湾海峡底栖介形类真喜萤属一新种(介形纲:喜萤科)[J]. 水产学报 2015(04)
    • [19].怀念中国微体古生物学介形类学科奠基人——恩师侯祐堂研究员[J]. 微体古生物学报 2011(01)
    • [20].新疆晚白垩世非海相介形类化石[J]. 新疆地质 2010(02)
    • [21].我国东部轻度富营养化湖泊(元荡湖)介形类组成及其生态意义(英文)[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8(05)
    • [22].越南北部Tong Vai Valley下泥盆统介形类Sinoleperditiinae(英文)[J]. 古生物学报 2013(03)
    • [23].基于形态及分子性状对介形类高级分类体系的分析(英文)[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04)
    • [24].洞庭湖介形类现生种的分布与生态特征[J]. 沉积学报 2019(01)
    • [25].辽西建昌盆地下白垩统义县组的划分及其介形类化石[J]. 地质与资源 2012(01)
    • [26].第四纪湖相介形类壳体化石在古环境中的应用——种属组合研究进展与问题[J]. 地球科学进展 2009(11)
    • [27].内蒙古巴丹吉林沙漠东南部湖泊底质中现代介形类[J]. 微体古生物学报 2018(03)
    • [28].松辽盆地晚白垩世青山口组—嫩江组一段介形类壳饰、壳形类型与环境关系分析[J]. 中国地质 2014(01)
    • [29].华东地区元荡湖现生介形类新记录[J]. 微体古生物学报 2016(03)
    • [30].西藏南部吉隆盆地晚中新世-早更新世介形类群落研究[J]. 地质学报 2013(06)

    标签:;  ;  ;  ;  ;  ;  

    现生介形类动物系统发生及太湖介形类动物群落结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