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成蓉绵阳市肛肠病医院四川绵阳621000
【摘要】目的:探索高位蹄铁型肛瘘的微创手术疗法。方法:根据近20年来,笔者采用的主管及内口浅层切开挂线、支管切开清理后缝合的手术方式,治疗高位蹄铁性肛瘘5683例的疗效观察与统计。结果:伤口一期愈合率为96.4%,二期愈合率未3.5%,即治愈率为99.9%。结论:此方法具有创伤小、疗程短、疗效可靠、无后遗症等优点。
【关键词】高位蹄铁性肛瘘;挂线;切开;缝合
【中图分类号】R657.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276-7808(2014)03-004-02Abstract:Objective:toexploretheminimallyinvasivesurgerytreatmentonhighhorseshoeanalfistula.Methods:toobserveandcountthetreatmenteffects0f55683highhorseshoeanalfistulacasesscheduledbythesurgerywhichusesuperficialincision-thread-drawingprocedureinmainpipeandinternalopeningandincision-clear-sutureprocedureinbranchpipe.Results:amongthecasesofoperativeincisions,theprimaryhealingratereachesashighas96.4%,secondhealingrateis3.5%,thatistosay,thecureratereachesto99.9%.Conclusion:thetreatmenthasaseriesofadvantagesincludinglesstrauma,shortertreatmentcourse,bettereffectandleavingnosequel.Keywords:highhorseshoeanalfistula;thread-drawing;open;suture
肛瘘是肛门直肠部常见的疾病,发病率约占肛门直肠疾病的8%-25%,占外科疾病的3—5%。其中:瘘道穿过外括约肌深层及耻骨直肠肌的高位瘘占肛瘘病的1-3%,其中蹄铁性肛瘘又占高位肛瘘病中的40%左右,由于治疗较为困难,国内外有学者称为难治性肛瘘,若治疗不当则很难治愈,或引起肛门缺损、粘膜下移、肛门移位、肛门失禁等后遗症。
从20世纪九十年中期开始,笔者开始采用主管及内口浅层挂线,支管全层切开、坏死组织清理后全层缝合的手术治疗方法,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5683例,获得肯定的疗效。现将临床观察结果资料统计如下:一、一般性资料1、性别:男性4660例,占82%;女性1023例,占18%,男女比例为4.5:1,与国内外报告本病多发于男性的观点是一致的。
2、年龄:最小的为15岁,最大的为69岁。其中,15~20岁以内的405例,占总数的7.1%;21~49岁的4091例,占总数的72%;50岁~59岁的886例,占总数的15.6%;60岁以上的301例,占总数的5.3%。由此可见,此病主要好发于青壮年。
3、职业:机关干部2273例,约占40%,;工人2045例,占36%,农民852例,约占15%,学生227例,约占4%,军人286例,约占5%。
4、病程:最短2个月,最长20年。其中,2个月~1年以内2659例,约占46.8%;1年~3年2119例,约占37.3%;3年~5年750例,约占13.2%;6年~10年的154例,约6.6%;10年以上的1例。
5、既往手术治疗情况:5683例中,经手术者2091例,占36.8%。
2091例曾经手术者中,经过1次手术1840例,2次手术者188例,3次及以上手术者63例。
二、检查1、术前系统查体:排除各系统影响手术的病变。
2、术前辅助检查:术前均常规做血、尿、便常规检查和生化检查、相关影像学检查等。重点排查有无糖尿病,活动性肺结核等疾病。
本组病例中,发现伴有活动性肺结核病者32例,伴有糖尿病者853例,这些病人均予以先治疗系统疾病,待系统疾病控制后再行肛瘘手术治疗。
3、局部检查:本组病例均通过视诊、指诊、探针、肛镜检查,部分病例做了双氧水加龙胆紫药水(1%双氧水100毫升、龙胆紫药水2克)瘘道显影检查等,少数病例进行了以40%碘油瘘道造影检查。
经检查,5683例患者中,1个外口者3637例;占64%;2个外口者1420例,占25%;3个外口者511例,占9%;3个以上外口者115例,占2%。内口在肛门后侧截石位6点附近的5274例,占92.8%;内口位于肛门前12点位附近的409例,占7.2%;三、诊断标准根据1975年全国中西医结合防治肛肠疾病经验交流会议规定统一的标准。
四、手术程序(一)、麻醉方法:全部病例均采用腰腧穴麻醉,部分病例(约占30%)在腰腧穴麻醉的基础上加了静脉强化麻醉。
(二)、手术方法:术前准备:手术前一晚大便后,给予清洁灌肠;肛周备皮。
手术过程:在麻醉下取截石位,铺巾,常规消毒术区,运用指诊触摸瘘管走向、美兰液瘘道染色、探针探查等方法确定内口位置及瘘道走向,然后开始手术。
1、切开:切开位于肛门外括约肌深部以外瘘管:取探针从蹄铁性肛瘘远端的外口(一般在距肛门4—5cm的肛门左右某一侧或两侧皆有)进入,沿瘘道走向轻轻向深部探入,可以边探边全层切开探针进入的管道,在探及肛管直肠环外侧与内口垂直的管道处时,停止全层切开的方法,将全层切开的伤口作彻底清刮,并修剪管道壁纤维化变硬或腐烂的组织,使切口创面呈一新鲜平整、两侧対合整齐的V型创口,以便能做全层缝合。然后探针再探查与内口呈垂直部分的管道走向,直至探针球头穿出内口为止。对穿过肛管直肠环的管道只切开瘘管浅层的肛管皮肤、皮下组织、外括约肌皮下层、浅层和部分内括约肌浅层,修整结扎内口两侧处的粘膜,使内口粘膜处敞开以利引流。
2、挂线:将10号丝线或橡皮筋结扎在穿过肛门内口处的探针球头部,再将带线的探针头从内口沿管道慢慢抽出至已切开的瘘管处,取出探针头,提拉紧线,将穿过瘘管的外括约肌深层肌、部分内括约肌和耻骨直肠肌紧紧地结扎住,使之逐渐缺血坏死,以达到慢性切割的目的。每隔5~7天紧线一次,直至瘘道挂开脱线。
3、缝合:将位于肛管直肠环以外已切开的远端瘘管伤口进行修整、对合皮瓣,妥善止血,然后用7号丝线做全层缝合,若伤口过于深、大,可分层缝合。缝合时须注意从伤面底部穿过,以免残留死腔。
视情况可于伤口缝隙内放置引流条。
4、内口、主管道浅层切开创面用油砂填塞引流,术毕,无菌纱方肛门部加压,宽胶布固定。
五、术后处理1、术后当日控制大便,以免敷料松脱引起创面出血,清淡软质饮食3天后改普食。
2、术后酌情服用润肠通便药物,保持大便通畅。
3、术后根据病情选用抗菌药物。
4、换药:挂线缝合创面术,大便后一般不采用不坐浴疗法,以免缝合的伤口感染造成手术失败。缝合的伤口处每日换药时用碘伏消毒,无菌纱布覆盖,内口处伤口紫草油纱条覆盖创面引流。挂线每5天左右紧线一次;缝线一般6~10天拆线,如有感染现象者,须提前拆线,视伤口情况适当敞开缝合创面,每日用高渗盐水或甲硝唑液冲洗感染伤口,化腐、生肌中药砂条填塞创口,必要时做清创处理。
六、治疗结果1、疗效标准:痊愈:全身症状及临床体征消失,伤口愈合。
未愈:临床体征未消失或伴有全身症状,伤口不愈合,伴有疼痛流脓等症状。
2、疗效观察:5683例病例中,全身症状及临床体征消失,伤口一期愈合者5484例,占96.5%;伤口感染后经清创、引流处理,延期愈合者193例,占3.4%;以上愈合的病例中,按30%比例追宗随访3年,均述肛门感觉和功能正常,无明显后遗症。
另有6例未愈,行多次清创引流术后康复。
3、疗程统计:痊愈的5677例病例中,术后15天左右愈合者3065例,占53%;21天左右愈合者2327例,占41%;另外的285例愈合时间从28天—45天不等,占4%。
七、讨论(一)、肛门直肠瘘,多由肛窦感染后发展为肛周脓肿,经切开或自行破溃后,细菌及感染物质仍可由原发感染肛窦继续进入感染脓腔,造成了感染反复发生,日久脓腔周围纤维组织增生,脓腔缩小,形成弯曲管道,如外口闭合引流不畅,脓液聚积,可扩散到耻骨直肠肌上、下间隙,成为高位肛瘘。
(二)高位肛门直肠瘘病变范围较大,肛门括约肌受累较多,特别是波及外括约肌深层及耻骨直肠肌,是肛肠科治疗难度高的一种疾病,国外对本病的治疗,概括起来存在以下问题:1、手术切断肛门括约肌和耻骨直肠肌易引起肛门失禁。
2、对侵犯括约肌深层及耻骨直肠肌的病变广泛的高位肛瘘,主张先在腹部作人工肛门后进行肛瘘局部治疗。如此,对患者肉体及精神均存在较大的创伤。
3、为防止术后发生肛门失禁,近年来采用保留括约肌手术,但治疗效果不理想,复发率达50%左右。
(三)、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我们即采用切开、挂线、缝合术式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共计5683例,具有损伤小,疗程短,疗效可靠,无明显后遗症的有点,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四)、运用本术式的关键步骤:1、掌握好适应症:适用于已经形成了瘘道的高位肛瘘,而深部急性脓肿期或瘘管感染性脓肿期不宜采用此术式,缝合不易成功。
2、术前或手术过程中,必须要明确内口位置和管道走向,已使挂线能准确通过病理性管道和内口。
3、对须缝合的切口,必须彻底清除管道壁的病变组织,才能保证缝合的伤口能很好的粘连愈合。
4、缝合时最好是全层缝合,不留死腔。
5、挂线时要松紧合适;并适时紧线,一般5天左右紧线一次,不宜切割太快或太慢,一般12天左右脱线为宜。
6、如缝线伤口有感染现象,视情况予以提前拆线或做清创、引流处理。
参考文献:[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01-202.[2]安阿月.肛肠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23.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