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GPS Trimble 5800系统简介(论文文献综述)
楚宪亮[1](2020)在《煤矿开采引起鲁南高铁某区域地表变形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对交通工具速度的追求越来越高,高铁应运而生,但高铁路线的规划及基础建设往往需要穿越河流、高山和煤矿采空区等。因此对高铁附近的煤矿开采地表变形预测方法及沉陷规律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本文以煤矿开采引起地表变形为研究背景,根据矿区的地质环境构建了煤矿开采地表沉降预测方法,并在理论分析、现场实测以及数值模拟的基础上研究了煤矿开采地表移动规律,结合矿区水文地质资料预测了煤矿开采引起地下水的下降对地表沉降的影响。主要工作及成果如下:根据研究区域内的地质概况,鲁南高铁与采煤工作面的位置关系,建立了观测路线及地表塌陷的监测方法并进行观测精度的分析。基于山东某矿开采地表移动变形实测资料,采用小波阈值去噪理论对地表移动实测数据进行去噪,依据小波去噪评价准则,选择合适的阈值函数、控制阈值调整方式、小波基函数和信号n层分解得到最优的结果。根据去噪后的数据用MSDFVS软件实现数据的可视化,生成地表下沉曲线和水平移动曲线,然后用SODP软件反演测区范围内地表移动参数,并使用概率积分法对测区范围工作面开采后地表移动变形进行预测。以煤矿地质采矿条件为研究背景,利用FLAC3D软件模拟了3303、3307和331 1工作面的实际开采引起的地表变形,分析了数值模拟地表沉降与实测数据之间产生误差的原因。然后开采3307工作面,分析了单个工作面停采线与高铁不同的距离所引起的地表变形,接着分别进行开采3307和3303工作面和开采3303、3307和3311工作面,分析了同时开采2个工作面和3个工作面引起的地表变形,同时得到了不同工作面的开采对高铁监测线的影响。考虑到煤矿开采引起的地下水位的下降,依托煤矿的水文地质资料,用Visual Modflow软件对煤矿开采引起的地下水位的下降导致的地表沉降进行模拟,得出2015年1月~2019年12月因地下水位下降导致的地表下沉等值线。根据水位下降趋势预计了 2020~2025年的地表下沉,分析未来5年煤矿开采引起的地下水位下降导致的地表沉降对鲁南高铁的影响。根据FLAC3D的采动影响数值模拟结果叠加2015年1月~2019年12月地下水引起的地表下沉数据,与实测数据做对比分析,得到地表下沉是由于煤矿采动和地下水疏降双重影响造成的。
相涛[2](2019)在《巨厚砾岩层下厚煤层开采地表变形分析》文中提出为了研究山东某煤矿含砾岩层开采的地表移动规律,本文从以下四方面进行研究:针对山东某煤矿求取地表岩移参数问题,通过在107、105、109、103、113综采工作面地表设计并布设岩移监测站,地面控制测量采用Trimble 5800]]GPS接收机以点连接的方式进行静态相对定位,外业测量后使用中海达HGO数据处理软件进行基线解算获得地面控制点坐标。地表共布设3条走向线和4条倾向线,使用Nikon DTM-352N全站仪进行平面坐标传递,使用Trimble DINI03电子水准仪进行高程测量。根据实测数据计算出地表移动参数,并根据监测数据采用地表岩移数据处理软件MSDFVS绘制监测点的下沉曲线,由此得到开采工作面的地表移动角值。本文在常规观测方法的基础上又使用D-InSAR技术对矿区地表开展变形监测与变形分析,即挑选成像时间主要在2016年11月份至2018年4月份左右的11景SAR影像数据并组成10幅干涉对。所使用的SAR影像为Sentinel-1 A卫星升轨干涉测量宽幅模式下的VV极化的SLC影像;DEM为分辨率达90m的SRTM-3 DEM以及定位精度在5cm以内的POD精密轨道星历。将10幅干涉图在SARscape中进行相位解缠、地理编码、视向线方向值转垂直方向值后得到对应的地表变形图。为了比较各工作面上方地表沉降量,将地表变形图导入到含有地表观测线信息以及井下工作面信息的Google Earth软件中提取下沉值。经过监测发现在开采一个107工作面时,地表没有发生移动,开采107和105两个工作面时,地表突然发生下沉 根据岩层钻孔柱状图TD-1#、TD-2#、TD-3#等资料确定分析该矿井地层中存在关键层,基于关键层理论对关键层的破断及受力进行分析,通过刚度条件和强度条件判断该煤矿关键层位置,且结合常规监测方法得到的地表移动角值来求取关键层的破断距。采用FLAC3D数值模拟软件通过网格划分、定义Mohr-Coulomb准则、定义材料参数、加载边界条件、模型初始化平衡求解等步骤来建立107、105、109、103以及113工作面开挖的数值模型,在开挖过程中每开挖100m对砾岩层所受载荷、模型所受塑性破坏以及下沉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仅开采一个工作面时砾岩关键层开始破裂但尚未破断;开采两个工作面时,砾岩关键层出现破断;当开采三个工作面时,砾岩层破断范围增大;当开采四个工作面时,岩层破坏范围达到模型的80%;当五个工作面开采时,砾岩层破坏程度基本不变。通过本文研究,能够对矿区开采设计生产起保护作用,防止砾岩层突然下沉,充分利用砾岩关键层控制地表变形,对解决村庄下压煤提供理论依据。
闫飞,王春博,吴永睿,林奕成,冯仲科[3](2019)在《森林BDS/GPS组合定位算法与精度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针对在森林资源调查和监测中需要实现高精度定位和导航的问题,在鹫峰国家森林公园选择以栓皮栎为主要树种的实验区,采用三鼎T-23型多频三星接收机和u-blox NEO-M8T多星座接收模块,对林下观测点进行定位观测,通过系统间时空统一并采用合理的观测值定权方法,利用BDS和GPS观测数据,建立森林BDS/GPS组合定位算法,将算法写入RTKLIB软件,实现森林观测点三维坐标解算(WGS-84坐标系),最后与单一GPS定位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实验结果表明,森林BDS/GPS组合定位卫星可见数为15~23颗,远高于单一GPS定位卫星可见数11颗; BDS/GPS组合定位PDOP值介于0. 5~1. 8之间,小于单一GPS定位PDOP值,二者变化趋势较为相近; BDS/GPS组合定位与GPS定位卫星信噪比均为10~50 d B,但由于BDS/GPS组合定位卫星可见数较多,其卫星信号更强,信噪比更为稳定。BDS/GPS组合定位结果在X、Y、Z方向的理论精度分别为2. 603、3. 302、3. 125 m,单一GPS定位结果分别为2. 382、4. 669、4. 344 m; BDS/GPS组合定位结果在X、Y、Z方向的实际精度分别为3. 112、3. 542、4. 073 m,单一GPS定位结果分别为4. 946、5. 254、7. 274 m。
王德红[4](2016)在《基于GPS-RTK与摄影测量结合在输电线路中的应用》文中认为航空摄影测量作为工科中的一门学科,在现代社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为现代化的建设带来了机遇和福利。本文主要叙述了以航空摄影测量为基础,利用航空摄影资料内业已设计好的方案和外业GPS-RTK技术相结合在高压输电工程中的应用原理、方法技巧、优缺点、误差分析及优化布局方法,并对实际工作中提出相关建议和意见。
张宝平[5](2015)在《中海油海上导航定位技术发展综述》文中研究指明以我国海洋石油勘探开发中地震采集作业使用的定位设备和定位技术为主线,着重介绍了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海上导航定位技术的发展历程,描述了目前在渤海海域使用的几种先进的差分GPS定位系统,讨论了我国导航定位技术水平现状以及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分析了导航定位技术的发展趋势。
冯晓娜,徐文兵,汤孟平,吴广正[6](2013)在《集思宝G330手持全球定位系统接收机在林区单点定位的精度分析》文中认为在林区环境中,以GPS-RTK测量数据为参考值,利用集思宝G330手持全球定位系统(GPS)接收机对多个试验点进行多历元单点定位,获得试验点BJ54坐标三维坐标(x,y,H)并进行分析和评价。研究表明:集思宝G330手持GPS接收机在林区单点定位时,90.0%的平面坐标内符合精度小于4.0 m,85.0%高程精度小于6.0 m;85.0%~90.0%的平面坐标外符合精度小于5.0 m,87.2%的高程精度小于10.0 m;未设置坐标系统转换参数的手持式GPS接收机单点定位,消除系统性偏差后的观测值精度有显着提高;利用测区内已知点和2台以上的手持GPS接收机同步观测,可有效改善单点定位精度。
张争鸣[7](2013)在《GPS-RTK与全站仪联合作业在地形测量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在地形测量中,对于那些GPS信号强遮挡、强干扰、环境复杂的地区;立杆人难以攀登的陡峭山崖,采用全站仪免棱镜功能采集碎部点;对于向天视野开阔,卫星信号较强的大部分地区,便可利用GPS-RTK采集碎部点。
郑明灯,饶克安,李国华,谭春林,卢圣奇[8](2013)在《HBCORS网络RTK在测量工程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连续运行参考站系统是由一定数量连续运行的全球导航卫星参考站组成,具有覆盖范围广、作业效率高、一次投资长期受益的特点。本文阐述了HBCORS的构建及探讨网络RTK在实际测量工程中的应用。
竟静静[9](2013)在《基于多信息传输的采棉机车载监控终端设计与研究》文中指出新疆是我国植棉和产棉大省,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和农业机械化新技术的更新促使采棉机得到广泛使用。在解放了劳动力、提高效益的同时,对采棉机在集群和跨区作业时提出了新的需求。采棉机的跨区转场、位置信息服务、工况信息采集、作业面积统计、应急报警等功能日益成为新的关注重点。当前,精准农业已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潮流,3S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于是对农业机械上的位置信息服务、工况信息采集、作业面积统计、应急报警等进行监控成为可能。本文针对采棉机在集群和跨区作业时对车载监控终端的实际需求,应用现代电子和信息技术设计开发了一款针对性较强的采棉机车载监控终端。并在采棉机上进行了实验验证。本设计主要分为硬件设计、软件设计和实验验证三个部分。1、在硬件设计上采用了嵌入式系统设计思想,整个过程包括微处理器模块、GPS模块、GPRS模块等各主要模块芯片的选型,信息采集电路、LED显示电路、JTAG电路、电源电路以及外围电路的设计。并绘制硬件整体原理图和PCB图。2、软件设计采用μC/OS-Ⅱ操作系统,系统具有可移植性;程序编写采用C语言,增强了系统的可读性;数据传输采用GPRS传输方式,增强了系统稳定性和经济性。软件程序包括GPS接收解析、GPRS发送以及采棉机数据采集等几个模块程序的编写。同时制定了相应的通信协议,保证了终端和监控中心的通信。并且提出了一种终端统计采棉机作业面积的方法。3、设计的采棉机车载监控终端在新疆西部银力机械采棉有限公司采棉机上进行了系统的试验和测试,结果表明:终端达到了设计初期提出的要求,可实现位置服务、工况信息采集、作业面积统计、屏幕显示等功能。终端将基础数据发送给监控中心,在监控中心可远程监视采棉机的运行轨迹、工作状态等信息,并可向操作机手发布作业指令和提供必要的服务。
余代俊,刘紫平,杨新福[10](2013)在《成都理工大学单基站CORS系统建设与精度测试》文中提出文章介绍了成都理工大学为开展测量教学实习和有关科学研究而进行的单基站连续运行GPS基准站系统CDUTCORS建设的情况和系统构成,以及对系统进行作用距离、时效性、兼容性和定位精度测试等。各项测试数据表明,单基站CDUTCORS系统符合有关设计要求,能够为测量教学、科研以及实际生产提供厘米级定位精度服务。
二、GPS Trimble 5800系统简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GPS Trimble 5800系统简介(论文提纲范文)
(1)煤矿开采引起鲁南高铁某区域地表变形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
2 研究区域地表变形监测 |
2.1 工程概况 |
2.2 研究地区工程地质条件 |
2.3 鲁南高铁与工作面位置关系 |
2.4 采空塌陷地表变形监测方法 |
2.5 观测精度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3 实测数据预处理与岩移求参 |
3.1 实测数据的小波去噪处理 |
3.2 去噪后实测下沉数据 |
3.3 概率积分法参数反演方法 |
3.4 条带开采地表变形预计 |
3.5 本章小结 |
4 条带开采地表移动数值模拟 |
4.1 模型的建立 |
4.2 数值模拟方案设计 |
4.3 开采3307工作面地表变形分析 |
4.4 开采3307和3303工作面地表变形分析 |
4.5 开采3307、3303和3311工作面地表变形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5 地下水位的疏降对地表沉降的影响 |
5.1 Visual Modflow软件原理简介 |
5.2 基于地下水抽取的地层压缩计算模型 |
5.3 研究区水文地质模型建立 |
5.4 鲁南高铁穿越部位地面沉降量模拟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及展望 |
6.1 结论 |
6.2 存在不足及愿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致谢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2)巨厚砾岩层下厚煤层开采地表变形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地表变形监测技术发展概况 |
1.3 D-InSAR数据概况 |
1.4 关键层理论发展概况 |
1.5 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
2 地表变形监测数据分析 |
2.1 矿区概况 |
2.2 地表移动观测站的布设 |
2.3 工作面地表变形监测 |
2.4 静态定位GPS数据处理 |
2.5 实测地表岩移参数 |
2.6 本章小结 |
3 D-InSAR监测矿区地表变形分析 |
3.1 D-InSAR测量原理 |
3.2 实验数据选取 |
3.3 实验结果 |
3.4 监测结果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关键层位置的确定 |
4.1 “砌体梁”力学结构模型 |
4.2 关键层受力分析 |
4.3 关键层的判别方法 |
4.4 关键层位置的确定 |
4.5 本章小结 |
5 覆岩移动变形FLAC~(3D)数值模拟 |
5.1 FLAC~(3D)简介 |
5.2 煤层开挖模型 |
5.3 107工作面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5.4 107、105工作面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5.5 107、105、109工作面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5.6 107、105、109、103工作面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5.7 107、105、109、103、113工作面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5.8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致谢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森林BDS/GPS组合定位算法与精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实验概况 |
1.1 研究区概况 |
1.2 实验仪器及解算软件 |
2 研究方法 |
2.1 观测点定位数据采集 |
2.2 森林BDS/GPS算法 |
2.2.1 时空统一 |
2.2.2 高度角定权 |
2.3 精度评定 |
2.3.1 定位精度表征因子分析 |
2.3.2 定位结果精度分析 |
3 结果与定位精度分析 |
3.1 卫星可见数 |
3.2 PDOP值 |
3.3 信噪比 |
3.4 理论精度 |
3.5 实际精度 |
4 结束语 |
(5)中海油海上导航定位技术发展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
1我国海洋石油导航定位技术发展历程 |
2渤海海域使用的差分GPS定位系统 |
2.1全球定位系统(GPS) |
2.2差分GPS(DGPS) |
2.3Starfix-XP系统 |
3发展趋势 |
4结束语 |
(6)集思宝G330手持全球定位系统接收机在林区单点定位的精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仪器设备与实验场地 |
1.1 实验仪器设备 |
1.1.1 手持式GPS接收机 |
1.1.2 GPS-RTK(Real Time Kinematic)接收机 |
1.1.3 全站仪 |
1.2 实验场地 |
2 试验方法与数据采集 |
2.1 试验点布设 |
2.2 独立坐标系统的建立和改正参数的确定 |
2.3 参考数据的测定 |
2.4 集思宝G330手持GPS单点定位 |
3 数据处理方法 |
3.1 全站仪导线数据推算 |
3.2 手持GPS数据预处理和平均值计算 |
3.3 不同时间段单点定位精度分析 |
3.4 内符合精度分析 |
3.5 手持GPS数据的系统性偏差分析 |
3.6 外符合精度分析 |
3.7 同步观测差分后的定位精度分析 |
4 研究结果分析 |
4.1 不同时间段对单点定位精度的影响分析 |
4.2 内符合精度分析 |
4.3 单点定位系统性偏差分析 |
4.4 外符合精度分析 |
4.5 手持GPS同步观测差分的精度分析 |
5 结论与讨论 |
(7)GPS-RTK与全站仪联合作业在地形测量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作业方法 |
2.1 仪器的选择 |
2.1.1 全站仪的选择 |
2.1.2 GPS RTK的选择 |
2.2 外业观测 |
2.2.1 GPS RTK外业观测 |
2.2.1.1 基准站点位置的要求 |
2.2.1.2 流动站位置的要求 |
2.2.2 全站仪的外业观测 |
2.3 GPS-RTK与全站仪作业的优缺点 |
2.3.1 GPS-RTK作业的优缺点 |
2.3.1.1 优点 |
2.3.1.2 缺点 |
2.3.2 全站仪免棱镜作业的优缺点 |
2.3.2.1 优点 |
2.3.2.2 缺点 |
2.3.3 GPS-RTK与全站仪联合作业实例 |
3 结语 |
(8)HBCORS网络RTK在测量工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基本原理 |
2 具体应用 |
3 HBCORS与常规RTK比较 |
4 结束语 |
(9)基于多信息传输的采棉机车载监控终端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分析 |
1.2.1 国外车载终端研究现状 |
1.2.2 国内车载终端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目标 |
1.3.1 论文研究内容 |
1.3.2 论文研究目标 |
第二章 相关技术分析与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2.1 相关技术分析 |
2.1.1 卫星定位技术 |
2.1.2 嵌入式技术 |
2.1.3 无线通信技术 |
2.2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2.2.1 终端功能需求分析 |
2.2.2 终端总体结构设计 |
2.2.3 终端工作过程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采棉机车载监控终端硬件设计 |
3.1 硬件主要模块选型 |
3.1.1 微控制器模块选型 |
3.1.2 GPS 模块选型 |
3.1.3 GPRS 模块选型 |
3.2 硬件电路设计 |
3.2.1 数据采集电路设计 |
3.2.2 LED 显示电路设计 |
3.2.3 JTAG 接口电路设计 |
3.2.4 电源电路设计 |
3.3 其他设计 |
3.3.1 PCB 板设计 |
3.3.2 硬件抗干扰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采棉机车载监控终端软件设计 |
4.1 软件设计概述 |
4.1.1 软件功能及结构 |
4.1.2 μC/OS-Ⅱ系统内核移植 |
4.1.3 通讯协议的制定 |
4.2 终端主要模块软件设计 |
4.2.1 GPS 数据接收和解析程序 |
4.2.2 GPRS 数据接收和发送程序 |
4.2.3 采棉机状态信息采集程序 |
4.2.4 采棉机作业面积统计程序 |
4.3 软件抗干扰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采棉机车载监控终端系统实验验证 |
5.1 终端测试 |
5.1.1 终端定位测试 |
5.1.2 终端精度测试 |
5.2 终端通讯测试 |
5.3 终端整体调试 |
5.3.1 终端安装 |
5.3.2 功能测试 |
5.3.3 作业面积误差测试与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与建议 |
6.2.1 展望 |
6.2.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附录 |
导师评阅表 |
(10)成都理工大学单基站CORS系统建设与精度测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CDUTCORS系统建设 |
1.1 系统构成 |
1.2 基站建设 |
1.3 基准站数据质量分析 |
1.4 转换参数求解 |
2 精度测试 |
2.1 作业距离测试 |
2.2 时效性测试 |
2.3 定位精度测试 |
3结束语 |
四、GPS Trimble 5800系统简介(论文参考文献)
- [1]煤矿开采引起鲁南高铁某区域地表变形分析[D]. 楚宪亮.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6)
- [2]巨厚砾岩层下厚煤层开采地表变形分析[D]. 相涛. 山东科技大学, 2019(05)
- [3]森林BDS/GPS组合定位算法与精度分析[J]. 闫飞,王春博,吴永睿,林奕成,冯仲科. 农业机械学报, 2019(04)
- [4]基于GPS-RTK与摄影测量结合在输电线路中的应用[A]. 王德红. 云南省测绘地理信息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2016
- [5]中海油海上导航定位技术发展综述[J]. 张宝平. 石油工程建设, 2015(02)
- [6]集思宝G330手持全球定位系统接收机在林区单点定位的精度分析[J]. 冯晓娜,徐文兵,汤孟平,吴广正.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13(05)
- [7]GPS-RTK与全站仪联合作业在地形测量中的应用[J]. 张争鸣. 甘肃冶金, 2013(04)
- [8]HBCORS网络RTK在测量工程中的应用[J]. 郑明灯,饶克安,李国华,谭春林,卢圣奇. 测绘地理信息, 2013(03)
- [9]基于多信息传输的采棉机车载监控终端设计与研究[D]. 竟静静. 石河子大学, 2013(03)
- [10]成都理工大学单基站CORS系统建设与精度测试[J]. 余代俊,刘紫平,杨新福. 地理信息世界, 2013(02)